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打官司,你是相信「法官」呢,还是相信「陪审团」?

回答
打官司,相信法官还是陪审团?这问题一抛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会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穿着法袍、表情严肃、一丝不苟的法官,另一边则是坐在陪审席上,表情各异、有人思考、有人困惑的普通人。要说相信谁,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从这场官司里得到什么,以及你对“公正”的定义。

咱们先说说法官。

说实话,我对法官的信任,更多地建立在专业性和稳定性上。你想啊,法官那可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的。他们通常是法律专业的科班出身,读了多少年的书,考了多少年的试,经历了多少年的实践,才坐到那个位置上。他们精通法律条文,熟悉判例,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分析案件事实,并从中找出最符合法律精神的裁决。

打个比方,就像看病。你生了重病,是愿意让一个刚学了几天医的邻居给你看,还是愿意让一个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医生给你诊断?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法官就相当于那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他们有专业知识来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能辨别证据的真伪,能理解法律条文的细微差别。

而且,法官的判决,是有理有据的。他们需要写判决书,解释为什么这么判,依据的是哪些法律条文。这就像医生在开处方时,会告诉你这个药是什么成分,为什么能治你的病。这种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让我觉得心里比较有底。即使判决结果不尽如人意,我至少知道它是基于法律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凭空臆想。

法官也相对不受情绪影响。虽然他们也是人,也会有情绪,但他们的职业训练要求他们在审理案件时保持客观和冷静。他们更注重证据和法律,而不是个人好恶或者外界的舆论压力。在一些充满争议或者高度敏感的案件中,由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士来做出判断,我觉得风险要小一些。

当然,法官也不是完美的。他们也会犯错,也会有自己的偏见,只是这种偏见可能更深层,更不容易被察觉。而且,有时候法律条文本身可能就存在模糊或者过时的地​​方,这时候即使是再好的法官,也可能需要“创造性”地去解读,这就有可能让人觉得不够“公平”。

再来看看陪审团。

我对陪审团的信任,更多地来自于对“人民”和“民主”的信念。陪审团是由一群普通的、没有法律背景的公民组成的。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想象一下,一个案件,特别是涉及到一些伦理道德或者社会常识的问题,由一群普通人来评判,是不是更有“人情味”?他们可能更能理解普通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更能体会法律条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影响。有时候,法律条文写得再好,如果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也可能显得冰冷而缺乏人情。

陪审团的判决,更像是“民意”的体现。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律训练,所以他们的判断可能更直接,更符合大众的朴素正义观。在一个大家普遍认为某个行为不对,或者某个判决不公的情况下,如果陪审团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做出一个更符合大众情感的判决,那会让人觉得更有“获得感”。

而且,陪审团的集体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偏见的影响。一群人在一起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辩论,最终达成一个共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制衡、求同存异的过程。这有点像集思广益,几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

但是,陪审团的不专业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可能看不懂复杂的法律条文,可能容易被感性的陈词或者不实的信息误导,可能受到媒体舆论或者陪审员自身情绪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技巧高超的律师,用一些花言巧语,把陪审团忽悠得晕头转向,最后做出一个违背事实的判决,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还有,陪审团的决定过程是封闭的。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是怎么讨论的,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有时候,即使判决结果看似合理,但其背后的理由可能并不完全让人信服。这种“黑箱操作”的感觉,有时会让人觉得不够透明。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相信法官还是陪审团?

