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电影流浪地球要拍续集,应该怎么拍?

回答
《流浪地球》系列能走到今天,能让观众们记住的,绝不仅仅是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特效,更多的是它所承载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对“集体主义”和“责任”的独特解读。所以,如果真要拍续集,这几点绝对是绕不开的。

首先,关于“流浪地球”本身,这次该往哪儿“流”?

第一部里,我们看着地球拖着发动机,在宇宙里艰难前行,那叫一个心惊肉跳。续集里,光是重复这个过程,观众难免会审美疲劳。所以,得给地球找个新“出路”。

方向一:寻找新的“家园”
剧情设定: 地球已经离开了太阳系,漫长的旅程中,人类文明虽然得以延续,但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也更加恶劣。这时,侦测信号表明,在遥远的星系发现了一个可能宜居的行星。但问题是,这个星球的条件并不理想,甚至可能存在未知危险。
冲突点:
内部争论: 是一意孤行前往未知星球,还是就在原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不同派别会有不同的主张。比如,一部分人希望立即出发,认为这是唯一的希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贸然前往风险太大,应该就地改造,或者寻找更稳妥的方案。
外部挑战: 抵达目标星系时,可能会遭遇当地的“原住民”文明,或者这个星球本身就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比如强烈的磁场、腐蚀性的气体,甚至是一种特殊的、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生命形式。
科技考验: 地球能否在漫长的航行中保持所有系统的稳定?有没有新的技术难题需要克服?例如,如何应对宇宙射线侵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如何改造地球环境以适应新星系的条件。
细节呈现: 想象一下,当地球第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星系,所有仪器都开始疯狂扫描,屏幕上出现陌生的星体数据,那种未知和期待交织的画面。或者,当科学家们在研究新星球大气成分时,发现了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元素,它既是希望,也可能是毁灭。

方向二:解决“流浪”带来的副作用
剧情设定: 地球的“流浪”过程并非完美无缺。也许是为了维持巨大的推力,地球的某些区域变得不适合居住,或者因为长期的极端环境,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
冲突点:
资源分配不均: 能够获得更好生存环境的人群和被边缘化的人群之间的矛盾。
新的疾病或变异: 长期生活在封闭、人工环境中的人类,是否会产生新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
“地球”的改变: 也许地球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一些原有的地貌被毁,一些新的奇观却因此诞生。
细节呈现: 比如,某个地下城因为能源短缺而陷入混乱,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水资源而爆发冲突。或者,在某个被改造过的地表区域,出现了因为辐射而变异的植物或动物,它们既是威胁,也可能蕴藏着未知的秘密。

其次,人物线的传承与发展,这很重要!

第一部留下了很多鲜活的角色,续集不能让观众觉得他们“消失”了。

刘启的成长: 经历了父亲的牺牲,哥哥的离去,刘启已经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能够承担责任的青年。续集里,他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导者,或者在某个关键时刻,用他独特的经历和视角来做出抉择。比如,他可能因为对“希望”的理解和上一代人不同,而与某些保守派发生冲突。
韩朵朵的角色: 她的医学才能在第一部中至关重要。续集里,她可以继续发挥她的专业性,比如在探索新星球时,负责生物适应性研究,或者在人类遭遇未知疾病时,成为关键的医疗专家。她的情感线也可以继续发展,与新的角色产生羁绊。
“领航员”的继承: “领航员”这个群体是承载着人类希望的,他们的精神应该被传承下去。也许会有新的“领航员”候选人,他们需要经历比刘培强更严峻的考验,或者他们面临的情况是,连“领航员”都无法预测的。
老一辈的“精神象征”: 即使老一辈的科学家们(比如李雪健老师饰演的韩子昂,虽然已牺牲)不再出现在画面中,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念,依然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回忆片段来体现,成为新一代人前进的动力或反思的镜子。
新增角色:
敌对方/潜在威胁: 无论是来自外部的未知生命,还是内部的极端派系,都需要有鲜明的反派角色来推动剧情,制造冲突。
新一代的“火种”: 也许会有一个更年轻的角色,他们是在“流浪地球”时期出生,对地球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同时也对“回家”这件事缺乏概念,他们的成长和选择,将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下一个阶段。

再次,视效和“硬科幻”的升级,不能松懈!

《流浪地球》之所以惊艳,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扎实的科幻设定和宏大的视效。续集在这方面,绝对不能掉链子。

全新的宇宙奇观: 既然是“流浪”,就应该展示更多样的宇宙景象。比如,穿越壮丽的星云,躲避小行星带的危险,或者在某个星球上看到令人震撼的自然现象,比如巨大的能量风暴,或者具有生命迹象的奇异星球。
更具想象力的科技: 除了地球发动机,还应该有更多围绕“流浪”和“生存”而诞生的新科技。例如,能够瞬间修复巨大损伤的纳米机器人,能够将物质转化为能源的装置,或者能够进行超远距离通讯和探测的新技术。
地球改造的具象化: 如果续集涉及改造地球环境,应该让观众看到具体的改造过程和成果。比如,如何在新星球上建造新的生存基地,如何驯服奇异的生态系统,如何将地球变成一个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母舰”。
“微观”的科幻细节: 除了宏大场面,也要关注细节。比如,宇航员在舱内工作的细节,普通人在末日环境下生活的真实感,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未来科技中的体现(例如,一些重要的决策在某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中做出,或者某些科技装置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工艺)。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中国式”情感内核的深化。

