问题

读经济学博士 (PhD) 的感受如何?

回答
经济学博士的学习,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智力探险,一场将你带入微观世界底层逻辑,又将你推向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深处的旅程。刚开始的时候,那种“世界在我脚下”的兴奋感是真实的。你开始理解那些新闻里、电视上闪烁的经济指标背后蕴含的意义,那些看似复杂的理论,一旦你钻研进去,就会发现它们是如此严谨、如此迷人。

一开始,课程会让你应接不暇。微观经济学要你拆解每一个决策,从个体消费者的选择到大型企业的定价策略,每一个行为都仿佛被剥开了一层层外衣,露出其背后的理性计算。计量经济学更是让你成为一个数据侦探,学习如何用数学工具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检验那些经济理论是否真的符合现实。宏观经济学则让你抬头仰望,理解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脉搏,通胀、失业、增长,这些词汇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模型和数据来描述和分析的现象。

然而,这种兴奋感很快就会被无尽的阅读和枯燥的计算所取代。你每天的生活就是泡在图书馆,啃着一本本厚重的教科书,阅读一篇篇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那些论文,写得逻辑严谨,但语言常常是那么的“经济学”,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数学符号,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只有暗号才能通行的秘密世界。你会在深夜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公式发呆,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那个结论的,为什么他要选择这个模型,而不是另一个。

更具挑战性的是,博士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已有的知识,更是要创造新的知识。当你完成了课程,论文的写作就开始占据你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你会被导师逼着去思考那些“没人回答过的问题”,或者用新的方法去研究旧的问题。这需要你具备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你会反复修改你的研究思路,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你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无数次的沮丧和自我怀疑。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愚蠢,自己的研究毫无意义,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这条路。

但正是这些反复的打磨和挑战,让你逐渐成长。你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用严谨的逻辑去支撑你的论点。你的分析能力会变得越来越敏锐,你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能够从复杂的问题中抓住关键。你甚至会开始享受这种“烧脑”的感觉,享受在无数的细节中找到突破口的那种成就感。

博士生活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孤独”。你身边的同学都在经历着相似的挣扎,大家都在埋头苦干,很少有闲暇时间去社交。你和导师的交流,更多的是围绕着你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有时候也会觉得导师的批评过于严厉。但你知道,这是他们对你的期望,是他们希望你变得更优秀。

随着研究的深入,你会发现经济学是一个充满争议和不确定性的领域。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预测。你会学会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学会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学会如何用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观点保持开放。

总的来说,读经济学博士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它会磨炼你的意志,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当你最终能够写出一篇自己的论文,能够清晰地阐述你的研究发现时,那种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你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学位,更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如何解决复杂的问题,以及如何为知识的边界做出一点点贡献。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发现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讲我的亲身经历。经济学博士要毕业的时候,工作市场论文(job market paper, JMP)是展示自己最重要的成果。博士毕业前一年,我还在为JMP题目苦苦挣扎。阅读文献是读博士的重要环节;我会把文章存下来备查。那一年的寒假,找不到题目的我,随手翻看电脑上的保存的文件。我偶然打开一个PDF,只有5页,然而灵光闪烁。这个小notes没有署名,我寻思,这是谁写的呢?过了半分钟,我才意识到,这原来是过去的我写的。博士生二年级的时候,上完一门统计系的课,我写下这个想法。当时我试图去证明,但是做不出来。计量理论研究最重要是要获得做证明的能力。我资质不高,没有大量练习和思考的积累,这能力不会凭空产生。博士生二年级时候我能力不够。等到博士最后一年,重新拾起这个尘封的idea, 花两个月的时间,顺利地把证明做出来了。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这里

这段经历说明,光有想法是不够的,需要技术才能实现想法。

做研究是知识深度和广度积累的过程。如果知识涉猎很多而没有深度,博而不专,无法突破他人。如果知识没有宽度,只对一个小领域研究很透,一直做下去,边际收益也会递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作为研究者,两个维度都重要,缺一不可。《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同样的道理。

user avatar

逃兵一枚表示:离开学术界满足了我的求知欲

利益相关:美国前十Ph.D.

