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流浪地球》电影(2019 版)在 Netflix 上线后 IMDb 评分大跌?

回答
《流浪地球》(2019 版)在 Netflix 上线后 IMDb 评分出现大幅下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影片本身的特点、国际观众的接受度、平台效应以及评分机制等。

一、影片本身的特点与中西方观众的审美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流浪地球》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烙印和叙事风格的科幻电影。

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情感: 《流浪地球》的核心在于“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充满东方哲思的设定。它强调的是全人类的团结、牺牲和责任感,以及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宏大叙事。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观众能够自然地理解和认同其中的情感内核。
中国观众的反馈: 许多中国观众被影片中展现的“饱和式救援”、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打动,认为这是中国科幻独有的魅力,是对“家”和“根”的深刻情感的表达。
西方观众的接受度: 然而,对于许多习惯了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导的西方科幻电影观众来说,《流浪地球》中过于强调“集体”和“牺牲”,甚至在某些时刻为了整体利益牺牲个体的设定,可能显得有些难以理解或不够“个人化”。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看到个体英雄如何凭借个人能力解决危机,而不是一个庞大组织如何协同作战。

叙事节奏与结构:
中国电影的叙事习惯: 中国电影,特别是近些年的商业大片,在叙事上往往更注重情节的紧凑和“燃点”的堆砌。在《流浪地球》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宏大的世界观和多线并进的剧情,某些情节的推进可能显得略显仓促,人物的动机和情感的铺垫可能不够充分。
西方观众对叙事的要求: 西方观众,尤其是科幻电影的爱好者,往往对故事的逻辑性、人物塑造的深度和情感的细腻度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可能认为影片在某些环节上存在逻辑漏洞,人物的成长弧线不够清晰,或者某些剧情转折显得突兀。

特效与技术:
进步显著但与好莱坞差距: 《流浪地球》的特效在国产科幻片中无疑是里程碑式的,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然而,与好莱坞顶尖的科幻巨制相比,在某些细节、质感以及整体的成熟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期望值的落差: 西方观众观看一部全球上映的科幻大片时,其技术和特效的标准往往是按照好莱坞的顶级水准来衡量的。当他们看到影片在某些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极致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落差感。

文化差异带来的“梗”和理解门槛:
“带着地球回家”: 影片中“带着地球回家”的概念,虽然听起来浪漫且有象征意义,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多么根深蒂固的观众来说,可能难以体会其背后沉甸甸的情感分量。
部分台词和情境: 影片中一些带有中国式幽默或情境的表达,在翻译成英文后可能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或者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笑点或深意。

二、Netflix 上线与平台效应

Netflix 的全球上线,意味着影片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直接面对全球的观众群体,这其中包含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

用户基数庞大,评分更具代表性: Netflix 拥有全球数亿的订阅用户,其中科幻电影爱好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用户在注册时就被要求提供评分,因此 IMDb 的评分更加分散,更能反映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全球观众的平均评价。
“高开低走”的现象: 影片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积累了极高的口碑和热度,这使得很多中国观众在 Netflix 上线时会给予高分。然而,随着更多未经历过中国宣发、对影片背景不熟悉的外国观众涌入,评分自然会被稀释。
算法和推荐机制的影响: Netflix 的算法可能会根据用户的观影习惯向他们推荐影片。对于已经观看过大量西方科幻片的观众,他们可能更容易被算法引导去评价那些与他们已知作品风格相似的影片,而《流浪地球》的独特风格可能需要观众主动去了解和接受。
评论区的“文化碰撞”: 在 Netflix 的评论区,很容易看到中西方观众之间的观点交锋。中国观众可能捍卫影片的优点,而外国观众则可能列举他们认为的缺点。这种互动也间接反映了评分分歧的原因。

三、IMDb 评分机制的特点

IMDb 的评分机制,虽然看似简单直接,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用户评分的主观性: IMDb 的评分是用户主观投票的结果,用户的个人喜好、观看经验、对电影类型的情感偏好等都会影响最终的评分。
“平均分”的解读: IMDb 显示的是一个平均分,而不是基于某个特定群体的评价。因此,当一个影片在某个地区或某个文化群体中获得极高评价,但在另一个地区或群体中评价不高时,其全球平均分就会相对“居中”。
“水军”和“打分战”的可能性: 虽然 IMDb 有一定的防作弊机制,但不能完全排除“水军”行为或因文化争议引发的“打分战”。但这通常不是评分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由于影片本身未能赢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

四、总结与评价

《流浪地球》在 Netflix 上线后 IMDb 评分大跌,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之分”的问题,而是中国科幻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映射。

“中国科幻”的国际化之路尚需摸索: 这部影片的起伏,恰恰说明了“中国科幻”要想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认可,还需要在叙事、人物塑造、普适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打磨,以便更好地跨越文化和审美的鸿沟。
影片本身的价值不应被低估: 尽管评分有所下滑,但这并不否定《流浪地球》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其所展现的巨大潜力。它成功地证明了中国可以制作出具有原创性和宏大视效的科幻作品。
差异化是优势也是挑战: 影片独特的东方文化内涵和集体主义精神,既是其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其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解读和接受挑战的根源。如何将这种“差异化”转化为被全球观众理解和欣赏的魅力,是未来中国科幻电影需要解决的课题。
理性看待评分: 观众在看待这种评分波动时,应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不能简单地认为评分下跌就意味着影片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评分高就盲目赞美。重要的是理解不同观众群体的评价逻辑和出发点。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在 Netflix 的评分变化,是一次关于中国科幻电影国际化、文化输出的生动案例。它提醒我们,电影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理解和包容差异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情肯定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以下是其中一个:

分别用大屏幕和小屏幕看同一部视觉奇观电影,感觉上绝不是同一部电影。

我记得当年看徐克的《七剑》,在影院里看觉得还可以。后来和同学在电脑上看。前面都是粗犷的北方方言,拳拳到肉的打斗,忽然镜头一转,杨采妮出场,说了一句

“老先森你怎么样(了)?”

