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性能如何?对于中国航天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回答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可以说是中国航天近年来的一张“王牌”,它不是那种动辄打出“史上最强”称号的火箭,但它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代表的进步,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意义非凡。

长征七号的性能:精准定位,技术革新

首先,咱们得聊聊长征七号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的火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中国航天家族里一位年轻、有活力、而且装备精良的新成员。

中型液体火箭的代表: 长征七号定位非常明确,属于一款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任务。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技术性,但简单来说,它能把各种载荷,比如货运飞船、载人飞船、甚至一些大型空间站模块,精确地送入它们该去的地方。
绿色环保,低毒无污染: 这是长征七号最大的亮点之一。传统的火箭燃料,比如偏二甲肼,虽然动力足,但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一定危害。长征七号采用的是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这是非常“环保”的选择。燃烧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基本无毒无害,这对火箭发射基地的环境保护,以及航天员的健康,都意义重大。
动力强劲,可靠性高: 长征七号的芯一级配备了两台推力达到120吨的“心脏”,也就是YF100发动机。这台发动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上非常先进,推力大、比冲高、可靠性极强。这种发动机是中国航天动力领域的一大突破,为后续更强大的火箭,比如长征五号,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模块化设计,适应性强: 长征七号采用了“上面级+芯一二级+助推器”的模块化设计。这意味着它的组合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增加或减少助推器,从而调整运载能力。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火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更多样化的发射需求。
“胖五”的“弟弟”,但作用同样关键: 有时候人们会拿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胖五”)对比。长征五号是重型火箭,负责将大型载荷送入更远的轨道,比如月球、火星。而长征七号虽然吨位和运载能力不如长征五号,但它承担着将载人飞船、货运飞船送入近地轨道的关键任务,尤其是未来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长征七号的作用可以说是“主力军”。

对于中国航天的意义:承前启后,开创未来

长征七号的问世,不仅仅是又一款火箭的诞生,它更像是一个里程碑,为中国航天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一代主力: 这是长征七号最核心的意义。过去,中国载人航天主要依靠长征二号F系列火箭。但随着空间站时代的到来,对运载火箭的性能、安全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征七号专门针对载人航天任务进行了优化设计,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拥有了更先进、更可靠的运载工具。比如,天舟货运飞船就是由长征七号发射的,这为中国空间站的物资补给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技术创新与突破的载体: 长征七号是许多中国航天最新技术成果的集成平台。YF100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一大飞跃。同时,它在结构设计、电子设备、发射场配套设施等方面,也体现了中国航天工程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些技术进步,不仅让长征七号自身性能卓越,也为后续更大、更复杂航天器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开启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序列: 长征七号是“长征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的首个型号,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迈入了新阶段。这个系列还包括了更强大的长征五号、更小巧灵活的长征八号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石,能够满足不同轨道、不同载荷的发射需求,使中国航天进入“高密度、高成功率”的发射新时代。
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合作。长征七号作为一款先进的中型火箭,其环保、高效、可靠的特性,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商业航天客户,为中国航天赢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提升中国航天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完善中国航天发射体系: 长征七号的出现,填补了中国航天在某个运载能力区间的重要空白。它与长征五号、长征三号、长征二号等火箭系列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金字塔”式发射体系,能够根据任务的轨道、载荷的重量和体积,选择最合适的火箭,实现优化配置,提高整体发射效率。

总而言之,长征七号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搬运工”,它用更绿色、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式,将中国航天的“货物”——无论是航天员还是物资——精准地送往它们应该去的地方。它的诞生,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更是中国航天迈向更辉煌未来的重要支撑。它不是最高的那一杆,但却是最实用的那一杆,为中国航天的宏伟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妖哇,本文都是收集的网上资料哇,科普为主,大牛请轻喷本汪,如果尊重航天汪劳动力的话,转载跟我说一下吧亲。


既然是说长征7号,那就从长征系列火箭说起吧


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最明智的决策一定是两弹一星计划。核武器使中国拥有了无法撼动的威慑力量,卫星与火箭则极大提高了中国科技与制造的上限:一个当初农业仍在落后的国家直接瞄准了世界工业的最高点前进,历史告诉我们这个选择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我们还很弱小,就在那里日日节衣缩食,卯足了劲儿干大事儿。虽然前期苏联支持,但后来也不管了。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中国人还是砸锅卖铁一定要把这些大国重器全部造出来。



2015年前长征火箭家族(图片来源:The Rocketry Forum)


结果是:长征系列火箭自1965年开始研制至今,已经拥有了6个系列共计19个型号,基本覆盖了近地空间的所有轨道,研发能力之强,体系之完善,使中国成为世界航天界的绝对实力派。


长征火箭服役时间图

现有长征系列火箭大致情况如下:


