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在欧洲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存在,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然而,要给它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却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没有统一的疆域、单一的民族、集中的权力,甚至连稳定的首都都没有。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松散的政治联盟,一个由无数大小不一、政治体制各异的实体组成的复杂网络,在漫长的历史中,共享着一个模糊的、象征性的“神圣”和“罗马”的头衔。

一个“不神圣,不罗马,也不是帝国”的帝国?

伏尔泰这句尖锐的评价,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却也精准地道出了神圣罗马帝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帝国”的巨大差异。

“不神圣”? 这里的“神圣”源于其与教皇和罗马天主教的紧密联系。自查理曼大帝于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开始,帝国皇帝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皇的认可。这种联系赋予了皇帝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权威,理论上使他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守护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与教皇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权力斗争,从合作到对立,再到互相利用。教皇的干预,以及皇帝自身政治利益的考量,使得“神圣”的含义变得模糊,甚至有时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不罗马”? 帝国虽然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象征性衣钵,但其核心疆域早已远离了古典罗马的中心。它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德意志地区,也包括了后来的波希米亚、奥地利、勃艮第、意大利北部等地区。但这种统治并非是直接的、集权的。皇帝更多时候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其权力在各地封建领主、城市和教会的制约下显得捉襟见肘。所谓的“罗马”更多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对昔日辉煌的追溯,而非地理上的延续。

“不是帝国”? 这大概是最贴切的描述。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罗马帝国不同,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权力是分散的,中央政府(皇帝)的权力受到各地诸侯、选帝侯、城市自治体的强烈挑战。皇帝的权力更多体现在军事指挥、主持帝国议会、以及在理论上的最高仲裁者地位。但是,这些权力能否有效行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威望、财富以及与各封建领主的联盟关系。它更像是一个互相妥协、互相制约的联合体,而非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机器。

构成神圣罗马帝国的元素:碎裂但又彼此联系

要理解神圣罗马帝国,就必须认识到它由哪些“碎片”组成,以及这些碎片是如何被维系在一起的。

皇帝与选帝侯: 皇帝并非世袭,而是由七位(后来增至九位)特定的诸侯——选帝侯——选举产生。这些选帝侯分别是美因茨、特里尔、科隆三个大主教,以及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波西米亚国王。选帝侯的权力巨大,他们不仅拥有选举皇帝的权利,还控制着各自领土内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这种选举制度确保了皇帝的权力不会过度膨胀,但也导致了皇帝的权威往往受到各选帝侯的制约。

无数的诸侯、骑士、自治城市: 除了选帝侯,帝国境内还有数以百计的诸侯、伯爵、骑士,以及拥有高度自治权的帝国自由城市。这些实体各自为政,拥有自己的法律、税收、军队,甚至可以对外宣战。这种政治上的碎片化是神圣罗马帝国最显著的特征。它造成了帝国缺乏统一的对外政策、统一的经济体系,以及难以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

教会的特殊地位: 教会在帝国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大主教和主教本身就是帝国诸侯,拥有大片土地和大量权力。教会不仅是宗教权威,也是重要的政治力量。皇帝与教皇、以及帝国境内各大主教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帝国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帝国议会(Reichstag): 这是一个由皇帝和帝国各等级的代表(选帝侯、诸侯、城市代表)组成的机构。帝国议会的召开为解决帝国事务、协调各方利益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议会决策的效率往往不高,因为各方利益错综复杂,难以达成一致。

漫长的演变与历史的回响

神圣罗马帝国并非一成不变。从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开始,到1806年被拿破仑的莱茵联邦取代,它经历了千年的演变。

早期(96213世纪): 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帝国的正式建立。这个时期,皇帝的权力相对较大,与教皇的关系也比较紧密。然而,随着教皇权力的崛起,皇帝与教皇之间的“叙任权斗争”成为了这个时期最突出的政治事件。

中世纪盛期(1315世纪): 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分裂的时期。皇帝的权力受到地方诸侯的挑战,意大利地区的自治城市也开始崛起。1356年的“金玺诏书”确立了选帝侯的选举权,进一步固化了帝国的封建分权格局。

近代早期(16世纪18世纪): 宗教改革对帝国造成了巨大冲击,导致了长期的宗教战争,如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它极大地削弱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帝国各邦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此后,帝国成为了一个由多个半独立邦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其中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鲁士王国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力量。

为什么它能存在千年?

