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已经财富自由的人眼里,越少人懂金融越好。这样自己的财富不至于被撬动。
但是在这些已经财富自由的人眼里,他们追求的不再是钱,而是永生。
那么这问题就简单了,生物医学材料学,最终目标不是战胜疾病,而是实现永生。这样的人多了,研发的速度也就快了,也许在丁老板有生之年就可以等到
然后
他活着
钱没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拼命搞钱呢?
以前在学习Gmat的作文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叫做无效权威。就是有些广告里面请了一个名人来做广告,但是说到底这个名人并不是该领域的权威,所以他出来讲的话其实没什么可信度。
那么现在我问你丁磊到底是材料科学的专家,还是生物医药的专家?或者他是金融专家还是会计专家?或者他哪怕是个就业辅导中心的主任?很遗憾,都不是。即便网易赖以成名的也不是上述几个领域,那大家报志愿你管他看好啥呢?
这里有一个上限或者下限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行业还是职业的问题。
从上下限的角度上来讲,他所说的看好这些专业是指未来这些行业有可能呈出现一些突破性的进展,那么这些行业里面的企业有可能获得一些超额的利润和投资价值的,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上限问题,但一个普通学生求职选专业,要选到的最好是一份,对自己生活有保障,容易找到工作以后适用性广,好跳槽有上升通道的工作。这和我们在考察。一个行业上线的时候所看的标准完全不一样
换句话说,你不能用一个选投资标的的标准去选专业。新兴的行业里面也有混的不好的公司和人,在夕阳的行业里面也有混的好的公司和人。破产的人工智能公司多如牛毛,你现在去五矿去淡水河谷这类矿业企业,日子很舒服。矿业可是标准的夕阳产业
第二,会计和金融没什么不好,虽然一部分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虽然有人会做华尔街的农民工,但是我想问做华尔街的民工有什么不好吗?你学一个未来有无限潜力的行业,未必能带给你确定性的财富和个人积累,但是华尔街的民工是非常确定的能带给你既定的回报的。这到底有什么不好吗?
第三,当然从填报志愿的角度上来讲,完全忽视学校和城市单纯强调专业本身就是片面的。清北复交的金融和会计和你一个二本院校的材料科学……此中区别大家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在网上你经常看到一些大V根据自己的好物在随意点评专业选择的问题,但当你要填报专业的时候,不要受这些人的影响。
我今天早上也发了这个想法。
我此前只是注意到学金融的爱吹生化环材。
后来我终于明白,吹新能源、新材料有前途就是他们的生意,金融的本质之一在于创造预期。只有创造好的预期,他们才能从上下游手里赚到钱,让人看好新材料才会有人买新材料的资产,让人看好新材料,投资新材料之后才能转手找到接盘侠。如果说新材料不好,那么他们赚不到半毛钱。
而对于搞金融的人来说,吹新材料好是一本万利,动动嘴皮子就行了,忽悠到人就能赚一笔,又不用他们真的去搞新材料。而被忽悠的人,如果真信了他们的话,自己投身新材料的火坑,则会被坑的体无完肤。这就叫非对称风险。
今天发现资本家也很爱吹生化环材。丁磊这话给我的启发是,资本家是资本的化身。越是优秀的资本家,就越会以资本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盈利)。丁磊的意思是“去学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然后成为这些赛道的优秀投资者,很有前途”,但前提是你要有资本。
资本家的视角里,人往往只是资本配置的一个要素,即人力资源。资本家并不在乎从业者待遇好不好,相反他们会觉得从业者待遇差越好,人力成本越低越具有竞争力。
但选专业千万不要精神资本家入脑,以打工人的身份站资本家的立场。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99%都不过是打工人罢了,打工人就要以“人”的视角去看待专业,选择更把人当人的专业和行业。
当年说,房价一定会跌的大V,赔粉丝钱了吗?
