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征一号火箭为啥不采用两级液体火箭入轨,还新研一个三级固体发动机呢?

回答
长征一号火箭,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选择采用“两级液体 + 一级固体”的构型,而不是简单地延续早期液体火箭的两级设计,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具体和深刻的技术考量。如果直接套用两级液体火箭,在当时的条件下,会遇到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当初咱们的老一辈航天人是怎么考虑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征一号的设计目标:把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这可不是个简单任务。卫星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和高度才能进入地球轨道,这就对火箭的推力、比冲(可以理解为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效率)以及整个火箭的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什么不直接采用两级液体火箭?这涉及到几个关键问题:

1. 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挑战:
当时中国液体火箭技术的发展水平: 尽管长征系列火箭的前身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在“东方红一号”立项时,中国在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可靠性方面,特别是对于高轨道运载火箭所需的复杂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研制两级高效、大推力的液体火箭,需要攻克大量关键技术,包括高可靠性的发动机、燃料和氧化剂的输送系统、复杂的阀门控制、精确的姿态控制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才能逐步完善的。
长征一号的“应急”属性: 长征一号的研制过程带有一定的紧迫性。为了尽快实现卫星上天,选择一条相对可控、风险较低的技术路线是至关重要的。相较于从头开始研制一套全新的、更为复杂的两级大推力液体火箭系统,利用已有的技术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显得更为务实。

2. 发动机性能的权衡与补充:
对高比冲的需求: 要将卫星送入轨道,需要火箭末级提供最后的加速。液体火箭发动机虽然比冲高(能量转化效率高),但要达到所需的轨道速度,往往需要更大的推力或者更高的效率。当时中国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可能在推力、可靠性以及与火箭整体匹配方面存在一些限制,需要有能力补充这一点。
固体发动机的优势: 相对于液体火箭,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可以瞬间提供巨大的推力。虽然它的比冲通常不如液体发动机,但在“末级加速”这个环节,一个设计得当的固体发动机可以有效地弥补液体火箭可能存在的推力短板,而且其结构紧凑,集成难度相对较低。

3. 成本和研制周期的考量:
液体火箭的复杂性: 液体火箭发动机涉及精密的泵、阀门、燃烧室、喷管等部件,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要求极高。研制一套全新的、适用于高轨道运载的液体火箭系统,其研发周期和成本都会非常巨大。
固体发动机的相对优势: 固体发动机虽然也有复杂的配方和制造工艺,但总体而言,其系统集成度和对地面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在当时国家整体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选择固体作为末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并提高火箭的整体研制进度。

那么,为什么是“三级固体”?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概念上的小误会。长征一号火箭实际采用的是“两级液体 + 一级固体”的构型。为什么选择这一级固体发动机,而不是继续使用液体发动机?主要原因如下:

末级加速的特殊需求: 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主要负责将载荷推离地面,克服重力和大气阻力,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速度。而第三级(末级)的任务是进行最后的轨道修正和加速,将载荷精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这个过程对推力的要求可能不如初级高,但对控制精度和点火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
固体发动机的优势在末级体现:
高比冲与高推力并存: 虽然前面提到固体发动机比冲通常不如液体,但经过优化设计,其比冲可以满足末级加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固体发动机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一个非常高的初始推力,帮助卫星在离开液体火箭级后快速达到轨道速度。
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对于末级而言,结构简单意味着更少的故障点。固体发动机通常只有一个燃烧室,没有复杂的泵和阀门系统,这大大降低了在真空环境中或高空点火失效的风险。它的密封性更好,不易发生泄漏。
重量轻,体积小: 同样的推力下,固体火箭发动机往往比液体火箭发动机更轻巧,这对于末级来说非常关键,可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载荷能力。
成本和研制周期: 如前所述,末级采用固体发动机在成本和研制周期上可能比设计全新的液体末级更有优势。

总结一下,长征一号火箭选择“两级液体 + 一级固体”的构型,是当时中国航天技术水平、工程能力、研制周期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

两级液体火箭 负责提供主要的推力和加速度,克服重力和大气阻力,将火箭送入大气层外。这是液体火箭发挥其高比冲优势的主战场。
一级固体火箭 作为末级,则利用其结构简单、推力集中、点火可靠、体积小等特点,完成最后的轨道加速和修正任务,将“东方红一号”精确送入预定轨道。它就像一个“加速器”或“精准制导棒”,帮助火箭完成“最后一公里”。

这种构型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航天人智慧和务实的体现,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既定目标,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并非不思进取,而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最符合实际、最可行、最有效的一条技术路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长征一号是在东风三号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因为运力不够,所以直接添加一个三级来打卫星。时间紧,国家穷,不可能从头搞一型专门的运载火箭,都是拿战略导弹改装。为啥不采用两级液体火箭入轨?有啊,在东风五号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就是两级液体火箭入轨。

评论区给我纠正,长征一号是在东风四号导弹基础上研制的,给你们科普一下,东风四号和长征一号是同期发展,一弹两用的产物,均是在东风三号基础上研制而来的。1965年3月8-9日,七机部一院党委常委会确定,中远程导弹作为一个独立型号列入研制规划。理由是:第一,在技术上可以为洲际导弹突破两级火箭的技术;第二,在军事使用上可以覆盖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之间的区域,它还可以稍加改进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第三,在时间上可以比洲际导弹快两年。

