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实力强弱如何排序?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复杂且变动不居的政治实体,其内部的权力分配和选帝侯的实力排序也并非一成不变。选帝侯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七大选帝侯的组成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动,但自1356年金玺诏书(Golden Bull)颁布后,科隆、美因茨、特里尔(三位大主教),以及普法尔茨、萨克森、勃艮第(后被波西米亚取代),还有勃兰登堡(后来被波西米亚取代,但也有版本认为勃艮第是长期的,后被勃兰登堡取代)这七位选帝侯的组成相对稳定了下来,他们拥有推选皇帝的最高权力。

要对这七大选帝侯的实力进行排序,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

领土范围与人口: 这是最直观的实力体现,领土越大、人口越多,往往意味着更强的经济基础和兵源。
经济实力与税收能力: 强大的经济基础是维持军队、发展基础设施、参与政治活动的关键。
军事力量: 拥有常备军和强大的封建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也是其在帝国中施加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政治影响力与声望: 选帝侯在帝国事务中的投票权、他们在帝国会议上的发言权、以及他们与其他诸侯和皇帝的关系,都会影响其政治实力。
宗教地位(对三位大主教而言): 作为大主教,他们拥有独立的教会领地,也掌握着巨大的宗教权威和精神影响力。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尝试对七大选帝侯进行一个相对主流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实力强弱排序,并详细阐述原因。请注意,这并非绝对的,且随着时间推移会有细微变化。

实力最强劲的选帝侯(通常是三个大主教和普法尔茨):

1. 普法尔茨选帝侯(Palatinate):
地位: 作为世俗选帝侯中最重要的一位,普法尔茨选帝侯拥有重要的帝国官职,例如帝国宫廷总管(Count Palatine of the Rhine)。
领土与经济: 莱茵河畔的普法尔茨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是重要的葡萄酒产区,经济相对发达。其领地跨越重要贸易路线,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军事: 普法尔茨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在帝国冲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政治影响力: 普法尔茨选帝侯在皇帝选举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许多重要的帝国议会和宫廷事务中拥有发言权。他们通常也更倾向于维护帝国秩序和自身的利益。

2. 萨克森选帝侯(Saxony):
地位: 萨克森选帝侯拥有帝国帝国马匹总管(Archmarshal)的职位,这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官职。
领土与经济: 萨克森公国在帝国北部拥有广阔的领土,虽然有些地区相对贫瘠,但其整体人口和资源也相当可观。尤其是后来的阿尔伯特王朝时期,其领地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和巩固。
军事: 萨克森一直是帝国北部的军事力量之一,能够调动相当规模的军队。
政治影响力: 萨克森选帝侯在帝国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北德意志地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3. 勃兰登堡选帝侯(Brandenburg):
地位: 勃兰登堡选帝侯拥有帝国总侍卫官(Archchamberlain)的官职。
领土与经济: 虽然勃兰登堡早期领土相对贫瘠,但随着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其领土不断扩张,尤其是在柏林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其地理位置也使其在与东欧的贸易和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
军事: 勃兰登堡逐渐发展出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普鲁士崛起奠定了基础。
政治影响力: 尽管早期影响力可能不如一些老牌公国,但勃兰登堡的战略重要性和其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使其政治影响力日益提升。

实力居中的选帝侯(通常是其余三位大主教和勃艮第/波西米亚):

4. 美因茨大主教(Archbishopric of Mainz):
地位: 美因茨大主教拥有帝国总司仪官(Archchancellor of Germany)的职位,这是七大选帝侯中最重要的职位之一,拥有无可比拟的声望和发言权。他也被认为是皇帝的“右臂”。
领土与经济: 美因茨大主教领地位于帝国中心地带,拥有相对富裕的城市和农业区,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宗教影响力: 作为德国的首席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在宗教事务上拥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影响帝国各地教会的运作。
政治影响力: 凭借其宗教和官职的优势,美因茨大主教在皇帝选举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其支持对于候选人能否当选至关重要。

