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一个 =,或者 ⇌,或者 → 连接,分别是什么意思?

回答
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符号,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化学意义。它们是描述物质转化方向和过程的关键标识,我们常用的有“=”,“⇌”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像掌握了化学语言的“语法”,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解读化学世界的动态。

“=”:表示化学计量关系的恒等

首先来说说“=”。在一些基础的化学表达中,我们可能会见到用等号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尤其是在一些教学或讨论的早期阶段,或者用于强调物质守恒和元素守恒时。

核心含义: 当我们使用“=”时,主要是在强调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计量数上是等价的。这意味着,如果将反应物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或者将生成物完全逆向转化为反应物,它们在质量和原子组成上是完全相等的。等号在这里更像是一个数学上的恒等式,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确的、可逆向的平衡关系,从原子数量和种类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一样”的。

举例说明:

比如,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时会写成:

CH₄ + 2O₂ = CO₂ + 2H₂O

这里用“=”表示:1个甲烷分子(CH₄)和2个氧气分子(2O₂)反应,可以完全、彻底地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CO₂)和2个水分子(2H₂O)。如果反过来,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在特定条件下,理论上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分解成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气分子。

应用场景及局限性:

强调物质守恒和元素守恒: 等号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表明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总数是不变的。这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早期教学或简化表达: 在刚开始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原子守恒的概念,可能会使用等号。
特定条件下: 在某些教科书中,或者在描述已经发生且完全进行的反应时,也可能使用等号。

为什么在现代化学中,“→”和“⇌”更为常用?

等号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无法清晰地描述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可能性”。它仅仅表示了计量上的相等,而没有说明反应是单向的、还是可逆的,或者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发生。现代化学更注重反应的动态过程和进行方向,因此“→”和“⇌”更能满足这些需求。

“→”:表示单向的、不可逆的反应进程

“→”,也就是一个箭头,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符号之一。它代表着一个单向的、不可逆的化学转化过程。

核心含义: 当我们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时,意味着这个化学反应朝着生成物的方向进行,并且在正常或实际条件下,生成物几乎不会再自发地或轻易地转变为反应物。换句话说,这个反应是“一次性”的,或者说“进行的程度非常彻底”。

举例说明:

燃烧反应: 甲烷燃烧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CH₄ + 2O₂ → CO₂ + 2H₂O
一旦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你不可能指望在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和水会自动重新结合,变回甲烷和氧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酸碱中和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₂O
强酸强碱的中和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得非常彻底,生成的中性盐和水,不会逆向反应生成HCl和NaOH。

沉淀反应:
AgNO₃(aq) + NaCl(aq) → AgCl(s) + NaNO₃(aq)
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这个反应也是单向的。一旦沉淀形成,反应物就“消失”了,很难再通过简单的方法将沉淀重新溶解为反应物。

应用场景:

描述绝大多数已完成的、或趋向于完全进行的反应。
教学中用于介绍基本的反应类型和物质转化。
表示能量变化显著(通常是放出能量)导致反应无法逆转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细节:

虽然我们用“→”表示不可逆,但在极端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反应都可以被逆转。例如,在高压高温下,CO₂和H₂O也可以生成CH₄和O₂。但化学方程式中的“→”代表的是在通常实验条件下,反应主要朝一个方向进行,并且逆反应的速率可以忽略不计。

“⇌”:表示可逆反应,动态平衡

“⇌”,也就是一个双箭头,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表示可逆反应的符号。它揭示了一个更复杂的化学过程——反应可以同时向正向(生成物方向)和逆向(反应物方向)进行,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动态平衡。

核心含义: 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既能发生正反应生成生成物,又能发生逆反应生成反应物。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仍在不断地相互转化,但它们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宏观变化,此时就达到了动态平衡。

举例说明:

氨的合成:
N₂(g) + 3H₂(g) ⇌ 2NH₃(g)
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可以生成氨气(正反应),但同时,氨气在这些条件下也可以分解生成氮气和氢气(逆反应)。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体系中同时存在N₂、H₂和NH₃。

水的电离:
H₂O ⇌ H⁺ + OH⁻
水分子本身会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同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也会结合生成水。在纯水中,这是一个可逆的平衡过程。