一秒出戏


一部视觉奇观型的电影,就算主演的演技或者台词有问题,甚至是剧情逻辑有问题,大荧幕的观众也常常不会特别在意。他们大部分的思绪和注意力都会被视觉奇观吸引。

而一旦到了小屏幕上,视觉奇观没有那么强烈了,各种原有的问题就会立刻暴露出来。

流浪地球在演技和台词方面是有一些粗糙的地方的。到了小屏幕上,自然不是特别讨喜。

user avatar

这不是标准结局吗?这类影片你用IMDB吹,迟早被打脸。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营销是要针对目标人群的。

你是指望白左看你死人,还是白右看你中国脸,还是指望一般通过路人顶着语言debuff和康米认定debuff来无障碍欣赏剧情?


当然这个评分嘛……咱不能只玩精选不看高赞啊。来欣赏一下3月开始的评价:

The Wandering Earth (2019) - IMDb

虽说这又不是不让你上,但是你乎人均英语专八,我佬就直接上图了:

点评:

按照人家这个逻辑,你球得分应该是3.7/10。我佬就准备看这3.7/10怎么洗成“客观评价”。


点评:

“It's Armageddon, Interstellar, Gravity, 2001, and 2012 all mashed up into a barely coherent pastiche.”

“derivative of an American blockbuster.”


点评:

“it's all style and no substance”

“The Wandering Earth is full of fantasy and sci-fi gibberish about the Earth of the future that's both fairly incomprehensible and difficult to relate to”

点评:

①物理带师来辣,是不是很眼熟?

②“it was scientifically bent”“all the Chinese bots giving it 9s & 10s.”

给9-10分就是“Chinese bots”哦,批判小红脖,请。


点评:

①“The acting is bad, the script is bad, there is no logic in anything”

②“The only salvation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is kicking a lever for hours and putting a huge machine in place with united forces.”

③“Piece of junk”

④“a badly written apocalyptic screenplay, no physical sense of how the universe work”


老看友善度不好,我筛选个6星:

你筛选个6星,不提上面已有那个,一堆还是春节期间打分的,四月末的这还是个中文拼音。


点评:

①“it needs a heart and soul which this movie does not have”

②“ It has good looking international actors earnestly doing their best with a bad script and an unintelligible plot.”

点评:

①“ all bad science, characters that feel one dimensional, and acting that feels forced at times ”终于有个蹦出来学习你乎喷演技的了,还得先拉“science”出来遮掩一下。

②“You know where 5 people would do something mentionable in an american movie, 100 do it here. ”

“you can tell what will happen 15 minutes in advance”和“ the characters have some weird behaviors/intense dramas that feel quite random (some out of nothing, some reasonable in our day to day existence but highly out of place in their current world).”是怎么同时发生的,窝佬姑且蒙在鼓里。


提问时间到:

1、阅读理解没读懂材料,要扣几分啊?

2、如果东亚某国观众按照这个玩法和标准给好莱坞电影打分,某些人和某些媒体会怎么说啊?

3、为什么东亚某国观众和IMDB用户在玩法上有着巨大不同呢?大而广之,为什么东亚某国网友和地球西侧网友在玩法上有着巨大不同呢?


最后,来竞猜一下,这部到时候IMDB上会是几分,什么评价啊?

user avatar

说明这就是一个中等略偏下水平的好莱坞模式化商业科幻片,这个分数很合理。不过我想起来了两三个月以前贵乎一堆吹这片展示了中华神族的什么什么精神,强于好莱坞白左费拉的,不知道会怎么想。我还没去imbd看他们怎么评价,以下纯属于我个人对当初尬吹的球粉的迟到的吐槽。

这种叛逆中二但是本领强的少年意外觉醒,和父亲和解,父亲违抗政府命令一己之力扭转大局拯救世界的片子,满满的都是美国大片套路的好吧,并没有展示多少集体主义精神,地球命运的关键点依然取决于刘培强父子的抉择。唯一不好莱坞的大概是主角有个俏皮傲娇的非血亲妹妹,这是日漫里的套路。

另外就是吹这片国际主义的,也不想想这片外国人出场有二十分钟吗,不就是推了推撞针,推动剧情的能力有2012,地心引力里的中国人强吗。值得玩味的是,喜欢这么找优越感的人,平时往往个那些非常讨厌国际主义,认为国际外交是有你无我的零和博弈,歧视黑人穆斯林该仇视白人的人有不少交集,然后他们往往还推崇强人政治,将某些现代史上的强权人物吹成非常类似尼采的超人的形象,他们还说电影里中国人重视每个生命,而好莱坞会牺牲掉没有逃生的优先权的人,且不说电影一开头就死了三十亿人,这群人平时可对于为了国家崛起牺牲一部分民众是相对不在乎甚至非常支持的态度。。。