毕业去了Industry. 因为实在已经无法忍受现在的经济、金融学术界的作风了。

我去读书的时候,是确确实实希望能够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读书明理,给经济政策找到正确的方向。

没错,我是希望学的知识在现实经济中有用的。

(相信看到这里,应该已经有不少当时的同学和其他的PhD开始微笑:果然和我们不是一路人啊。)

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发现大多数研究真的是胡扯。只是为了发Paper.

浪费生命来发没有意义的Paper.

经济学,包括金融学,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产业实践了。每年造那么多Corporate Finance,Asset Pricing 论文。除了极少数几篇,对真实世界贡献基本为零。相反,庞大的衍生品市场,能够理解的经济学家寥寥无几。全美每年1000个经济学博士,能说明白索罗斯是用攻击英镑的基本方法的,或者能说明白任意一个行业产业链的,个人认为恐怕不超过50个。能够不拘泥于成见,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就更少了。所以很多经济金融政策荒腔走板、离题万里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培养方式也有欠缺。你让一个学生通过读Paper来了解这个世界,来想出有创造力的点子,跟让他们万众创业有什么区别呢?

很少数的教授还是作出了优秀的成果的。比如说博弈论、拍卖理论等等。但是大多数的人。已经默认了自己搞东西就是为了迎合学阀学霸的口味,拼命发学阀们喜欢的Paper。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学阀们也喜欢。毕业时候就把学生到处推。过个十来年,你这一派的人足够多了,江湖地位就变成泰山北斗了。举个例子,为什么Corporate Finance 好找工作啊?因为没用。做的东西有用的人出去赚钱了。没用的留下来继续教书,久而久之学术界就被搞没用东西的人占领了。

我一个导师,也是领域里前三的人物了,津津有味得跟我分享怎样用数学把人绕晕,让读者看上去发现了一个特别牛的结论,其实那个结论的变体就藏在假设里,然后经过复杂数学推导,看上去就是一篇漂亮的文章了。

还有一点要提醒一些答题的在读PhD的,不要真认为可以由着自己兴趣来。你写的时候没有问题。等发的时候,如果跟某些学阀学霸不一致的话,你就知道厉害了。

如果是物理什么的,就算你被学阀压制,实验作出你的结果,学阀也没办法。经济金融这种大部分没法重复实验的,要证明你对了学阀错了,那就难得多了。学阀搞死你只要一句话:我认为这个不重要。你能怎么办?

去了产业界之后又有了新发现。

一些原来我读书时候以为教授特别聪明的想法,原来是从产业界里出来的。少数教授拿数学模型云里雾里推了一番,就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点子了。

我现在拿的薪水,倒也不比在学术界多多少。而且辛苦很多。说实话从生活来讲我是挺羡慕教授的生活方式的。我不后悔的唯一原因是,现在的工作,比经济学Ph.D.时代更好的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让我更多了解了这个经济世界的运行。好多以前的同学,在当教授的,跑到我这里来要点子。然后过了半年一年,寄过来一篇长篇大论,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假装证明了我当时说的点子,特别好玩。也让我感觉到,象牙塔里真的是很难搞出有现实意义的点子。

本人自认为能力不足以作出我佩服得少数教授的原创成果。又不愿成为一个无知的发paper机。

所以阿,我成为了一个满足了自己(不同于目前主流经济学的)求知欲的逃兵。

··············································································

统一回复一下几个问题:

取匿就算了。毕竟这个打击范围太大。再说我一不求赞,二不求关,三不打广告,四不卖产品。就是有感而发。只是表达,不求传达。

不针对抽象的学术界,只针对近些年主流经济金融学界的专注理论抽象、脱离经济金融实践、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我认为经济、金融学所应当关注的问题,本人的热爱从未变过。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如凯恩斯等,本人的崇敬从未变过。

