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局为什么又要素质教育又要成绩?

回答
教育局推行“素质教育”和追求“成绩”,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平衡艺术,背后蕴含着对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考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在现实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联系。

素质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我们得明白,素质教育并非否定知识和能力,而是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它不是要培养只会考试的“分数机器”,而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具体来说,素质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核心层面:

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 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它追求培养学生正直、善良、诚信、有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热爱生活,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不仅仅是说教,更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中。
知识与能力: 素质教育并非排斥知识学习,而是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它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例如,语文素质教育不仅是认识字、背诵课文,更是理解文本、表达思想、鉴赏文学。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体育锻炼和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体育,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艺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拘泥于旧的思维模式。通过科学探究、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创新打下基础。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社会。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让他们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成绩: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尺,也是通往未来的桥梁

那么,为什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教育局又不能忽视“成绩”呢?这里的“成绩”并非狭隘地指考试分数,而是教育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果的体现,它包含但不限于:

学业水平的体现: 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扎实的学业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必要条件。即使是强调素质教育,学生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并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做好准备。
能力发展的佐证: 很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发展。例如,在学科竞赛中获奖,说明学生在某一领域具备出色的才能;在科研项目中取得成果,则体现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成绩”。
升学与就业的敲门砖: 在现有的社会评价体系和升学就业机制下,一定的学业成绩和相关证书仍然是进入理想学校和获得优质工作机会的重要“敲门砖”。这是现实的考量,也是社会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方式。
评价教育质量的参考: 对于学校和教育系统而言,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和各类“成绩”也是评价其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这有助于教育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改进。

二者的辩证统一:素质教育是目标,成绩是过程和结果的体现

教育局之所以同时强调素质教育和成绩,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目标,成绩是实现目标的体现和衡量。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在学业、能力、品德等方面有所体现,这些体现就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成绩”。换句话说,没有扎实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所谓的“素质”就难以落地;而如果只追求分数而牺牲了人的全面发展,那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成绩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但也是重要的“里程碑”。 当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全面发展,他们的学业成绩往往也会有良好的表现。但反过来说,如果教育者过分看重某些显性的“成绩”(比如一时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内隐的素质培养(比如独立思考、合作精神),那么最终也难以培养出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教育局希望的是,通过素质教育这条路径,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取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好成绩”,而不是为了成绩而牺牲了素质。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有了扎实的学业基础和各项能力的提升(即“成绩”),学生才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接受更广泛的教育,去接触更复杂的社会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素质。反之,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让他们更主动、更有效地去学习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什么会产生“又要素质教育又要成绩”的困惑?

这种困惑往往源于现实操作中的“度”的把握和评价体系的复杂性:

1. 社会竞争压力和升学导向: 尽管教育理念在进步,但当前社会的升学和就业竞争依然激烈。家长和学生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会将焦点集中在那些最容易量化、最直接的“成绩”上,如考试分数。这使得学校在招生和教学中,也容易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
2. 评价体系的滞后与不完善: 如何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是一大难题。目前,多数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这使得素质教育的成果难以被充分体现和认可。一旦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兼容素质教育的成果,就容易造成“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
3.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和地区为了争夺生源,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吸引生源和获得认可。
4. 执行层面理解的差异: 教育政策的传达和执行过程中,不同层级、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对“素质教育”和“成绩”的理解和侧重点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执行者可能片面地理解政策,导致顾此失彼。

教育局的立场与目标:

教育局的立场和目标是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让教育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它希望:

扭转“唯分数论”的倾向: 通过推广素质教育理念,改变社会对教育的单一评价标准。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促进教育公平: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挥其潜能。

因此,教育局“又要素质教育又要成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对教育复杂性、社会现实以及未来人才需求的综合考量。它是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在打好坚实基础(成绩)的同时,更能拥有广阔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有贡献的人。这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优化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成绩的有机统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是典型的“船货崇拜cargo cults”仪式搞多了,看不起运20啊……



