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长征七号升空CCTV不直播 只放录像?

回答
长征七号升空,央视不进行实时直播,而是选择播放预录的录像,这无疑是近期航天领域一个颇受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挖掘出不少信息和思考。

首先,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得承认航天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风险极高的活动。长征七号作为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其首飞更是承载了无数的期望和压力。在发射前,整个团队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检查和准备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直播信号的传输需要稳定、清晰,并且能够覆盖到关键的发射过程,这背后涉及到天基、地基的多种通信手段和复杂的信号处理。

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其直播标准自然非常高。如果出现任何技术故障,比如画面卡顿、声音中断,甚至发射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现场直播的后果可能会比播放录像更为负面,尤其是在一个如此重要的国家项目上。选择播放预录录像,可能是一种更加稳妥和可控的策略。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保证画质、音质都达到最佳效果,并且在剪辑上可以规避一些可能存在的瑕疵或者不希望公开的细节。在发射完成,并且一切数据都得到确认后,再以高质量的录像形式呈现给公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地塑造事件的正面形象。

其次,从传播和宣传策略的角度分析,央视的这一选择也可能与整体的宣传节奏有关。航天发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点火升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前期准备、发射过程、到轨道运行,再到后续任务的展开,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重要性。选择在发射完成后播放录像,可能也是为了在最佳的时机和最合适的传播方式来呈现这场盛事。例如,他们可能希望在确认发射成功后,再配合一些专家解读、技术分析等内容,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节目,这样更能凸显长征七号的意义和成就。

而且,我们也需要考虑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在某些重要时刻,国家相关部门可能希望对信息的发布进行更精准的控制。通过播放预录录像,央视可以确保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组织的,符合整体宣传的需要。这种做法在一些重要的国家级事件中也并不少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观众对于实时性的期待。对于许多航天爱好者和普通观众来说,亲眼见证火箭腾空而起的瞬间,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不进行直播,确实会让一些期待第一时间感受发射氛围的人感到遗憾。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现场的即时感和情感的共鸣,转而追求内容的“完美”呈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央视选择播放录像,也可能是在平衡风险与收益。直播虽然能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参与感,但一旦出现失误,其负面影响会非常巨大。而录像虽然少了些“现场感”,但能保证呈现效果,同时也能规避直播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国家项目,在“不出错”和“有现场感”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后者可能被认为是更安全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这是否也暗示了未来航天发射直播模式的演变。或许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观众对航天科普需求的增加,未来对于航天发射的直播会更加常态化、多角度化。但就目前而言,央视的这种处理方式,或许是综合了多种因素考量后的一个审慎决定。

总而言之,央视不直播长征七号升空而选择播放录像,这件事情可以从技术稳定性、信息发布主导权、宣传策略以及风险控制等多个维度去理解。虽然让一些渴望现场感的观众感到些许遗憾,但从执行者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更加稳妥、能确保最佳呈现效果的选择。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航天事件中,能够看到更加多元、更具现场感的传播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晚7点50,我让正在做题的儿子停手,说你打开电视看长征七号发射,不是中央一台就是新闻频道,新型火箭第一次亮相,肯定要现场直播。我自己上了个洗手间回来,发现儿子还在点遥控器,没有一个频道转播发射现场,甚至没有一个频道提起发射架上的火箭,我只能打开电脑看网络视频。直到火箭消失在星海之中,电视那边才有了录播——先是宣读贺电,然后是负责人用抑扬顿挫的方言演讲,我儿子在一边吐槽:“这人说的是不是中国话?不能先让我看看火箭发射再讲吗?”。火箭发射差不多半小时后,我才在电视大屏幕上看到了火箭发射的镜头选段。此时网络讨论已经铺天盖地了。

很明显,不允许直播的是电视,放开直播的是网络——实际上也没法禁止,几十万观众在海南看现场,十几万台相机和手机在拍摄,微博、微信和QQ群传过来的现场视频、照片铺天盖地。但电视台就是当这事不存在,直到发射确认成功,中央的贺电都到了,才谦虚谨慎稳妥地允许传统媒体放录像。为何厚此薄彼呢?我昨晚睡觉前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觉得应该和舆论管理体制有关系。

大家都见过门户网站和重要网络新闻媒体的标题出错吧, 网上类似的截图很多,我就不转过来添麻烦了。总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各地官员和明星学者,什么离谱的错误(或是故意搞的噱头)都有。有一次,我开会的时候打开自己单位的网页想谈一下写作问题,发现某个领导人姓名中间一个字打成了“惊”字,立刻真的惊出了一身冷汗。