尽管神圣罗马帝国充满了分裂和低效,但它却能存在千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象征意义: “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头衔本身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延续,一种对罗马文明的继承,以及一种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愿景。这种象征意义为帝国提供了一种凝聚力,即使在政治分裂的情况下,也能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认同自己属于这个“帝国”。

现实的利益: 尽管帝国松散,但它也提供了一个框架,让各方在其中进行谈判、合作和制约。皇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仍能号召帝国军队;帝国议会也为解决内部争端提供了一个渠道。对于许多诸侯而言,保持帝国的存在,比彻底解体更能维护他们的利益,因为这给了他们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地理和文化的联系: 帝国主要覆盖了日耳曼文化区域,使得在语言、文化和习俗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虽然政治上分散,但这种文化上的联系也为帝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尾声:一个时代终结的标志

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并非因为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个漫长衰落过程的必然结果。拿破仑的崛起,更是直接终结了这个古老的政治实体。1806年,在拿破仑的压力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并解散了帝国。这标志着一个长达千年的历史篇章的落幕,也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总而言之,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存在,它既是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典型代表,又承载着历史的象征意义。它没有我们今天对“国家”的固定认知,却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影响了欧洲数个世纪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理解神圣罗马帝国,就是理解欧洲如何从古典时代走向现代,理解权力的分散与集中、象征与现实之间是如何错综复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问题很多人都被伏尔泰误导了采取了非常简单粗暴的态度去贬低它。从911年康拉德当选,或者962年奥托加冕,到1806年帝国解体,神圣罗马帝国有将近九百年的历史。对这段历史强行贴标签的行为不可能是客观的,也不可能是符合历史的。而伏尔泰这句话表现出来的刚好就是非常不客观非常非历史的态度。神圣罗马帝国即使涣散,它的内部依然兴起了可以和欧洲其他强权平起平坐的奥地利和弱一些的普鲁士这样两个大国,还有一系列次一等的小国。德意志的涣散体现出来的是在1648年以后帝国等级现状得到欧洲强国担保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畸形但却意外的宽松。在法国厉害新教徒、英国迫害天主教徒和非国教会的新教徒的十八世纪,德意志的这种宽松固然是畸形的,但却没什么不好。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涣散虽然在欧洲显得很突出,但它却并不是最涣散的。事实上欧洲各国的起点原本就是不一样的。罗马帝国在很长时间里都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作为它的边界,换而言之在边界之内的意大利、西班牙和高卢,是有罗马帝国的传统的。而在莱茵河那边的中欧和东欧的广阔领土上原本就没有什么罗马帝国的遗产。而我国人最热衷的日耳曼人传统却占据了主导地位,换而言之倍受追捧的条顿武士的传统跟神圣罗马帝国的这种涣散状态其实是密切相关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源头其实没有必要追溯到加罗林帝国。虽然它确实跟加罗林帝国的瓦解和东法兰克王国有关系。但911年的选举奠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911年对康拉德一世是德意志的四个部族选举的,而他自己只是其中的法兰克人的公爵而已。换而言之在西部加罗林王国里的王权衰退,实际上在德意志并不适用,因为911年以后德意志的王权本来就是部族公爵选举的产物。

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君主试图在日耳曼习惯法占据支配地位的德意志构建一个君主国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和法兰西君主国并没有什么不同。而神圣罗马帝国日后的涣散其实也只是这个构建君主国的努力失败的体现。

在构建一个君主国的过程中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西大君主国遇到的阻力都是大领主,具体的说就是德意志的部族公爵。而君主的最大帮手就是教会,因为康拉德一世、捕鸟者亨利本人都是公爵,所以他们身上往往兼具公爵和国王的双重色彩。比如康拉德的法兰克尼亚公国比较弱,所以他就是一个比较弱势的国王。而捕鸟者亨利的萨克森很强大所以他就是一个强势国王。而唯一能够不考虑公国的强弱而选择支持国王的势力就是德意志教会。在这一点上德意志教会的忠君色彩和高卢教会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考虑到德意志教会根本没有什么什一税可以收,完全靠地产生存,同时德意志人又是被武力强迫皈依的,他们在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王权方面甚至比高卢教会更急切。