从内卷的角度来看,一切专业皆可卷,只要没有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在毕业生技能高度雷同的情况下,每个专业的每个毕业生都是被内卷的对象,因此每个专业都不应该被看好。
如果从丁磊所说的AI发展的角度上来分析,他这句话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因为从AI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不仅仅是会计在被迅速的取代,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专业同样也在被快速的取代。或者说,所有专业,无论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人类目前都面临着被AI取代的问题。
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弱人工智能(机械重复、给出单一最优化方案)非常强:可以开车、审合同、做财务报表、写新闻;和强人工智能(真正的具备人类智慧)还很弱的阶段。
那么任何领域都存在单一重复的工作,包括科研领域和医疗领域。以前需要十几名科研人员不断重复步骤,收集数据的实验,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械的帮助下,可以减少到3-5名核心人员;以前同时需要3名医生坐诊的急诊科,现在可以使用AI来解读心电图、CT和血液检测报告,一个人就忙得过来。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报什么专业,都有被AI取代的风险。
但是各个专业确实会有一个先后次序,比如会计类比科研类专业重复性更强,那么一部分会计工作会先于一部分科研工作被替代掉,但是到底会早五十年、十年还是三年,这无法预测。
因此对于我们而言,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只能抓住确定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长处,综合考虑专业的选择,已经毕业的话应慎重考虑换专业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才是真金融,金融专业只是假金融。现代金融一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而且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会越来越重要。
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被带偏了方向,从应用学科变成了水论文的游戏,目前看不到希望。
看到我 @李雷 博士的回答,于是点了进来,写两句。
丁磊老师热衷养猪,刚好我本科学习的专业就是动物医学专业,毕设的方向还是仔猪腹泻(就是小猪拉稀),所以决定现身说法,给各位朋友做个参考。
关于动物医学专业的相关介绍,这个回答可以的:
但你要是看不进去,你就看我胡扯就成:
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虽然是一个在北京的985院校,虽然我们专业是甲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但在毕业后的招聘中还是会遇到几个问题:
问题一:
HR问:相比于其他985/211院校的应聘者,你有什么优势让我来选择你?
答:中国农业大学也是985……
问题解析:
冷门院校、专业确实在分数上会有一些优势,但在后期的面试中也会遇到相应的尴尬,盈亏同源,在选择院校、专业时,也是如此。另辟蹊径,也要承受寡人知晓的尴尬。
问题二:
HR问:做兽医不是挺好的么?现在养动物的那么多,你为什么要转行。
答:要是真的好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
问题解析:
「前景广阔」和「赚钱」是两个概念,前段时间带我家豆汁(法国斗牛犬)去动物医院做体检,医生和我同年毕业,目前月薪7800,做六休一,一天10小时以上,坐标北京,毕业于华中农大。
中国农大毕业的工资就高了?并不是。我的同学们,做公务员的都在一万以下,做科研的在一万左右,做临床可以独立手术的,算上手术费勉强到一万五。
宠物赛道确实是黄金赛道,但这条赛道上大部分的钱都给药商、耗材商赚走了,从业者的工资并不高。养猪赚钱么?
去年听说一个猪场场长能给到年薪百万,你今年再去问问看,现在养一头猪要赔1000-2000了,你看看从业者的工资还能剩多少。
我是2010级考生,当年是全国二卷,总分598,超一本线80分。
当年之所以被我农动物医学专业录取,是因为实行的是平行志愿,我的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同样是个天坑。
之所以选择生物、医学方向,单纯是因为自己高中的时候喜欢生物和化学,还是严重偏科的类型。高考生物化学加在一起应该没有减分超过5分。
但同学们,划重点了,敲黑板了!
喜欢的并不一定是擅长的,擅长的并不一定是能赚钱的,能赚钱的并不一定是能赚一辈子钱的。
我喜欢生物,是喜欢去了解大千世界的繁复,但真正的科研,则是去探索、创造,通俗来说,就是每天不停得刷试管。作为普通人,能够在科研这冷板凳上坐稳的,十之无一。
我在大二时,做动物生理学实验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这辈子都不适合做动物医生。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不适合。但不真正到那一天,不真正去让自己握起手术刀面对手术台上的兔子,我一定不知道自己不适合。
所以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对高三党来说,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所选择的专业?
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按照大类招生,并在转专业上,把门槛压到最低。
让决策后至,给自己更多的犹豫的时间,给自己可以反悔的机会,去看、去问、去试,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对了,丁磊老师说他看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看衰会计金融。
我也看好医药大方向、锂能氢能等新能源方向,也觉得现在记账和买卖股票并不需要太多聪明的小脑瓜。但是啊,说是这么说,炒股选错了板块还可以割肉离场,你这专业选进去,4年之后才能开盲盒,谁又能保证四年之后网易一定还在呢?