长征一号系列:钱学森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枚火箭,长征火箭家族的奠基者。它将中国第一枚卫星送入太空,向世人证明航天能力和中国洲际导弹能力已然成熟,在那个年代极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土星五号带着阿波罗都分分钟飞上月球的节奏,中国搞出了一个只能运送0.3吨(近地轨道)的“小”火箭,国际上都笑得不要不要的,要知道,土星五号可是能携带120吨量级哇。所以,再次向钱老等一批中国火箭第一批专家致敬,要知道,当时从国外这个行业回来,真的等同于一个“学火箭”的人去造烟花了。这个火箭已然做了三级推进,燃料落后,硝酸和偏二甲肼,但标志着我们的技术已经从0到1了。


长征二号系列:目前中国火箭家族的绝对主力,重点项目尤其是载人航天项目的主要发射工具,这个火箭拥有至少5个型号,执行了最多的任务。所有进入过太空的中国航天员都是著名的长征2F火箭送上去的,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航天员出征前的震撼场面,背景往往是这个火箭,2F是唯一一个中国带有逃逸塔的火箭,逃逸塔的作用是火箭起飞之前和起飞之后几十秒内,最后保护航天员的火箭部分。载人航天的意义不再赘述,因为简直大过天好么!无数航天汪都是被航天员飞天的情怀“忽悠”进航天界的。这个火箭系列,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的底子全部打牢,尤其是高可靠性火箭方面,量变引起质变,之后的火箭技术真心要“腾飞”了。


长征三号系列:如果说长征二号覆盖了低轨空间(高度300-2000千米),三号则将中国人的脚步进一步延展到太空,它是高轨任务的专用火箭。各种通讯卫星、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计划,都离不了它的身影。载人航天只是在极近地空间(300-500公里)折腾,但其他轨道资源也极其重要,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导航卫星用的中轨段(20000公里左右),世界上导航卫星系统GPS/GLONASS/Galileo和我国的北斗都在这个段内。地球静止轨道更是看似无限,但其实极其有限的资源,通讯卫星、气象卫星都需要这个轨道,这个火箭也是干这个用的,分分钟上去的都是大国重器啊。


长征四号系列:主要负责极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目前几乎所有的低轨科研、军事、资源卫星都处在这个轨道上,火箭的意义可想而知。几乎所有的间谍卫星都处于这种轨道哦,这种卫星有多重要?美国Corona系列卫星在1959-1972年大概发了120颗,后来U-2慢慢退役,就是Corona取代了它。美国后来解密报告说:第一颗成功的Corona(应该是第13颗,前面都回收失败了),收集的情报超过了之前所有U-2的总和。冷战年代这100多颗卫星收集了多少东西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美国最贵的卫星全部是间谍卫星这是妥妥的,它是单体航天器中最高级的没有之一了。我们家也妥妥得有,而长征四号就是目前最适合发射这个轨道的。


长征六号系列:小型火箭,长征家族新成员,也是首个液氧煤油推进火箭,试验了众多新技术,为后续任务做铺垫。之前所有的火箭系列,都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都是剧毒、环境污染大、推进效率也低,而长三上用的液氧液氢还没那么成熟,咱们很多基础技术落后成了瓶颈。但长征六号起,我们就能用的上液氧煤油啦,妥妥的。液氧煤油燃料,是所有大型火箭的首要选择,著名的土星五号,第一级就是这样。所以,长征六号相当于是为未来做了技术储备,验证技术。而这种小型火箭,未来商业化的潜力是妥妥的,比如中国版本的Space-X,如果未来有的话,就可能基于这个发展下去。


长征十一号系列:小型火箭,和六号一样于2015年加入了长征家庭,中国首个纯固体火箭。这个意义也非常重大,固体火箭标志着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航天任务的快速反应能力极大提高。固体比起液体的优点简直不要不要的,人家液体火箭准备了10多天才能发射。而要想发个长征十一号,打个电话、坐个飞机、落地后午觉都不用睡就可以看发射了。在战略意义上、战争年代核威慑作用上,你说腻害不腻害?这也是未来的战术/战略储备,出事儿了,分分钟放烟花一样就送各种东西上天了。


那么,马上要发射的长征七号,它的神秘之处又在哪里?