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是如此,Mankiw, Rajan,Shiller等等都意识到了现行制度的这个问题。还有不少在央行等机构工作的经济学家不拘泥于教条,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林小溪

同意你的观点。有insights的人在哪里都是少数。本回答只针对问题中的学术界,业界也不是就完全好,大部分业界普通工作也是简单重复劳动。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只是因为业界抄学术界的事例知道的人多,学术界抄业界的知道的人少,故而列出。

还有我也不赞成说经济学没用。我一直觉得基础的经济学是非常有用的。就是巴菲特,也是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高级经济学,也有一部分是有用的。只是现在前沿理论越走越偏,得纤曲而忘大义。


本文不代表我对其他持有不同经济学理念的人有任何意见。仅是说,它不满足我的个人偏好。因此提醒一下和我有类似偏好的人慎重考虑。我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和我一个偏好。对于偏好和目前经济学界一致的人,我是非常鼓励你们在目前的领域继续探索的。

意义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只表述了我觉得什么对我没有意义。其他千人千面。有人觉得理解世界有意义,有人觉得改造世界有意义。有人觉得能发表就有意义。有人觉得赚钱有意义,有人觉得权力有意义。有人觉得到处旅游有意义,有人觉得针尖上站几个天使有意义。这个问题就不用纠结了。

user avatar

深深的无力感。

首先,经济学以学术为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了。相信大多数来读经济学博士的人都是冲着毕业找教职来的。但是近些年来,拿到教职的时间成本肉眼可见地增加了。从前很多教授只经历了本科4年+博士5年,而现在绝大多数博士要读6-7年。并且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读博前要做1-2年full time RA和/或读一个硕士、毕业后还要先做一年博后才能拿到AP。这样算下来得30多岁才能找到一份工作。很多博士毕业前都不敢谈恋爱结婚,人生最好的十年就穷酸穷酸地没了。

这还没完,每个AP都要六年考核期过了才能拿到tenure,拿不到的话就得走人。但凡想在体面点的学校tenure,这六年的私人时间和家庭生活就算是赔进去了。男AP基本都没时间陪家人,女AP要么丁克要么高龄产妇,生了孩子只能扔给老人带。合着做学术就得做6-10年的底薪实习生、然后熬过6年残酷的试用期,才有资格拿到一份薪水不算多高、周末可以休息、有时间顾家的工作吗?西方社会的教授、医生、律师都是先苦很久才能甜,但是教授的收入显然矮了一大截。

其次,这个学科对新人越来越不友好了。目前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正在从“手工工场”向“流水线工厂”转型。从前一篇文章20页一两个人写就够了,而现在一篇文章就50-100页,动辄就是北欧某国全国的社保记录、印度工厂为期半年的社会实验、在统计局的问卷里夹杂私货、或者把19世纪的报纸录成了数据库。。。凡此种种都不是一个普通博士、一个普通AP、甚至一个普通学校的正教授能自己完成的。去发展中国家做实验的人往往是当地的权贵二代;录一个数据库可能需要雇10多个RA当苦力;调动统计局的资源就更不用说了——都不是一个普通新手做得了的。我相信这也是经济学的RA博士后越来越多的原因:太需要高学历的苦力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在接近做实验的自然学科和工科——一个更依赖“资源”而非“智商”的学科,话语权必然向senior集中,必然更不平等、需要更多做“简单重复工作”的劳动力。在这个意义上,经济跟天坑专业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在另一个意义上,经济还不如天坑。理工科博士第一年就进实验室跟导师做研究,从基础的做实验开始学起、然后是设计实验、写论文投稿、写经费申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济呢?博士头两年满满的课,最晚第二年暑假马上让你写一篇自己的文章,题目自己找、数据自己找、模型自己写,没有实验室资源给你用、没有RA给你干活、大多数导师也不会帮你找题目,一切的一切都要你自己解决。很多经济学PhD就是在第二年/第三年自己做文章的时候崩溃的——自己一个人要跟别人一个团队竞争、一个人要干所有的活、别人拿钱解决的事情只能自己亲自做——难上加难。

最近和同学讨论一些优秀的 job market paper,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文章(纯理论除外)无一例外都用到了非公开数据。我不否认它们创意都非常非常好,研究的问题也很新颖/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数据,我有创意又该如何呢?