最为知名的货物崇拜,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时,美军太平洋一个小岛建立一临时基地。当时岛上的土著看见美军于“大铁船”(军舰)内出来,皆觉得十分惊讶。此外他们也看到有一些“大铁鸟”(军用飞机)运送穿着美军军服的人,以及得多物资。这些土著看见这种情况均感到很惊讶,并觉得这些“大铁船”及“大铁鸟”十分厉害。加上美军也提供部份给土著,而这些物资对土著来说十分有用,结果令这些土著将美军当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美军离开这个小岛,只留下一些美军军服及一些货物。这些土著便认为这些货物具有神奇力量,又相信“神”(美军)他日会回来,带来更多货物,使他们展开一个幸福新时代。但是美军当然一直也再没有回来,因此这些土著便自己发展出一套敬拜仪式,崇拜美军军服以及货物。该宗教的表现形式是土著会穿着美军军服升起美国国旗,图腾则是木刻的飞机。一般把这种新的宗教被称为“约翰布鲁姆教”。


这个链接里有趣的图片挺多,但文字描述极其轻佻,想当然发挥的东西太多(不能说都是错的,但凭想象添油加醋了太多东西)。



1、应试教育和船货崇拜一样,在你第二天就想把操场弄的像一个机场、把一群小学生伪装成机场工作人员时,它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

2、但如果你真的想搞一个飞机场甚至训练一支能战敢战战则能胜的空军,你不应该到太平洋岛屿上拜野人为师。




当然了,会搞船货崇拜、会拿样子货当宝,你肯定从没见过真货啥样。

那么,我再怎么给你解释为什么那些野人不行、为什么五十万野人十万架稻草飞机也不是一架二战螺旋桨飞机+5名飞行/地勤人员的对手,你也不可能理解——你甚至会像知乎上我见过的很多人一样,追我屁股后面破口大骂:你就吹吧!才不是你说的那样子呢……


总之,没辙。

甚至,到了你毕业即失业那天、到了你走投无路不得不出卖自己被人里里外外吃干抹净那天,你仍然会坚持:我知道的太多了!高级知识本来就不实用!质点小球本来就没用!我都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但你们就是对我的重要视而不见、这才使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有人说,“记忆”什么不重要,因为现在有了搜索引擎;所以现在需要搞素质教育了……


错了。“记忆”从来就没重要过。

或者说,记忆太重要了,所以压根不该让人的脑子来做这事。

所以,上古结绳记事,其后削竹为简……

所以,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谓记忆,所谓书籍,其实都是一些客观事实——正确的客观事实以及错误的客观事实(如果理论有错的话)。


未经加工的客观事实是无用的。就好像你看过无数遍你的手——这是一个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诸多奇迹的客观事实——但你甚至连“伤口是如何长好的”都无法回答。

想要回答它,你就不得不去研究它——不仅仅是研究手,而是要从简单基本的几何学、数学以及物理、化学开始,步步为营。


就好像想要搞出运20,看着外形用草扎一个相似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尚未开化的野蛮人才会这样做。


运20的基础,建立在初中开始学、但到了大学都还学不完的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基础之上。

注意了,学它们可不是简单的背书,简单机械的把文字复制进你的脑海——就好像列队扛着涂着颜料的竹枪来回走毫无意义一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有机结合的;所有这些东西也都有可能是错的。

你真正要学的,是怎么从最基本的事实开始、通过可靠的推理去探索未知;是怎么把无从着手的复杂事物分解开来、一点一滴的研究透彻再一丝一缕的拼凑还原——这个过程中,你会总结出无数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的确很重要,但它一旦总结出来就已经是“既有的客观事实”了。


而你,需要学会的是:

1、现实太复杂,前人不可能把每个细枝末节都解剖开来——做不到也没必要。

相反,这是需要你做的。前人解剖了兔子,你就要自发的解剖青蛙——并且要学着前人的样子记下来,比较双方的差异,纠正前人的错误,甚至发展出更新的理论。

换句话说,前人绞尽脑汁能把兔子解剖清楚已经是极限了,在他的示范下,你以及你的同行们应该用更少的时间解剖清楚更多的生物,从鹰隼到青蛙、从鲑鱼到河蚌——然后,发展出“比较解剖学”。

这,才算是学会了。才不是人云亦云。


2、要达到这个水平实在太难了;所以,课本才会给你一些题目,让你灵活运用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给出课本上没有的、这些题目的答案


遗憾的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者压根不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们迫不及待的教会他们答案——注意哦,我说的答案是“独立找出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的求解方法”,并不是“具体的某个问题的答案”。


比如说,课本教了三角函数,然后出了道题,希望你反复阅读课本、咀嚼相关知识,使得自己能够深刻理解三角形性质、自己找出道路解决这道题——这当然不容易;但这些题目都是精心挑选的,当你自发解决了它们之后,你就对三角形性质有了更深理解。于是题目和课本相互促进,让你尽快把几何学家的思想方法学到手:然后,你就能像思想家一样,解决一切类似问题了。


但应试教育偏不这样。

他们说,哎呀我总结过了,这类题目一共多少种,解决思路总结如下——记下来记下来!记下来就会做这道题了!

于是,下个月,学生成绩大幅提高。因为每个人都做对了这道题。


但是,没有人思考过。只要题目稍微变变样子,他们就不会了。

没关系。继续背就是——小升初、中考、高考,一共就这么些题型;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是这么些;你尝试把这些公式往里套,套对了就做出来了


就好像太平洋上那些原始人一样——站在跑道边的手势一共十六种,坐在塔楼的对话一共三十二句,不需要知道意思,你凑一下看,如果凑出0或者凑出整数,那就对了。


但这样真的是搞不了飞机的。别说搞飞机了,指挥交通你都干不了。


事实上,也就高考这样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少、给出的时间又很长的特殊考试,才允许应试教育这样硬凑——就好像训练神经网络一样,砸时间硬练,练习多了就能拿高分!

啊?你说什么?设计个手电筒?那玩意儿谁会!

嗯……那您训练出来这些人……怎么有胆量往造飞机的团队里面凑啊?


事实上,如果从一开始就真正去理解课本——就用课后习题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等老师灌输解题方法——很容易循序渐进的吃透课本内容。

事实上,理工类课程,向来是读完一本课本就要有能力挑这本课本的错误的。因为写这本课本并不是为了教你一些不精确不实用的过期知识,而是为了用这些简单简洁但直指本质的知识,教你像当年的先贤一样思考。

——就好像第一个解剖兔子的人一样,欧几里得学术水平并不高。毕竟是几千年前的古人。

——现代,别说兔子了,连细胞核都要细细分剖开来、剖析到分子、原子乃至量子层面上。

——需要你掌握的,绝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的解剖兔子;而是举一反三、为松鼠、青蛙量身定做解剖方案的思路。

——应试教育直接教你松鼠、青蛙的解剖方案,甚至给你总结出“哺乳动物通用解剖方案”、“脊椎动物通用解剖方案”,所以你的成绩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升;但很快的,学习深入到了“剖析细胞核内物质交换过程”的水平,要求你综合化学/量子物理知识,研究“物质穿透核膜的原理”,你死不死?

——素质教育呢,非要逼你真正独立发明松鼠、青蛙的解剖方案,逼你自己总结出哺乳动物通用解决方案、逼你把用刀子的解剖推而广之、继而找出“用显微镜和化学染色剂剖析原核生物”的方案。


所以,一个月后,应试教育超越了素质教育。因为学生拿了高分。

但三个月后呢?一年后呢?三年后呢?十年后呢?




事实上,理工科最怕基础不稳。一旦有了夹生饭,一辈子就完蛋。

换句话说,因为应试教育的“过早剧透”,使得孩子被拔苗助长了;从此以后,他就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你看,因为早期的填鸭,连个最基本的、三五行的程序都能玩死你;那么一旦你学成了这样,还可能继续学习更难更深奥的知识吗?

