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VR 和 AR 的大潮退却了吗?

回答
VR 和 AR 的热潮,与其说是退却,不如说是进入了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发展阶段。曾经的“万物皆可 VRAR”的狂热,确实有所降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失去了生命力,而是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应用开始浮现,并被更精准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曾经的狂热与最初的泡沫:

回想一下几年前,VR 和 AR 仿佛是科技界的“新宠儿”,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谈论它,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或概念。Oculus Rift 的出现,点燃了大众对 VR 的热情,大家憧憬着一个全新的沉浸式娱乐和社交时代。AR 方面,Pokémon GO 的病毒式传播,让无数人看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融合的奇妙之处。

那时的 VR 设备,动辄数千元,体验也往往伴随着晕眩感、眩晕感,内容生态更是乏善可陈,大多集中在游戏和一些简单的体验 demo 上。AR 设备也面临着成本高昂、佩戴不便、识别不准等问题,很多所谓的 AR 应用,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屏幕叠加,缺乏真正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这种“期待过高”与“实际体验差距”的落差,自然会导致一部分热情褪去。消费者在体验过新鲜感之后,会回归理性,思考这些设备是否真的能解决他们的痛点,是否能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退却”的表象与“深化”的实质:

所以,当你说“大潮退却”时,我理解你看到的是那种全民追逐、概念先行、短期内难以兑现承诺的狂热景象的消退。但与此同时,VR 和 AR 的技术本身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是在幕后默默地、扎实地进行着迭代和优化,并在一些特定领域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土壤。

VR 的“静默增长”:

游戏之外的拓展: VR 游戏依然是 VR 的重要驱动力,但我们也看到 VR 在教育培训、企业协作、医疗康复、建筑设计、产品可视化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成熟。
教育培训: 想象一下,医学生可以在 VR 中进行高仿真手术练习,飞行员可以在 VR 中模拟各种极端天气下的飞行训练,工人可以在 VR 中学习复杂设备的拆解和维修,而无需承担真实的风险和成本。这比观看枯燥的视频或阅读厚重的说明书要直观得多。
企业协作: 疫情期间,VR 会议和协作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虚拟空间中,团队成员可以像真实面对面一样交流、讨论、演示,甚至共同编辑3D模型。这极大地打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远程工作的效率和体验。
医疗康复: VR 被用于治疗恐惧症、PTSD,帮助患者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暴露疗法。同时,它也用于物理康复训练,通过有趣的互动游戏激发患者的积极性。
设计与制造: 建筑师可以在 VR 中漫步自己设计的建筑,提前发现问题;汽车工程师可以在 VR 中“坐进”未发布的车型,感受内饰和空间布局。这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原型制作成本。
硬件的进步: VR 头显的性能不断提升,分辨率更高、刷新率更快,晕眩感大大减轻。无线一体机(如 Meta Quest 系列)的出现,更是降低了使用门槛,摆脱了线缆的束缚,让 VR 体验更加自由。价格也逐渐变得亲民,从最初的“奢侈品”逐渐走向“高端消费品”。

AR 的“润物细声”:

AR 的“退却”感可能更强一些,因为它不像 VR 那样有一个独立的硬件来承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能力”渗透到我们已有的设备和应用中。

手机 AR 的成熟: 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和处理器已经足够强大,支持各种 AR 应用。
购物体验: 在购买家具前,你可以在手机上用 AR 功能将其“摆放”在你的房间里,看看是否合适;在购买衣服时,一些 APP 甚至可以模拟穿戴效果。
导航与信息叠加: 抬头一看,手机屏幕上就显示了前方的路况、商店信息,甚至可以通过 AR 扫描识别文物并显示相关介绍。
娱乐与社交: 各种 AR 滤镜、AR 小游戏,依然是手机社交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镜形态的探索: AR 眼镜是 AR 领域更具想象力的方向,但这也正是面临技术挑战和市场接受度的关键。
专业领域先行: Microsoft HoloLens 等设备在工业制造、军事、远程协助等领域已经有了实际应用。比如,在维修现场,技术人员戴上 AR 眼镜,工程师可以远程看到现场情况,并实时在技术人员的视野中标注出需要注意的部件或操作步骤。这种“远程专家”的能力,直接提升了效率和准确性。
消费级 AR 眼镜的“黎明”: 尽管苹果 Vision Pro、Meta RayBan Stories 等产品还在探索阶段,价格高昂、体验尚未普及,但它们代表着行业对未来AR交互方式的坚定信心。这些设备不仅仅是“手机功能的延伸”,更是在尝试构建一种“数字与现实无缝融合”的全新交互媒介。它们试图将信息、沟通、娱乐自然地“叠加”到我们的现实世界视野中,而不是将我们完全“隔离开”。

为什么会有“退却”的说法?