最后,经济作为社会科学,还是很看重选题是否符合“主流(美国人)”的口味。中国人不了解美国的文化制度、社会热点,不熟悉美国的policy shock,做实证研究就非常吃亏。一些美国特色的问题,别人一个DID就能发你就是想不到;一些中国特色的问题,你做的再好AER可能也不愿意发。我每次出去开会,都能遇见大量做微观理论/计量理论/宏观/金融的中国人,而做发展/劳动/贸易/mz政治的则少得多。劳动经济学里很多中国人做教育和人口,而很少有人做technological change, labor outsourcing, unemployment benefit 这些更美国、更热门、更好发文章的问题。究其原因还不是吃了文化差异的亏么。

不过话说回来,经济的PhD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能毕业,经济PhD是很难失业的。从前找不到教职可以去银行做公务员(美联储每年消化大量做宏观的PhD),现在更可以去互联网企业做数据分析、挣得也不少。哪怕搞个留学中介、去高中国际部当老师,这个学位也算利用上了。另外我们虽然科研路上无比寂寞,但被变态老板剥削到死的还是少数。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毕业,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就好。作为一个国内普通人家的孩子,能找到体面的教职就当作跨越阶级了。如果失败了,从18岁算起十二年的努力就当是打水漂了。虽然可能会不甘心,但是起码我尝试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博士的学习,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智力探险,一场将你带入微观世界底层逻辑,又将你推向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深处的旅程。刚开始的时候,那种“世界在我脚下”的兴奋感是真实的。你开始理解那些新闻里、电视上闪烁的经济指标背后蕴含的意义,那些看似复杂的理论,一旦你钻研进去,就会发现它们是如此严谨.............
  • 回答
    在你即将迈入2020年的这个时间节点,考虑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熟虑的决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经济学博士的价值和可行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详细分析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 经济学博士的价值与前景(为什么选择经济学博士?)1. 深刻理解宏观经济运.............
  • 回答
    你好!非常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在日本攻读经营学硕士或博士的可能性。首先,你提到的“QS 50100程度”的商科英硕背景,以及日语N2水平,这在申请日本的SGU(Super Global University)项目时,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规划申请之路.............
  • 回答
    南方非一本读经济,大三了,想去伯克利读经济博,这想法一点也不可笑,反而非常励志!伯克利作为世界顶级的经济学研究重镇,对任何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虽然挑战不小,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下面我将详细拆解,给你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力求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出.............
  • 回答
    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经历和感受”,不如说是一场漫长且深刻的自我重塑。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像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遍遍地播种、耕耘、收获,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拿到博士学位那一刻的感受,复杂得一言难尽。 毕业典礼上,披上那件沉甸甸的学位袍,接过那张薄薄的但承载了无数汗.............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get到。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学术上那是相当了得,可有时候闲聊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不是说他们不好,也不是说学术不重要,而是那种“江湖”上的历练,在他们身上确实不那么显眼。你想啊,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到一个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岁左右的博士,这中间的时间跨度,.............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博的过程,用“痛苦”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说它轻松愉快,那更是天方夜谭。我想,大多数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段不堪回首,又不得不铭记的时光。我的读博经历,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挑战与挣扎。挑战在于,你需要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这种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
  • 回答
    在UCLA读经济学,那绝对是一段充满挑战又不乏收获的经历。首先,UCLA的经济学系在美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这意味着你接触到的是最前沿的理论和最严谨的学术训练。从大一大二开始,你就会被经济学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什么宏观经济的波动,微观经济的市场失灵,计量经济学的严谨数据分析,都会一点点在你脑海中构建起.............