5. 科隆大主教(Archbishopric of Cologne):
地位: 科隆大主教拥有帝国意大利总司仪官(Archchancellor of Italy)的职位。虽然名义上是意大利,但在实践中其影响力遍及帝国。
领土与经济: 科隆大主教领地拥有富庶的莱茵河沿岸地区,包括重要的贸易城市科隆,经济实力非常强大。科隆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
宗教影响力: 科隆大主教在帝国西部拥有巨大的宗教权威,其领地的财富也使其能够维持一支庞大的教会武装力量。
政治影响力: 科隆大主教的财富和权力使其在帝国政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平衡帝国各方势力时。

6. 特里尔大主教(Archbishopric of Trier):
地位: 特里尔大主教拥有帝国勃艮第总司仪官(Archchancellor of Burgundy)的职位。
领土与经济: 特里尔大主教领地位于帝国西部,虽然领土范围和经济实力可能略逊于美因茨和科隆,但仍然拥有相当可观的财富和税收能力。
宗教影响力: 特里尔大主教也拥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其领地也能够提供军事支持。
政治影响力: 在许多重要的帝国事务中,特里尔大主教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与西法兰克王国(后来的法国)的交往中。

7. 波西米亚国王(King of Bohemia):
地位: 波西米亚国王是七大选帝侯中唯一的国王,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地位和声望。他拥有帝国帝国酒司仪官(Archcupbearer)的职位。
领土与经济: 波西米亚王国拥有相对独立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白银和铜),为其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军事: 波西米亚王国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在帝国事务中也能够提供兵力支持。
政治影响力: 作为国王,波西米亚选帝侯拥有独特的政治合法性,并且在帝国议会中也拥有重要的发言权。

关于勃艮第的变动: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勃艮第公爵曾一度是七大选帝侯之一。然而,随着勃艮第公国的衰落和分裂,其选帝侯的地位逐渐被波西米亚国王所取代。在一些较早期的讨论中,如果将勃艮第算入,其实力排序会因为领土的广阔和历史上的重要性而排在前面,但随着其重要性的下降,波西米亚取而代之,并在实力上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需要强调的几点:

动态性: 这个排序是基于历史的普遍认知和长期趋势,但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例如皇帝选举的紧要关头,或者爆发重大战争时,各位选帝侯的实力和影响力可能会发生相对的变化。
联盟与合作: 选帝侯之间的实力并非孤立存在,他们经常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或者与其他诸侯合作,这也会影响到帝国政治的格局。
个人能力: 选帝侯的个人能力、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统治的家族的整体实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帝国中的实际影响力。
金玺诏书的影响: 金玺诏书确立了七大选帝侯的制度,但其执行和各方势力的消长,也使得这个制度本身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总而言之,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实力强弱并非一个简单的排名,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总体而言,拥有重要帝国官职的世俗选帝侯(如普法尔茨)和拥有大量财富、领土以及宗教权威的大主教(如美因茨、科隆)通常被认为是实力最强劲的。而其他选帝侯也各具特色,在帝国政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词被用于指代那些拥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和奥地利的前身)皇帝的权利的诸侯。

说是选帝侯,可能叫“选王侯”更准确一点,因为选侯们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罗马人民的国王”,只有经过教宗加冕后的“罗马人民的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1]

但是说是选帝侯,也说得通,因为在《黄金诏书》中规定: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

但是实际上,神罗皇帝必须由皇帝加冕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也是想去罗马加冕的,可是因为威尼斯的阻挠没能成行,与教宗关系良好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1508年经过教宗儒略二世同意将“罗马人的神圣皇帝”(Romanorum Imperator Augustus)改“为当选罗马皇帝”(Electus Romanorum Imperator)结束了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习俗,即神圣罗马皇帝必须由教皇加冕(然而马克西米利安的下一任皇帝,也就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子——查理五世又去找教宗加冕了,但是查理五世后是真的再也没有皇帝去找教宗加冕了)。

题主说七大选帝侯,但是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不是固定的,甚至七个数量也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从“什么是选帝侯”、“选帝侯的来源”、“选帝侯的变更”、“选帝侯制度的消亡”、“选帝侯权势的大小”来探讨,并不一定结论正确,仅供参考与探讨。

一、什么是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意指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