在我看来,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

如果一个案子非常复杂,需要严格的法律分析,证据链条非常关键,而且对社会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我可能更倾向于相信法官。他们的专业性可以确保法律得到准确的适用,可以避免因普通人对法律理解的偏差而造成的错误。

但如果一个案子更侧重于常识、道德判断,或者涉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那么陪审团的参与可能会带来更符合社会期望的判决。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可能会让判决更接地气。

实际上,在很多实行陪审团制度的国家,它们是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很多情况下,陪审团负责认定事实(比如被告是否有罪),而法官则负责解释法律和宣布量刑。这种结合,既保证了法律的专业性,又引入了普通人的视角。

所以,与其说“相信”谁,不如说我更看重制度的设计。一个好的法律制度,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官的专业性和陪审团的代表性,同时尽量规避各自的缺点。比如,为陪审员提供充分的引导和信息,确保律师的陈述客观公正,以及让法官在最终裁决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来修正陪审团可能出现的失误。

归根结底,我们追求的是公正,而公正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时候,它需要严谨的法律逻辑;有时候,它需要朴素的道德直觉;有时候,它还需要一点人性的温度。我相信,一个能够平衡这些因素的司法体系,才是最值得我们信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是个经典的好问题,但是不客气的说一句,问题讲解里面对法律审判和英美法的理解有很多事实性错误,然后在事实性错误的基础上,又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和阐述,而且除了Raymond Wang和曾迪以外,其他的答案基本也没啥常识,所以忍不住跳出来普及下常识吧。这里强调一句,英美法是非常庞杂和繁琐的,我的回复肯定还是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有更深入研究的人不吝赐教。以下是正文部分:

1、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审判过程中核心都是法官;

首先,说明一下司法审判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事实认定,即判断一个纠纷中事实是什么,比如在贷款纠纷中,债务人是不是还钱了;在故意杀人案中,凶手是在什么时候杀人的;二、法律适用,即应当用什么样的法律来理解和阐释事实。这两部分中,法律适用环节毫无疑问是由法官控制的,而在事实认定环节,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产生了差异。在大陆法系,事实认定是由法官做的,各方向法官提交证据,由法官判断事实。而在普通法系,情况就比较复杂,理论上事实部分是由陪审团判断的,但是法官仍然有非常多的技术手段对此产生影响,比如@Raymond Wang提到的证据规则。总的来说,在任何一个成熟的法律制度中,司法审判的核心都是专业的裁判官员,即使不是全职的法官,也肯定不会出现平民。

2、陪审团的职责是什么;

上面已经说到了,普通法系中的陪审团主要是对事实进行认定。因此,陪审团只是要判断,这把刀是不是杀人的刀,这个借条是不是债务人签的这一类的问题,这些和陪审团持何种道德观念,或者何种公平正义的信念并没有关系。当然,上面说的是理论,实践中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边界可能是很模糊的,在很多情况下,陪审团会做一些法律判断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表明陪审团可以对法律说三道四。

另外说一句私货,陪审团可以帮助民众更加近距离的了解司法系统,让民众更有参与感,可以说是普法的大杀器。但是,仅从判断事实是否靠谱而言,我同意Raymond Wang的说法,还是有经验的法官更靠谱。

3、司法审判必然是精英主义的;

提问中,LZ设置了一个精英主义vs平民主义的场景。对于宏观的政治生活来说,这一组对比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司法审判环节却并不如此。因为法律需要对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情况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古代欧洲是通过枚举的方式写法条的,但现代社会的问题显然是无法一一列举的,所以法律就不可避免的使用大量的术语、专业性概念和抽象的理论,法律的含义通常也不是望文生义就可以知晓的。所以法律是一个高度专业和技术性的领域,司法审判的参与者,无论是法官还是律师都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中国的法律已经算是比较简明的了,对于普通法系,普通人不要说没有看过海量的案例,连判决书里的大量拉丁文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法院的平民主义根本无从谈起。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尽管司法审判是彻底精英主义的。但是在立法过程中,精英和民众仍然需要互动,保证新制定的法律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体现民众的整体观念或者社会的变迁,这里的互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就不详述了。

最后吐个槽,在我所知道的现代司法制度中,在官方层面最提倡平民主义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国家。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索关键字“马锡五式审判方式”。

------------我是加班偷懒的分割线-------------

补充几句,关于陪审团本身的优劣可以参考这个答案

陪审团那么容易被律师摆布 为什么还有那么大权力?