最可笑的就是他们说这片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人定胜天的精神之类,与碰上灾难就想逃跑的亚伯拉罕废物高下立判,然而原著可是相当凸显人类的无力感和绝望感的,远没有电影那么乐观(其实这么拍反而不好莱坞,但是大过年的拍这么灰暗的电影太给人添堵了),原著作者是非常喜欢描绘这种在巨大灾难前的无力感的,他在三体里把人类为了生存四个世纪的努力全部写成了徒劳,只有章北海不择手段的逃亡才保存了一点人类的火种,莫非他这么硬核的科学主义者也是亚伯拉罕废物?(这部作品另一个角色罗辑一个人延缓了三体人的入侵,而全人类都不理解他,可谓相当个人英雄主义了,而人类集体只会选择程欣这种废物自取灭亡,不知道如果三体这么拍出来的话,他们该找什么吹点来证明伟大的国际集体主义精神和人定胜天的家国情怀呢)

总而言之,把北京换成纽约,上海换成华盛顿,兰州拉面换成蓝蓝路,杭州换成亚特兰大,马尼拉换成巴拿马,苏拉威西换成亚马逊,给主角们名字改成英文的,它和好莱坞中等水平的科幻商业片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当然中国人把好莱坞的那一套学出点样子来了,这是很不容易的突破,不仅不可耻反而值得鼓励,但是一群尬吹粉非得把刚刚出道的学徒吹得比师傅还强,如今送给师傅家里人一看是关公门前耍大刀,这就比较尴尬了

user avatar

科幻片是好莱坞的传统强势类型片,就跟武侠片是中国传统强势类型片一样。中国拍一个“只考虑国内观众”(郭帆语)的科幻片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几率,跟美国人拍的《功夫之王》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几率一样。

这片在中国观众眼里:这特么什么玩意儿。

反过来,老美就觉得:还行。

这肯定不是因为我们歧视美国人对不对。

各位有点岁数的,应该还记得即使是中国人李安拍的《卧虎藏龙》,刚回大陆放映时也是一片差评吧。这片还只是带了一些美国观众能get的现代人文精神要素,就不符国内观众们的预期了。越成熟的类型片市场,观众往往思维定势就越重,这是客观因素。

文化市场,尤其是自由的国际文化市场,傻子和极端分子肯定有,但绝不会是主流。毕竟你去看复联是为了圆个十年梦,你打开新番是为了舔纸片人老婆,正常人不会整天绷着个阶级斗争的弦。歧视亚裔虽然存在,但这东西当成电影评分受挫理由是不成立的。大家也没看到多少国外沙雕抱团打压三体吧?《摘金奇缘》这种全亚裔的电影都能在美国拿两周票房冠军了,评分IMDB还比豆瓣高一分,你要说歧视亚裔的话那到底是哪边歧视?

毕竟电影在当地观众眼里好不好看,容不容易理解共鸣才是第一位的(摘金奇缘在大陆不行主要就是其中华裔家庭的形态在大陆已经不是普遍情况了,难以共鸣)。你想想,印度史上票房冠军的《巴里巴霍王2》在中国票房也不行,硬赖说是因为我们敌视印度这像话吗?

中国虽然现在文化输出不行,但是那主要是官方输出不行,不是说真的没有文化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大赚特赚,事实上一年几亿几十亿赚外汇的项目并不少,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摆正心态,在文化领域搞对立论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

另外这问题下面有个答案特别搞笑: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去全球最大的、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某视频网站上逛一圈、然后看看以“AMWF”为关键词的影片评分有多低、踩数有多高就知道了:我管你拍的什么东西,管你拍得好不好,管你女人靓不靓、男人猛不猛,只要内容是亚裔男性啪非亚裔女性,老子就点踩,老子阅片向来懒得点赞,但只要看见AMWF的就踩,老子不看也踩,老子专门搜索这些片子就为了踩。
那么请问这些拍毛片的亚裔男是吴京吗?是“爱国侠”吗?有“道德绑架”吗?有宣传所谓的意识形态吗?那外国网民们为什么还要自发地组团去踩他们呢?

这时,按照知乎的惯例,该有一些人冲出来了,然后指责我自卑、狭隘、玻璃心、阴谋论。这也就是我一直所说的,中国网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仅没吃过猪肉,而且没见过猪跑,却还总tmd想着装逼。

哎呦,这节奏带的,把荷尔蒙跟爱国主义这么一捏,流量哗哗的。

可惜这么多赞的也没人去搜一搜么。

这是他口中的amwf(亚男白女)。

这是他没告诉你们的wmaf(白男亚女)。整体还不如amwf呢!

呵呵,说好的自发地组团去踩亚裔男的外国网友呢?都走错门了么?

你们看播放量也知道后者明显更主流,不是啥偏门词儿吧,总不可能是亚男故意去踩成这样的吧!

实际上大家动动脑子,世界上最和谐的社区在哪里?这种地方谁会抱着为大日耳曼/大和/大津巴布韦主义去搞阶级斗争啊?这里的评判标准有且只有一个好不好。

所以说,爱国主义是流氓的庇护所。这话不是说爱国主义是流氓,而是流氓就特别喜欢利用爱国主义。一副觉悟高的吓人的模样,整天就是造谣埋汰自己族群特别来劲。真.硬核爱国。


—————————再更打脸———————————————

PS:哎呦呦,LOW就是LOW,还玩更新?

正确的查询方法,是先搜索“Asian guy”,得到首页推送,然后点击进入推送的视频,再向下划、并选择相关视频(多迭代几次),这样就绕过了推荐系统的首页搜索模型,然后才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

笑死我了,还“正确的查询方法”,你嘴里这个抱团的外国网友是按这个方法一丝不苟地跳转十几次去谨慎地点下一个踩?这外国网友也太不好当了吧。另外,按你这个方法刷出来的WMAF更低你知道不?