二、选帝侯的来源

选举德意志君主的制度源自于古日耳曼人时期的选举部落首领风俗,后被法兰克人继承并保留下来。随着法兰西王国王权的加强,王位世袭制取代了选举制,惟德意志仍然保留了国王选举制。任何拥有自由身的人都能参与选举国王,但投票权仅限于那些有地位和名望的贵族。一小部分诸侯在1125年的罗马人的国王选举大会上支持萨克森公爵洛泰尔,洛泰尔以承认他们的地位换取他们的支持。不久,国王由特定人选举产生的制度被确立下来,一个由部分诸侯组成的专门团队握有选举权。选举团在1152年和1198年两次被提及。来自于教宗乌尔巴诺四世的一封信建议实行古老的法则,罗马人的国王应由七个诸侯选举产生。

他们是:三个教会选侯(美因茨宗教区总主教、科里尔宗教区总主教、科隆总教区总主教)和四个世俗诸侯(波西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勃兰登堡藩候)

三个总教区是德意志境内最古老和具有权势的主教教座,自东法兰克四大公爵时代就承袭重要职务。四大世俗诸侯则代表东法兰克王国时期的四大民族:法兰克人(法兰克尼亚公国)、萨克森人(萨克森公国)、施瓦本人(施瓦本公国)、巴伐利亚人(巴伐利亚公国)。

法兰克尼亚公国和施瓦本公国在13世纪时已灭亡,莱茵-普法尔茨伯爵和勃兰登堡藩侯分别成为了此两国的继任者,而阿斯坎尼家族的萨克森公国因诸子继承而分裂为数个以萨克森为名的小公国,其选侯席位则由主支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获得。原先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身兼莱茵-普法尔茨伯爵,同时占有巴伐利亚与法兰克尼亚两席选侯席位。自从公爵奥托二世(英语:Otto II Wittelsbach, Duke of Bavaria)去世后,几个儿子瓜分了其领地,经过一系列战争后,1329年的帕维亚条约(英语:Treaty of Pavia (1329))规定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的次子鲁道夫继承莱茵-普法尔茨,路易二世的幼子路易得到了巴伐利亚。至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主支分为长系(莱茵-普法尔茨)和幼系(巴伐利亚)。由于当时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另一个较疏远的分支继承了勃兰登堡藩侯,使得其余选侯拒绝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主支的长幼两系同时跻身选侯(这将使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确保七张皇帝选票中的三张,近乎垄断皇位),因此不得不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主支两系中选择一个。波西米亚王国虽然处于非德意志地区,然而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主支一分为二后,波西米亚国王得以顶替巴伐利亚公爵成为选侯之一。

三、选帝侯的数量变更

1、稳定在七位

选侯团中成员和数量在17世纪前一直没有变化。

2、从七位变八位

1621年,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在波西米亚战争后被皇帝斐迪南二世废黜选侯资格,斐迪南二世将选侯转赐其表亲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但未允许其子孙继承选侯。在1648年战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被重新授予为选侯,巴伐利亚公爵依然保留选侯席位,但普法尔茨选侯的地位和权利低于其余七位,在八位选侯中居于末位。至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长幼两系都跻身选侯行列,双方不再构成潜在威胁。

3、从八位变九位

1685年,普法尔茨-西默尔恩支系绝嗣,普法尔茨-诺依堡支系继承选侯,由于后者信奉天主教,使得选侯中的新教和天主教比例失衡。为了维持选侯中新教和天主教的平衡,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于1692年授予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这一公国较常被称为汉诺威)恩斯特·奥古斯特选帝侯地位,使得选侯增加到九位,但帝国议会在1708年才予以承认。

4、九位变七位

1706年,巴伐利亚选侯和科隆选侯由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支持法兰西王国,因此被废黜选侯资格。

4、七位变九位

在1714年的巴登条约(英语:Treaty of Baden)后,巴伐利亚选侯和科隆选侯恢复选侯资格。

5、九位变八位

1777年巴伐利亚选侯绝嗣,其领地因继承移转于普法尔茨选侯,两者合二为一。

6、八位变六位

拿破仑在19世纪初期对帝国的进犯导致选侯成员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801年,《吕内维尔和约》割让莱茵河左岸给法国,造成特里尔、科隆选侯权的断绝及美因茨选侯权移转于雷根斯堡总教区总主教

