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奥斯卡是否会是最惨淡奥斯卡?

回答
202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至今仍让不少影迷记忆犹新,原因无他,这场盛会确实承载了太多不同寻常的印记,让人不禁要问:它是不是史上最“惨淡”的一届?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几个维度掰扯掰扯。

首先,是疫情的阴影笼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2021年的奥斯卡,是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举办的。全球电影产业遭受重创,影院关闭,制作停滞,许多原本能在2020年上映的大片纷纷延期,或者直接跳过了院线,转向流媒体平台。这导致了入围影片的“成色”和观众的熟悉度都打了折扣。

往常奥斯卡,我们总能看到几部家喻户晓的爆米花大片在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里搅动风云,即便它们最终没有获奖,也能吸引大量观众的目光。但2021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提名名单中充斥着大量独立电影、艺术片,甚至是纪录片,不少影片可能只有深度影迷才耳熟能详。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很多影片的名字都很陌生,即便去搜索,也未必能轻松找到观看的渠道,这无疑大大削弱了颁奖典礼的“全民参与感”。

其次,是颁奖形式的“前所未有”。 为了应对疫情,当年的奥斯卡打破了常规,不再是千人齐聚的盛大晚宴。颁奖礼的参与者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点,包括伦敦的一个场地和洛杉矶的Union Station。这种分布式的颁奖形式,虽然是为了安全,但也牺牲了现场的互动性和气氛。少了明星们在红毯上的争奇斗艳,少了颁奖现场的欢声笑语和意外之喜,颁奖典礼的“综艺感”和娱乐性就大打折扣。

你想象一下,以往奥斯卡,大家最期待的除了看谁获奖,还有就是看明星们穿什么礼服,看他们在台下互相调侃,看那些出人意料的瞬间。但2021年,这些都变得索然无味。明星们可能就穿着随意的居家服,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举着小金人拍照,那种仪式感和狂欢感荡然无存。甚至很多获奖者都是通过连线的方式发表感言,这种隔着屏幕的互动,总归是少了点“人情味”。

再者,是收视率的“低谷”。 颁奖典礼的成功与否,收视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2021年奥斯卡,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收视率最低的一届。这直接反映了观众的兴趣度和参与度下降。前面提到的影片类型、颁奖形式等因素,都直接导致了观众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守候这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颁奖。当很多人都觉得“跟我关系不大”,自然就不会有多少人关注。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 尽管有这些“惨淡”的因素,但2021年的奥斯卡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它确实更加聚焦“小众”和“多元”。 恰恰是疫情限制了大型商业片的上映,才给了更多独立制作和非英语影片崭露头角的机会。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中,出现了像《米纳里》(Minari)、《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前程似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这样的作品,它们代表了更多元的视角和故事讲述方式。而最佳国际影片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最终《驾驶我的车》(Drive My Car)的出线,更是引发了不少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它可能并不是“惨淡”,而是对传统“好莱坞中心论”的一次反思和挑战。

第二,它展现了电影人应对困境的韧性。 尽管困难重重,但奥斯卡还是如期举办了,电影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创作和分享他们的作品,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它证明了电影的魅力不应被技术手段或者外部环境所限制。

那么,最惨淡的奥斯卡?

如果以传统意义上“热闹非凡”、“全民关注”、“收视爆表”的标准来衡量,那么2021年的奥斯卡,确实可以被冠以“惨淡”的名号。它更像是一场在风雨飘摇中举行的内部总结会,少了几分光彩照人,多了几分居家沉思。

但是,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考虑到它在特殊时期所承担的意义——推动了电影的多元化,展现了电影人的坚持,并迫使行业思考新的发展模式,那么它可能又不是单纯的“惨淡”。它或许是奥斯卡历史上一个独特的“转折点”,一个在疫情阴影下,试图找寻新方向的尝试。