1.
中国50年火箭研发史集大成者


和长征六号一样,二者都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箭。在此之前,中国的火箭都是采用传统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组合,剧毒、贮存不易、准备周期长且推力不足。而液氧煤油组合则能进一步提高火箭推力,极大降低燃料存贮和运输成本,是一种可靠性高对环境友好的火箭。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我国在这个发动机领域内已经直线超车美国,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不仅是燃料方面哦,各方面的技术诸如系统工程、材料技术、发动机啥的都妥妥的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新了。


2.
未来中国航天的绝对主力


长征二、三、四号系列承载了中国人无数的航天梦想,近几十年来的几乎所有航天发射都由它们完成。由于文昌发射场的建成,陆路运输不再成为掣肘火箭尺寸的因素(中国现有的发射场火箭运输都要经过铁路隧道,限制了火箭最大直径)。长征七号利用了这个优势,也集合了三系列火箭的各项技术,液氧煤油推进,推力更强(近地12-15吨运载能力),能满足近几十年内中国航天的绝大部分需求,预计未来中国航天发射80%-90%的任务都将由它完成,在此前没有任何一型火箭能做到。


3.
承前启后,为大国重器扛起家族栋梁


如果说长征二号、三号和四号扛起了中国航天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那从2016年起,长征七号将会扛起未来三十年,而坚持过这三十年后,中国航天将会引领世界。正在研发中的长征五号,最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首次达到25吨级别,这将意味着中国航天发射能力正式进入美、欧、俄垄断的第一梯队而未来预计20年内服役的长征九号,则箭指人类史上最著名的美国土星五号火箭(阿波罗登月计划专用火箭),成为真正的大国重器。火箭的研发是一个需要技术积累迭代的过程,这种关键时刻更需要长征七号来承前启后,扛起中国航天近几十年的重担。


4. 长七的基地-文昌基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新时代


这段与火箭没有关系,扯一扯长七的附属意义,尤其是文昌基地。


火箭发射距离赤道越近,可以更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转带来的初速度,大大降低火箭所需燃料,这是航天领域基本常识(比如同等要求下在文昌发射比在酒泉发射要节省15%左右燃料,这意味着极大降低火箭设计和燃料成本)。但是,七十年代航天起步中的中国,还面临着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南海问题,不得不把所有的航天发射基地选在安全的内陆地区,也必须面对它们的地址对火箭尺寸和航天发射成本的限制。


文昌投入使用是大国实力彰显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局势和南海问题都不再是值得担心的问题。文昌带来的优势不仅是更少的燃料,火箭设计的空间将会大大打开。文昌发射场离海洋非常近,火箭坠落物直接掉到海里,再也不用担心在陆地上砸到民居啥的了。海运的可能性,使得火箭不再受铁轨和隧道运输的尺寸限制,火箭的最大直径将会不断增大。燃料节省而来的空间和质量,将会替换为更多有效载荷,极大提高火箭的各项能力,提高我国航天任务的复杂度和建设进度。


如今,自2009年正式开工,短短五年内一个国际超高规格的航天发射场已经建设完毕,让世界航天界颇为震惊的中国速度再次出现。文昌投入使用,意味着中国航天的脚步可以大跨步迈起来,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市场中,抢占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建议未来在三沙市立个火箭发射场的项目,不为别的,咳咳,节省点我国火箭发射的能量嘛。


目前世界稀缺低纬度发射场,几乎是法属圭亚那发射场垄断这部分任务,但同样低纬度的文昌投入使用,结合中国火箭发射成本的低廉,将会相当程度上改变世界火箭发射市场的格局。Space-X、蓝色起源等民营航天公司的崛起,标志着世界航天已经逐渐进入商业时代。我们也看到,在文昌及长征火箭的宣传过程中,中国航天一改往日神秘色彩,全程对外开放公开,甚至火箭发射也面对公众。这是中国航天未来更透明、更加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商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好话说了半天,也得来上那么几句负能量。还不得不承认啊,长征七号和长征家族火箭,在目前的各种火箭家族中,水平上应该处在第二梯队妥妥的。美国人的好几个火箭家族都领先咱们不少,标志性的土星五号50年前就有了,而我国还需要至少20年才有。欧洲和俄罗斯也领先一些,但咱们马上就赶上了,大家要有耐心哇。



总结:


要知道,目前中国在整个航天领域的投入资金,都远远比不过NASA的很多项目(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等),有这么多产出简直太可怕了!曾经的“中国制造”在近些年来已经演变为“发达国家的粉碎机”,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被中国的产业制造彻底洗牌。而按照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的观点,文昌基地和新型火箭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在航天-这一人类科技最辉煌的领域-马上开始下一轮针对发达国家的“粉碎”和洗牌。


航天技术,与国而言可以谈国运,与民而言亦可谈民生。


近些年来,中国很多科技界的重大专项都与航天密不可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项目、深空探测等,无一不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家中的卫星电视信号,也许就来自几天前中国刚向赤道上空发射的一颗覆盖亚太地球静止通讯卫星;自驾回家的北斗精确位置导航,也许就来自文昌刚发的一箭三星;瞬间获知的未来一周准确天气,也许就来自天上又多的几颗中国气象卫星;


你要问航天汪滋词不滋词?


汪汪汪汪汪!