弱酸或弱碱的电离:
CH₃COOH(aq) + H₂O(l) ⇌ H₃O⁺(aq) + CH₃COO⁻(aq)
醋酸在水中会发生电离,生成水合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同时它们也会重新结合成醋酸分子。

应用场景:

描述达到动态平衡的化学过程。
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强、浓度)。
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中研究反应的平衡常数。

双箭头的细微之处:

箭头长度: 有时双箭头可能不是等长的,例如“→”较长,“←”较短,这可能暗示正反应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量大于逆反应的速率或反应物的生成量,但这种表示法并不普遍,且容易引起误解。更标准的是等长双箭头。
“⇌”不是“↔”: 虽然在很多场合两者可以互换使用,但严格来说,“⇌”更常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可能更广泛地用于表示双方的联系或对等关系。但在化学方程式中,“⇌”是标准的。

总结一下:

“=”: 强调化学计量关系上的相等,可以视为一种数学上的恒等关系,但缺乏对反应方向和动态过程的描述,在现代化学方程式中较少单独使用,更多是在强调物质守恒时出现。
“→”: 表示单向的、不可逆的反应,反应物彻底地转化为生成物,或者在实际条件下逆向反应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描述大多数已完成或趋于完全进行的反应的标准符号。
“⇌”: 表示可逆反应,反应同时向正向和逆向进行,最终可能达到动态平衡。这是描述那些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反应的关键符号。

这三个符号,如同化学反应的“路标”,指引着我们理解物质转化的方向、可能性和过程的深入程度。掌握它们,就能更准确地“阅读”化学世界的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算是国内中学化学的一个奇怪的规矩,无机用=,有机用→,可逆反应有时用 。

国外教材和大学教材其实更多使用→,上海的教材据说曾主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无机有机一律用“→”。近几年说是无机反应用改回“=”了。

至于==,可能是排版问题,也可能是一些老师认为化学的“长等于”和数学的等于不同,或者说等式、方程式、化学反应式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特意弄的。其实等式、方程式、化学反应式都是equation。个人感觉就和一些编程资料里反复强调“x = x+1”的等于号是赋值,不是真的等号一样,挺无聊的。

开头这个奇怪的规则延伸出好多解释,有些是附会的,比如有机里“=”会被认为是双键,所以用“→”,无机配合物里的配位键用“→”,所以用“=”,这个听听就好。现在更常见的解释是“‘=’还是‘→’要看反应是否是定量完成的,或者说是否是唯一的反应进行方向,不存在副反应,并进行到底”。也就是说定量了才能“前后相等”才能用“=”,而有机反应副反应多所以不能写“=”。

后面这个解释现实中经常引发一连串追问——无机化学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也不少啊?李比希测有机物分子式用的是燃烧法,难道不是定量的吗?有机的Click反应应该怎么处理?……出现这情况是对定义过度解读了。

上面这个解释中“定量”这个说法对应了goldbook解释中“stoichiometric”这个词。IUPAC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p262.

上图中前面讲的是“什么叫化学方程式”,这个不多说,关键是最后化学反应中间的连接符号问题:

= for a stoichiometric relation

stoichiometric reaction指“化学计量反应”,听起来很抽象,有一个词叫做“化学计量数”(stoichiometric number),就是反应方程式中,参与反应的物质前的系数。

→for a net forward reaction

forward reaction就是“正向反应”,就是高中书上勒夏特列原理中的那套东西,net forward reaction指“净的正向反应”,就是形成了产物。

后面两种双箭头应该好理解,就不解释了。

能看出上面四种符号不冲突,没有规定说“无机只能是=,有机只能是→”,或者“可逆反应一定要用 ”,不同的符号只是用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强调满足化学计量,“→”强调正向反应,双箭头强调处于平衡(equilibrium)或者可以朝着两个方向进行。

要说IUPAC这个规定有什么硬约束的话,大概只有“不符合化学计量的反应不能写=”“不自发的反应不写→”(这样说不严谨)吧。

所以上海的中学教材、国外的教材、大学的教材里各种反应写成“→”也没什么问题。但现在中学化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了,它有这种规矩就遵守吧。