不过最搞笑的还是另外一个事儿:

你是不是第一天上P站啊朋友,首页上偌大一个排序按钮

想找评分低的,把浏览器上面的数字填到指定页数:

这不就成了么?

啥智商还在视频链接里跳转来跳转去找低分组合啊?我可真是乐死了。就你这驾龄,还好意思跟我飙车。

这也就是我一直所说的,中国网民最大的问题,就是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还tmd总想着装逼。

是是是,没见过自我评价这么准的。

PS:评分排序里查AMWF和WMAF,结果如下:

这是AMWF的第57页,注意看左上浏览器里的地址,最后数字就是页码。

这是WMAF的第42页。比亚男白女靠前多了,还特么一片红好么。

——————三抽————————————————

而如果考虑到这位仁兄令人震惊的理解能力,我们也可以按他的套路,直接搜索“amwf”和“wmaf”,来进行评分排序,并比较各自搜索结果最后一页的评分均值(因为排在前面的都是高赞)

这个什么么西,我可麻烦你别丢人了,震惊的是我好吗,还拉到最后一页看评分,统计学都要吐血了。

真要看【赞踩比和人数的关系对应】,你直接拉most viewed对比两边播放量最高那几页不就得了(要么你还是驾龄太低,要么你自己心虚)?

WMAF再怎么不是当地族裔常用词,它播放量还是比AMWF高好不好?如果有大规模恶意踩后者的行为,同播放量上评分总不会是一个档次吧?

你猜对比结果是啥?

你脸只会更肿。

播放量最高的AMWF是78%,72%,69%,最高的WMAF是67%,71%,67%。再往后多翻几页,不是个瞎子都能看得出WMAF分整体低了一截。

整天不想着干点积极的事儿,专门添油加醋把极少数脑残行为造谣成亚裔大规模被性歧视,还为了造一个观点换了几十种计算方法,你咋不去统计局呢?

免费送你一句话:其他族裔的女孩不是不喜欢亚裔,而是不喜欢没有自信的家伙,尤其是那些连自己族群都要造谣的懦夫。


还有

《摘金奇缘》电影中是华男和华女自己玩自己的,没有人拯救地球,更没有人抢某族裔的风头。

我说你到底看过这电影没就在这信口胡诌?

开场把杨紫琼一家赶出酒店的经理。

结果酒店都被买下来了。

杨阿姨说你们马上给我996。

怎么办?还不是现世修来的福报。

按这位朋友的神奇逻辑,特么开场就是给白人一个下马威好不好,这叫“没有人抢某族裔的风头”?

这爱国流量吸得真是不费一点脑子。

再PS:秋名山不愿留名的豆腐店小哥 @肥仔 针对大家感兴趣的【在欧美不可描述的领域是否存在大规模的亚裔歧视】做出了令人xing服的福利答案,研究案例分析一应俱全,充分证明了这种利用下半身营销的恶臭荒唐。请移步:

user avatar

我接着 @么西么西 的话茬往下说。

因为《流浪地球》,我才了解到一个词,叫“限定上映”。

因为“限定上映”,我才知道美国对于非英语片的限制有多么大。

不光是针对中国片,连《你的名字》,盟友日本的现象级电影,在美国也只能限定上映

当然,由于美国的国情是资本控制政府,所以这种贸易保护,是好莱坞公会的资本行为,不是政治行为。

与此同时,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系列文章:

《复联4》票房超过《红海行动》进前三,为何分账不及《药神》?_网易订阅

《复联4》超《红海行动》进票房前三,为何还没有《药神》赚钱?

这些文章,说国产片分账比例是43%,而进口片只有23%。

因此,文章最后,都恬不知耻地问道:这样的票房分配对《复联四》公平吗?

中国片在美国都限定上映了,美国片竟然还舔着脸抱怨分账比例低。分你点就不错了,23%都是高的。美国片在中国上映,不需要事先购买排片。也就是说,排片好赖的风险,是电影院承担的。而电影拍出来以后,拷贝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也就是说,美国片在中国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任何成本,最后还能分到23%的票房,他们竟然还在抱怨。很多人还觉得他们的抱怨是对的

由此可见,当今的舆论环境,对中国是多么地恶劣

中国这个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友好,真的是绝无仅有的。我并不是说,这种友好是错的。我只是想提醒,有人在利用这种友好。把我们的善良当懦弱。利用完了,最后还要说一句“呸,easy!”

user avatar

因为主角是中国人,主要场景在中国,外国人还是中国心,要是最后是美国队长之类的把地球一拳轰出去评分都比这高。

其实不只是《流浪地球》,还有很多中国的优秀作品在国际上不受待见,而那些拿到奖的作品有不少其实只是对了那些外国人的口味,比如《红高粱》、《北京折叠》等等,其实都是显露了时代的悲剧,让那些外国人一看,哦呦,你们中国太惨了,只有我们灯塔国才能照亮你们前进的道路,那些国家对我们的态度大多是轻视的,你们中国人不可能拯救地球,只有我们才行,你现在拿一个流浪地球打他脸上,评分不低才怪。

这几天上海堡垒上映,把这个远古问题都炸出来了。

user avatar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很多大片豆瓣评分和IMDB评分的区别

黑豹 豆瓣6.5 ----IMDB 7.3

复联3 豆瓣8.1----IMDB 8.5

火星救援 豆瓣 8.4----IMDB 8.0

星球大战7 豆瓣 7.1----IMDB 8.0

战狼2 豆瓣7.0-----IMDB6.2、

————————————————————

那么,IMDB到底对什么样的中国电影评价高呢,再查查

卧虎藏龙 IMDB 7.9

英雄 IMDB 7.9 豆瓣 7.2

大红灯笼高高挂 IMDB 8.2

霸王别姬 IIMDB8.2

其他还有一些8分以上的中国电影,很多是小众电影,投票人数几千人,不作参考数据来源。

—————————————————————

难道IMDB偏爱中国的古装功夫片?