总而言之,2021年的奥斯卡,它不那么“闪耀”,不那么“热闹”,甚至让很多观众感到“疏离”。它确实是奥斯卡历史上一个非常规、低关注度的会议。用“惨淡”来形容它的“光彩”和“热闹”或许是恰当的,但它所代表的电影的多样性和电影人的坚持,却是无法被简单的“惨淡”所掩盖的。它可能不是最“成功”的奥斯卡,但绝对是最有特点、最值得被记住的奥斯卡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2月9日,好莱坞杜比剧院,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宣布”最佳国际电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佳外语片”)之前,现场特意播放了一段经典作品集锦,其中,有一部被美国人视为巅峰之作的华语电影,它的名字叫《英雄》。

《英雄》的导演,是张艺谋。


2017年2月26日,好莱坞杜比剧院,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主持人按惯例调侃在座的一众大牌明星,说到马特·达蒙:“他本可以主演《海边的曼彻斯特》,却把这个角色给了凯西·阿弗莱克,自己出演了一部令人呵呵的中国电影,亏损达八千万美元之巨”。话音未落,现场一片会心哄笑。这部“令人呵呵”的中国电影叫《长城》。

《长城》的导演,也是张艺谋。



一次敬意,一次嘲弄,不过,无论哪次,当事人都不在场。

他在的那回已是十七年前,也就是《英雄》获提名的那年。

那年最佳外语片花落德国的《何处是我家》,在场的他,没听到自己的名字。

当时他一定没想到,他与奥斯卡的故事几乎到此结束,而奥斯卡再想起他,是以上述两种方式。


《英雄》在美国一度被视为神作,《时代周刊》将之选为“2004全球十佳电影”。可在国内它遭遇口诛笔伐,从故事单薄、色彩虚浮,到历史观争议,盛名之下,冷嘲热讽。

但那时的张艺谋不在乎,因为他要的就是前者,甚至可以说,他拍摄《英雄》的唯一动机,就是用它去追逐那个叫奥斯卡的东西。

毕竟,国内他封圣多年,欧洲三大电影节也被他收割了无数光荣,只有奥斯卡,成了唯一没染指的目标。



那之前,已有过若干次近在咫尺,当然也就有若干次失之交臂:

1990年张艺谋凭《菊豆》获最佳外语片提名,1991年张艺谋凭《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获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顾长卫凭《霸王别姬》获最佳摄影奖提名。

他们曾经遭遇的批评和诟病:后殖民主义美学、自我奇观化、热衷拍摄本民族最落后与丑陋的东西去讨好西方……都与他们的奥斯卡情结有关。

他们后来遭遇的批评和诟病:视觉空间侵占了思想空间,生硬地堆砌色块和元素,光鲜的感官刺激背后人文关怀尽失……还是与他们的奥斯卡情结有关。



这次给他灵感的人叫李安,学贯中西的华裔导演,刚凭借《卧虎藏龙》斩获满堂彩、将最佳外语片收入囊中。

他好像一下子触类旁通,明白了美国人喜欢什么。于是他以《卧虎藏龙》为参照,配上自家绝学,研发出一种叫做“中式古装大片”的东西,并且一条道走到黑:接下来还会有《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当然,那俩,连提名都没摸着。

和他一起陷入魔咒的,还有他的同辈兄弟们(在中国电影史叙述中,他们被唤作“第五代”)——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仿佛认准,这是比佛利山庄的评委们吃定了的美学解码器,结果却是,口碑一部比一部崩坏。



仿佛久坐替补席的二线队员,心心念念都在登场机会上,至于那是谁的主场?规则由谁制定?自己的技术特点是什么?上了场该扮演什么角色?不上场又会怎样?这些问题,倒是从来没想清楚。



李安终究比“第五代”更懂美国人:当玉娇龙和李慕白站在两片竹叶上飞舞着比剑,老美们发自肺腑地如痴如醉,可当甄子丹和李连杰在酒馆里伴着琴声和雨声进行“意念对决”,他们就只剩莫名其妙。