7、数量达十位

1803年,帝国议会为符腾堡公爵、巴登藩侯、黑森-卡塞尔领地伯爵及萨尔茨堡公爵(德语:Liste der Herzoge von Salzburg)创设四个选侯权,选侯数量达到十位,但此四州未曾行使权力。

根据1805年普雷斯堡和约的条件,萨尔茨堡选侯国(英语:Electorate of Salzburg)并入奥地利,其选侯权由维尔茨堡大公(英语:Grand Duchy of Würzburg)继承。但是,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新任选侯并没有机会行使投票权。

四、选帝侯制度的消亡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勒令解散,选侯权失去了意义。选帝侯在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以一种荣誉爵位的形式存在下去,但已与原意相去甚远。

五、不同时期选帝侯权势情况

选帝侯的数量和选侯国的资格一直在变化,而随着各国的发展,各选侯的实力大小也是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分时期来看。

排名方法参照 @杨沐梓 及传统分法的分法来,教会和世俗国家分开。

1、教会

美因茨>科隆>特里尔

依据:1、美因茨总教区总主教除了拥有选帝侯头衔外,同时拥有德意志大书记官的头衔,是最早的七个选侯国之首;

2、美因茨选侯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当无法确定国王人选时,美因茨选侯可以裁定国王的最终人选。

3、传统上,每个选帝侯席位都对应一项帝国宫廷要职,美因茨总教区总主教担任德意志/日耳曼国相、科隆总教区总主教担任意大利国相、特里尔总教区总主教担任勃艮第王国/高卢国相。中世纪时这些皇帝家臣作为皇帝的代表在帝国内代行皇权,是位高权重的实权官员,但随着诸侯权势的增长,这些职位在选帝侯时代已经成为单纯的荣誉。

2、世俗选帝侯

(1)制度创立之初至1621年: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勃兰登堡藩侯(四个)

【依据:<i>世俗选侯以波西米亚选侯居首,其次是莱茵-普法尔茨选侯、萨克森选侯、勃兰登堡选侯[2];<ii>波西米亚国王自1306年起由卢森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担任,而黄金诏书是1356年制定的,1526年后王国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而这两个家族都是担任神罗皇帝的,但波西米亚仍是独立领地而非虚衔;<iii>此时,德意志范围内实际的王国只有波西米亚王国了,德意志国王是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绑定在一起的称号,意大利国王是虚衔、勃艮第王国于1378年灭亡;<iv>新教联盟以普法尔茨侯爵腓特烈五世为首;<v>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进行的】

(2)1621年至1648年:波希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巴伐利亚公爵(四个)

依据:<i>1526年起波西米亚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一直到1918年;<ii>萨克森选侯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有是新教同盟中反奥势力的一员,而在新教同盟排名中萨克森公国排名在勃兰登堡前面;<iii>1618年勃兰登堡选侯继承了普鲁士公国,勃兰登堡和普鲁士组成了共主邦联】

(3)1648年至1685年:波希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巴伐利亚公爵>普法尔茨选侯(五个)

依据:<i>波西米亚国王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ii>萨克森选侯1697年改宗罗马天主教,不久之后就被选举为波兰国王,实力依然强劲;<iii>勃兰登堡选侯从瑞典和波兰手中获得普鲁士公国的主权,这个成就也为普鲁士未来升格为王国扫清障碍;<iv>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被重新授予为选侯,同时,巴伐利亚公爵依然保留选侯席位,但普法尔茨选侯的地位和权利低于其余七位,在八位选侯中居于末位】

(4)1685年至1692年:波希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巴伐利亚公爵>普法尔茨-诺依堡选侯(五个)

依据:1685年,普法尔茨-西默尔恩支系绝嗣,普法尔茨-诺依堡支系继承选侯,各方势力不变】

(5)1692年至1706年:波希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巴伐利亚公爵>普法尔茨-诺依堡选侯>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汉诺威公爵)(六个)