那么中国人喜欢的功夫片呢?精典高评价的我们随便找几个。

新龙门客栈 豆瓣8.5 IMDB 7.2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 豆瓣8.2 IMDB 7.3

东邪西毒 豆瓣 8.6 IMDB 7.2

——————————————————————

说到底,已经看出问题,中国人看中国人喜欢的电影,美国人看美国人喜欢的电影,各有各的世界观和文化背景,双方观众会用脚投票,所以有时候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相比之下,中国观众有时候好像更容易受美国大片的影响。

流浪地球的郭导的说过一句话,说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电影里很多梗估计也只有中国人看得懂。中国现在电影市场这么大,一部国产电影,你首先在中国本土打动了中国老百姓了卖座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了,进而赚钱了,赚到的利润投入到下一个更好更高的中国电影里去,形成正循环。你管别人外国人怎么评价?

user avatar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很不一样?饱和式救援,背景的一些中国设定,这些很有特色,但光有他们,并不能让《流浪地球》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和集体主义有关的元素,在原著里确实有,确实被强调,但在电影里却是被弱化到推动剧情都算不上的环节。当时我还写了一个答案说到这个看法:

这个答案我想表达的是,《流浪地球》之所以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他在地球线之外还加入了空间站这条线。这条线在原著中并没有,而且完全是个人英雄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的桥段,在《独立日》和《绝世天劫》这些电影里都被用过。

这三部电影里最后最抓人的情节,几个要素是完全一样的:

1,都是父亲。

2,小时候都由于各种原因和儿子/女儿不合。

3,在最后关头都完成了与子女的和解。

4,刚和解完就牺牲了,牺牲拯救了人类。


父亲和子/女的和解,在这几年的科幻/灾难片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这样的桥段大家都用,而且效果还特别好呢?

很好理解,因为和父亲的交流障碍基本就是全世界子女的共同问题,这个矛盾埋藏在很多人的一生所有的时间线中,当这个矛盾被化解时还辅之以更大的拯救和牺牲时,感情的迸发会更加强烈。

这种父子关系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古典文学中,父亲的形象一般缺位,作为一种高高在上的父权不可动摇地存在,但在五四之后的中国新文学中,随着子女力量的扩张,子女期望父亲的皈依反而成为了更受欢迎的主题,比如

王荣发(《咆哮了的土地》)、魏大叔(戴平万《村中的早晨》)、老通宝(茅盾《春蚕》)、云普叔(叶紫《丰收》)等等,。这些农民父亲最先怀疑甚至阻挠儿子们的革命行动而形成父子间的冲突, 而最终又在共同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皈依了儿子的反抗道路, 使父子间的冲突得到和解。
——王爱松,贺仲明,《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

然后这种子女权力和父权的斗争持续到现在,就成为了源源不绝百看不厌的电影主题宝库。


现在考虑下,如果《流浪地球》保留了所有的地球线上的背景(太阳要完蛋了地球装上发动机跑路)、细节(北京第三交通局)和价值观(饱和式救援,集体主义),然后把空间站这条线扔掉,结局不是刘培强完成父子和解同时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而是韩朵朵号召全人类一起推撞针赢得了胜利,那电影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觉得,大概会,完蛋了吧?列位读者请自行想象一下。

因此,强调《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电影有多么不一样,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多鲜明,饱和式救援多有社会主义美感,我觉得方向是走偏了。这些细节,有了,当然很好,但是只堆砌了这些材料,远远不够。

《流浪地球》的优秀,正是在于他终于成功运用了成熟制片工业发展那么多年来的做法,在一个浪漫也比较独特的原著背景设定下,嵌进了一些横跨世界八万里上下历史五千年百讲不厌的矛盾点,讲了一个人们爱听的故事。

《战狼2》也是类似的道理。中国人打外国人,这个背景很多电影都有,但他们都没有那么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像罗素兄弟拍《美国队长2/3》那样拍出《中国队长》的,也只有《战狼2》——事实上罗素兄弟作为执行团队班底,和《战狼2》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仅是交叉骨这几位演员。


回到问题本身。《流浪地球》在IMDB上目前的评分是6.3,这个分数也算是正常,毕竟在这样的大制作里讲好故事对中国电影来说可能是破天荒。而我在一开头提到的《独立日》、《绝世天劫》,许多80后应当都看过,属于经典灾难/科幻片。他们在IMDB的评分,一个是7.0,一个是6.7。在把故事讲圆润、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上、演员的表现力上,《流浪地球》确实还不如这两位前辈,但其差距至少要比《龙虾刑警》和《极限职业》之间的天堑要小多了。