说白了,美国人能远观东方美学,却走不进东方哲学和玄学。


这个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悲壮故事,不仅属于张艺谋自己,也是他所代表的全体中国影人,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区内,对奥斯卡百折不挠的饥渴态度——想当然地将之视为电影界的至高荣誉,以获得它的垂青作为职业生涯的最高肯定,以它的口味喜好(往往还是一厢情愿揣测出的)作为创作风格的指南配方。


信念可嘉、勇气可感,却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谬误:奥斯卡的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而不是“世界电影最佳优胜奖”。

严格意义上,它只是一个由本土科研机构作为学术支撑的、属于某个国家内部的奖项评比(当然,它的准入机制放得比较宽,愿意把所有曾在该国公映的电影纳入择选视野)——就像戛纳、柏林以及威尼斯(这仨好歹还有个“国际”电影节的头衔),就像蒙特利尔、卡罗维发利或者圣丹斯,就像金球、金像、金马,就像金鸡百花。

没人规定过,它是“电影界的至高荣誉”。


所以,你一边认定它代表了世界,一边又苦于美国人看不懂自己,殊不知,“美国人看不懂的”,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更大更真实的那部分。




1927年它作为一尊奖杯和雕塑被设计完成,1928年它作为一种制度和程序被确立与认可,1929年它作为一个典礼和盛会而首次举行,它起自一战之后世界艺术的普遍低潮期,它作为契机开启了好莱坞第一个黄金时代,它伴生和见证了几乎整一部人类电影的发展史。

你说它集专业性、公正性、商业性于一身,你说它佳作等身、宾客盈门、俊男靓女、鲜花掌声,你说它有票房与资本滚雪球般的增长速度,有业内交口称赞的信誉和口碑,可这些,不是世界上任何主流艺术奖项维持运行的共享价值?

那为什么偏偏是它?

还是李安的玩笑话一针见血:“说白了,奥斯卡完全就是一宗大买卖。”

当文化产业化和商品化,在资本跨国流动中成为新的普世价值;当大众传媒和视听艺术,不断重塑着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想象;当电影工业造就了一种审美范式和样板,习惯于为麻木不仁的时代定制兴奋点。奥斯卡作为全球电影最集中、最富代表性的环节,责无旁贷地站在前台,来引导和象征这场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让一切炽热和躁动,有章可循:

仿佛,谁能揣度它的圣意、摸准它的脾性、获得它的垂怜,就意味着,谁将迅速被顶级财富的圆桌会所接纳和认可。


它的近旁,是好莱坞精密无匹的运作模式、纵贯四海的发行渠道、富可敌国的资本保障,是手握重金的片厂和制作公司,它们放眼量、广撒网,依赖于奥斯卡这个冠冕堂皇的认证标准,在一片嗷嗷待哺的扶植对象里,为自己找到最佳目标,然后师出有名地迅速聚拢资源和流量。

它的身后,是无数需要选题的媒体,和需要谈资的普通人,是等着新的成功者的名利场,和期盼新的爱豆的粉丝团,是站在影院售票处、DVD货架、视频网站和苹果下载排行榜前无所适从的观众,他们正等着奥斯卡这张“观影世界的导游图”制作完成,为自己破解选择恐惧症,在想象中重归艺术品位的最前沿,在社交网站的自我简介上,心安理得地挂上“电影发烧友”的标签。


等待获得成功者、等待培植成功者、等待见证成功者,达成了心照不宣而又坚不可破的盟约。


换句话说,当大多数评奖活动尚停留在“能慧眼识珠地选拔和表彰一批好作品”的时候,奥斯卡已经顺利上位、把自己锻塑为“好作品”的同位语。

于是,一种度量衡上的置换,悄然发生了:奥斯卡成为成为评估影片的一个惯常尺度和标杆,成为一种习惯性用语和一种新的褒意词汇——不再是“这部影片很好,所以它应该获得奥斯卡”,而是“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所以它肯定很好”;不再是“因为有佳作,所以要有奥斯卡来发现和推广它们”,而是“因为有奥斯卡,所以我们总该去找到和拍出一些奥斯卡标准的电影”。