依据:169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委任布朗史维希-吕能堡公爵为第9位世袭选帝侯,是为汉诺威选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员当选皇帝的胜算机会】

(6)1706年至1714年:波希米亚国王>勃兰登堡藩侯>萨克森公爵>普法尔茨-诺依堡选侯>汉诺威公爵(五个)

依据:<i>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支持领导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此换取到了普鲁士国王称号,实力得到提升;<ii>巴伐利亚选侯和科隆选侯由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支持法兰西王国,因此被废黜选侯资格;<iii>兼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萨克森选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于1706年退位(后在1709年重登王位至1733年)。】

(7)1714年至1777年:波希米亚国王>勃兰登堡藩侯>汉诺威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巴伐利亚公爵>普法尔茨-诺依堡选侯(六个)

依据:<i>波西米亚国王由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ii>勃兰登堡藩候所统治的普鲁士已升格为王国,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普鲁士王国占领了西里西亚(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一块富庶土地),领土扩张了一小半;<iii>自1714年起,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入主英国,兼任英王,汉诺威和大不列颠以及爱尔兰结成共主邦联,但在德意志地区发言权仍然以哈布斯堡家族为主,其次是霍亨索伦家族,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与汉诺威选侯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者;<iv>1709年-1733年萨克森公爵再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其子于1733–1763继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但奥古斯特三世与上任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争位导致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削弱了波兰国力,且为日后瓜分波兰种下祸根。同时,和波兰联统的萨克森公爵实力较与英国联统的汉诺威公爵相对弱一些。】

(8)1777年至1801年:波希米亚国王>勃兰登堡藩侯>汉诺威选帝侯>普法尔茨选侯>萨克森公爵(五个)

依据:<i>汉诺威选帝侯入主了英国以后,主要精力在英国,而且在外有庞大领地不代表在德意志有重要发言权,英国在德意志发言权应该是1814年10月的维也纳会议上给予的,会议决定将汉诺威选帝侯国提升为汉诺威王国,并与英国组成共主邦联,确认了英国国王在德意志事务上的发言权;<ii>1777年巴伐利亚选侯绝嗣,其领地因继承移转于普法尔茨选侯,两者合二为一】

(9)1801年至1803年:波希米亚国王>勃兰登堡藩侯>汉诺威选帝侯>普法尔茨选侯>萨克森公爵(五个)

依据:1801年,《吕内维尔和约》割让莱茵河左岸给法国,造成特里尔、科隆选侯权的断绝及美因茨选侯权移转于雷根斯堡总教区总主教,不影响世俗国家地位】

(10)1803年至1806年因拿破仑战争德意志地区饱受战火纷扰,除了奥地利、普鲁士相对独立,包括汉诺威选帝侯国(1803年被占领)在内的诸多地区都被占领,而且此时距离帝国灭亡仅剩3年,排名没有意义。

====================

另外,我不把与兼任英王的汉诺威选帝侯排名在波西米亚和勃兰登堡前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692年,汉诺威选帝侯的身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委任布朗史维希-吕能堡公爵为第9位世袭选帝侯,是为汉诺威选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员当选皇帝的胜算机会。

(2)1714年起,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入主英国,兼任英王,汉诺威和大不列颠以及爱尔兰结成共主邦联。

(3)汉诺威选侯兼任英王,但是汉诺威与英国是共主邦联的关系,汉诺威与英国的关系仍然是互相独立的,汉诺威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公国,名义上是受皇帝领导的。

(4)1704年-1734年间,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霸主。1701年,尼德兰和英国共主威廉三世在临终前成功联合奥格斯堡同盟(大同盟)对法国发起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当威廉三世于1702年逝世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尼德兰和英国成为了奥格斯堡同盟的三大领袖。1704年,神圣罗马帝国元帅弗朗索瓦·欧根(欧根亲王)在布伦汉姆战役大败法国,打破了法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了路易十四一生当中最大的挫折。1713-1715年,双方陆续签订《乌得勒支条约》、《拉什塔特条约》、《巴登条约》、《安特卫普条约》和《马德里条约》结束战争,一个新的欧洲秩序就此诞生。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没能获得西班牙的王位,但是却获得了西班牙除本土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奥属尼德兰、那不勒斯、西西里等地),并让法国元气大伤,甚至通过勃兰登堡和萨克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普鲁士和波兰,从而成为了欧洲霸主。此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在第四次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1716-1718年)、四国同盟战争(1719-1720年)等战争中皆大获全胜,甚至一度在科罗曼德尔海岸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建立了殖民据点,从而达到了其霸权的巅峰。