因此,作为讲了一个类似故事的后辈电影,6.x的分数,我觉得也算是挺不错的,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科幻电影标准化、工业化的良好开端,用更成熟的手法讲好中国人爱听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全世界都爱听,相似的情节推动换成长着中国脸叫中国名字说中国话的演员,只要说圆了,中国人也会爱听。而不是去刻意设计一些充满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细节的故事。

user avatar

正好二月底的时候存档了当时的IMDb评分,见:

而5月12日的评分见下:

做一个简单的计算。用5月12日每个分数上的人数减去2月28日每个分数上的人数,得到的这个差值群体大致是Netflix用户的评分,拿来跟2月28日之前的评分对比一下。

而这个差值群体的评分的算数平均值是5.96。


之前的文章里我就说过了,《流浪地球》并未在北美的主流院线上映过,因此院线上映期间的IMDb评分主要来自北美的中国留学生或新移民以及专门注册了去打分的中国网友(先不去讨论是否存在“刷分”),这个群体有超过35%给了《流浪地球》满分。但是想想,如果一个人既不熟悉《流浪地球》的文化语境(既包括小说原作也包括电影版),又没有“我国文化必须崛起”的想象,这个作品还能值满分吗?


还有球小将幻想“白人男性敌视亚洲男性”,这就更搞笑了。按球小将的说法,Netflix对《流浪地球》零宣传,那么看到它的观众大部分应该是主动点进来看的,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美国人”的平均值,而是“科幻电影迷”。实际上,在美国科幻爱好者是最不种族主义的群体之一(实际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科幻迷”群体也不太种族主义)。因为从历史上说,科幻爱好者本身就是“白人男性文化”敌视的对象,自6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拥抱多元文化也是最积极的——不然哪里来的“小狗党”运动呢?


举个例子。IMDb资深用户“themadmovieman”的评价认为,《流浪地球》很有野心,但相较于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而言,它的人物塑造和剧情都太单薄。

而《三体》的书迷“kmsmith-61353”的观点有一些代表性,他是冲着“刘慈欣作品改编电影”去的,但是他的体验是,即使跟迈克尔·贝在90年代拍摄的《世界末日》相比,《流浪地球》里的角色(尤其是刘启和朵朵)也显得太不讨喜了。

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里已经有不少人在质疑《流浪地球》之前的高分来自“中国水军(Chinese bots)”了。

user avatar

6.5差不多啊。我在微博上对于《流浪地球》的评价是这样的:

看完了《流浪地球》的提前放映。好看。当然会有些缺点,但是任何缺点和在大屏幕上看到纯正的中文路牌相比都不值一提,不是外国电影里奇怪的“进入禁止”,而是“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是“王府井”;是纯正的北京口音:“北京交通委提示您...司机一疏忽,亲人两行泪”;是中学校服和 “危险驾驶扣十二分。” 是在屏幕上看到此刻就在电影院外矗立的CCTV大楼和北京CBD。任何喜欢科幻片的人都曾经渴望过这一幕。

说白了电影本身我觉得差不多也就6.5-7分,剩下的一点一滴都是这些认同感搭起来的。有王府井路牌?+0.1! 有校服?+0.1!有道路交通安全口号?+0.2!

外国人没有这种感动,当然没有相应加分。这很难理解吗?

我们看《黑豹》面露神秘微笑,黑兄弟可是一听到瓦坎达佛唉娃就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呀。

也别提什么东方西方,日本是东方吧?NINJA怎么就能被理解?还是强势文化输出的问题。但这东西有过程,牛不喝水强按头,还要骂牛可还成?

user avatar

我觉得大家分析的都很好。

但是基本都是事后诸葛亮。

当时《流浪地球》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堆人说,很多人以为《流浪地球》火爆是因为中国人没见识,它在美国就没人看了,结果是它果然没有火爆,而是——非常火爆!

当有人说看的都是华人的时候,他们都纷纷论证不是不是,怎么没有人像现在这个问题下分析的这样?

当时《流浪地球》在imdb,烂番茄的评分都不错,怎么没有人像现在这个问题下分析的这样?


当时《流浪地球》登陆网飞的时候,一堆人说,太牛逼了,证明了这个电影的实力,能让中国科幻征服世界了,怎么没有人像现在这个问题下分析的这样?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能不能举出那时候他们也是这么想的证据,来打我的脸?


我敢说,如果在网飞上限之后imdb不但没降,反而上升了,现在回答这些问题的人立马换了一副嘴脸,照样给解释的清清楚楚。


有毛用。

user avatar

大家显然对imdb不太熟,流浪地球在imdb的评分已经不算低了。

浏览器有一个很方便的脚本,可以在豆瓣的电影页面增加显示它在在imdb的评分。(greasefork搜豆瓣能找到这个脚本)

根据我的常年观察,imdb评分标准是比豆瓣要严格很多的。同一个电影的imdb评分,比豆瓣评分平均要低一分。(imdb的最高分也就是肖申克的救赎9.1分,而在豆瓣9.1分的电影比比皆是)

按照这个原则,粗略的将流浪地球的imdb评分换算成豆瓣评分,就是6.5+1=7.5分,这个分数离真实的豆瓣评分已经很接近了。考虑到流浪地球中很多中国的文化是外国人无法get到的,豆瓣7.9分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数字。