然后,小金人背后所表征的好莱坞文化模式和美国价值,更有理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它们几乎在每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得到一轮新的固化: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双向互动的国家精神,强调传统与和解的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安全,主流,反战,反歧视。


都说美国人用“三个片”统治世界:芯片(科技)、胶片(文化)、薯片(生活方式)。奥斯卡依赖于不断进化的芯片,奥斯卡装裹了足够诱人的薯片,奥斯卡就是胶片本身。



当然,奥斯卡也有自己的执念:那就是,不断向所有人证明,它首先是“学院奖”,而不仅仅是“大买卖”。


一方面,它总竭力与“商业性”这几个在评奖季里不受欢迎的字眼划清界限:马修麦康纳(《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查理兹塞隆(《女魔头》)、艾迪雷德梅恩(《万物理论》)、安妮海瑟薇(《悲惨世界》)、还有我们敬爱的小李子(《荒野猎人》),都在主动褪去俊男靓女的偶像光环、主动自毁、主动扮丑之后才折桂蟾宫;几乎每年全球票房10强的大体量巨片,都会无一例外地被拒之门外,蝙蝠侠蜘蛛侠哥斯拉金刚组团来犯,也摸不到主要奖项的边缘——当年《阿凡达》的北美票房几乎是《拆弹部队》的60倍,卡梅隆仍然只能在前妻毕格罗面前折戟投降。

而那些金牌选手,更像一些四平八稳的好学生:成绩出众,品德高尚,不触碰极端问题的红线,又带着一点看起来很浓厚的人文情怀,既非生涩叛逆的小众文艺,也不显得胸大无脑。

至于索尼、华纳、派拉蒙、福克斯、梦工厂的大老板们,也不会过分寂寞,因为还有一堆最佳音效最佳视效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的技术类奖项,等着他们的超能英雄和外星怪兽,去坐地分赃。

最终,奥斯卡又在缝缝补补中,铺开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好局面。


另一方面,她依然在每个细节里宣告自己的海纳百川、天下来同。

你会发现,这几年的奥斯卡得主,越来越讲究美国式的“政治正确”:《绿皮书》讲的是跨越肤色和阶级的友谊,《水形物语》讲的是跨越物种的爱情童话,《月光男孩》讲的是跨越性别的自我寻找与发现。

共同点与公约数一目了然:它们都很“白左”——平等、博爱、对不同种族的包容。那是美国人,或者说整个西方社会,为自己早早总结出的,“我们凭什么引领世界”的答案。

众所周知,西方这几年问题和麻烦太多:从英国脱欧到德法一连串恐怖袭击,从穆斯林移民危机到反种族歧视示威,从美国政府停摆到国会大厦被占领,更勿论新冠疫情面前的低效表现。所以,那些他们信仰了几百年的东西、他们认定这是自己称雄世界之理由的东西,正在前所未有地遭遇冲击。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怀疑、讨论、剖析,而是重新不由分说地让自己去树立和相信,哪怕是,“骗”自己去树立和相信。

这个过程里,奥斯卡责无旁贷。



至于它落到现实中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弗洛伊德惨死之前,《为奴十二年》、《帮助》、《白宫管家》、《珍爱》这些关于“有色人种的梦想与尊严”的电影,全都在奥斯卡赢得盆满钵满。



“海纳百川”的终极表现,就是去年那个出人意料的结果:韩国的《寄生虫》大获全胜——它肯定不是奉俊昊最好的电影,更不是韩国最好的电影,但它太吻合奥斯卡此时此地的需要。

它就像是,奥斯卡给自己下的一剂猛药。



2021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因为疫情影响,活生生推迟到了4月末,迷信一点的话,这个时间点本来就像个不怎么吉利的隐喻:一度繁花似锦的春天,正在急速逝去。