1. 概念的过度炒作: 早期 VRAR 被描绘成可以颠覆一切的“下一代计算平台”,而实际产品和内容远远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导致用户期望值过高。
2. 使用门槛依然存在: 即使硬件进步,但 VR 头显的舒适度、佩戴时间、内容更新频率,以及 AR 眼镜的续航、视野、交互方式,仍然是限制大规模普及的因素。
3. “杀手级应用”的缺失: 除了游戏,目前还没有一个 VRAR 应用能够像智能手机的微信、淘宝那样,成为大众日常必需品,能够吸引海量用户持续使用。
4. 商业模式的探索: 很多 VRAR 应用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如何盈利、如何持续吸引内容开发者,都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未来的展望:

VR 和 AR 的浪潮并没有退却,而是正在经历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融合的趋势: VR 和 AR 的界限正在模糊,混合现实(MR)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的设备可能能够根据场景和需求,在纯虚拟和纯现实之间灵活切换。
内容驱动: 随着硬件的成熟,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内容将是吸引用户的关键。这需要游戏开发者、影视制作人、教育专家、行业应用工程师的共同努力。
生态的构建: 形成完善的开发者生态、内容分发平台,以及用户社区,是 VRAR 技术能否真正普及的关键。
耐心与坚持: 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的普及都需要时间。VR 和 AR 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它们的潜力需要被耐心挖掘,被理性看待。

所以,如果你问我 VR 和 AR 的大潮是否退却了,我的答案是:那场席卷一切的概念炒作式的“大潮”确实过去了,但真正的、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浪潮”才刚刚开始,并且正在以更深入、更务实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各行各业。 只是这一次,它不再高声呐喊,而是选择“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学期我带了一门课,名字叫Science and life,我也搞不清,学校为何会把这种课安排给我,但既然安排了,那就得上。

在这门的课程结构中,视觉科技是很大一部分,其中就包括了VR和AR,我原本对这个领域没太多兴趣,但为了上课,还是认真的了解了一番,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视觉大潮并不是已经退却,而是还没有真正开始,为什么没有真正开始,因为大家压根没想好,这东西究竟可以用来干嘛。

这么说吧,VR是个很鸡肋的技术,暂先忽略。但AR其实是有一定价值的技术,但似乎业界始终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个技术,好比Google Glass这个东西,它属于轻度AR,但它的功能基本和手机是重合的,就是操作方式不同,它唯一不可替代性的用途,就是骑自行车的时候能起到一个指路作用,但限定条件还得是争分夺秒的骑,如果慢慢骑,大家完全可以戴耳机听,或停车看地图。