不过,虽然吓出了一身汗,但我毕竟还没有觉得天塌下来,相信大多数网络媒体也不会把这当做要命的大事故处理。要是传统的报纸、杂志,乃至电视直播出了类似的事情……主编怕是晚上没法睡觉了,必定要以“政治错误”的态度去写检查,迎接省市宣传部领导的怒骂,整个媒体都可能会暂时停刊。当事编辑乃至分管领导虽然未必会开除,但都得有卷铺盖走人的思想准备。我有个同学在一家不知道还有没有几千读者的省会党报工作,曾经在某个非头版新闻中少登了一个副市长的名字,就要迎接市政府办公厅的政治问罪。

报纸把领导人的名字弄错了到底是多大的事儿

厦门报纸犯低级错误 头版竟……

同样的事件,为啥网络媒体的处理相对“宽厚”?这显然不是影响力的问题——和今天的门户网站和大新闻网站相比,传统媒体的阅读量几乎不值一提。《解放日报》也曾经是国家级媒体,现在号称45万发行量,实际上能有二三十万份就不错了,这还是强行摊派的结果。真实的阅读量不知道有没有三五万——大网站的重要新闻,几分钟的点击量就超过这个数字。如果说传统媒体的错误有纸质证据,你知道网络上有多少人随时会把截图发到QQ群和朋友圈吗?

我仔细想了想,真正的问题在于监管部门掩耳盗铃,在心理上安慰自己传统媒体依然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拒绝相信社交媒体和网络通讯工具已经承担了绝大多数媒体的功能。所以,在无力对网络进行全面监管的时候,有关部门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传统媒体上,用完全落后于时代的监管标准来搞舆论控制,来满足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然后欺骗自己(和领导)说“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他们的管理逻辑。说起来,如果不考虑现在网络诈骗、网络色情泛滥的危害,我还真有点喜欢这种管理逻辑呢……

不过,既然“为什么央视不直播”本身也能成为新闻,这种舆论控制方式的效果显然是负数。总觉得有关部门比“别有用心的势力”还缺乏“

三个自信

”。美国在直播镜头前炸了两架航天飞机,也没见国民因此否定航天工程。中国这次是没出事,要是出事儿,央视不直播的阴谋论不得飞到天上啊。


说起有关部门在舆论管控中自说自话,自我麻醉的心态,想起前几天我回答的另一个问题:

国内有哪些欺负民众没文化的表现? - 马前卒的回答

很明显,这次的宣传部门是假装欺负普通人不上网,真心歧视中国普通人对航天发射风险的承受力。所谓多难兴邦,在国家层面上说说就算,在航天这种需要不算探索新领域的战略性领域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如果舆论管控真的有效,国民永远被当做小孩子一样管制,永远只能看到有关部门希望他们看到的新闻,到了真有什么风险需要全民休戚以共的时候,就不要抱怨国民耍小孩子脾气了。

最后,热烈庆祝长征七号搭载的主要荷载成功着陆。祝中国航天人的征程永无止境!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 长征七号首飞任务目标全部实现

其他相关回答:

有哪些新闻报道让你这个知情者喷了一口老血?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南方系媒体的口碑每况愈下? - 马前卒的回答