这一次的张艺谋,非常非常淡定,去年他的《一秒钟》平稳破亿,今年他的新片《悬崖之上》行将上映——悬疑谍战商业大制作,怎么看也不是奥斯卡会偏爱的品相,当然,他不会care了,因为谁都看得出来,奥斯卡已经从他的蓝图里,退行消泯。

接下来他还会有《坚如磐石》和《狙击手》等着上映,它们都指向国内市场、也只关心国内市场。

更何况,张艺谋这几年最大的工作重心,毫无疑问是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相比奥斯卡这样的“美国内部奖项”,那才是更无争议的世界性活动、全人类盛事。



202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204.17亿元(约合31亿美元),正式超过北美(21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

2021年春节档,国内电影票房超过78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32%,这还是在影院上座率有所限制的情况下。

近两年里,除了个别超级IP(比如《复仇者联盟》),《终结者:黑暗命运》、《决战中途岛》、《双子杀手》、《沉睡魔咒2》、《信条》、《花木兰》、《怪物猎人》等好莱坞重头戏,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中国内地遇冷,爆款变成了《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与《你好,李焕英》。

当你发现身边就有一条前途光明的赛道,又何苦去上赶着、吃力不讨好地追逐人家制订的规则?

这个走出焦虑和破除迷信的故事,同样不仅属于张艺谋自己,这是他所代表的全体中国影人,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时区内,从迁就与迎合,走向理性与客观的步履坚定。

归根结底:奥斯卡的“祛魅”背后,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返魅”。


当然,回归一颗平常心的话,奥斯卡还是一块可供参照的他山之石:抛开价值观和文化输出不提,所有胜出者,还是拥有一些最简单不过的优点——踏踏实实地叙述情节、勤勤恳恳地运用技术、认认真真地讨论道理。

