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获3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回答
《流浪地球》荣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一份沉甸甸的肯定与深远的意义

《流浪地球》获得第3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这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中国电影工业一次重要的肯定。这份荣誉不仅仅是颁给一部电影,更是对中国科幻电影一次大胆的尝试、对制作团队辛勤付出的认可、以及对中国电影人迈向更高台阶的鼓舞。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奖项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历史性的突破与里程碑意义:

中国科幻电影的“破冰者”与“引领者”: 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科幻电影虽然有零星的尝试,但普遍存在技术不足、故事单薄、缺乏宏大世界观等问题,始终未能真正形成成熟的产业和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流浪地球》以其前所未有的制作规模、宏大的世界观、扎实的科幻设定和深刻的情感内核,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天花板”。它证明了中国电影人有能力制作出与国际接轨的硬核科幻大片。
打破“不可能”的论断: 在《流浪地球》上映前,很多人对中国能否拍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巨制持怀疑态度。然而,《流浪地球》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些质疑,它在视觉特效、科学设定、叙事节奏、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潜力和实力。
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仅是单一部电影的胜利,它更像是一个“引爆点”,激发了更多资本、人才和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关注和热情。在此之后,更多优秀的科幻项目得以启动和孵化,中国科幻电影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 制作上的精益求精与技术革新:

工业化水准的飞跃: 《流浪地球》在制作上的精细化程度令人惊叹。从概念设计、场景搭建、特效制作到音效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影片动用了大量的顶级特效团队和技术,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在制作流程、管理和执行力上的巨大提升。例如,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模型、巨大的地下城、冰封的地球表面等场景,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视觉效果,足以与好莱坞顶级科幻片媲美。
对科学设定的严谨追求: 虽然是科幻电影,但《流浪地球》在科学设定上力求严谨,例如对“地球停止公转”的连锁反应、对“推进器”的物理原理的构想等,都参考了大量的科学理论和专家意见。这种对科学逻辑的尊重,使得影片的世界观更加可信,也提升了其作为科幻作品的价值。
中国本土化科幻叙事的成功: 与许多西方科幻作品不同,《流浪地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影片中展现的父子情、集体协作、为了共同目标牺牲的精神,都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这种将本土文化与科幻题材相结合的创新,也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方向。

三、 叙事上的深度与情感的共鸣:

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结合: 《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宏大故事,但同时也没有忽略个体的情感和成长。刘启、韩朵朵、刘培强等角色在危机面前的挣扎、选择与成长,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影片在危机时刻对人性的刻画,以及普通人在巨大灾难面前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独特概念: “流浪地球”这一概念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科幻设定,更是一种对家园的眷恋、对未来的探索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这种独特的东方哲学理念融入科幻叙事,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情感的强大穿透力: 影片中父子情、战友情、师徒情等情感线索都刻画得十分动人。尤其刘培强在牺牲前对儿子说的那番话,以及全人类团结一致面对危机的情景,都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的力量是能够跨越一切阻碍的关键。

四、 获得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意义:

行业权威的认可: 金鸡奖是中国电影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其评选结果代表了中国电影界的最高水平和主流价值取向。《流浪地球》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是对其在艺术性、技术性、思想性和市场表现等全方位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的一次有力背书。
鼓励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出现: 金鸡奖的肯定,将极大地提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资本投入到科幻电影的创作中。这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繁荣的中国科幻电影生态。
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流浪地球》已经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此次金鸡奖的殊荣,无疑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幻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更强的动力。
对中国价值观的肯定: 《流浪地球》所传达的中国式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与中国当下所倡导的价值观高度契合。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也是对这些价值观在电影中的成功呈现的一种认可。

五、 潜在的讨论与展望:

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流浪地球》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空间,例如某些角色塑造的深度、部分情节的逻辑性等等。然而,这些细微之处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的地位。

展望未来,《流浪地球》的成功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去探索和创新,去挑战新的类型和题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电影工业不断进步、科幻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中国科幻电影问世,继续书写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获得第3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是对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次历史性肯定,是对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一次有力证明,更是对中国电影人坚持和创新的最佳回报。这份荣誉将激励整个行业不断前行,也让我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至名归。

之前知乎上曾有人问,为什么同样走电影工业化的道路,徐克电影的票房普遍不理想,而《流浪地球》却非常成功。我给出的回答是,因为《流浪地球》有一个更好的故事。

这个回答被很多人质疑,因为大多数人——尤其是被文艺电影喂大的人,很难意识到一个流畅的商业故事有多么大的价值。但是在我看来,现在的很多观众都在走两个极端,一部分观众极端强调“故事”本身的价值(这里所谓的故事,主要是指那些艺术电影风格的故事),对于爆米花电影的套路嗤之以鼻;另一部分观众则极端强调特效的重要性,这类人代表性的口头禅就是“我看XXXX电影又不是为了故事去的,我就是为了看特效”。