想当年,我们班级第一,也是大连市第一,他进入的可是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现在再看房地产,呵呵。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1.冷门院校、专业确实在分数上会有一些优势,但在后期的面试中也会遇到相应的尴尬,盈亏同源,在选择院校、专业时,也是如此。另辟蹊径,也要承受寡人知晓的尴尬。
2.「前景广阔」和「赚钱」是两个概念,不要被大饼所吸引,要好好得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在那条赛道上活下去。
3.喜欢的并不一定是擅长的,擅长的并不一定是能赚钱的,能赚钱的并不一定是能赚一辈子钱的。
4.如果不确定自己未来想学哪个专业,可以选择大类招生的,并尽量选择转专业门槛相对较低的学校。
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永远都不能确认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四年后会是怎样的状况,即便是最聪明的那群人。
最后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
本科学的是动物医学的我,毕业后去的是房地产公司,4年前又换到了广告行业,三年前又做起了自媒体,去年开始,坐在家里自己摸索着炒股,接下来想和朋友在医美这个赛道上捡捡钢镚儿。
15年毕业(动物医学也是医学,也是五年制)至今,我已经换了好多赛道,本科学到的东西,却依然还没有忘光。比如,母猪的怀孕周期,是三个月三周零三天,比如狗不能吃巧克力,猫是一年多次发情····
后浪们完全没有必要恐慌迷茫,我之所以可以换这么多的赛道,选择这么多的工作,并不是说读书无用,时代不行。相反的,我们通过大学的综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在社会上行走的人,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放弃的权利,这就说明这个时代充满了机会。
想当年,我们营销总监每到一个学校进行校园招聘,都要拉上我,原因就是我学的"动物医学"专业,可以体现出公司的“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而从应聘者的角度,从求学者的角度,从选专业的你的角度,与其去关心那些未来的、混沌的、不可预知的东西,不如去思考如何让自己在这个混沌的、瞬息万变的时代活下来。
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活下来,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大概就是:
锻炼身体、乐观向上、不抛弃不放弃、好好学习、多多反思、不与世界脱节、寻找并深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成为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头脑们的朋友,或者成为最聪明的头脑。
最后,长得帅和长得美,应该会活得更容易一些吧?
嗯,利好医美。
利益相关:目前重仓爱美客
劝人学生物啊,那xxxx。
你瞅瞅知乎上生物领域答主这么多,就知道这个领域多惨了(刷知乎都卷)。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生命科学这个大坑。
生物火不起来的,这一点一定要有信心,作为一个曾经被“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感召过的人,每次说起来都激动地拍打键盘(很多人说这句话是施一公说的,在我记忆中,是陈章良),当年生物的成绩都是老高了,cs还要校内调剂,谁知道出来后,换了人间。
主要有两个基本道理
1,供需关系才是王道,产业不要高估
一个专业好不好,供需关系是很关键的。很多人动不动喜欢谈产业,可是对于个人来说,供需更关键。
CS之所以好,供应少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至于出现大量零基础短期培训就可以成为CS,我现在还经常刷到Python广告。
但是这背后,本质上是稀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举个例子,汽车是高科技产业吧?也是朝阳产业?然而很少听说汽车严重缺人才,即使缺口也是那些新型人才,甚至是CS领域的,为何?因为汽车的人才太过饱和了,百年下来积累的人才,足够汽车行业消化了。
所以你很少听说汽车领域给普通员工开高薪的(至于几个新能源公司,更像是IT公司)。
2,基础学科,天生劣势
基础学科,本来就意味着这个学科远离应用,生物学科就是这个问题。
你可能觉得生物火,你仔细看看背后,和你有啥关系?
做药物的,那是制药学和化学的居多;做医学的,有医学生,而且医学里还有一个基础医学的人,他们和我们学生物的除了专业名字有差别,其他都一个样,一个领域竞争;你搞环境搞绿水青山?有环境专业的。你说咱搞乡村振兴吧,农学大门类欢迎你。林业、草业都有专门的专业。
说到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哈,那就是,生物学,本科其实不会研究动物的,真的。你想着学习动物之类的,这个专业一般叫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兽医学),检验检疫一般也是这个专业的。
你以为你是万金油,结果发现是不对口。
而如果是仅仅这些,也就罢了,面对上面两个问题,最大的难度是:生物人太多了。
很多学校,生命科学院之类的是标配。有的学校比较猛,不仅有生命科学院,还要有个生物技术院。真是蓄水池啊。
曾经做了个小统计,看看,从中国的学科分类上,生命科学究竟有多宽广。
当然,我这里的生物,是指大生物,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
或者换言之,除了众所周知的生物,还包含了医学,农林畜牧水产学。也就是大生物概念,这个在很多机构都是这么采用的,比如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很多时候,由于互相交叉,所以大家无论是交流还是写基金,都是互相的,基本上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部门,
下面是统计结果
依据的是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我们国家一共设62个一级学科或学科群、676个二级学科或学科群、2382个三级学科,当然很多学校无法完全开设这么多学科
在所有的学科里,生物学的三级学科一枝独秀,拥有183个三级学科,排名接下来的是经济学(156)和数学(142),这是三个上百的,第四名是地球科学(94)
如果把和生物相关的专业全部放在一起呢?