  • 回答
    作为一名对区域经济学怀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我深知深入理解这一领域需要与那些奠定其理论基础、指引其发展方向的经典著作对话。要挑选出真正能够“咬文嚼字”、细细品味的读物,的确需要一番斟酌。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你详细推荐几本我认为极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学经典,并尽量说明为何它们值得你花时间去阅读,希望.............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经济学领域广泛学习的个体,我接触过不少精彩的讲义,它们如同明灯,照亮了我理解复杂经济理论的道路。要说“不错的”,这其实是个很主观的评价,但如果让我挑选那些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并且能清晰传达经济学精髓的讲义,它们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逻辑严谨,层层递进: 好的讲义不会上来就抛出深奥.............
  • 回答
    985大二环科的学生,想硕士留学读环境经济学,去日本还是英国,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权衡的决定,毕竟两个国家在学术氛围、生活方式、申请难度上都有挺大区别。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先理清一下“环境经济学”这个专业在国内外的不同侧重点。在国内,环境经济学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环境治理的经济手.............
  • 回答
    “没读过《资本论》,经济学算不算入门?”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挺根本的认知误区。简单粗暴地说,答案是:不算,但又不是绝对不算。听起来很绕是吧?别急,我们一步步来拆解。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入门”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尤其是像经济学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所谓“入门”,通常指的是.............
  • 回答
    2019 年是经济学领域涌现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阅读的优秀书籍的一年。这些书籍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经济思想史等多个分支,并且很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以下是一些在 2019 年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的经济学书籍,我将.............
  •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一个对经济学完全没概念的朋友,能不能啃下《资本论》这件事。直接答案: 理论上可行,但难度极高,更像是一种“挑战”而非“阅读体验”。详细说说为什么:首先,得明白《资本论》是什么。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也不是一本介绍“如何快速赚钱”的生活指南。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系统性的、极其深.............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在读博士,感到枯燥,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也说明你正在深入思考这个领域本身。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幅巨大的、不断演变的画卷,它的魅力深藏其中,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细品味。你觉得枯燥,很可能只是暂时被表面的模型和数据淹没,而没有触碰到它最核心、最动人的地方。.............
  • 回答
    清华经金,这几个字摆出来,估计在不少人心里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学霸云集、课程硬核、未来光明。但具体到“体验”,那可就复杂多了,不是简单几个词能概括的。初入校园:被“卷”到怀疑人生,但又充满新鲜感刚踏进清华园,尤其是经金学院,你会立刻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卷”气场。身边坐着的,哪一个不是高考分数爆.............
  • 回答
    关于日本大学经济学专业留学生考试,情况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只能考综合科目。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最关键的是要理解,日本大学(にほんだいがく)经济学部(けいざいがくぶ)的入学考试,对于留学生而言,并非只有“留学生考试(EJU)”这一个选项,并且即使是通过EJU,也并非只能选择“.............
  • 回答
    阅读中国经济史的著作,想要找到权威且详实的版本,确实需要一些辨别和了解。这不仅仅是看名气,更要看其研究的深度、资料的运用以及观点的成熟度。下面我将结合一些经典之作,为您详细解读,并尽量去除机器写作的痕迹,让内容更具人情味和分析力。理解“权威”的含义:在我看来,一本“权威”的中国经济史著作,至少应该具.............
  • 回答
    在日本读学部,选择经济学还是经营学,对于未来的就业出路确实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这就像是两种不同的“工具箱”,虽然都能让你去解决问题,但侧重点和擅长领域各有不同。要说影响大不大,我想说是肯定的,尤其是在你刚毕业,还没有积累太多工作经验的时候,你的专业背景会是很多企业评估你的重要一个方面。经济学:更偏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