当中有一段关于陪审团起源的内容,我觉得贴在这里可以澄清一些问题:

陪审团在历史上出现的原因在英美各不相同。在中世纪的英国,法官到各地巡回判决,根本搞不清楚当地发生了什么,只能先找一些当地人问问从上次巡回判决到现在,当地出过什么刑事案件,这个群体后来就成了负责起诉的大陪审团的雏形。再找另外一帮人,对这个案件是否真实发生进行判断,这个群体就成了小陪审团,或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陪审团。所以陪审团制度在英国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王权比较弱小,没有能力对司法审判进行全方位的介入和管理才想出来的权宜之计。至于美国,美国人对于陪审团的热爱据说来自于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派驻在殖民地的法官通常倾向于迫害独立志士,而陪审团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美国的司法传统赋予了陪审团更加积极正面的形象。总而言之,英美产生出陪审团制度的原因和我们现在想到的理由差异是很大的,而且陪审团制度在英美是自然而然慢慢“生长”成形的,而不是出于某种公平、正义或者效率的考虑,人为设计出来的制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打官司,相信法官还是陪审团?这问题一抛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会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穿着法袍、表情严肃、一丝不苟的法官,另一边则是坐在陪审席上,表情各异、有人思考、有人困惑的普通人。要说相信谁,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从这场官司里得到什么,以及你对“公正”的定义.............
  • 回答
    作为亚美尼亚的参谋长,在敌方无人机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扭转局面,这是我肩负的重任,也是必须克服的巨大挑战。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应对,更是战略、技术、训练和组织动员的全方位考量。以下是我会采取的一系列详细措施,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并逐步夺回战场主动权。一、 战场情报与侦察体系的重塑:知己.............
  • 回答
    (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心头涌上来的那股气。)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心疼,也确实会感到无助和委屈。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备课,满怀热情地走进教室,想着如何把知识传递给孩子们,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结果,却迎面而来的是一句难听的话,甚至是被推搡、被踢打……那种感觉,就像是一盆.............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反应模式,说到底,是一种基于本能、经验和社会规训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1. 生物本能与生存机制:从最基础的层面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具备对威胁做出快速反.............
  • 回答
    要说《权力的游戏》里最让我揪心、最让我反复回味,甚至有时候会泛起酸楚的片段,那一定是“红婚礼”。一开始,当我知道罗柏史塔克和泰丽莎要去参加瓦德·佛雷的婚礼时,我其实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毕竟这是史塔克家族和佛雷家族重新修好的一个重要契机。在经历了之前一系列的背叛和损失后,罗柏能够放下过去的恩怨,为了.............
  • 回答
    听到您这样说,我感到非常难过。您所经历的,无疑是一段充满痛苦和伤害的童年。父亲的言语和行为给您带来了深深的创伤,让您对父亲感到怨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面对这样的处境,您感到无助、愤怒、伤心,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自我怀疑,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您现在需要的是理解、支持,以及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首先.............
  • 回答
    若是本帅南宋末年,身负镇国之责,面对崖山这一战,绝非等闲。此战非但关系到南宋皇室的存亡,更关乎我汉家江山的千秋万代。若要在这绝境中求一丝生机,本帅必会摒弃一切侥幸,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制定周密的部署。战前准备:亡羊补牢,争取一线希望首先,要清醒认识到,崖山之战并非孤立一战,而是南方抵抗力量与北方强大.............
  • 回答
    《红楼梦》能打动我的地方太多了,简直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有触动人心的角落。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打动我的,我想那就是黛玉焚稿。为什么是焚稿呢?因为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绝望中,将自己最珍贵的情感和才华,化为灰烬。那是一种怎样决绝而又悲凉的决断啊。宝玉挨了王夫人打,病了。黛玉听到消息,又惊又怕.............