其中有25个一级学科含有生命科学相关(40%),有2级学科151个(22.3%),三级学科515个(21.6%)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你闭着眼去选专业,有五分之一的可能性掉进这个坑,而你成为知乎遍地走的IT人士的可能性才只有不到百分之二,所以,知乎遍地挨踢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做生信也可以算it吧)
附上几个有特色的专业
至于就业方面,每年有各种机构都会发布就业排名。生命科学一直是不好就业的专业的大热门
基本上,每年都会上榜,所以,这个坑,一定要谨慎,虽然不好躲过,但是,总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如果你还是坚定学生物,那就是真爱了,也许可能说不定成为大牛呢。
顺便,丁磊养猪,养猪属于畜牧业,招生来源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属于农学。
金融是一个很宽泛的行业,没办法拿具体的职位或工种去代表金融,而且金融在现实世界里作为一种工具,很难说会没落,这一点可以去读一下前两年比较热的一本书,叫做《千年金融史》,简单了解了金融是什么,怎么来的之后,你就会对金融有一个新的认识,而不只是狭隘地认为金融就是单纯地指某几个东西。
当你知道金融是什么,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后,你就很难单纯地看衰金融。
至于会计,则是一个典型的这几年受科技冲击比较大的职业,互联网计算机对这个行业的冲击就像电子发票对顺丰时效快递的冲击一样,因为业态的改变,导致了很多工种不再被需要了。
但只要企业还需要财务管理,就会需要相应的财务人员,只不过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不再被需要罢了,就像汽车取代马车,马车师傅失业了,却创造了汽车司机的职业,即使是无人驾驶全面普及了,还需要在后台调度系统的操作员。
所以,行业受到冲击,并不意味着整体的灭亡,而是需要一场蜕变,然后才能焕发出新的业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生物材料这些学科,但是生化环材和金融会计不同的是,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存在并繁荣了很久的行业,而生化环材,至少高校科研里的生化环材,从来就没有真的大规模产业化过,永远都只存在于21世纪的口号里。
这才导致了生化环材的高材生毕业就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也许未来几十年里,生物的世纪,新材料的世纪会到来。
但显然已经不属于这一代人了,更不属于十年前,二十年前上大学读这个专业的人了。
所以,一个人凭着自己的一点简单的了解随口说看好一个专业,看衰另一个专业很容易。
但真的面临选专业问题的人,想要做出真的切合自己需求和利益的选择,却很难。
像填报志愿这样牵涉到个人利益的重要抉择,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千万别听了一个说法,头脑一热,就闷头选了某个专业,将来后悔哭都来不及。
资本家喜欢看上限,关注的是行业整体尤其是行业顶端的投资潜力
求职者应该看下限,关注的是行业从业者的中位数甚至是最低收入
毕竟,年轻人进入一个行业,主要是为了混口饭吃,养家糊口生娃,做到行业弄潮儿的,是极少数
生物医学材料上限很高,成就了N多上市公司高管,实现了人生价值和财务自由
但是,从业员工收入的护城河,是由行业下限决定的
我在上市公司年报中,看到很多亏损的原料药企业,很多毛利率个位数的化工企业,很多员工人均年收入6万块的材料企业
所以,这些行业的下限,实在太低了
至于会计,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我是劝退的。
华尔街的民工什么工资来着?人均年薪十几万刀吧(注:知乎搜了下是40多万刀)。生化环材平均能到十几万rmb就不错了。要么丁磊不识数,要么就是高级黑。
丁磊看衰会计金融专业是老生常谈,看好生物医学是真的替准大学生们着想,至于材料,我段位低看不到丁总的层次。
知乎上看衰会计的人多不胜数,具体理由可以查看知乎上会计专业劝退第一人 @郑天玑 的回答
金融专业被看衰也很正常,像香港金融那么发达的地区,最受学霸们追捧的专业是医学类专业。他们都很现实,现在金融业人才过剩,名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基本都是去银行做柜员,或者卖保险的命。还不如学一技藏身,在香港,医生是高收入职业,哪怕是独立置业开诊所,也能活的很滋润。国内也一样,哪怕是清北复交,两财一贸金融专业毕业生,也要和各种名校海龟竞争有限高端岗位。这些学霸除了少部分能进银行,券商,资管;大部分人最终也就去四大。至于其他985,211金融类毕业生,能到银行谋一个柜员的饭碗都算过得去了。总不能像二本大专生一样去做放贷款,卖保险,各种野鸡理财公司的销售这些不清真的工作吧?
