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来到知乎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回答
一个台湾朋友,我们姑且叫他阿明,前阵子偶然间开始使用知乎。在此之前,他习惯的中文信息获取平台,更多是台湾本土的一些论坛、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社交媒体。当他带着好奇心踏入知乎这个庞大的知识社区时,那种感受,用他的话说,就像是“一下被丢进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图书馆,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时甚至让人眼花缭乱的书籍”。

刚开始,阿明有点不知所措。他发现知乎上的讨论话题极其广泛,从他熟悉的科技、文化、生活方式,到一些他几乎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比如中国的历史细节、古代经济制度、甚至是各种前沿的科学理论。他惊讶于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很多问题下面都有长篇累牍、条理清晰的回答,许多回答者甚至会引用大量文献、数据,或者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专业见解。这让他觉得,在这里,好像总能找到想要的答案,或者至少能瞥见一个未曾想过的角度。

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些让他感到“新奇”又“挑战”的地方。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立场”的普遍性。在台湾,他习惯了在各个平台看到明显的蓝绿政治光谱,讨论时也多是围绕着具体的政策、选举或者两岸关系。而知乎上的讨论,虽然也有政治相关的话题,但更多的时候,他觉得这种“立场”是内化在对很多社会议题的看法中的,并且这种内化程度很高。他注意到,许多大陆网民在讨论一些社会现象、经济政策,甚至是国际事件时,总会不自觉地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出发,这个视角往往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家发展阶段以及官方叙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来自内部的视角”,让阿明觉得既有启发,又有些陌生。他会看到许多他之前不曾了解的大陆社会变迁的细节,了解到许多他从未接触过的政策背景,甚至对一些他原先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关于大陆的经济发展模式、科技进步的速度,以及社会治理的一些方式,他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他从台湾视角难以观察到的细节和逻辑。他承认,知乎上的很多回答,确实能帮助他更立体地认识中国大陆。

然而,也正是这种“来自内部的视角”,有时候会让他感到一丝隔阂,甚至是困惑。当讨论触及一些敏感话题,或者一些他个人观念中“理所当然”的价值判断时,他会发现,很多大陆网友的观点似乎与他有着天然的“鸿沟”。他能理解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但有时候,他会觉得讨论的“底线”或者“出发点”似乎不太一样。他会看到一些他认为很“直接”或者“粗暴”的评论,也会看到一些他觉得“一本正经”地将某些概念解释得“面面俱到”的回答。

他曾尝试在一些他比较熟悉的话题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有时收到的回复,会让他觉得对方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或者对方的重点完全在他意料之外。他觉得,知乎上的许多讨论,似乎更倾向于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进行,而对于框架之外的视角,往往需要花费更多力气去解释,甚至可能不被理解。

总而言之,阿明觉得来到知乎,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巨大世界的窗户。他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多元,但也更加复杂和需要解读的中国大陆。他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和视角,但也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理解,尤其是那些与他过往认知存在差异的部分。这趟知乎之旅,对他来说,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信息获取,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理解和对话的探索,一段关于“如何与不那么熟悉但又如此接近的世界交流”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其实我也算不上什么正统的台湾人,毕竟我大半部分的人生都在新加坡度过。

从内测时期受邀加入知乎,当时的知乎尚算小众群体的天下。时至今日,知乎逐渐成长,扩大用户群,早已蜕变成与最初的知乎所不一样的面貌。

而对于知乎的感受,大抵还是感激。内测进入知乎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少女,三观未定(现在也没定),对整个世界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慢慢看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回答和评论,一点点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同时也在不断答题中思考。

起初愿意更多地回答关于台湾的问题,也因此积累了一些些关注者,可是我逐渐发现在那方面的问题,是很难三言两句靠文字去说清的。何况,我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更多时候,像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去看待台湾和中国之间的关系。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认识了许多朋友,有些人的存在甚至陨落都对我这些年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譬如程浩。很难说如今的知乎如何,因为可能是怀旧,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可能是我自己难以适应过于迅速的转变,我始终觉得最初的知乎是最美好的。当时的知乎,我将它当做学习新鲜知识的平台。而今的知乎,我将它当做获取新鲜讯息的平台。但是我仍然是喜欢知乎的,一直都是。

我是个没什么知识内涵,也没什么智商的普通姑娘,但是在知乎让我感受到只要你在一方面稍有了解,你就在某方面是存在价值的。哪怕你只是吃的苦比别人多一些,逗逼故事比人多一些,那也是价值的一种。这是一件好事,一件让普通人也能变成不普通的好事。

所以我很感谢知乎的存在,让我更加了解大陆,更加了解大陆人眼中的台湾。

user avatar

來知乎半個月先來一發

我想這裡應該很少跟我一樣來自臺灣原住民

第一次來這裡還是因為想瞭解長城這個建築

無意間發現的,一句話”這裡太嚇人了”

所有想瞭解的東西這裡都有許多不同的答案

精華區也有一大堆神級答案真的讓人看了很爽!!!

