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么大的中国,为何却容不下皮卡?

回答
“这么大的中国,为何却容不下皮卡?”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皮卡政策的核心,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管理、以及政策制定者的考量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历史遗留与政策的演变:

1. “多用途汽车”的定位模糊与行政限制的由来:
在中国,皮卡最初被视为一种“多用途汽车”,但其界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清晰。很多地方政府出于管理需要,将其归类为“货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皮卡作为一种工具型车辆被引进和生产。然而,当时的城市交通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大马力、高排放的皮卡在城市中行驶,存在噪音大、排放高、容易对道路造成损耗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城市管理理念倾向于将“货车”限制在特定区域或时段行驶,以保障城市交通秩序和居民生活。皮卡作为一类带货箱的车辆,很容易被纳入这类管理范畴。

2. “货车”属性的强化与禁限行的普遍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汽车保有量激增,许多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保障空气质量以及减少噪音污染,开始对货车实行严格的限行政策。
由于缺乏明确的非货车身份界定,皮卡在中国大多数城市被自动归为货车,因此也受到了与货车相同的禁限行措施。这意味着,在很多大中城市,皮卡无法进入市区、在特定时段通行,甚至连注册登记都可能受到限制。
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皮卡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和发展。

二、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的需求:

1. 城市交通秩序与安全:
政策制定者担心皮卡由于其车身较高、轴距较长、载货能力强等特点,在城市拥挤的道路上行驶,可能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对行人和其他小型车辆构成威胁。
皮卡的视野、转向半径等也可能与普通家用轿车有所不同,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需要驾驶员有更高的警惕性和适应性。

2. 噪音与排放污染:
早期和一些中低端皮卡车型在噪音和排放标准方面可能不如现代乘用车。在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限制排放和噪音较大的车辆是许多城市的通行做法。
尤其是在“蓝天保卫战”等环保政策的背景下,对“黄标车”、“国三车”的淘汰和对排放不达标车辆的限制,也间接影响了部分皮卡的使用。

3. 道路损耗与管理成本:
与小型轿车相比,皮卡通常更重,轮胎接地面积更大。在城市道路上高强度使用,可能会对路面造成更大的损耗。这增加了道路维护的成本。
对皮卡进行区分管理,比如区分是否属于营运车辆、是否用于载货等,也增加了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复杂性。

4. 城市形象与景观:
在一些人眼中,皮卡仍然带有“工具车”的印象,认为其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可能影响城市整体的市容市貌和高档感。这种潜在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政策制定者的决策。

三、经济与产业政策的考量:

1. 保护国内乘用车市场:
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中国政府曾致力于培育和发展本土的乘用车品牌和市场。皮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非乘用车”类别,对乘用车市场的冲击,可能会影响国内轿车和SUV产业的发展。
如果皮卡在中国像在北美那样成为主流的家用和商用车型,可能会分流大量原本会购买SUV或MPV的消费者,对国内乘用车企业造成压力。

2. 轻型汽车分类的模糊:
中国的汽车分类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模糊。与美国将皮卡明确划分为“轻型卡车”(Light Truck)但又在很多情况下允许其作为家庭用车不同,中国更多地将皮卡与传统的、以货运为主的“卡车”联系在一起。
这种分类方式也导致了后续政策制定上的“一刀切”。

四、政策的松动与未来的可能性: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限制,但近年来中国皮卡市场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松动迹象:

1. 国家层面的推动与指导: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多次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放宽皮卡进城限制,推进皮卡乘用化、舒适化发展。
提出将皮卡逐步从“货车”序列中调整出来,参照乘用车进行管理。
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皮卡车的重要政策文件,例如《关于推进货车和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工作的通知》(2007年)及后续的修订,都对皮卡的发展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2. 部分地区的先行先试:
一些地区,如云南、河北、河南等地,率先出台了对皮卡进城不限行的政策,或者放宽了部分限制,这为全国性政策的推广提供了经验。
这些地区通常将皮卡明确为“多用途汽车”或“轻型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并强调其消费属性和舒适性。