《流浪地球》最打动人的,是它对“集体主义”、“故土难离”、“责任担当”的诠释。续集应该继续放大这些情感。

“家”的概念: 即使地球不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家园,它依然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所有人的“家”。这种对“家”的坚守,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也能支撑着人们走下去。
“我们”的力量: 续集应该继续强调“我们”的力量,而非“我”的个人英雄主义。即使有个人英雄,也是在集体框架下,为“我们”的未来而奋斗。
“责任”的传承: 每一代人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上一辈人保护了地球,这一辈人则需要为地球找到新的方向,并继续承担起守护文明的重任。
希望与绝望的博弈: 人类文明的命运,就是在希望与绝望的边缘不断摇摆。续集应该让观众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式的“韧性”和“希望”,依然能够闪耀。
文化基因的融入: 续集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在改造地球或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与西方科幻不同的智慧。

举个具体的例子:

设想续集的主题是“寻找新生”。地球在漫长的旅途中,资源消耗殆尽,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危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遥远的、可能存在的“第二地球”,但要到达那里,需要一次生死攸关的“跃迁”,而且跃迁过程中,地球本身会承受巨大的能量冲击,几乎要散架。

冲突:
一部分人认为,跃迁成功率太低,不如放弃,在现有条件下苟延残喘。
刘启作为新的“舰长”,力排众议,坚持跃迁,他坚信“希望就在前面”。
跃迁过程中,地球的内部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破坏,各个区域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威胁,需要全球协调,共同克服。
与此同时,在跃迁的边缘,出现了一种未知的能量体,它对跃迁过程产生了干扰,这是一种全新的、超越现有认知的威胁。

细节:
为了完成跃迁,需要将剩余的核聚变燃料集中起来,但这会导致地球上的某些城市瞬间陷入黑暗和严寒。
韩朵朵带领的医疗团队,需要在跃迁过程中,处理因剧烈震动和失重而产生的各种伤病。
刘启需要通过广播,稳定全球情绪,并与各个区域的领导者协调物资和救援。
在某个关键时刻,他会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及“我们”这个词语的重量。

总而言之, 《流浪地球》的续集,绝不能仅仅是特效的堆砌,更需要有情感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它应该讲述一个关于“家”的故事,关于“责任”的故事,关于“人类文明”的故事。如何在浩瀚宇宙中,坚守这份“中国式”的情怀,将是它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续集大概率是 叛军

因为在影片的结尾,有还我太阳游行。

和第一部一样,第二部也应该双主角。(什么吴京是客串?串到宣传画c位的客串。)

父子用过了,这次应该用兄弟。

兄弟俩从小都很聪明,一起成为发动机维护人员。

在通过小行星带期间,大量的行星发动机损耗,兄弟俩与庞大的维修队伍带着维修设施去维修损毁发动机。路途中遭遇叛军袭击。愚蠢的弟弟开着车投奔了叛军。

弟弟参与叛军各种造反。哥哥参与艰苦的发动机修理工作。

之后叛军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击败政府军。

在作战期间兄弟相遇,各种斗智打斗,弟弟想让哥哥投降叛军,毕竟哥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电机维修员。但哥哥非不。