说点个人的想法,7分是我个人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想必这也是流浪地球在豆瓣的3星率为什么如此高的原因,因为电影本身的素质就摆在那里,剧本台词和人物塑造都难以令人满意。但是大刘原作+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巨型机械朋克+华夏式灾难片意识形态+开头长镜头+片尾电音。这个片子给我带来的如此多前所未有的爽点却是难以用评来分衡量的。

user avatar
  1. 流浪地球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好作品吗?是的
  2. 流浪地球是一部可以载入人类电影史的好作品吗?不是
  3. 流浪地球是完美的吗?不是,就像大多数评论中说的那样,主角兄妹的形象非常差,救援小队的形象也很干瘪。反而是吴京最出彩。
  4. 流浪地球是一无是处的吹起来的电影吗?不是,其特效在有限的经费下做的非常棒。且故事的idea展现的很棒,对于主角们尤其是吴京的行动,出处博爱但不圣母的完美平衡点,算是一股清流。
  5. 网飞上映后评分走低,是因为外国人的偏见吗?是也不是。看电影的大多都是科幻迷,一方面他们对外来文化比较包容,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挑剔会用最顶级的标准要求它。于此同时,作品一些中国化的细节他们也无法共鸣。
  6. 文化隔阂真的严重吗?是的,就像你把老三国老红楼放上去,日韩越的观众还好,你可以想象一下欧美普通观众会对这种画风古旧文戏对话为主的电视剧如何评价。
  7. 流浪地球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个人认为是一部客观来说的7分电影,在华人群体通过中国情怀有一定加分。在科幻片中不能与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这种殿堂级影片相比,算是电影艺术意义上(注意这个限定)的二流科幻电影。
  8. 那流浪地球的意义在哪里?①给缺乏科幻题材的中国电影开了一个极棒的开头②以高票房回馈了用心做电影的演职人员,促进电影市场的良好发展③以好莱坞的技术,终于讲了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故事。
  9. 那IMBD走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中国人不说英语不用IMBD.......不信看看印度的那些电影,尤其是堪称印度战狼的《乌里.外科手术打击》的9.1评分。(说实话这部电影比战狼2也差远了)
user avatar

先调侃一下:

中国打9分imdb打6分,暴露了电影本来成色;中国人打6分imdb9分,国人审美急需提高。

另外指出某些答案的错误:流浪地球有缺陷,所以6.4是客观的评分。错,缺陷只能证明不是10分,也没人说它10分,不代表就是应该是6.4。

看过电影有限,翻了翻imdb上看过的6分电影,都不如流浪地球,然而我特别推崇的终结者2也只有8.5,流浪地球应该介于二者之间,7点几应该得有的。frozen整个一首主题曲let it go白唱了,也有7.5分。

可能的原因肯定不只一个,但我也没有什么证据支持到底那个是主要的:

  1. 海外推广得不好,比如说糟糕的翻译,字幕。另外老外看电影倾向于配音而不是字幕。和中国人看原汁原味好莱坞的喜好不一样(我知道的比较大的国家里喜欢看原声好莱坞电影的国家好像除了中国,就是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从剧组的八卦来看,很可能是根本无力去搞这些事情,这个原因几乎是必然存在的,就是是否是主要原因的问题。
  2. 傲慢。中国电影打分抬手就7分以下了。文化差异也属于此列,根本不屑于了解中国文化。老外不懂就是不懂,而且不懂到只会打低分的程度,很可怜,被应试教育把脑子教坏了。
  3. 有组织地拉分。这个比较阴谋论了。我只是觉得可能性不大。这个片子在海外影响力本来不大,犯不上到那儿去捣乱。另外海外影响力和电影素质没有任何关系,海外影响力小是海外的损失,当然也是剧组的损失,至少票房赚少了,只是这也不是剧组的义务。
user avatar

翻译:还不错,但是可以更好。

背景设定很浪漫,很有想象力, 10分。

视觉效果很棒(中国能达到这个水平,很不简单),9分。

情节不太好,导演并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节奏很混乱,情节并不是太吸人眼球(也许是文化差异),5分。

立意太狭隘,太过于关注家庭关系,而不是人类的生存,3分。

情感表达不自然,有点尴尬,里面有太多的“泪点”,但却感受不到, 4分。


人家外国网友可能连剧情都没琢磨懂,由于文化差异,人物的行为和决定也不是能很好地get到,一些情绪的发泄点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立意再好,戳不到他们的G点,让人看了昏昏欲睡,可能是他们不熟悉这个套路吧。

user avatar

正常。评价基本还是很客观的。

6.5分对《流浪地球》来说应该也不是很离谱。

《流浪地球》有很多硬伤,比如画外音过多,这个只能说明画面的戏剧性薄弱;人物单薄,对话台词基本靠哭喊等等。设定上的硬伤,比如靠推进器推动地球、靠木星爆炸脱离这些匪夷所思的设定则暴露了剧本本身的不足,还有一些价值观的设定难免显得比较幼稚。比如很傻很天真的所谓地球联合政府等等。