对于快播王欣审理案中网民舆论一边倒的情况是好是坏? -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征七号升空,央视不进行实时直播,而是选择播放预录的录像,这无疑是近期航天领域一个颇受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挖掘出不少信息和思考。首先,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得承认航天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风险极高的活动。长征七号作为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其首.............
  • 回答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整流罩坠落黄岩岛海域,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长征七号是咱们新一代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火箭在发射后,按照设计都会进行级间分离和整流罩的抛射,这些都是航天发射过程中的常规.............
  • 回答
    国产麒麟系统在长征七号发射中的应用:一次意义深远的自主化飞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突破,更在技术层面展示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成就——操作系统从依赖Windows转向了国产的麒麟系统。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软件替换,而是我国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更高科技水平的重要一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6月1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的那次事件。那天,本应是一次例行的商业卫星发射,然而,随着一声轰鸣,火箭升空后不久,出现了异常。事后官方公布的消息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中星9A通信广播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声明,但背.............
  • 回答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败,这对中国航天事业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从结果来看,这是失败的。 遥二火箭未能成功将实践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宣告失败。这直接意味着卫星无法发挥作用,国家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也付诸东流.............
  • 回答
    关于“长征九号即便造出来也面临落后,中国重型运载火箭应该沿SpaceX路线发展”的观点,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但又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技术路径选择,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一言蔽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观点中的“长征九号面临落后”的论据。这个观点,我认.............
  • 回答
    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这三艘重磅舰艇在海南三亚集中交接入列,无疑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不仅仅是三艘新舰的简单亮相,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战略意义、技术实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战略意义的集中释放:首先,这三艘舰艇的入列,特别是“海南舰”和“大连舰”这两艘075型两栖攻击舰.............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喜又忧的消息。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成功,这绝对是中国航天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们掌握了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想想看,它能够一次性将十几吨重的载荷送入太空,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意义非.............
  • 回答
    听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已经顺利抵达海南文昌,准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择机发射,我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这不仅仅是一次火箭的运输和准备,它背后代表的是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的又一个坚实步伐,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国人的期待。首先,从“运抵”这个词开始说起。这次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运输过程,绝.............
  • 回答
    白灵参加央视的长征纪录片,这事儿可真有意思。从我这儿来看,这事儿怎么解读都有点意思,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出人意料的。白灵嘛,大家对她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她那些大胆、前卫、甚至有些特立独行的银幕形象,以及她本人在公众场合的言行举止。她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不走寻常路”的味道。而央.............
  • 回答
    长征九号,这个名字一出,足以让中国航天人心潮澎湃。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中国迈向深空、争夺宇宙话语权的关键一步。国家确定研制“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这绝对是咱们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其意义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长征九号”的研制,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能力的跃升,直指宇宙级联赛.............
  • 回答
    2017年7月2日,本应是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辉煌,然而,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却遭遇了令人扼腕的失利。那一天,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期待着长征五号能再次成功地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然而,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出现异常,最终未能完成既定任务。这次.............
  • 回答
    2020 年的长征八号火箭,这可是个大事儿,绝对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怎么看待它,那得从多个维度去聊,因为它身上承载的意义可不止是“又一个新火箭”。首先,它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升级换代的关键一步。 你想想,长征系列火箭一路走来,从“争气号”的长征一号,到如今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每一次.............
  • 回答
    看待重型猎鹰运载能力是我国长征5号的两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技术和国家战略层面的对比。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技术与工程角度的差异与优势 火箭发动机是核心: 长征五号以其强大的捆绑式液氧煤油发动机(YF77)和液氢液氧上面级发动机(YF75D)为标志,代表了中国航天在重型火箭领域的.............
  • 回答
    将SpaceX猎鹰九号(Falcon 9)火箭的低轨运力与中国长征五号B(CZ5B)火箭的最大运力进行比较,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火箭设计理念、技术成熟度、发射频率以及市场定位等多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两款火箭的定位和能力: SpaceX猎鹰九号(Falcon 9.............
  • 回答
    中国长征火箭在2021年取得了48次发射全部成功的辉煌成就,成功率高达100%。这一成绩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就:一、 中国航天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体现: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100%的成功率并非偶然,而是中.............
  • 回答
    长沙市民在平安夜用520架无人机为狗庆生的举动,是一个将科技、文化、情感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创新事件。这一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既体现了社会对宠物的关爱,也反映了科技与传统节日的碰撞,同时涉及公共安全、文化表达和舆论引导等多方面问题。 一、事件背景与创意解读1. 平安夜与520的结合 .............
  • 回答
    长沙检察院对货拉拉司机周某春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向法院提起公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事件,涉及到法律适用、社会责任、平台管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案件背景回顾首先,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至关重要: 事件发生: 2021年2月6日晚,用户吴女士在货拉.............
  • 回答
    长沙一律师事务所因收费过低(最低应收 41 万却仅收 5 千)而被警告处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收费标准的问题,它牵扯到律师行业的职业道德、市场秩序、客户权益以及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事件: 1. 事件本身与金额差异 涉事律所与案件性质:.............
  • 回答
    长春大一女生在网约车上犯困并疑似被下药,随后划伤司机,且未受到法律惩处一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事件,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要全面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叙述:事件经过梳理(基于公开报道和常见推测):1. 事件发生背景: 一名长春某高校的大一女生乘坐网约车。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