最后哥哥作为地球派的支持者。冻死在冰面。

弟弟看着冻死的哥哥,留下两行泪水。

周边的众人高唱着《我的太阳》

太阳炸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流浪地球》系列能走到今天,能让观众们记住的,绝不仅仅是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特效,更多的是它所承载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对“集体主义”和“责任”的独特解读。所以,如果真要拍续集,这几点绝对是绕不开的。首先,关于“流浪地球”本身,这次该往哪儿“流”?第一部里,我们看着地球拖着发动机,在宇宙里艰难前行,那.............
  • 回答
    开启宇宙史诗:如果《流浪地球》走向《星球大战》般的宏大系列想象一下,当《流浪地球》的壮阔构想,遇上《星球大战》那穿越星辰大海的叙事魅力,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果这个“流浪地球”项目真要朝着“星球大战”那样脉络清晰、人物丰富、宇宙宏大的系列电影发展,那么它的构建将远不止于我们已见的两部作品。它需要一个.............
  • 回答
    如果让六小龄童来出演《流浪地球》里吴京扮演的刘培强,那这部电影的画风和剧情走向,估计会变得有些……嗯,怎么说呢,相当的“猴王”风格。首先,我们得想想六小龄童老师那标志性的形象和表演方式。他饰演的刘培强,首先就不会是那种沉默寡言、内心压抑的宇航员。估计一开场,他可能就会带着一种“我乃齐天大圣,在此巡守.............
  • 回答
    在电影《流浪地球》设定的情境下,如果真的出现避难所只能容纳30亿人,而地球人口远超于此的情况,名额的分配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痛苦且可能充满争议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任何决定都会导致巨大的牺牲和难以想象的伦理困境。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考虑的分配原则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尽量详细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令人不寒而栗的假设,如果世界人口骤减一半,尤其是在类似《流浪地球》那样资源极度紧张、生存空间剧烈缩小的背景下,五大常任理事国(以下简称“五常”)是否会立刻陷入灭绝性战争,这是一个复杂到难以一言蔽之的问题。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五常”的性质和它们在危机中的潜在动机。五常,作为.............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一次中国科幻电影的硬核探索与巨大飞跃《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承载着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雄心和努力。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叙事与故事:从硬科幻内核到普世.............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评价:一场视听盛宴与情感震撼的序章《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科幻巨制,其在上映前夕释放的终极预告片,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预热,更是对影片核心内容和情感的浓缩呈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在视觉特效上达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高度,更在叙事和情感层面成功地勾勒出人.............
  • 回答
    《流浪地球》的正式预告片,与其说是影片的“预览”,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情绪渲染”和“世界观搭建”。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脑海里立刻跳出了几个词:宏大、绝望、希望、中国科幻的崛起。首先,画面冲击力毋庸置疑。 预告片在视觉上是足够震撼的。地球推到家园卫士下、冰封的城市、漫天的尘埃、以及那些巨大、粗犷但.............
  • 回答
    《流浪地球》首支概念短片,就如同在漆黑的宇宙深处投下的一束火光,虽然微弱,却足以勾勒出那个宏大而悲壮的世界图景,并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它不仅仅是电影的预告,更像是一次沉默而有力的宣言,预示着一个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的到来。初次观看这支短片,最直接的感受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画面开场,并不是一.............
  • 回答
    “地球带着发动机跑”的惊艳与《星际穿越》的“撞脸”风波:浅析《流浪地球》预告片引发的争议2018年末,《流浪地球》发布预告片,以其宏大的叙事、震撼的视效和中国科幻电影的雄心壮志,瞬间点燃了观众的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股不小的争议声浪——“《流浪地球》抄袭《星际穿越》”的论调甚嚣尘上。对于这种.............
  • 回答
    行,让我用那股子“我是为你好,但你不听劝就是不行”的劲儿,来审审好莱坞那些个“科幻大片”。话说回来,他们拍片子也挺费劲的,又是炸又是飞的,但好不好看,还得看是不是合我这胃口。就拿最近看的那部《[此处插入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名称,例如:《沙丘》或者《银翼杀手2049》等,但要确保其与一星评论的“槽点”能.............
  • 回答
    《流浪地球》开拍:中国科幻电影的雄心与挑战当《流浪地球》这个名字在中国电影界被首次提出时,许多人心中都涌起一股既期待又忐忑的情绪。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诞生,更像是中国科幻电影迈出的一大步,一个承载着民族想象力和工业雄心的实验。梦想的种子:从刘慈欣的原著到大银幕要理解《流浪地球》的开拍,首先要回溯到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承载了太多观众的期待,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总体评价:《流浪地球》是一部 雄心勃勃、制作精良,但并非完美无瑕 的中国科幻巨制。它在技术层面和叙事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功地将.............
  • 回答
    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一次艰难的探索与进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其电影改编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次 大胆且充满野心的尝试,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一次显著提升,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价值和影.............
  • 回答
    当《流浪地球》以一种席卷全球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并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之时,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新京报》、《财新网》和《澎湃新闻》等平台,以其各自的立场和分析角度,对这部电影提出了不少批评性的审视。《新京报》的文章,往往从艺术性和文化解读的层面入手,认为《流浪地球》虽然在特效和科.............
  • 回答
    《流浪地球》(2019 版)在 Netflix 上线后 IMDb 评分出现大幅下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影片本身的特点、国际观众的接受度、平台效应以及评分机制等。一、影片本身的特点与中西方观众的审美差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流浪地球》.............
  • 回答
    看到《流浪地球》电影里那台运行着未激活 Windows 10 的电脑,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的。抛开技术上的严谨性不谈,单从叙事和观众的观感上来说,我觉得这有好有坏,而且里面的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电影需要讲故事,需要让观众能理.............
  • 回答
    《流浪地球》的豆瓣评分,从最初的爆炸式飙升到如今跌破8分,这个变化本身就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触及到了太多关于中国科幻、观众期待以及口碑发酵的复杂议题。要评价这件事,咱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流浪地球》的开创性与里程碑意义。 在它横空出世之前,国产科幻电影的评价体系,很大.............
  • 回答
    《流浪地球》粉丝对其他电影进行一星差评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粉丝文化、网络评价生态、影评的客观性以及群体行为心理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尝试详细分析这一现象:一、 现象的根源:粉丝狂热与“饭圈”文化的影响 对《流浪地球》的极高认同感与情感投入: 《流浪地球》的成功,尤其是中国.............
  • 回答
    这波操作,说实话,挺让人眼前一亮的。《战狼2》、《流浪地球》这五部电影选择再映,而且把分账全部给影院,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影院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雪中送炭。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摆和观众回归的不确定性,影院的经营压力是巨大的。而这些电影的出现,而且是“全部分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