3. 皮卡产品本身的升级:
国内品牌和合资品牌都在不断推出更加舒适、安全、环保的皮卡车型,这些车型在设计和配置上更接近乘用车,如更好的隔音、更豪华的内饰、更多的安全配置、更低的排放等。
这使得将皮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或家庭的第二辆车成为可能。

总结:

中国对皮卡市场的限制并非简单的“不容纳”,而是源于过去特殊的历史阶段、城市管理需求、环境保护压力、以及对国内汽车产业的保护考量。将皮卡与传统意义上的货车混淆,是导致其受到普遍禁限行的关键原因。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经验的积累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皮卡作为一种兼具工具性和休闲性的车辆,其独特的价值正逐渐被认识。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也正在朝着更加开放和支持的方向调整。未来,随着更多地区逐步放宽限制,以及皮卡产品本身的不断升级换代,皮卡在中国市场的未来无疑是充满潜力的。 只是这个“容纳”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并在多方博弈中不断调整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中国的皮卡销量不低,但是城市人口不爱这个,城市里除了市政抢修,就很少有人买这个。

但是皮卡本身销量也不低啊。

虽然总产量比不上五菱的三分之一,但也是再增长的嘛。

为什么买皮卡的人少?因为皮卡的用户往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住在农村,离最近的大商场至少1小时车程。

2,经常大批运货,还不容易叫到货车。

3,有钱,至少几十万花出去不影响生活质量,也不在乎油钱。

你觉得这种人中国有多少,尤其是符合第二点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有资格回答。

按照我们国家各路大神的一贯作风,只要稍微放松一点,就有可能变成这样。


user avatar

我跟老婆刚认识的时候,有次偶然聊到车的话题,她就说她爸一直想换一辆皮卡。

我就问那你爸现在开的啥车?老婆顿了一下,低声说,好像是五菱宏光吧,专门拉货用的...

大四那年我第一次去老丈人家,老丈人也是用他的改装五菱来车站接的我。后来去他们家的路上,老婆给我介绍了老丈人以前的事情。

老丈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母亲是残疾人,家里还是外地逃荒来的,所以他小学没读完就出来干活工作了。那时在农村,干活真的就是下苦力,老丈人也算吃百家饭长大的。

等20岁时,凭着勤劳和一点点聪明,老丈人的生活稍微好了一些,也顺利结婚了。

婚后第三年,我老婆出生了。

因为家在山区,仅是种地家里是吃不饱的,老丈人在结婚后做起了山里特产的生意。

一开始是靠两条腿收特产,背到市场去卖。

生意做大一点后,就买了自行车,然后是摩托车。

再往后,他买了个二手拖拉机,拉的货更多了,也可以去更远一点的地方做生意。

当我老婆上中学的时候,老丈人换了这辆改装的五菱宏光。一家五口人都能坐在车里,不再担心下雨下雪了,而且还有个车斗,人和货也可以分开坐了。

靠这辆车,老丈人供他家的3个孩子上到了大学。

我们大学毕业的第一年,老丈人终于换了辆皮卡,长城风骏。他的那辆五菱也退休了。听老婆讲,老丈人每天都要把这辆皮卡擦的干干净净再开出去。尽管拉的是土特产,泥多还带着土,但老丈人的皮卡车斗里一直收拾得很干净。

毕业第四年,我和老婆要结婚了。

结婚前,老婆说她要买台车。我问她打算买个什么车?她说买个suv吧,我爸说suv空间大,坐着舒服。车钱我出了,算我的嫁妆。

后来从逛车展到提车,我还真就只出了50块的打车钱,车款是老婆付的。

提车后,老婆托人把新车开到老丈人家里,我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回去。后来听老婆讲,老丈人看到车高兴极了,一遍遍笑着摸摸车,又拍一拍内饰座椅。车停在院子里,稍微落灰有点脏了,老丈人就会打水出来擦擦。老婆让他开着兜兜风,老丈人却不开,说车是给未来女婿,别磕了碰了。