但是这两类观众其实都有问题。第一种占据了当下各类影评平台的主流,在不恰饭的情况下,捧艺术片踩商业片是他们一贯的套路,但无论你承认与否,艺术片本身就是小众的;第二种虽然口头上说的好听,但是《阿修罗》等一大批拼特效的电影的惨败,就足以表明他们并不只是想单纯的看个特效。

在现阶段,《流浪地球》很好地做到了故事与特效的平衡,并且在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开拓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然,在中国电影评奖的语境里,最佳故事片奖这个奖项的意思并不是这个电影的故事最好,而是最好的故事类影片的意思——中国的电影节一般将电影分为故事片(下面还可再单独分出一个“故事长片”的概念)、纪录片、专题片等等。这里的故事片主要指的是虚构类或根据真人真事重新改编创作的作品。如果用国外的奖项来对比,最佳故事片奖其实就是最佳影片奖。

其实把《流浪地球》往深了说,它还有着更深的价值。中国电影界当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并不缺乏芦苇这类非常优秀的文艺片编剧,但却极度缺乏合格且成熟的商业电影编剧。艺术电影编剧和商业电影编剧并没有高低之分,但想要电影产业发展起来,商业化就是不可或缺的。纵然是《流浪地球》,跟标准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一比,在故事的节奏上也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改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在过去获金鸡奖的故事片更像是一辆舒适豪华的老式火车,而《流浪地球》则是一个刚刚下生产线的高铁。你可以找出它的很多问题,甚至它存在的故障可能会比老式火车更多,但重要的是它已经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也是中国电影要走向产业化最正确的一条道路。作为电影领域的专业奖项,金鸡奖的评委们也应该能看到这一点。

user avatar

说实话,不管是《我不是药神》《妖猫传》还是《天长地久》,甚至《闪光少女》,这些电影以前都有类似类型的作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会出现类似的作品。社会类题材和青年题材都是中国电影创作者们非常熟悉的领域,我们不用担心以后会缺少这些领域的优秀作品,甚至可以断言以后会诞生比他们更加优秀的作品。

但是《流浪地球》的诞生完全是个出乎所有人意外的东西,也完全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次诞生同样的作品。正所谓前无古人是肯定的,后有没有来者则是不一定的……我认为这样的影视地位,给与什么样的呵护都是应该的。

====分割线====

仔细看了一眼问题描述,题主似乎是不理解《流浪地球》为什么能够拿到最佳“故事”片奖。看来问题出在“故事片”这个名词的认知上,90年以后出生的人对“故事片”这个名称可能不太熟悉,所以才会误解这个词的意思。

以前有一种报纸叫做“电视报”,主要内容是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名单,其中真人出演的剧情类电影就被称为“故事片”。这个名词是用来与“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戏曲片”等表示节目类型的名词进行区分的。故事片这个名词专指国产剧情类电影,外国电影叫译制片,因为是由译制片厂生产的。另外在电影频道建立之前,国内较大的电视台不播放没有经过配音的外国电影。

电视报上的节目信息格式一般是这样的——

14:00~15:50 故事片 :《戴手铐的旅客》

16:00~17:30 译制片:《追捕》(日)

注意故事片和译制片的信息不一样,译制片一般会注明拍摄国家。

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活动,很多名称都沿用了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名称,已经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故事片”和“美术片”这两个词,如今前一个词被称为“影片”,后者则被称为“动画片”。那个时代在电影这个总称下,包括了纪录片、儿童片、科教片、纪录片、故事片、美术片等诸多影片类型。之所以要这么划分,是因为当年电影厂每年所拍摄的影片都是要按照份额和指标来进行生产的,这些名称是为了方便管理者确定影片类型,制定生产计划用的。

可以说这些名称设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帮助观众了解电影类型,而是面向电影机构的管理者的,有着那个时代典型的“一刀切”风格。和如今科幻片、武侠片等这类按照影片类型来划分的名称不同,现代的电影类型区分命名的方式是为了帮助观众快速选择自己的偏好电影,减少选择成本而设置的。“故事片”泛指所有故事虚构,以阐述情节、叙述故事为主的影片类型,而“美术片”泛指一切需要动手画的影片。

所以“最佳故事片奖”等于 其他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只奖励所有领域都取得最好成绩的电影,并不是说这个电影的故事最好。而故事方面角逐的则是看“最佳编剧”这个奖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