要说历史的话,→ 是炼金术的遗留,早期炼金术一般都是文字描述或者隐语。炼金知识形成规模后需要简洁且普遍能接受的语言来记录。 1747 年威廉·卡伦 (William Cullen) 在格拉斯哥大学创立了化学系。 他手写的讲义包含使用箭头和字母的图表,表示当时已知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卡伦希望它们能帮助他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如下图。波浪线是“沉淀”,图里他想表达的是“元素间的置换”,现在看起来有些奇怪,但要注意到年代,1747年拉瓦锡才4岁。一些资料认为这种图是受到了牛顿《光学》的影响。

这个符号体系现在可以“翻译”如下,有一点语言学奥林匹克的感觉。中间的原图相当于“硝酸银 → 硝酸铜”这种记法。这就是→的故事。

之后的化学反应式可能受“亲和力”说的影响经常画成类似生物题里的遗传系谱图那样(1775年Bergman提出的反应记法)。

图里的Goethe就是那个歌德,这里虽然是在玩梗但歌德确实研究过化学。右边是他提出的 human chemical reaction theory的示意图。他晚年有一本四角恋长篇叫《亲和力》Affinity,这名字就来自化学,按现在的理解可以叫《化学键》[1]。他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参考:

上面这种Bergman图和现在的化学方程式差距还是很大的。记得见过有人提问“化学方程式是仿造数学的方程式来的吗?”确实是。

最早用类似数学公式的形式水平地描述化学反应的是拉瓦锡,下图中的(+)之类的标记表示发生了反应,那个类似系数的字母表示比例和乘积,♂,△表示各种物种。也有学者认为拉瓦锡是第一个在化学方程式中用=的,当然他用的 = 和现在的 = 不同。

回到正题,“→”表示生成了物质是炼金术的传统(知道化学平衡后变定义为净的正向反应),那“=”或者说stoichiometric呢?

这就要讲到德意志化学家 Jeremias Benjamin Richter(1762-1807)。他在1797年发现了当量定律,认识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存在着确定的定量比例关系。现在因为直接讲物质的量,很少再提“当量”的概念,最多就提个TNT当量,但这个发现在那时意义重大。

Richter 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毕业之后担任化验师,他认为化学是应用数学的分支,于是把数学方法引入了化学中。[2]此后,炼金术士开始关心起反应的数量关系了。他还提出化学反应中产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相等[3]。不过他没有提出用=表示,而是画成下面这样

在经过定比定律和原子论的思潮影响后,炼金术士对“炼金术”的理解焕然一新。十九世纪中叶,在数学式的水平书写+原子论+化学计量学的影响下产生了下面这种写法,因为中间写成=,所以被称为equation,化学方程式Chemical Equation的说法由此而来。

1858年英国一本教材中对两种记法的比较,明显能看出Bergman记法很复杂,迟早被淘汰:

同时A→B的炼金术传统还保留着,普遍不配平、不写全反应产物的有机反应更常用箭头。要说这不是狭义上的方程式吧,也对。但现在的“化学方程式”就是怎么定义的,不写全不配平用“→”也可以叫equation。

又因为箭头暗含正向移动的意思,1884年,能斯特和范特霍夫等人提出用双向箭头表示可逆反应。[4]两种双箭头早期没有区别,但后来有了一些差异。比如拉瓦锡汞和氧的那个反应应该是 ,而不是 ,因为文火加热氧化,聚光强热下分解,正向和逆向反应的条件不同,不是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看到下面这些记法不必担心他们“书写不规范考试会扣分”。

参考

  1. ^ 所以可以说歌德是“他们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甚至“生态化反”这些说法的创始人?
  2. ^ http://scihi.org/jeremias-richter/
  3. ^ 那年头化学测量很不准,连定比定律都要到他死后半个世纪才被验证。所以很多资料认为他过分追求数学形式对化学事实的说明,经常捏造数据。 而且他的文章用词非常晦涩难懂,也导致他的理论当时很难被接受,提到当量可能更多的时候会想到“倍比定律”。有多晦涩难懂呢?stoichiometric 化学计量学这个词就是他1792年首次提出的,同源的stoichiology 指细胞生理学,而stoikheion 希腊词根,指element。
  4. ^ http://www.eoht.info/page/History%20of%20chemical%20equation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