(5)英国的霸主地位应该是1757年七年战争后奠定的,此前英国虽然是建立了大西洋霸权,但是在欧陆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

(6)汉诺威担任选帝侯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哈布斯堡家族出身,选帝侯选的是神罗皇帝,汉诺威是神圣罗马帝国领土范围内的选侯国,英国在此事情上并不能有多少干涉

(7)在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讨论选帝侯,始终应该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范围来讨论,在德意志范围内讨论说英国势力排名诸侯国里的第一,这个说不通,毕竟我们讨论的不是世界霸主

(8)神圣罗马帝国的主导权在15世纪以后一直是哈布斯堡家族所把控,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自然应该在前面。

(9)英国与汉诺威公国是共主邦联的关系,但是汉诺威公爵入主英国后,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君主们对汉诺威的重视程度逐步下降,都不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怎么能说主要精力是经营汉诺威呢?况且英王那么多头衔,第一头衔也不是神罗国内的头衔。

(10)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西米亚国王、奥地利大公,主要精力是在帝国内,其打造的共主邦联的领土也是遍布帝国内的波西米亚、奥地利、西里西亚(虽然后面失去了),哪怕后来精力更多投入到整合自己的家族领地,也不能忽视其家族领地中神罗境内的土地是很多的。

(11)勃兰登堡选侯虽然是普鲁士国王,但是其主要精力是扩大普鲁士-勃兰登堡的领地,而且主要精力是逐步在帝国内扩大领地,提升在帝国内的地位

(12)汉诺威在1803年就被拿破仑给占领了,也没见英国把汉诺威人民解放出来,而此时奥地利和普鲁士还是独立的。

(13)神罗解散后不到10年,拿破仑战败,神罗原领地上组建了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中奥地利任主席国,普鲁士任副主席,这是由当时各方实力决定的,如果汉诺威真能借助英王加持,怎么能只是作为邦联成员呢,起码应该弄个副主席当当,毕竟神罗解散不到10年,各方实力变化并不大,而且这还是在奥地利和普鲁士被拿破仑给打败很多次,英国却相对(严谨点:相对)置身事外免遭战火侵袭的情况下。汉诺威只是通过于1814年10月的维也纳会议上提升为王国来扩大英国在德意志事务上的发言权(而且因为拿破仑战争搅和的,在战后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的王国,这时候王国已经非常多了)