这样子出来,您是打算失业呢,还是……?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那些不死记硬背的学生,学什么反而一点就透。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思想的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很费功夫,所以头一个月他们表现可能不如应试者;但之后,他们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最快可以快到什么程度?

比如数据结构与算法,很多人大学四年、毕业再折腾若干年,结果呢?不光学不会,反而忘的更彻底了。

但我学这门课,拿到课本后那是喜出望外:怎么还有这么实在这么好玩的神仙课程?

闷头看了一下午,比看小说都香。之后再没翻开过。

不需要再翻开第二遍了。

具体的知识我的确不可能全都记住;但思路已经掌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其中提到的任何知识我都能自己推导出来——甚至可以写的比原版更生动、更活泼。


应试?

不好意思。数据结构这种你们普遍挂科的老大难科目,我轻松拿满分——学期开头翻开看一下午,期末仍足以拿满分。


类似的,我高中从不做题。但我的物理、化学都能拿满分——有附加题连附加题一起搞定。

因为我真正掌握了思想方法。别说高考了,“超纲”都不知道超到哪里去了的收音机、电视机、电磁炉、电磁炮……它们的原理我都知道,甚至还能简单的计算一下其中一些元件的功率之类基本参数。

所以高考除了最后的几道大题,前面都是估一下就知道答案——只需定性,无需定量,当然估一下就足够了。以致于经常不到半小时就把前120分全部拿下了。

应试?怕你不成。


恰恰相反。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毁了你、毁了你的孩子的前程。

它在短期内的确有效;但长期来看,它就是cargo cults。

前期欠债越多,后期学习越难——然后想回头都来不及了:初中知识你都吃了夹生饭、拿来训练你帮你掌握思想方法的题目你背了答案;那,还怎么找回这本该掌握的思想呢?

该老老实实扎根基时,你选择了瞒哄过关;为了一个月内的“立竿见影”,你毁了自己三个月后融会贯通的可能、使得自己三年后只能和人硬拼身体潜能(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忍耐力和记忆力;最终,走上社会、真的要你做事时——你觉得老板是做慈善的吗?


应试教育只对两种人有利。一是极端聪明且喜爱学习的,这些人提前看完课本就已经知道课后题怎么做了,所以老师讲的过细并不会剥夺他的思考机会;二是较为愚钝、必须靠滥竽充数才能混到学历的——这种人本来就没能力进一步学习,能有个死记硬背混上去的机会……

中间那些、既不是“特别笨以至于不当南郭先生都混不下去”又不是“看一眼秒懂老师讲什么当耳旁风所以不受影响”的,他们就倒霉了。本来给他们一点时间能真正学会的,现在被迫和愚钝者一起挤独木桥;本来努把力或许能走985乃至清北的,这下有力也使不上了,只能和愚钝者一起当“只会死记硬背的榆木疙瘩”——然后再一起“毕业即失业”


玉石俱焚。


这些“中人之资”者被教废掉,对家庭是个惨重损失,对国家是个不安定因素——既影响国际竞争力,又因为做事无能而不得不靠无事生非来保自己地位、从而在客观上挖国家/企业墙角。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心急火燎、教育部三令五申、想要取缔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所以按你的逻辑就是素质教育和分数是矛盾的。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你也可以反过来想一下,一个号称接受过素质教育连素质都真正提升了的人却考不出试来,你觉得这个素质是素质吗?