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该戏缺乏冲突,没有真正的反派。戏剧性就差了很多。

当然《流浪地球》对中国电影来说还是一个里程碑,但是距离顶级的科幻电影艺术殿堂还有很远的距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流浪地球》(2019 版)在 Netflix 上线后 IMDb 评分出现大幅下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影片本身的特点、国际观众的接受度、平台效应以及评分机制等。一、影片本身的特点与中西方观众的审美差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流浪地球》.............
  • 回答
    《流浪地球》的豆瓣评分,从最初的爆炸式飙升到如今跌破8分,这个变化本身就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触及到了太多关于中国科幻、观众期待以及口碑发酵的复杂议题。要评价这件事,咱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流浪地球》的开创性与里程碑意义。 在它横空出世之前,国产科幻电影的评价体系,很大.............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一次中国科幻电影的硬核探索与巨大飞跃《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承载着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雄心和努力。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叙事与故事:从硬科幻内核到普世.............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评价:一场视听盛宴与情感震撼的序章《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科幻巨制,其在上映前夕释放的终极预告片,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预热,更是对影片核心内容和情感的浓缩呈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在视觉特效上达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高度,更在叙事和情感层面成功地勾勒出人.............
  • 回答
    《流浪地球》的正式预告片,与其说是影片的“预览”,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情绪渲染”和“世界观搭建”。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脑海里立刻跳出了几个词:宏大、绝望、希望、中国科幻的崛起。首先,画面冲击力毋庸置疑。 预告片在视觉上是足够震撼的。地球推到家园卫士下、冰封的城市、漫天的尘埃、以及那些巨大、粗犷但.............
  • 回答
    《流浪地球》首支概念短片,就如同在漆黑的宇宙深处投下的一束火光,虽然微弱,却足以勾勒出那个宏大而悲壮的世界图景,并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它不仅仅是电影的预告,更像是一次沉默而有力的宣言,预示着一个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的到来。初次观看这支短片,最直接的感受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画面开场,并不是一.............
  • 回答
    “地球带着发动机跑”的惊艳与《星际穿越》的“撞脸”风波:浅析《流浪地球》预告片引发的争议2018年末,《流浪地球》发布预告片,以其宏大的叙事、震撼的视效和中国科幻电影的雄心壮志,瞬间点燃了观众的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股不小的争议声浪——“《流浪地球》抄袭《星际穿越》”的论调甚嚣尘上。对于这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承载了太多观众的期待,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总体评价:《流浪地球》是一部 雄心勃勃、制作精良,但并非完美无瑕 的中国科幻巨制。它在技术层面和叙事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功地将.............
  • 回答
    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一次艰难的探索与进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其电影改编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次 大胆且充满野心的尝试,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一次显著提升,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价值和影.............
  • 回答
    关于 B 站 UP 主“电影爆博士”对《流浪地球》的态度,我没找到这位 UP 主,所以无法提供具体的评价。不过,我可以根据“电影爆博士”这个名字的推测,以及对 B 站上电影类 UP 主常见评价风格的理解,来描绘一下一个可能存在的、对《流浪地球》持这类态度的 UP 主,以及他可能会如何表达:假设“电影.............
  • 回答
    这波操作,说实话,挺让人眼前一亮的。《战狼2》、《流浪地球》这五部电影选择再映,而且把分账全部给影院,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影院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雪中送炭。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摆和观众回归的不确定性,影院的经营压力是巨大的。而这些电影的出现,而且是“全部分账.............
  • 回答
    行,让我用那股子“我是为你好,但你不听劝就是不行”的劲儿,来审审好莱坞那些个“科幻大片”。话说回来,他们拍片子也挺费劲的,又是炸又是飞的,但好不好看,还得看是不是合我这胃口。就拿最近看的那部《[此处插入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名称,例如:《沙丘》或者《银翼杀手2049》等,但要确保其与一星评论的“槽点”能.............
  • 回答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教授请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组的学生们集体观看《流浪地球》,并且慷慨地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两张电影票,连朋友的票都一起包了,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挺暖心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有人情味的师生互动方式。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严.............
  • 回答
    要评价北京大学副教授两次前往电影院指出《流浪地球》的69处不合理之处,并且不赞成其代表中国,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专业知识、电影评价体系、文化认同以及个体表达自由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位副教授的行为和观点可能涉及的几个层面:一、 副教授的专.............
  • 回答
    《流浪地球》粉丝对其他电影进行一星差评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粉丝文化、网络评价生态、影评的客观性以及群体行为心理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尝试详细分析这一现象:一、 现象的根源:粉丝狂热与“饭圈”文化的影响 对《流浪地球》的极高认同感与情感投入: 《流浪地球》的成功,尤其是中国.............
  • 回答
    《流浪地球》从豆瓣评分8.5分下降到7.9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涉及了观众期待的转变、影片本身的优缺点、以及电影市场和舆论环境的影响。要详细评价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初期的高度认可与期望的建立(8.5分时期)《流浪地球》上映初期,能够获得8.5的高分,原因非常复杂且.............
  • 回答
    《流浪地球》上映伊始,凭借其宏大的科幻设定、震撼的视效和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国内掀起了巨大的观影热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5分,口碑爆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出现了令人意外的下滑,而评论区中的差评比例也变得异常高涨。这种“高开低走”的现象,以及“两极.............
  • 回答
    《流浪地球》荣获2019年金鸡奖最佳影片,这无疑是当年中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个结果,我想从多个维度来聊聊,并尝试分析一下它与其他入围影片相比,是否真的称得上“实至名归”。首先,我们得承认《流浪地球》的出现,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此之前,我们一直缺乏一部真正意义上能够与好.............
  • 回答
    赵今麦在《流浪地球》中饰演的韩朵朵,无疑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表现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作为一个年轻的演员,赵今麦在《流浪地球》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既有作为新人演员的青涩,也有可贵的亮点。以下是对赵今麦在《流浪地球》中饰演韩朵朵的详细评价:1. 角色塑造的成功之处: 天真与坚.............
  • 回答
    《流浪地球》豆瓣评分从最初的争议到如今稳定在8.0分左右,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不光是电影评分的变化,更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历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首先,咱们得承认,最初《流浪地球》上映时的分数波动是挺大的。上映初期,一些观众可能带着“国产科幻终于来了”的期待,也有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