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非洲草原似乎都是黄色的?

回答
非洲草原之所以看起来大片大片地呈现出一种金黄色的色调,这背后其实是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幅精心调配的油画,色彩的深浅变化,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体现。

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季节的变化。非洲大部分草原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那里最显著的季节特征就是干湿季的交替。

干季的统治: 当漫长的干季来临时,降雨量会急剧减少,甚至完全停止。在这种缺水的环境下,大部分的草类植物,尤其是那些以一年生为主的草本植物,它们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会迅速完成生命周期。它们的叶片中的叶绿素会因为缺乏水分和阳光的“燃料”而逐渐分解,叶片也就失去了那份鲜亮的绿色,转而呈现出一种越来越浓的黄色,最后变成枯黄的色泽。这些干枯的草叶层层叠叠地覆盖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广阔的金黄色“地毯”。这是一种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们将能量和水分储存起来,等待下一场雨水的到来。
湿季的短暂繁荣: 相对地,在湿季来临的时候,草原会迎来短暂的生机勃勃。充沛的雨水会迅速激活那些已经休眠的草根和种子,它们会以惊人的速度冒出新芽,整个草原又会重新变得绿意盎然,色彩鲜活起来。然而,湿季通常没有干季那么漫长,而且在许多地区,干季的旱情会更加显著,因此我们更容易留下对那片片金黄的深刻印象。

其次,草的种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洲草原上生长的草并非单一品种,而是种类繁多,但其中许多是耐旱性强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的特性就是会在干旱季节枯萎变黄。即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其叶片也会失去生命力,转为黄色。你可能很难看到像温带草原那种全年常绿的牧草,因为非洲草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植物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干旱的能力。

再者,火也是影响草原颜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非洲草原的生态系统中,周期性的野火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生现象,尤其是在干季末期,干燥的植被极易被闪电或其他火源点燃。

清除枯草: 大火会迅速烧毁大片区域的枯黄草,为新草的生长腾出空间,并带走那些不再有营养价值的有机物。
影响色调: 火烧过后的地面,在一段时间内会呈现出一种黑褐色的炭灰色。但很快,随着雨水的到来,新的草芽会从灰烬中冒出来,最初也是嫩绿色,但随着季节的推进,又会慢慢变黄。而我们看到的“黄色”草原,也可能是经过火烧后,新一轮草生长但尚未完全进入繁茂期,或者已经进入了干季末期的景象。

此外,地貌和土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色彩的呈现。虽然不如植物本身直接,但草原的土壤成分,如沙质或黏土的比例,会影响水分的保持能力。一些地区的土壤可能含有较多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阳光下反射的光线,可能会让整个草原在视觉上更偏向暖色调,间接衬托出草的黄色。

最后,光线和视角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非洲广袤的草原上,往往视野开阔,太阳光直射强烈。在正午时分,耀眼的阳光会穿透干燥的草叶,使其在视觉上更加明亮,呈现出耀眼的金色或浅黄色。而到了黄昏或黎明,斜射的阳光则会给草原染上更深的金色、橘黄色甚至红褐色,让草原的色彩更加丰富和富有层次感。

所以,当我们说非洲草原是“黄色”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概括一种在干季占主导的、由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视觉印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单色,而是色彩在季节更替、自然灾害和植物生命周期中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片片金黄,是生命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证明,也是非洲大陆独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回答:我们看见的非洲草原,拍摄时间,大多在草色枯黄的旱季。

我从以下几个部分详细解释一下:

  • 纪录片中的非洲草原在哪里?
  • 非洲草原实际颜色是什么样的?
  • 为什么纪录片要选择旱季拍摄?

1. 非洲草原,尤其是纪录片中的非洲草原在哪里?

纪录片中的非洲草原,多数拍摄地在东非草原。大概位于坦桑尼亚北部、肯尼亚西南部的大片平原地区。

上图绿圈中红点标注位置,为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绿色圈中,跨过国界线,进入肯尼亚境内部分,就是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M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这两个地方,名字不一样,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也是非洲草原纪录片最常用拍摄地。

2.非洲草原的实际颜色是什么样的?

东非草原分雨季和旱季。雨季来临,草原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旱季来临,草原枯黄。

我以塞伦盖蒂的实拍照片为例,给大家看看实景。先看一下雨季的照片。5月中旬,是大雨季的末尾 ,看看这时候的塞伦盖蒂 。

等到了七八月份,草原进入旱季。我们看一下八月的塞伦盖蒂。

从5月和8月的对比图可以看出,草原的颜色在雨季是绿色,在旱季枯黄。关于塞伦盖蒂草原不同月份的草色,可以参考这个回答里面的内容。

3.那为什么纪录片要选择旱季拍摄?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交通,第二个动物的拍摄困难程度。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旱季的路况才能满足拍摄条件。

东非草原没有硬化路面,基本都是推土机推出一个简易土路。这个土路,只能满足基本的通行要求。而且,要每年都要养护,重新推平。如下图。

一旦到了雨季,路况会非常泥泞。非洲草原下雨的时候,如同天漏了一般。只需要半个小时,国家公园的土路,会变成河。

下图是2016年十月初拍的。我们的柴油版四驱越野车,也行进困难。因为赶着天黑前回到酒店,车开的略快,结果陷进泥里出不来了。最后,叫了救援车拖出来的。

而十月初只是小雨季的开始,偶尔下雨,还没真的到雨季。真要到大雨季,遇到下雨,草原的交通状况不堪想象。如果拍摄时经常遇到下大雨,车子困在四顾无人的非洲大草原,想想就可怕。