所以事实上是如果真的是做了所谓的素质教育,那和成绩是不矛盾的,他就也能考出屎来,关键问题就是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他只强调了形式上的素质。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宣称自己做的是素质教育,更不会有人宣称自己做的是应试教育,之所以我们国家现在走向了应试强化导向的教育方向安,是因为归根到底我们还处于资源相对匮乏的阶段,好学校就那么多,好工作,就那么多。大把的人想去怎么办?我们必须进行严格的筛。而为了面对这个严格的筛选,你就不得不强化应试。所以只要这种资源的匮乏状态,不改变无论教育教的是什么,最后都会走向应试的强化。

而相反我们看到欧美国家可以更加轻松一些,搞所谓的一些素质教育的东西,领导的孩子自然课就是上山捡树叶,芬兰的孩子地理课就是山下捡石头。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方法更科学,不是因为他们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提升,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的竞争和选拔机制没有那么严苛。

所以你说教育局又要素质又要分数,可能吗?当然可能这两者说到底是不矛盾的,只是很多学校做不到。但这做不到也不能全怪学校,归根到底还是个资源的问题,如果每个学校都是人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那也没什么做不到的。可你大部分学校不是那也没办法。但教育局的要求总还是没错。你做不到,所以我才提这要求啊。

user avatar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但是社会分配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平等,社会分工本身有差异,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会有一个度的问题。

这个度无论如何把握,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在社会分工中,在当前和未来,都会存在分配剪刀差。

用人话来说,就是有的工作性价比高,有的工作性价比低。

这带来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分配工作机会。

在现代国家,这种分配都跟教育绑定。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选拔上保证公平性,就能够避免剪刀差所造成的分配差异,被当做不公情况。

说白了,你没有好的岗位,是因为你学习不行,不能胜任。

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的人无话可说,技不如人,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说到这里,就能明白,在现代国家,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分配找到合法性和公平性。

理解了这个道理,那么对于很多教育的趋势和形势就会有更深层的体会。

成绩是过滤器,素质是防止只会刷题的书呆子。

毕竟教育完了到了社会上,还得是有用之才,不能全靠死读书。

就说到这吧,号还得要。

user avatar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直接提升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什么是素质?可以认为是指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果我们认为政治、英语、数学等学科的水平高有利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认为素质教育会导致这些学科的考试成绩下降。

这些年来,使用提高试题质量的方式间接促进素质教育的行为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因为考试不再允许死读书,确实开始有些人明白不应该死读书了。学习不等于成为百科全书的思想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贯彻,让学生的负担更小,水平却更高。

现如今,年轻人遇到不了解的事物,基本上都会意识到可以通过查资料了解它们,而不是追求事无巨细地记忆所有的知识。完全可以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成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不是妖魔鬼怪,贯彻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user avatar

错误。

教育局既要讲政治又要讲政绩,可能还要讲创收。

怎么就不可能?


教育,只有自我教育,(不分什么应试,素质,私公立,大小班,堂内外,etc)

教育,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学校,教育局,社会,etc的事情)