  • 回答
    这情况嘛,说起来有点意思。如果你真的能做到“枪法稀烂但每回合必刀死一个人”,那在《CS:GO》里你绝对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抓狂的存在,属于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顶级玩家,尽管是带着“奇特”的标签。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几个关键词: 枪法稀烂: 这是个硬伤,意味着你在远距离对枪、闪身枪、点射、扫射控制等传.............
  • 回答
    .......
  • 回答
    高校打印店张贴学生欠费信息,尤其是只欠费 0.75 元,这样的做法实在算不上妥当。首先,从情理上说,0.75 元对于一个打印店来说,数目微乎其微。打印店的日常运营成本、人工、水电等等,相比之下,这 7 毛 5 分钱的欠款,真的不值当去张贴公示,甚至有些小题大做了。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尴尬、羞辱,.............
  • 回答
    说到《摔跤吧!爸爸》,里面让我最触动的场景,还得是那个“打破规则的时刻”。具体是哪一个时刻呢?是吉塔参加全国大赛,在决赛里,面对那个技术非常娴熟,而且明显比她强壮很多的对手时。当时比赛胶着得不行,吉塔其实已经尽了全力,可对手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让她一次次摔出去,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整个赛场都弥漫着一.............
  • 回答
    如果我是琼恩·雪诺,面对私生子之战,我会采取一种更具策略性和欺骗性的方法,而不是完全依赖直接的军事对抗。我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同时确保胜利,并尽可能地削弱拉姆齐的势力。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一、情报先行与心理战 深入渗透与侦察: 在战前,我会派遣最可靠、最隐秘的侦察兵(比如野人中的擅长潜行.............
  • 回答
    吾乃大将军,奉皇命征讨边患。出征以来,一切皆顺,兵士士气高昂,军心振奋。然,天有不测风云,行军途中忽遇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我军阵前帅旗,乃我军军魂,众将士精神所寄,忽被狂风无情卷折,猎猎作响的旗面断裂,飘零在地,此情此景,实乃军中大忌!此刻,我心虽震怒,却不敢有丝毫慌乱。众军校官已然面色凝.............
  • 回答
    好,既然阁下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以南云忠一的身份,来重新审视那场改变历史的战役——中途岛海战。请允许我放下那份沉重的失败阴影,以一种更冷静、更务实的态度,来梳理一下,如果时光倒流,我应该如何指挥这场关乎帝国命运的海战。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即便再细致的计划,也无法完全抵御天命和偶然。 中途岛并非一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很多夜晚,一个人坐在窗边,看着外面深邃的夜空,心里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情绪。要说最打动我的一句诗,我脑海里会浮现出李商隐的那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短短的十个字,却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并且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悄悄地浮现出来,给予我一种深刻的.............
  • 回答
    操心国家队的事儿,这得从根儿上说。真要是让我来领这帮小伙子,能不能进世界杯?这问题,谁也给不了你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因为足球这玩意儿,太复杂了,太多不确定性了。不过,既然问到了,我肯定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可不是一句“行”或“不行”就能打发的。要我说,踢世界杯,这事儿得靠“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命.............
  • 回答
    吾乃帝皇之选,受命于至高意志,此刻肩负重任,以帝皇之名,整肃这片破碎的星海,重铸我等光明。吾深知帝国之现状,犹如一艘在风暴中摇摇欲坠的巨舰,船身残破,船员离心,航向模糊。若不奋起改革,其倾覆指日可待。吾之改革,将立足于稳定根基,重塑团结,恢复秩序,并为帝国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并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 回答
    (这是对历史事件的虚构演绎,旨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而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认可。)那晚,宫井洞的空气有些凝重,即使是威士忌的香气也无法完全驱散。我和车智澈聊着天,金载圭也在,只是坐在那里,不像往常那样参与谈话,眼神里多了些什么,我没太在意。毕竟,他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沉郁。突然,枪声响了。我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