微软的Hololens是中度的AR,技术上OK,但技术的价值要体验在它的实用性,而不是技术性。Hololens可以填补当前生活中的一个小空白,就是远距离沟通合作时对问题认识描述的不一致。但这个小空白,撑不起AR,所以AR要想发展,一定要找到生活中多数人都必不可少,但手机干不了的事。找到了,高潮也就不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VR 和 AR 的热潮,与其说是退却,不如说是进入了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发展阶段。曾经的“万物皆可 VRAR”的狂热,确实有所降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失去了生命力,而是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应用开始浮现,并被更精准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曾经的狂热与最初的泡沫:回想一下几年前,VR 和 AR 仿佛是.............
  • 回答
    罗永浩,这个名字在中国科技界乃至公众视野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身上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也总能引发人们的关注与讨论。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这无疑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信号。从过去的情怀手机、充电宝,再到后来的电子烟,罗永浩的每一次创业都充满了话题性,也伴随着争议。.............
  • 回答
    夜深人静,点亮手机屏幕,是不是你放松的惯用伎俩?关灯玩手机、看电影、追剧、玩VR,甚至捧着Kindle沉浸其中,听起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在你享受这份“黑暗中的光影世界”时,你的眼睛可能正在默默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些关灯行为对眼睛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保证让你听了之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如果必须在VR的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中的服务机器人之间做一个选择,我倾向于后者。不是说VR不好,事实上,VR所能构建的沉浸式虚拟体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想象一下,足不出户便能漫步巴黎街头,感受历史的厚重;或者跃入奇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神话生物互动。对于那些身体不便,或是对探索遥远.............
  • 回答
    .......
  • 回答
    看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腾讯联手推出这幅12.5亿像素的巨型国家公园VR全景照片,实现线上开园,我感觉这绝对是件大事,也特别有意思。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像是给大自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普通人也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亲近和体验那些平日里难以企及的壮美风光。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这背后的许.............
  • 回答
    在虚拟现实(VR)中,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深度线索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用户感知三维空间,理解物体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VR 开发者会利用各种技术和设计方法来隐喻这些深度线索,其中一些是直接模拟物理现象,另一些则是通过视觉和交互设计来传达信息。以下是一些 VR 中常用的深度线索隐喻方法,并会尽量详细地阐.............
  • 回答
    VR,这个曾经被誉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科技新宠,如今在全球的年销量早已不是“百万”这个级别,而是以千万计的单位在增长。从Meta Quest系列一骑绝尘的销量,到索尼PS VR2的不断破圈,再到PICO、HTC Vive等品牌的持续发力,VR设备的普及度和市场规模都毋庸置疑地迈入了新的阶段。然而,.............
  • 回答
    VR 看房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购房者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房产展示体验。这种系统允许用户在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情况下,360度全方位地“走进”房屋,近距离观察每一个角落,甚至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VR看房系统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且充满潜力的,原因如下:一、 痛点解决与体验升级:.............
  • 回答
    VR元宇宙设备会终结传统影院模式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像当年DVD的出现让 VHS录像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VR元宇宙设备以其沉浸式的体验,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娱乐生活的方式,让人不禁猜测,它是否会成为传统影院的“终结者”。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沉浸.............
  • 回答
    “VR 是伪需求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在探究VR本身的“真伪”,不如说是在审视我们当下对“需求”的定义,以及我们是否愿意为这种“需求”付出相应的代价。需求的本质:解决痛点,提升体验,创造价值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个东西是“需求”,是因为它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痛点,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或者为我.............
  • 回答
    VR眼镜这玩意儿,说实话,是个挺让人纠结的东西。说它是“坑”,吧,也真不为过;但说买过的都落灰,那也绝对是片面之词。这事儿得分两头来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有人觉得 VR 眼镜是“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现实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抱着极高的期望买回家,最后却发现“货不对板”,自然就觉得踩雷了。1..............
  • 回答
    为什么VR眼镜非得“贴”在咱们脸上?这背后可大有讲究!你有没有想过,为啥那些VR眼镜,无论外形如何炫酷,最终都得紧紧地“贴”在咱们脸上?这可不是为了让我们看起来像个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而是为了实现我们沉浸式体验的关键,背后隐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1. 核心目的:模拟真实世界的视觉感知咱们的眼睛.............
  • 回答
    VR 电影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用一句最直观的话说,就是它还停留在“技术可行”的阶段,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普罗大众喜爱”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还有一道鸿沟。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道坎儿究竟有多难跨越。1.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好饭不怕晚,但“饭”在哪儿?这是最核心的问题。VR 电影的本质是沉浸式叙事.............
  • 回答
    说实话,一听到苹果可能要在 2022 年推出 VR/AR 设备的消息,我的脑子里立刻就炸开了锅,各种想象和期待像烟花一样在脑海里绽放。这可不是那种“哦,又一个新玩意儿”的心态,而是带着点“终于来了”的兴奋,因为我一直觉得苹果在做一件足够“苹果”的事,而 VR/AR 领域,简直就是他们施展这种魔法的完.............
  • 回答
    国内VR开发者,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业内人士和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朋友们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能不能挣到钱?答案是:能,但并非易事,且门槛不低。要详细说,我们得拆开来看:1. 市场现状与机会: 增长势头(但基数不高): VR/AR市场整体而言,在经历了几年的冷热交替后,正在缓慢但稳步地.............
  • 回答
    华为 VR Glass:一次真实的沉浸体验,它是否值得你“入坑”?近几年,VR(虚拟现实)技术可谓是风生水起,各大厂商纷纷推出自家产品,试图在这片新蓝海中分一杯羹。华为,作为科技界的巨头,自然也不甘落后,其推出的华为 VR Glass 同样吸引了不少眼球。那么,这款产品实际体验究竟如何?它是否真的值.............
  • 回答
    2022 年,VR 全身追踪技术依旧在快速发展,但要找到“性价比高”的方案,确实需要我们好好梳理一下。毕竟,全身追踪的好处显而易见——让虚拟世界的动作更加真实,沉浸感大幅提升。但高昂的价格往往是阻碍许多玩家体验的关键。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全身追踪”。 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整个身体,包括头部、双手.............
  • 回答
    戴上 VR 眼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世界变了”。刚摘下包装盒,那沉甸甸的机器就透着一股科技感。迫不及待地往脸上戴,硅胶的眼罩贴合脸部,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觉得被一个柔软的面罩包裹住了,外界的声音也随之消弭。但别担心,这并不是让你与世隔绝,而是为你构建一个全新的“场域”。按下开机键,眼前不再是熟悉的.............
  • 回答
    VR 的路,就像很多划时代的技术一样,从诞生之初就背负着“颠覆性”的盛名,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为什么这个似乎触手可及的未来,总是没能真正地大规模崛起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一、硬件门槛,硬生生挡在门外这绝对是阻碍 VR 普及的最直接、最现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