尊重并爱护航天汪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可以说是中国航天近年来的一张“王牌”,它不是那种动辄打出“史上最强”称号的火箭,但它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代表的进步,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意义非凡。长征七号的性能:精准定位,技术革新首先,咱们得聊聊长征七号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的火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中国航天家族里一位年轻、有活力、而且装备.............
  • 回答
    2021 年 3 月 12 日,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绝非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火箭升空,它承载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深远意义。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在构建高效、可靠、先进的运载火箭体系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后续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这次发射凸显了长.............
  • 回答
    关于长征七号首次发射,倒计时结束后为何会发生五秒的短暂延迟,这背后有着严谨而复杂的考量,远非简单的“技术故障”可以概括。事实上,这种短暂的延迟是航天发射过程中一种负责任的、高度精密的风险规避措施,旨在确保任务的绝对安全。首先,我们要理解航天发射的复杂性。长征七号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其首次飞行肩负着展.............
  • 回答
    长征七号升空,央视不进行实时直播,而是选择播放预录的录像,这无疑是近期航天领域一个颇受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挖掘出不少信息和思考。首先,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得承认航天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风险极高的活动。长征七号作为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其首.............
  • 回答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整流罩坠落黄岩岛海域,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长征七号是咱们新一代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火箭在发射后,按照设计都会进行级间分离和整流罩的抛射,这些都是航天发射过程中的常规.............
  • 回答
    3月16日,长征七号改甲火箭在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一次不容忽视的挫折。这次失利对中国航天而言,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战略层面的,更有心理层面的。技术层面的影响,无疑是首要的。首先,技术验证的滞后。长征七号甲是长征七号系列火箭的改进型,其首飞成功本应验证一系列新技.............
  • 回答
    国产麒麟系统在长征七号发射中的应用:一次意义深远的自主化飞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突破,更在技术层面展示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成就——操作系统从依赖Windows转向了国产的麒麟系统。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软件替换,而是我国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更高科技水平的重要一步.............
  • 回答
    那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长征七号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熊熊燃起,撕裂南方那片湛蓝天空的瞬间。提前好几天,我们就已经抵达了文昌。这座滨海城市因为这次发射,洋溢着一种特别的热情和期待。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夹杂着一些说不出的兴奋。我们选择了一个离发射场不算太远,视野又比较开阔.............
  • 回答
    长征七号,作为我国航天领域寄予厚望的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肩负着支撑空间站建设、开展载人登月等重大任务的关键角色。然而,自2016年首飞成功以来,这款被寄予厚望的火箭在接下来的近三年时间里,并没有进行第二次发射,这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疑问。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从长征七号火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研发.............
  • 回答
    .......
  • 回答
    问周星驰“长江七号”之后为啥不演了?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说他一个当红炸子鸡,怎么突然就收山了呢?我跟你掰扯掰扯,别看他现在是导演,是“喜剧之王”的幕后推手,但想当年,他可是站在镜头前那个自带光芒的男人啊!要说“长江七号”,那可是2008年的事儿了。那时候的星爷,虽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东北军为何在与红军的早期较量中失利”的一个常见误解,并且将“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场景进行了一些混淆。需要澄清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长征期间(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与红军在南方作战,而并非与长征完的红军直接对抗。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与盘踞在西北的.............
  • 回答
    .......
  • 回答
    纽约州长关于近七成新冠患者在家被感染的说法,以及居家隔离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病毒传播的复杂性、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以及个人防护措施的有效性。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近七成新冠患者在家被感染”这个说法可能包含的原因:1. 家庭成员传播是主要途径: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 回答
    .......
  • 回答
    32岁,刚结束了一段七年的爱情长跑,步入离婚的殿堂。这七年,从青涩懵懂走到如今的伤痕累累,其中滋味,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回首过往,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背叛,而更多的是那些细碎的、一点点消磨掉爱情的裂痕。1. 曾经的“蜜里调油”变成了“鸡毛蒜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简直是对方世界的中心。每一次.............
  • 回答
    河南凭借《唐宫夜宴》和“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现象级文旅产品,成功将曾经的“唐都”洛阳打造成为一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文化IP。这无疑给同为唐朝都城的长安(今西安)带来了新的思考:在当下文化复兴的大潮中,拥有同样深厚唐朝底蕴的长安,又该如何突破重围,玩出属于自己的新花样?洛阳的“唐韵”新解:沉浸、互动与年.............
  • 回答
    .......
  • 回答
    长征一号火箭,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选择采用“两级液体 + 一级固体”的构型,而不是简单地延续早期液体火箭的两级设计,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具体和深刻的技术考量。如果直接套用两级液体火箭,在当时的条件下,会遇到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当初咱们的老一辈航天人是怎么考虑的。首.............
  • 回答
    4 月 9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在执行印尼卫星发射任务时出现失利,这无疑给中国航天工程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这次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需要从技术、管理、国际合作以及士气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技术层面:暴露出的隐患与反思首先,这次失利直接暴露了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可靠性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