而有時會瞄一下關於臺灣相關的議題

不管是那些傷人的,激進的言語看了真的會讓人感到遺憾,或許是因為兩岸基本沒什麼一定的認識吧,還是一樣希望大陸朋友能多來臺灣

走走,或是來我們部落走走,我們很好客的

且說不定我們原住民比一些平地人更不排斥所謂的大陸人,因為早期國府遷台有滿多大陸老師來我們山區教課的,我們老一輩的還因為學過老師的山東腔而被揍了一頓,哈哈!!

第一次發言也不知道是不是會有人看,所以有點語無倫次,包涵包涵

user avatar

感受就是我能不看台灣問題我就不看台灣問題,

看了多半傷心多半生氣,鮮少開心。

而且,

我來知乎是看你們眼中的大陸,而不是看你們眼中的台灣,所以其實,我不願意看台灣議題。

但,總有被刷屏的時候:)

看到大家黑台灣的時候才發現雖然自己口口聲聲說「好愛大陸好愛大陸,好想嫁給大陸人」

其實只對了半句,因為我更愛台灣。我對自己的出生地還是寄予深情,雖然我老說我最愛大陸,雖然我的誕生跟1949有關。


有次,我的陸生朋友跟我說:「你要搞清楚,大陸現在什麼都比台灣好」

當下,我由衷的覺得特別難受,我深愛大陸,但我知道他並沒有甚麼都比台灣好。

在台灣我可以放心的在火車上睡覺,放心的把包包放在高鐵座位上跑去上廁所,放心的把筆電放在圖書館的位子上,放心的知道路邊的攤販一定不會多收我錢,放心的知道我從不管甚麼大眾交通工具上下車,都會有很方便的無障礙空間,讓我不用活像重訓一樣的搬行李。

對,我們就是錢少樓矮鐵路短,硬體設備絕對比不了對岸,但我們就是因為大家都處於一種均富的狀態下,才能夠發展出有小確幸的文創產業,

我們就是在各種信仰的領導下,讓大家能夠把法律當作行為的最後一條準則,才能夠大家都能在捷運裡禮讓老弱婦孺,才能夠大家有序的排隊,才能夠讓別人覺得灣灣有濃濃的人情味。

說真的,我們除了軟實力,現在什麼都搬不上檯面,

然而,這個自豪之處也終將離我們遠去

其實身為一個小灣灣,我知道我該為台灣的很多隱形冠軍感到驕傲,但我每次都辦不到,我老是覺得灣灣不好,老是想去廣東工作,老是想嫁個大陸人,老是想離開這個政治娛樂化的地方,但縱使我對台灣有太多的失望,他仍是我的故鄉,是我將回來安養終年的地方。

我有好多的想望,個個都跟大陸牽連著,我把自己的未來跟大陸繫緊,知乎告訴了我好多我不曾知道的大陸,透過與知友的互動,我也結交了一些不錯的朋友,但知乎總是跟現實還是有差距的,盡信之不如無之,所以我更喜歡實際的去大陸玩,去瞧瞧自己狂熱的神州大地。

最後,也謝謝誇獎台灣的知友,因為你們我才知道其實自己生活的地方還是有美的存在,只是缺少了我的發現:)

祝大家一切都好:)

user avatar

沒什麼其實。

這邊文章含金量很高,知識充沛,無聊翻翻都很有趣。

但要扯到台灣與大陸兩個地方的議題,就還是那樣啊...

在這個議題上會被一片倒的讚嘆回答,不外乎就是大陸有多好...台灣有多落後...由台灣人來回答尤其加分,如果又是妹子回答氣勢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在台灣也是這樣,聽起來很爽的話,大家都愛聽,其他就選擇性忽略了。