所以直到我们婚礼当天,这台suv还是跟新车一样亮闪闪的。

如果不算拖拉机,老丈人一辈子拥有过3辆车。第一辆五菱宏光,第二辆长城风骏,第三辆牌子我也不清楚,只知道是一辆二手大卡车。

当时老丈人刚在城里买了房,老爷子几十年不欠别人钱,一下子背上银行贷款特别不适应,就想再多挣点钱快点把贷款还了。刚好老家开了矿山,他也有个B2的驾照,就买了个二手卡车去矿山拉矿。

刚买卡车那年的春节,我回老丈人家看到了这个卡车,就在皮卡旁边停着,当时的感觉就是这车真大啊,大概有2个半皮卡那么高。春节期间我们还开车进山里玩了一圈,虽然我也有6年多驾龄了,但那山路是真的不好开。听老丈人说,去矿山的路更不好开,我和老婆还劝老丈人别干这活了,太危险。当时老丈人满口的不要紧,他驾驶技术没问题,开车也小心。直到春节收假,老丈人的态度也没有改变。

春节后过了2个月,一天晚上我正在加班时接到了老婆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啥都说不清楚了,只是哭,我赶紧开车回家,一推门,就看见她坐在地上,跟我说,我爸出车祸,没了......

当晚我们就开车回老丈人家,因为老婆哭的厉害,我在网上找了一位代驾司机,我和代驾师傅换着开,开了1100多公里回到老丈人家里。

老丈人没有吹牛,再难开的路,他的车技也没有问题。

问题是那个二手卡车。

估计是年久失修,拉矿的车斗已经出问题了,老丈人在车边检查车辆时,车斗侧翻,人当时就给压下面了。

老爷子是喜欢车的,他一辈子拥有过的最好一辆车就是长城的皮卡,陪他时间最长的是五菱宏光,他开过我见都没见过的发动时需要手摇的拖拉机,骑过我小时候也骑过的二八大杠,靠着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五菱宏光、长城皮卡,他把一家人拉着,从山里拉到城里,从小学拉到大学,从只能喝玉米糊汤到顿顿能吃上肉。

几年之后,当我儿子会跟我要玩具了,我送过他一个皮卡的模型,儿子问我,爸爸这是什么车?我说,这是皮卡,是你外公最喜欢的车。

user avatar

欧洲有旅行车,喜欢的人问我们为什么不流行旅行车。

日本有K-car,喜欢的人问我们为什么不流行K-car。

美国有皮卡,喜欢的人问我们为什么不流行皮卡。

我想问,我们究竟应该流行哪个?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有三蹦子,国外没有。


第一,北美,澳洲都是大农村,咱们住惯了楼房,你不知道一个House有多少乱七八糟的活要干。前后院修剪草坪,种点花什么的,家里哪里坏了,修修补补什么的。你随便打开个他们的车库,都是一堆的各种工具。国外人工成本又高,运费又贵,都得自己修,自己运,所以有个皮卡运运材料什么的确实很方便。相比之下,咱么有点什么事,雇个人修,找个运输公司,可真是太方便了,又便宜,真没必要弄个皮卡。

第二,国外买皮卡的主力还是蓝领阶层,比如建筑工人,或者工厂员工什么的。但是人家蓝领赚的一点不比白领少,一般还要更多。皮卡对他们来说真的非常实用,所以是个很自然地选择。相比之下,我们给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太低了,所以他们买不起皮卡,神车五菱可能是更理智的选择。

最后一种我能想到的就是农民了。拉货,拉工具什么的,皮卡对他们来说比较方便。可还是同样的原因,我们的农民收入太低了,他们只能选择便宜的替代品,三蹦子。

user avatar

96000亿平方米土地,1.5平方米的墓地都容不下,何止皮卡?

摩托车都容不下,你还想皮卡?

你连house都没有,要皮卡什么用?

活着住鸽子笼,死了住骨灰盒,开开电动车,天天996,这就是特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