第二个原因,旱季时候,草木枯黄低矮,更容易看到动物。

这个很好理解,雨季时候草原繁茂,动物隐藏其中,拍摄难度加大。旱季时候,草原枯萎,动物更容易观察。这也是为什么,在东非旅行,旱季是旺季的原因之一。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看到的纪录片,拍摄时间多为旱季。所以,拍到的草原也就枯黄为主。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非洲草原之所以看起来大片大片地呈现出一种金黄色的色调,这背后其实是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幅精心调配的油画,色彩的深浅变化,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体现。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季节的变化。非洲大部分草原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那里最显著的季节特征就是干湿季的交替。 干季的统治: 当漫.............
  • 回答
    非洲草原之所以能容纳下如此多种类繁多的大型猛兽,并且它们还能和谐共存,而不至于被严酷的种间竞争淘汰,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妙绝伦的生态平衡系统,远非简单的“物竞天择”就能概括。这是一种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协作与制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差异化的食性与捕食策略:生态位的细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 回答
    非洲草原的食草动物们,在广袤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们的生活节奏与大地上最为致命的掠食者——狮子、猎豹、斑鬣狗等等,如同两场永不休止的角力赛。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的生态学核心:为什么这些体型庞大、数量占据优势的食草动物,面对那些少数但凶猛的食肉动物,不主动出击,将其扼杀于.............
  • 回答
    新闻联播每年都会播出非洲草原的“大迁徙”景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既有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 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与“新闻点”的设置:1. 周期性与可预测性: 非洲草原的大迁徙,尤其是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的年度迁徙,是一个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的自然现.............
  • 回答
    非洲大陆,沃土千里,物产丰饶,本应是养育生灵的乐土,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饥荒的阴影却常常笼罩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之上。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多维,绝非简单的“土地不肥沃”或“产出不足”就能解释的。要深入探究,我们需要拨开表象,触及非洲大陆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历史的肌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一些地区饱受战火多年,但战争的形态、策略,甚至是武器装备,似乎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层层叠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战乱地区往往缺乏可持续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营养”这个概念的复杂性,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共同影响身高。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吃得没有我们有营养”这个表述。“营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非洲大陆幅员辽阔,地理环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殖民历史中复杂而残酷的权力运作。为什么非洲黑人没有像北美原住民那样,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经历规模性的“赶尽杀绝”,而更多的成为了奴隶?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段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欧洲殖民者对非洲黑人的剥削和压迫,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演化的核心——适应环境。非洲和欧洲的地理、气候差异巨大,而人类的皮肤颜色也正是对这些差异最直观的适应性表现。要理解为什么非洲人没有变成白皮肤,欧洲人没有变成黑皮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关键点:1. 为什么非洲的肤色是黑色的?——紫外线、叶酸和维生素D的博弈非洲,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议题。关于部分非洲黑人对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感到不满的现象,背后牵涉到历史、现实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同期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非AI写作痕迹”的表象,深入到具体的情感和逻辑中去。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历史层面。非洲国家在独立过程中,普遍经历过殖民统治的伤痛。当时.............
  • 回答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地区,确实能观察到姓氏以“M”和“N”开头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这片广袤大陆的多元背景。1. 语言的根源:班图语系的强大影响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语言在姓氏形成中的作用。在撒哈拉.............
  • 回答
    非洲大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样、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普遍的贫困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理解非洲的贫困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非洲贫困的主要成因:一、历史遗留问题:殖民主义的深远影响这是理解非洲贫困.............
  • 回答
    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持续探索的领域。说非洲“始终”发展不起来,可能过于绝对,因为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国家在某些时期取得的进步,但总体而言,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系统性的挑战,并且长期以来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
  • 回答
    非洲大陆上确实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拥有海岸线、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一直未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那就是西撒哈拉。理解为什么这里会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孤岛”,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简单来说,西撒哈拉目前的主权归属是一个未解决的国际争端。它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西班.............
  • 回答
    中国免除非洲国家到期债务,这背后牵扯着多重考量,既有经济上的战略布局,也有政治上的地缘考量,更有历史情感和国际责任的叠加。 要详细解读,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从经济和投资角度来看,这并非简单的“无偿赠予”,而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更是一种长远投资。 债务减免与新投资的联动: 许多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国家发展战略、国际援助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个层面。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究竟是什么让国家在非洲看到了比“西部”更迫切或更有潜力的投资机会。首先,要理解国家对非洲提供贷款的初衷,需要看看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的决定,而是出于一种复杂的战略布.............
  • 回答
    非洲农业发展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因素,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其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逐一剖析:一、根深蒂固的历史遗留问题: 殖民主义的负面影响: 许多非洲国家曾是欧洲殖民地,殖民者在农业政策上往往以榨取资源为主要目的。他们推行单一作物种.............
  • 回答
    非洲政府在应对蝗灾方面确实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而大规模养鸡作为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案,其可行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并非简单的“不想养”或“没意识到”,而是背后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和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非洲政府不大规模养鸡来对抗蝗灾的原因:1. 养鸡作为“天敌”的局限性: 食量和效率: 虽然鸡可以吃掉.............
  • 回答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一种多层次、多面向的战略合作。说到底,这背后牵扯到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全球战略以及对非洲大陆潜力价值的认识。这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期布局。首先,咱们得从中国自身说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国内资源和市场也达到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心理和社会等方方面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我这老百姓的唠叨,而不是什么冰冷的报告。首先,你得明白,“美国黑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很模糊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美国的非洲裔美国人,他们早已不是单纯的“来自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