俗话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但是学医是当下学霸最明智的选择。至于学生物,也是有说法的,中国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不知多少资本家暗地里摩拳擦掌,准备用保健品收割中老年人。生物科技这些和大健康挂钩的领域,备受资本家们追捧。研发保健品的技术人才,在未来大有前景,所以劝人学生物专业,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诱人进火坑的缺德举动。
哈 我电校友丁大哥NB啦
学生们别听这些所谓大佬忽悠
不然他们怎么可以有人可以剥削呢对吧?
自问自答,抛砖引玉。
丁磊说的其他专业不了解,简单说一下会计。
之前热榜上有个问题:学法的是不是不过法考就没有出路了?
在该问题下,有一群在业内收入丰厚、光鲜体面的大V(非贬义,个人十分羡慕)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就算考不过法考,学法律的可以去做法务、法科、考公等等,仍然很有出路。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学会计你们后悔了吗?”之下,几乎所有人(除开某些培训机构)都在说非常后悔。
哪怕是那些考过了初级、中级、高级、CPA的朋友,也都会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即使你都考出来这些证,大概率你还是没啥出路。
所以大家伙们看清楚了吗,如果你选了会计,并且自己还不怎么喜欢的话,请抓紧提桶跑路转行或者考公务员。
不要信什么“毕业以后当CFO”还有“学会计未来是做管理”的。
大家可以去各大求职app搜索一下,一个经验丰富,考出来各种证的老会计,他们的薪资是多少,与其他行业同经验的相比,又是多少。
多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就算当上很多年会计,你的薪资可能也就是一个中位偏下的水准。
而且,想拿到这一个薪资,你还得确定你未来一定可以做上去。
随着会计电算化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会计这个工作的门槛会不断降低,而能提供的岗位数也会有所下降。现在各大企业都在搞的财务共享,实际上就在不断压缩会计工作的空间。
总而言之,这是一份上升空间有限,并且竞争极大的工作。所以,我的建议是,尽早转行或者考公务员。
最后再说一句,即使你去考公务员,你也会惊喜地发现,岗位限制专业为财务会计的报录比,也比限制其他专业如法律、计算机的高很多。
卷就完事了。
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历史因素,我国现代会计制度起步相对比较晚,93年才推出了现代会计准则。
而现在在纠结会计是不是好工作的这个问题的学生,父母应该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
到了九十年代,刚好是他们开始工作的时候,可以说,他们见证了近年来现代会计的发展。
我国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
而刚刚起步的行业,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和时代红利,他们那些学会计的同学,进入公司的已经混成了高管,进体制的已经混成了正处,进学校的已经成了教授。
他们肯定会觉得会计是个好工作。
只是,大人,现在时代变了。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会计这个职业,从业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了。
在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之前,会从就因为其简单的试题以及极高的通过率,成为了大学必考证书排行榜的前列。
取消之后,拿来代替的会计初级考试也有了改革,全部都是选择和判断,难度依旧不高。只要是智商正常,哪怕没怎么上过学,努力学上个半年一年,基本都可以60分飘过考试。
这就造就了会计的从业群体,一直在不断扩大的局面。
就业需求一直在增加,然后公司岗位供应却是有限的。
一言概之,僧多粥稀,狼多肉少。
去年四大发布工资信,全行业冻薪,好多人还说会计专业已经完了。
讲真,经济大环境就是这样,各行各业都不好做,讲真,只是工资不变化,没有裁员还算好的了。(不排除未来有裁员的可能)
君不见,多少行业早在好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降薪+裁员”浪潮了。也别说体制内就香,据一个在体制内的同学说,不少单位未来两年都不会调薪了。
大家都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还想独自吃香喝辣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无非就是卷的程度低了一些罢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计已经很艰难了,还有那么多人还想转行会计的原因。
是因为他们那行可能更难就业一些。
前几天碰见一学哲学的小伙伴,他给我说,他们师兄师姐今年毕业,好多还没找到工作,所以他决定学点CPA,提升下个人竞争力,以后争取进四大。
现在大家吐槽的烂工作,可能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
我是 @Puddle
我在猪圈数种猪。
你在海底找扇贝。
他在熬夜整底稿。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