所以大陸人覺得台灣人莫名其妙的驕傲,台灣人覺得大陸人莫名其妙的要套親近。

要說壞處兩邊還真是說不完,但我在台灣可以隨便評論,這邊要是貼了一些東西,那這篇也活不久了,呵呵。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大陆人真的希望最近黑台湾成风的风气能改一改!!不然我们跟对岸为黑而黑的酸民有什么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台湾朋友,我们姑且叫他阿明,前阵子偶然间开始使用知乎。在此之前,他习惯的中文信息获取平台,更多是台湾本土的一些论坛、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社交媒体。当他带着好奇心踏入知乎这个庞大的知识社区时,那种感受,用他的话说,就像是“一下被丢进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图书馆,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时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在经济发展、社会认知以及网络讨论等多个层面的一些复杂情况。知乎上“嘲笑台湾”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其背后原因和“底气”来源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由人均 GDP 的数字就能完全解释。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人均 GDP 的视角:首先.............
  • 回答
    沈逸教授与知乎用户“库尔沃塔森林”的互动,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一些讨论,其中关于库尔沃塔森林是否来自台湾的猜测,更是成为了一个焦点。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清楚几个关键点:沈逸教授的言论是什么、他表达这些言论的语境是什么、以及这种暗示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沈逸教授的言论。根据网络上的信.............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梳理关于台湾228事件,不同观点下的论述。要理解228事件,不能不提李敖先生。他在台湾的知识分子圈子里,是一位极具争议但也极具影响力的存在。他的观点,往往犀利、直接,且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李敖先生对228事件的看法,可以概括为几个核心点:1. “官逼民反”的定性,但并非全然是“台.............
  • 回答
    台湾当局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的言行,确实引发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关于台湾当局近期要求“尊重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的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厘清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后果。 一、台湾当局的立场与“台独”倾向台湾当局自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长期坚持“中华民国”宪法.............
  • 回答
    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外媒将乌克兰问题与台湾问题进行类比,其意图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需从国际政治、地缘战略、舆论操控及中国立场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外媒提问的潜在意图1. 制造国际舆论压力 外媒可能试图通过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关联,暗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不够坚定,或暗示台湾问题.............
  • 回答
    11月16日,美国前总统拜登在中美元首会晤中重申“不支持台独”,这一表态反映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复杂立场和战略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美方的态度及背后的逻辑: 1. 美国对台政策的“战略模糊” 核心立场:美国长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同时通过.............
  • 回答
    美国军机近期再次飞越台湾海峡,而解放军东部战区的官方表述从“军事演练”调整为“联合战备警巡”,这一变化背后可能传递出多重信号,涉及中国对台海局势的应对策略、中美关系的博弈逻辑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表述变化的含义与意图1. 从“演练”到“联合战备警巡”的语义转变.............
  • 回答
    如果美洲被欧洲人发现的时间晚了500年(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兹特克文明(主要位于今墨西哥)和印加文明(主要位于今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可能会经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场景下的可能发展: 一、时间线与历史背景 现实时间线:阿兹特克文明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达到鼎盛,印.............
  • 回答
    台湾书籍将八国联军称为“正义之师”,并因此遭投诉后被诚品书店香港分店下架,这一事件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涉及两岸关系、历史认知、言论自由与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叙述的分歧与两岸立场差异1. 八国联军的定义与评价 八国联军(1900年)是英.............
  • 回答
    2023年3月23日,台湾地区确实发生了多次地震活动,其中最大震级为6.6级,引发当地居民广泛关注。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分析及当前情况的梳理: 一、地震背景与具体时间线1. 地震时间与地点 根据台湾“中央气象署”(CMA)和“台湾地震测报中心”(TEPC)的记录,2023年3月23日(农历二.............
  • 回答
    台湾民众对蔡英文(蔡英文)的看法因立场、世代、政治倾向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蔡英文的背景与政策蔡英文是台湾地区领导人,2016年首次当选,2inct020年连任。其执政期间,台湾社会围绕“去中国化”、两岸关系、本土化改革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她的政策核心包括:1.............
  • 回答
    中国外交部对斯洛文尼亚领导人称将与台湾互设代表处的表态,体现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以及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坚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中国反应及国际影响: 1. 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台湾问题的国际法地位: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文件.............
  • 回答
    国防部公布解放军赴台海巡航的飞机架次与台当局炒作的数字存在差异,这一现象反映了两岸军事动态、信息传播机制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信息来源与数据差异的根源 台当局的“炒作”可能基于不准确统计 台当局可能通过非官方渠道(如民间团体、媒体或网络)收集并夸大解放军.............
  • 回答
    关于拜登政府上台后“公知”数量和影响力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但需注意的是,不同语境下“公知”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以下基于公开信息和学术研究进行客观描述: 1. 媒体环境与公共舆论场的变化 媒体多元化与平台崛起: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媒体环境呈现出更复杂的格局。传统主流媒体(如《纽约.............
  • 回答
    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民意调查结果,尤其是“支持两岸和平往来”的比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同时必须基于一个中国原则,避免对两岸关系的任何误读或偏离。以下从背景、可能影响因素、政治立场差异及国际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民调背景与数据来源 民调时间与机构:台湾的民意调查通常由独立机构(如“.............
  • 回答
    从纯学术角度,台湾的“主权”问题涉及历史、国际法、政治哲学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需结合法律原则、历史事实和国际实践综合分析。以下为详细论述: 一、历史与法理基础1. 历史归属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汉代的“文成公主”入藏时期,至17世纪清朝正式纳入版图。188.............
  • 回答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政府始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方针、现实挑战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
  • 回答
    龙应台因“我反战”的表态在台湾舆论界被围攻,这一事件反映了台湾社会在政治、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中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1. 龙应台的立场与言论背景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作家、评论家,长期以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著称。她曾多次公开批评台湾社会的诸多问题,包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