所以日后德意志的教会诸侯林立的局面是当初德意志君王试图通过教会诸侯在公国里打钉子掺沙子的体现。曾经是王权强盛的基础之一,因为主教区的建立和主教的任命权是德意志君主从公爵们手里抢来的。从康拉德一世时代他就这么作了,试图以教会为基础树立强大的王权,但是他没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捕鸟者亨利和他的继承者们手中,德意志君主成功了。只不过他们成功的有点过分,他们不但牢牢的抓住了德意志的主教们,通过主教兼任伯爵的方式让他们成为直接听命于自己的诸侯。他们还把持了罗马教廷甚至把教皇贬低到首席宫廷神父的地位。

德意志君主的胜利还体现在公国的崩溃上。如前所述德意志君主的最大对手是德意志的公爵,911年选举康拉德的是德意志的四个公爵,法兰克尼亚、施瓦本、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之后通过夺取洛林,有了第五个公国。在奥托皇帝的加冕礼上这五个公爵象征性的分担了国王的宫廷职务。但是这五个公国只有两个活到了帝国晚期。洛林被人分割为上下洛林两个公国,下洛林又因为内战而被分割为布拉邦特和林堡两个公国。日后的卢森堡家族又把卢森堡提升为公国。同样的巴伐利亚的克恩腾边区被从巴伐利亚割走与两个意大利边区一起组成了肯恩腾公爵。巴伐利亚的东边疆区被提升为奥地利公国。萨克森就更不用说了,萨克森在911年就是一个强大的公国,而且它在德意志东进运动里获利最大,所以分割出来的领地也最多。韦尔夫家族拿到了吕内堡周边的领地,阿斯坎家族本来在其他的萨克森领地上当公爵,但是勃兰登堡边疆伯爵飞黄腾达了。然后阿斯坎家族的维腾堡和劳恩堡两系又处在内斗状态。但好歹萨克森不但活到了帝国晚期,还因为分割继承变成了一大票萨克森的诸侯国。而施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甚至他们的公爵在君主加冕礼上象征性分担的宫廷职务都被其他人继承了,作为选侯的波西米亚国王和勃兰登堡边疆伯爵就继承了他们的职位。

公国崩溃的表现还有一个那就是伯爵等级的兴起。如果说挑动公国内斗或者在王室内斗里公国被迫选阵营而导致公爵分离,那还是扬汤止沸的画。康拉德二世皇帝在拉文纳颁布的帝国法,就是釜底抽薪了。这项帝国法承认了帝国之内原本隶属于各公国的伯爵领地的世袭权,这比《推恩令》猛多了。小国也好多了,其中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今天被我们记住的那些德意志君主的家族,几乎都是伯爵家族。韦尔夫和斯陶芬这一对儿冤家还多多少可以被硬说成是公爵家族。但他们之后,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维廷、维特尔巴赫这些家族就都是伯爵家族了。德意志贵族里以城堡为姓说明他们原本都是小贵族,虽然他们很多人会宣称自己原本有一个更古老的法兰克姓,比如哈布斯堡和韦尔夫家族都是如此,但是他们的法兰克姓已经几乎无人提及了,说明它们之登上历史都是作为拥有一个城堡的伯爵这个等级。

这些胜利也从侧面证明了神圣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的强大,很少有哪个国家像德意志这样深刻的卷入了中世纪的历史。在中世纪里德意志帝国统治着广阔的领土,他们降服了波西米亚人、马扎尔人、波兰人。把莱茵河以东基督教化,甚至跨过易北河在罗马人根本未曾初级的广阔领土变成了中世纪盛期的中欧和东欧。在德意志的蛮荒之地和大森林里兴起了德意志的城市,城市之间形成了商路。莱茵河和多瑙河从罗马帝国的边境变成欧洲的贸易通道。在人口只有500人的小小的施佩耶尔建立起了欧洲最宏伟壮丽的大教堂。德意志国王登上罗马帝国的宝座,像真正的罗马皇帝那样去统治教会,废黜教皇。这样的辉煌历史从没有被忘记也不该被忘记。

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在之后的历史上失败了,它赖以建立其强大帝国的基础教会诸侯和伯爵等级,日后反过来吞噬了帝国,但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因此而涣散。相比同样保持着君主选举志的波兰-立陶宛,神圣罗马帝国至少活到了十九世纪。而且在帝国历史的最后篇章里,这个帝国虽然表现的软弱无力,却因祸得福在18世纪的意义上实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对宗教信仰的宽容。