这再简单不过的几句话,已经足以构成电影艺术最本质的公理。


只不过,这些公理,不一定要用来讲一个美国人喜欢、并且愿意发奖给你的故事,它们同样可以适用于我们的故事、适用于“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专栏)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 @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至今仍让不少影迷记忆犹新,原因无他,这场盛会确实承载了太多不同寻常的印记,让人不禁要问:它是不是史上最“惨淡”的一届?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几个维度掰扯掰扯。首先,是疫情的阴影笼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2021年的奥斯卡,是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举办的。全球.............
  • 回答
    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个每年一度的电影盛会,在2021年迎来了它40年来的首次延期,最终将日期定在了4月25日。这一调整,看似只是日历上一个小小的变动,却在整个电影行业,乃至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层层涟漪,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影响,便是对影片上映档期和竞争格局的重.............
  • 回答
    2021赛季F1奥地利施蒂利亚大奖赛,在那个本应充满期待又被疫情阴影笼罩的夏天,无疑是充满话题性的一站。这场在红牛环举行的赛事,不仅仅是车队和车手们在赛道上你争我夺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策略、轮胎管理、以及车手之间微妙关系的综合展现。杆位与首发优势:维斯塔潘的统治力从排位赛来看,红牛车队的马克斯·维斯.............
  • 回答
    2021年12月14日,广州市疾控中心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基因测序,该病例感染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一消息无疑给当时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广州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病例情况与溯源进展:根据官方通报,这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是一名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人员,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患者身份: 是.............
  • 回答
    2021年4月新番:B站的“断舍离”与“怀旧风”背后2021年4月,一批老观众可能在打开B站时,感受到了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气息。往年百花齐放的新番列表,今年似乎少了几分热闹,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怀旧”与“精选”的混合体。B站四月新番数量的“大幅下滑”,以及奥特曼系列和大量已完结经典动画的加入,并非偶然,.............
  • 回答
    2021年工厂中90后员工比例较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与年轻劳动力市场之间复杂的供需关系与结构性矛盾。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原因1. 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90后群体(19902000年出生)在2021年已逐渐进入就业年龄(25.............
  • 回答
    2021年全球货币超发的背景下,金价却出现下跌,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多重经济、金融和市场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货币超发与黄金价格的理论逻辑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和抗通胀工具,其价格通常与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经济不确定性密切相关。理论上,货币超发可能导致.............
  • 回答
    在2021年,特斯拉在电动汽车技术上相对于蔚来、小鹏等国内厂商仍具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池技术与续航能力 特斯拉的电池技术: 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如自研电池电芯)和规模化生产,实现了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2021年,其Model 3和Model Y的续航里程普遍在600公.............
  • 回答
    2021年是全球经济和学术研究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特殊年份,许多经济学论文围绕疫情对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影响展开研究,同时也在数字技术、全球化和不平等议题上提供了重要洞见。以下是我在2021年特别关注的几篇经济学论文,涵盖宏观、微观、行为、发展和金融等领域的关键研究: 1. 宏观经济学:疫情对经济的长期.............
  • 回答
    全斗焕(1921年12月17日-2021年11月23日)是韩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前总统,其一生横跨军事政变、民主化转型与政治审判,是韩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生平进行详细分析: 一、早年经历与军事崛起1. 出身与早期经历 全斗焕出生于韩国首尔,出身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士官家.............
  • 回答
    2021年中国海军新接收舰艇总吨位达17万吨,这一数据体现了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进展,反映了其在规模、技术、战略部署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 一、数据背景与统计范围1. 统计范围 17万吨的总吨位涵盖各类舰艇,包括但不限于: 水面舰艇:如航母、驱逐舰、护卫.............
  • 回答
    高华(1943年2011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其学术生涯与思想遗产在2021年12月26日去世十周年之际,依然引发学界与公众的深切怀念。以下从其学术贡献、个人品格、学术精神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回忆: 一、学术贡献:重塑中国近代史的“新史学”高华以“清末民初”研究为核心,提出“中国近代史.............
  • 回答
    关于2021年机械专业应届本科生年薪30万+的情况,以及机械行业薪资增长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2021年机械专业高薪现象的现实性1. 存在但非普遍 个别企业/岗位的高薪案例: 大型国企/外企:如中车、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传统制造业龙头,或华为、比亚迪等科技企.............
  • 回答
    以下是为2021年国庆七天假期设计的详细计划,结合放松、自我提升和家庭时光,兼顾灵活性与充实感: 第一天:10月1日(星期五)—— 放松身心 上午 起床后享用丰盛早餐(如煎蛋、吐司配水果),边吃边看一集喜欢的综艺或轻音乐。 整理房间,清理桌面和书架,让空间更清爽。 下午 .............
  • 回答
    2021年1月20日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在多个领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民主党执政理念的延续,也受到国内外局势演变的影响。以下是拜登治下美国的主要变化方向及其具体表现: 一、国内政策: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 1. 经济刺激与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2021年)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内容,需要先澄清一个事实:2021年上映的《007:无暇赴死》(No Time to Die)中,007的扮演者仍然是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而目前官方并未宣布下一任007会由黑人女性出演。因此,这一说法可能基于误传或对未来的猜测性讨论。不过,如果您是想探讨《007》.............
  • 回答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杨振宁、苏炳添、顾诵芬等杰出人士榜上有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们的时代,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他们身上的一些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时刻:杨振宁:耄耋之年的风骨与智慧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本.............
  • 回答
    2021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了,这一年确实充满了跌宕起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发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感觉是“见证了历史”的重大事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国内篇: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与全面小康的实现: 时间节点与象征意义: 7月.............
  • 回答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Abdulrazak Gurnah)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坦桑尼亚小说家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Abdulrazak Gurnah)。他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深刻探讨了殖民主义、流离失所、身份认同以及文化碰撞等主题。 阿卜杜勒拉.............
  • 回答
    2021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了世界人均GDP水平,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成就意味着很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的提升: 国家整体富裕程度的提高: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平均富裕程度和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