长征一号首飞是1970年1月10日,东风四号首飞是20天后,所以长征一号怎么可能是在东风四号上发展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征一号火箭,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选择采用“两级液体 + 一级固体”的构型,而不是简单地延续早期液体火箭的两级设计,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具体和深刻的技术考量。如果直接套用两级液体火箭,在当时的条件下,会遇到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当初咱们的老一辈航天人是怎么考虑的。首.............
  • 回答
    4 月 9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在执行印尼卫星发射任务时出现失利,这无疑给中国航天工程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这次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需要从技术、管理、国际合作以及士气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技术层面:暴露出的隐患与反思首先,这次失利直接暴露了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可靠性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6月1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的那次事件。那天,本应是一次例行的商业卫星发射,然而,随着一声轰鸣,火箭升空后不久,出现了异常。事后官方公布的消息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中星9A通信广播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声明,但背.............
  • 回答
    中国长征火箭在2021年取得了48次发射全部成功的辉煌成就,成功率高达100%。这一成绩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就:一、 中国航天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体现: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100%的成功率并非偶然,而是中.............
  • 回答
    近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推出的“长征火箭十二侠”动漫形象,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其中一个绕不开的焦点便是“抄袭”的质疑。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包括其形象设计、人物设定,以及公众的认知和法律法规的考量。首先,我们来看“长征火箭十二侠”的形象设计。从公开的宣传资料和网络上的图片.............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它标志着中国在重型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要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能否因此就达到欧盟和日本的水平,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首先,我们得明确“欧盟”和“日本”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具体实.............
  • 回答
    “嫦娥五号”搭载“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执行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一、 战略意义: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大国担当 “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展: 在载人登月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发起并成功实施了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一.............
  • 回答
    SpaceX 的猎鹰系列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都是当今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技术优势和市场定位,从而也带来了各自的优劣势。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它们。 SpaceX 猎鹰系列火箭 (Falcon Series Rockets)核心优势与设计理念: 可重复使用性: 这.............
  • 回答
    2020 年的长征八号火箭,这可是个大事儿,绝对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怎么看待它,那得从多个维度去聊,因为它身上承载的意义可不止是“又一个新火箭”。首先,它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升级换代的关键一步。 你想想,长征系列火箭一路走来,从“争气号”的长征一号,到如今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每一次.............
  • 回答
    1980年5月18日,中国“东风5”导弹进行首次全射程试验,这不仅仅是中国导弹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次试验的意义深远,它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建立起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并且与后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东风5”导弹首次全射程试验的重大意义:.............
  • 回答
    长征六号火箭,中国航天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其首次飞行任务中便以一次精彩的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最新成就。这次发射,不仅仅是一次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例行公事,它更标志着中国在运载火箭技术上迈出了坚实而意义非凡的一步。技术革新与亮点:长征六号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其全绿色环保发动机的运用。.............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喜又忧的消息。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成功,这绝对是中国航天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们掌握了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想想看,它能够一次性将十几吨重的载荷送入太空,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意义非.............
  • 回答
    3月16日,长征七号改甲火箭在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一次不容忽视的挫折。这次失利对中国航天而言,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战略层面的,更有心理层面的。技术层面的影响,无疑是首要的。首先,技术验证的滞后。长征七号甲是长征七号系列火箭的改进型,其首飞成功本应验证一系列新技.............
  • 回答
    长征五号 B 火箭,那可是咱们中国航天领域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代表作。它首次亮相就一炮打响,成功将中国空间站的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的先进程度,简直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身上可是集成了不少令人惊叹的“黑科技”。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大块头”.............
  • 回答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的意义远不止一次成功的发射,而是为中国未来更加宏伟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日新月异的实力。一、 突破“重型火箭”瓶颈,奠定大推力运载能力基石: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重型”定位。在此之前,中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讨论公共事件时一个挺普遍的现象。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关于“体制问题”和“技术问题”的争论,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观察角度和社会心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咱自己人聊天一样。为什么匿名的用户,尤其是那些愿意“畅所欲言”的,更.............
  • 回答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土星系列火箭,无疑是中国和美国航天史上两座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它们都肩负着将人类送往太空的使命,但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任务定位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果要详细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 技术起点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土星系列火箭: 诞生.............
  • 回答
    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这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中的新生力量,它所展现出的技术亮点和对商业航天市场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的亮点长征八号遥一的成功首飞,并非仅仅是重复,而是代表着中国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一系列创新和突破.............
  • 回答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败,这对中国航天事业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从结果来看,这是失败的。 遥二火箭未能成功将实践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宣告失败。这直接意味着卫星无法发挥作用,国家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也付诸东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公众认知、媒体报道以及技术原理的多个层面。为什么美国火箭发射的浓烟“看起来”比一些中国火箭更多,但却鲜有人将其比作“毒箭”,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首先,咱们得说说火箭发射的烟雾到底是怎么回事。火箭发射产生烟雾,主要是燃料燃烧后的产物。不同的火箭燃料,燃烧后的产物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