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在1806年被取消,但是从帝国法的意义上说弗兰茨二世皇帝的法令更应该被理解为皇帝个人的退位而不是帝国本身的被取消。普鲁士改革的伟大人物斯泰因男爵和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都持这种看法。所以1815年的德意志解决办法之中,恢复帝国就曾经是选择之一。

同样的即使到1848年革命和1870年建立德意志国家的时候,“帝国”这个名号依然保持着它的影响,这种影响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一起赋予了神圣罗马帝国以浪漫主义的光辉。无论民族主义者怎么反对,1870年建立的德意志国家的首脑依然不是联邦主席或者德意志国王。当巴登大公带领德意志诸侯三呼万岁的时候,最终德意志国家元首的头衔依然是“皇帝!”

user avatar

其实是有些被低估了,首先奥托之类的祖上阔且不论,中世纪神罗因为常年内战的缘故,所以在外战中显得缺乏亮点,但是少数几次爆发还是体现了相当的存在感。

九次十字军东征,确实是以法国封建主为主,但是一共2次占领耶路撒冷,这两次神罗势力都参与甚至可以说起了主要作用。耶路撒冷王国的建立者布永的戈弗雷虽然是出身法国布洛涅家族,但是他出征时是神罗封臣下洛林公爵身份(所以CK2会有把耶路撒冷王国判给神罗的BUG),所召集的军队一大部分也是神罗封臣,其中不仅包括下洛林公国的自己封臣,还包括不少上洛林公国(当时也属于神罗)的领主。所以在第一次东征中有所谓德语系领主与法语系领主不断发生冲突,全靠戈弗雷从中斡旋的说法。

另外一次则是第六次十字军当中,腓特烈二世不费一刀一枪,通过外交谈判迫使埃及苏丹将耶路撒冷、拿撒勒、西顿、雅法、伯利恒割让给十字军,虽说是外交手腕,没有实力后盾是不可能的。

此外第三次东征时,神罗十字军打得也还可以,巴巴罗萨之所以给捧得那么高,显然不是因为6次出征意大利屡败屡战,主要还是因为此次东征中神罗十字军打下并洗劫了罗姆苏丹国的首都伊康尼亚,这是第一次十字军都没做到的战绩。所以这支十字军的规模往往被史籍过分渲染,好几个版本写作10万大军,甚至有张口就来60万的。此后攻下阿克,奥地利十字军也出了力,虽然被理查羞辱了,但是随后奥地利人也在理查回师时也将其扣押羞辱了一番,算是彼此彼此了。

腓特烈二世在位时是神罗皇权的最后辉煌,甚至联统了西西里王国,但是由于他被教皇绝罚去世,继承人无力控制局面,神罗随后陷入60多年的大空位期,事实上已经完全陷入分裂了。查理四世绝非无能之辈,黄金诏书其实就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因为这样至少还可以保证帝位稳定产出,诺大的帝国不至于因为争位直接终结(毕竟查理四世即位前,都还在跟路德维希四世打内战)。