以上观点可供讨论。

参考

  1. ^故事 StoryStudio. [2019-09-04] (中文(中国台湾)‎).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charles-the-great/
  2. ^ 丁健弘.《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复杂且变动不居的政治实体,其内部的权力分配和选帝侯的实力排序也并非一成不变。选帝侯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七大选帝侯的组成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动,但自1356年金玺诏书(Golden Bull)颁布后,科隆、美因茨、特里尔(三位大主教),以及普法尔茨、萨克森、勃艮第(后被波西.............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这项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运行了近千年的独特制度,确实拥有其在同时期中世纪制度中的独到之处,也并非是全然的“缺点”堆积。若要细究其优点,我们得先将其置于那个碎片化、权力分散的时代背景下,并与其他同期的政体做一番对比。首先,从政治稳定性的角度来看,选帝侯制度提供了一种相对可控的权力继.............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的主教国,作为帝国政治版图中的独特存在,其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掺杂着内部的权力斗争、外部的世俗君权扩张,以及宗教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深入探究那些让主教国从曾经的举足轻重一步步走向式微的根源。一、 早期辉煌与特权的根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虽然名字里都带着“罗马”,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根儿上扒一扒它们各自的渊源、构成、统治模式以及最终的命运。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真正的“罗马帝国”。提到罗马帝国,我们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那个辉煌灿烂、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理论上可以没有一寸国土”的说法,确实抓住了这个帝国最独特也最令人费解的几个核心特征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神圣罗马帝国从诞生之初,到其漫长而复杂的存在过程中的一些根本性的设定。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或军事问题,而是牵扯到宗教、法律、政治结构以及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 回答
    荷兰人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人的分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历史演进。它糅合了地理、语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民族认同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中世纪,看看那片低地是如何逐步走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羽翼,走向独立的。地理的隔离与独特性:首先,地理是奠定分离基.............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那位被后世评价如此复杂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说实话,评价他绝非易事,因为他身处的时代本身就充满了剧烈的动荡与变革,而他本人,也扮演了一个相当关键,却又极具争议的角色。背景:一个动荡的欧洲,一个天主教的堡垒在谈论斐迪南二世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他所继承的帝国是什么样的。神.............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的混乱局面,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互相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张纠缠不清的网,越想理清,越发现它的复杂。首先,帝国本身的设计就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它并非一个统一的、由中央政府有效统治的国家,而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由数量庞多的诸侯国、自由市、教会领地等等组成。皇帝的权力,与其说是绝对.............
  • 回答
    在卡佩王朝早期(约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法兰西国王的直属领地,也就是所谓的“法兰西岛”(ÎledeFrance),规模确实相对较小,而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室领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模。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来看: 法兰西岛(ÎledeFrance)在卡佩王朝早期卡佩王朝的建立者.............
  • 回答
    要探讨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谁更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各有看法。简单地说,两者都无法完全、无可置疑地声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正统继承者,但它们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中汲取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理念。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神圣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西班牙没有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他们的“日不落帝国”能否续命一段时间,答案是:很有可能,但续命的时间长短、形式以及程度,都会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有显著不同,并且充满变数。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对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
  • 回答
    关于神圣罗马帝国为何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帝国漫长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充满张力的转变过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字面上的“神圣罗马”和“德意志民族”的对应关系,而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层叠,看看是什么样的力量和演变使得这个称谓最终成为帝国后期最显著的标识。首先,.............
  • 回答
    欧盟和神圣罗马帝国,乍听之下,似乎都有着“联合”或“帝国”的字眼,似乎有着某种历史的传承和相似之处。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一些表面的、概念上的重叠,但从本质、运作方式、权力结构以及历史使命上来看,欧盟更像是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政治实体,而非神圣罗马帝国的简单复制或现代版本。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在欧洲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存在,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然而,要给它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却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没有统一的疆域、单一的民族、集中的权力,甚至连稳定的首都都没有。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松散的政治联盟,一.............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洲心脏地带的庞大政治实体,其“名存实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时期和事件,共同促成了其最终的衰落。如果要 pinpoint 一个“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及其随之而来的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在此之前.............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与查理曼帝国以及法兰克王国的渊源,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概括。更准确地说,神圣罗马帝国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的、象征性的继承者,同时又在许多方面与之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表面上看,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奥托一世于公元962年加冕为.............
  • 回答
    要论证神圣罗马帝国是否比拜占庭更有资格继承罗马之名,这绝非易事,因为“资格”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解读空间的概念,而且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复杂的继承与断裂。首先,我们得直面一个核心问题:罗马的“传承”究竟是指什么?是政治上的延续,还是文化上的血脉?是帝国的疆域,还是罗马精神的体现?如果以政治合法性和对古典罗马.............
  • 回答
    问到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前后期的不同,这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几位皇帝换了人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帝国政治生态和权力格局在悄然变化。一言蔽之,前期的选帝侯更像是一种基于封建义务和个人忠诚的联盟维护者,而到了后期,则更多地成为一种世袭的、拥有特定领地和政治权利的特权阶层,并且他们的影响力和行事.............
  • 回答
    啊,神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德意志,这可是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话题,常常让人感觉像是在迷宫里探索。说到相关的书籍,可真是琳琅满目,不过,要是想真正 delving into the heart of it all,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跌宕,我这里倒是有几部个人觉得很不错的,而且希望能让你看到这片土地和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