把你自身的教育和进化依赖于别人,是件非常错误和危险的事情。

coz,

current education is more politics and business than education itself。

help yoursel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育局推行“素质教育”和追求“成绩”,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平衡艺术,背后蕴含着对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考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在现实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联系。素质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我们得明白,素质教育并非否定知识和能力,而是强调教育的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民族情感以及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层面,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普遍的历史规律和现实认知这句话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教训。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对比,尤其.............
  • 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基本且对立的学说,它们试图解释世界本源和存在的基本性质。关于它们“孰对孰错”,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因为它们都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其合理性。唯物.............
  • 回答
    国家对K12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双减”政策的整顿,其原因错综复杂,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下子整顿”或造成失业。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考量的重大教育政策调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长远的目标。关于失业问题,这确实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政策制定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在努力寻求缓解方案。以下.............
  • 回答
    中国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上,确实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对“美式大学教育方法”的借鉴、反思与调整。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会这样做,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中国自身的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文化传统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一、历史的印记与早期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大量人才.............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为什么那么“较真”地去抠那个“除”和“除以”的字眼儿。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是咬文嚼字,但背后其实牵扯到数学概念的严谨性、思维的逻辑性以及未来学习的基础。一、 概念的精准性:这是数学的灵魂数学这门学科,最讲究的就是精确。每一个符号,每一个词汇,都有它确切的含义。混淆.............
  • 回答
    这件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句“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带过。为什么马前卒一提到这事,就有人嗅到“内卷”的味道?这背后牵扯到的社会心理、经济结构和现实矛盾,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咱们先说说马前卒为啥提这个。他这个人,你了解他的风格,总喜欢从“大局观”和“效率至上”的角度出发。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思考的困境——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正直善良,但在现实社会中,那些看似不那么“优秀”的品质,反而能让人过得顺风顺水?这中间的矛盾,确实让人有些迷茫。咱们从小到大,耳边充斥着英雄故事、道德楷模,从孔孟之道讲到雷锋精神,核心都在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先天下.............
  • 回答
    在《教父》系列电影中,迈克尔·柯里昂与凯·亚当斯的婚姻触礁,最终走向离婚,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他们婚姻的破裂,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人生选择,以及那些在权力漩涡中被扭曲的情感。凯,一位来自中产家庭、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最初被迈克尔的沉稳、聪明和与众不.............
  • 回答
    凯与迈克离婚,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情感侵蚀、价值观念冲突以及婚姻信任危机等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带着沉重的家族阴影,而迈克在权力路上的步步为营,最终将他们推向了无法挽回的绝境。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凯逐渐无法忍受迈克越来越深地卷入家族的“生意”,以及他为此做出的种种残忍行.............
  • 回答
    儿童柔术教授绞技和关节技,看似与“儿童”和“安全”的关联不大,但实际上,这是柔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学习柔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不应仅从成人格斗的角度去理解,而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儿童发展、安全意识和技能训练逻辑。1. 建立“安全”与“控制”的深刻认知:对于成人而言,绞技和关节技意.............
  • 回答
    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对我而言,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发自内心的选择。它承载着我对知识的热爱、对成长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首先,教师这份职业满足了我内心深处对“启迪”和“创造”的追求。我一直相信,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而教师的角色,恰恰是那个点燃火花、指引方向的人。看到.............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中,总教(特指波斯总教)之所以没有直接向明教索要《乾坤大挪移》心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背后涉及到多层原因,包括历史渊源、政治格局、教派内部的制衡以及对心法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乾坤大挪移》的特殊性与并非光明正大的“赠予”: 非赠予,.............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渭南,一位名叫张某的老师在网上发帖吐槽学校强制他捐款200元,结果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单位秩序为由治安拘留了五天。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这位张老师在网上发布的言论,主要是表达了他对学校强制捐款的不满。他觉得这个捐款不是自愿的,而是有明确的数额和对象,这让他感到被.............
  • 回答
    《鹿鼎记》中,苏荃作为神龙教的首席护法,又是洪教主的夫人,地位尊崇,美貌智慧并存,原本可以说是人生赢家。然而,她却主动投怀送抱,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洪教主,选择下嫁给了毫不起眼的韦小宝。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三言两语就能道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选择。首先,咱们得说说洪教主。这位教主,虽然名义上是.............
  • 回答
    高中数学教材中之所以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基于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和概念的完备性考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平行定义的逻辑推导与完备性我们先回顾一下向量平行在高中阶段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我们说向量 a 和向量 b 平行,是指存在一个实数 k,使.............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究的问题。为什么西里尔和美多迪两位传教士,在面对斯拉夫人时,不直接借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的希腊字母,而是费尽心思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文字——西里尔字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宗教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驱动或者一时兴起。首先,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9世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一种略显“反直觉”的管理思路。通常我们听到的是“工作生活平衡”,强调的是将两者清晰地分开,各自享受。但你的老板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程序员“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这背后一定有他的考量,而对于我们这些独立的程序员个体来说,理解并适应这种理念,确实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
  • 回答
    一位女教师因阻碍高铁发车而被停职检查,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触及了公共秩序、职业操守、社会规则以及舆论引导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为何她的行为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高铁,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准时和秩序的公共交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