说到这里,很多人对中世纪法强德弱的印象可能就是来自教皇,亨利四世、腓特烈二世等都被教皇整的很惨,腓力四世却把教皇整得很惨,最后还胁迫搬到阿维农去了。这是因为神罗虽然大,但封建主加起来实力远远大于皇帝,而法国国王的领地实力比自己诸侯加起来还强,教皇对付王权无非是靠绝罚鼓动叛乱,而这在卡佩王领壮大之后自然就不好使了。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选帝侯选举皇帝和哈布斯堡垄断时代,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波旁王朝崛起之前,神罗纸面上的领土都没有减少太多,甚至局部还有扩张(东部),所以我认为不能说这种制度是完全没有过人之处的。卡洛斯一世继承神罗帝位更是直接改变了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力量对比(查理/卡洛斯1516年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1519年才继承奥地利公国和帝位),使得意大利战争形势逆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在欧洲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存在,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然而,要给它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却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没有统一的疆域、单一的民族、集中的权力,甚至连稳定的首都都没有。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松散的政治联盟,一.............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理论上可以没有一寸国土”的说法,确实抓住了这个帝国最独特也最令人费解的几个核心特征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神圣罗马帝国从诞生之初,到其漫长而复杂的存在过程中的一些根本性的设定。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或军事问题,而是牵扯到宗教、法律、政治结构以及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如果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铁板钉钉的中央集权强国,并且一路磕磕绊绊地走到今天,那它有没有可能问鼎世界之巅,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无霸?这个问题,就像是把一堆散落的拼图,强行塞进一个固定形状的盒子里,然后再问这幅拼出来的画是不是会惊为天人。这得从太多方面去揣摩,充满了无数的“如果”和“但是”。首先,.............
  • 回答
    欧洲历史上的权力格局,尤其是在拿破仑时代以及之后,确实充满了继承、断裂与演变。要梳理清楚法兰西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欧是否只能有一个皇帝”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长,细致地剖析每一段历史。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与神圣罗马帝.............
  • 回答
    关于“神罗”和查理曼为何会被一些人视为“正统罗马”,尽管现代史学普遍认为他们并非“正统”的延续,但这种看法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现实、宗教观念以及权力合法性的构建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神罗”和查理曼被视为“正统罗马”的看法,更.............
  • 回答
    提起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那句著名的嘲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几乎是绕不开的标签,也是许多人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实体最初的印象来源。这句充满智慧的挖苦为何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每次谈及神圣罗马帝国,总有人忍不住要引用一番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折射出人们对一个国家身份认同.............
  • 回答
    理解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得从它的源头和演变说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加冕拿顶皇冠”就能概括的事情。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融合了权力、宗教、法统,以及最关键的——罗马的遗产。罗马帝国:从“第一公民”到“奥古斯都”与“凯撒”首先,我们要回到罗马共和国末期。共和制下的罗马,权力是.............
  • 回答
    .......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与查理曼帝国以及法兰克王国的渊源,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概括。更准确地说,神圣罗马帝国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的、象征性的继承者,同时又在许多方面与之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表面上看,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奥托一世于公元962年加冕为.............
  • 回答
    要探讨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谁更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各有看法。简单地说,两者都无法完全、无可置疑地声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正统继承者,但它们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中汲取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理念。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神圣罗.............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的主教国,作为帝国政治版图中的独特存在,其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掺杂着内部的权力斗争、外部的世俗君权扩张,以及宗教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深入探究那些让主教国从曾经的举足轻重一步步走向式微的根源。一、 早期辉煌与特权的根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的混乱局面,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互相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张纠缠不清的网,越想理清,越发现它的复杂。首先,帝国本身的设计就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它并非一个统一的、由中央政府有效统治的国家,而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由数量庞多的诸侯国、自由市、教会领地等等组成。皇帝的权力,与其说是绝对.............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说贝多芬是德国人,而不是神圣罗马帝国人,得先梳理一下“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概念在贝多芬出生和生活的年代(1770年1827年)的语境。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国家形成过程,以及音乐家个人身份认同的演变。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首先,我们要明白神圣罗马帝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罗马帝国的法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说“由哪个国家直接继承了”。尤其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法统,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误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和历史脉络。首先,我们要明确“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字的含义。它并非一个真正意.............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复杂且变动不居的政治实体,其内部的权力分配和选帝侯的实力排序也并非一成不变。选帝侯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七大选帝侯的组成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动,但自1356年金玺诏书(Golden Bull)颁布后,科隆、美因茨、特里尔(三位大主教),以及普法尔茨、萨克森、勃艮第(后被波西.............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虽然名字里都带着“罗马”,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根儿上扒一扒它们各自的渊源、构成、统治模式以及最终的命运。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真正的“罗马帝国”。提到罗马帝国,我们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那个辉煌灿烂、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这项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运行了近千年的独特制度,确实拥有其在同时期中世纪制度中的独到之处,也并非是全然的“缺点”堆积。若要细究其优点,我们得先将其置于那个碎片化、权力分散的时代背景下,并与其他同期的政体做一番对比。首先,从政治稳定性的角度来看,选帝侯制度提供了一种相对可控的权力继.............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理论上拥有册封其他诸侯为国王的权利,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直接的“是”或“否”的问题,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权力、历史演变和教会的制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职权以及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体系。首先,我们得明确皇帝的头衔究竟意味着什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非像现代国家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