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汽车要做到在《流浪地球》中地表行驶,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点?

回答
《流浪地球》里的那些巨型车辆,在地球表面上能跑,在我们现实世界的汽车面前,那简直就是科幻中的科幻。想要让现在的汽车也能在那种极端环境下撒野,那可不是换个轮胎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解决一系列堪比“造卫星”级别的技术难点。

一、 超乎想象的动力与传动系统

想象一下,电影里那辆能拖动一座城市的超级卡车,它需要的动力,绝对不是我们现在发动机能提供的。

动力输出的量级: 现在的汽车发动机,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卡车,输出功率也就几千马力。但在《流浪地球》里,为了推动整个行星,那需要的动力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这需要我们开发出全新的、远超目前认知的能源系统和动力输出方式。可能是核聚变反应堆小型化,或者是某种尚未发现的能量形式的提取和运用。单靠燃油或电池,根本不够看。
传动系统的革新: 如此巨大的动力,如何有效地传递到车轮上?我们现在的变速箱、传动轴、差速器,都是为相对较小的力量设计的。在巨兽级别的车辆上,这些部件的尺寸、强度、材料都会成倍增加,并且需要承受巨大的扭矩和压力。这可能需要我们重新设计整个传动链,甚至可能需要全新的传动原理,比如用某种磁力传输或者能量束直接驱动车轮。材料的耐磨损、抗疲劳能力也必须达到新的高度。

二、 应对极端气候与地表环境的挑战

电影里,地球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蓝色星球,而是变成了一片冰封的荒原,甚至伴随着地质剧变。

极低温环境下的运行: 电影中的地球气温极低,远低于我们现在汽车的正常工作温度。电池会失效、机油会冻结、金属会变得脆性十足。现在的汽车很多部件在零下几十度都会出现问题,更别说电影中那种动辄零下一百多度的情况。我们需要研发能在极端低温下稳定工作的电池技术(如果用电的话),或者全新的耐低温润滑油和材料。所有暴露在外的金属部件,都需要特殊的防冻、防脆处理。
应对复杂地表: 电影中的地表充满了冰雪、裂缝、巨石甚至熔岩流(虽然电影后期主要集中在冰雪)。目前的汽车轮胎,即使是越野胎,也无法应对如此复杂且充满危险的地形。我们需要研发能够适应各种复杂路况的履带式或者新型的移动系统。这种系统需要具备极强的抓地力、通过性和避障能力,并且能够在不平坦的路面上保持相对平稳的运行。轮胎的材料、结构、甚至充气方式都需要重新设计,也许还需要某种形式的“主动悬挂”来适应剧烈起伏的地表。
防尘防沙(冰)与密封性: 即使是冰雪环境,也可能夹杂着细小的冰晶或尘埃,对机械部件造成磨损。汽车需要极高的密封性,防止这些物质进入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位。电影中的车辆很多是封闭式的,需要考虑空气循环和净化系统,以保证乘员的生存。

三、 制动与转向的革命

在如此巨大的质量和速度下,如何安全地制动和转向,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制动系统的极限: 想象一下一辆几千吨甚至上万吨重的车辆,要在一个冰面上停下来,现在的刹车系统根本不可能做到。我们需要研发能够产生巨大制动力的系统,比如带有强大电磁制动装置,或者能够利用某种反推力装置来减速。制动时产生的巨大热量也需要有效的散发系统。
巨型车辆的转向操控: 如此庞大的车辆,转向的难度可想而知。它们需要能够完成大角度的转向,甚至可能是在狭窄的区域内进行复杂的操作。这可能需要采用多轴转向技术,甚至是指向性更强的履带式转向,或者全新的驱动方式来实现精准的操控。转向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也需要达到新的高度。

四、 结构强度与材料科学的飞跃

电影中的车辆,其结构强度必须能够承受自身巨大的重量,以及在复杂地形中行驶时产生的巨大应力。

材料的选择与创新: 我们现在汽车使用的钢材、铝合金等,可能不足以承受电影中那种级别的载荷。我们需要开发出更轻便、更坚固、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的新型材料,比如高强度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甚至可能需要考虑一些在极端环境下性能稳定的陶瓷材料。
车体结构的优化: 车辆的整体结构需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以分散应力,防止在行驶过程中发生形变或断裂。底盘、车架、悬挂系统的设计都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以适应前所未有的载荷和冲击。

五、 环境感知与智能控制的升级

在视线受阻、通信可能受影响的恶劣环境中,车辆的感知和控制能力至关重要。

多传感器融合与恶劣环境下的感知: 电影中的车辆需要能够“看”到前方的路况,即使在暴风雪或浓雾中。这需要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热成像仪等,并且这些传感器需要能在极端低温、高湿等环境下稳定工作。还需要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成一幅清晰的环境图像。
高级自动驾驶与协同作业: 考虑到如此巨大的车辆和复杂的任务,完全依赖人工驾驶是不现实的。需要实现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能力,能够自主规划路线、规避障碍、完成复杂的协同作业(例如与其他车辆配合拖拽行星)。这需要强大的算法、高精度的定位系统以及高效的车辆间通信系统。

六、 能源补给与维护的挑战

在漫长的“流浪地球”旅程中,车辆的能源补给和日常维护也是巨大的难题。

高效能源的储存与传输: 如果是核能,需要考虑安全可靠的核燃料储存和反应堆维护。如果是其他未知能源,其储存和传输方式也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
就地取材与快速修复: 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可能随时获得后勤补给。车辆需要具备一定的就地取材能力,或者能够进行快速的自我诊断和修复。这可能需要模块化设计、易于更换的部件,甚至一些自修复材料的应用。

总而言之,要让现在的汽车能够在《流浪地球》中那样地表行驶,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工程实践的颠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汽车本身的范畴,而是涉及到能源、材料、控制、甚至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大融合与大发展。我们现在造出来的,更多的是“能开动”的机器,而《流浪地球》里的那些,则是能够“征服环境”的巨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个悲观的吧,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下,汽油车在地表行驶,加油就是最大的困难。如果说只是在-85℃的地表跑一跑看看风景,不考虑加油,那么我们再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低温冷启动问题,-85℃远远低于目前人类生活区的最低温度。在这个温度下,当前常见的机油流动性都会下降,活塞在气缸中很难顺利运转起来,因此必须研发低温流动性超强的润滑油才行。

同理,防冻液也得换。现在的防冻液成分主要是乙二醇,冰点在-68℃。显然在《流浪地球》中开汽油车,防冻液都结冰了……

然后,电子器件我们看看发动机的大脑——ECU,你可以理解为汽车的主板芯片。当前ECU的工作温度是-40~80℃,显然无法满足《流浪地球》里的设定。因此,要给ECU一个加热保温方案才行。事实上,汽车里大部分满足车规级的电子器件,其工作温度范围都跟ECU差不多。

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车内所有橡胶件的低温脆化,这里涉及一个概念叫“玻璃化温度”和“脆性温度”,就是说温度低至某点时,高聚物材料会失去弹性,变硬变脆。对于汽车上使用的橡胶件来讲,它们只能工作在脆性温度以上,否则就蹦登仓了。

你看,很多橡胶的脆性温度Th都高于-85℃,根本无法在《流浪地球》中的地表环境使用。所以未来的人们一定要研制出更耐低温的橡胶轮胎、垫圈等等,方法是寻找新的添加剂配方。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汽油车遇到的技术困难,其中大部分可以通过给零部件加热保温解决。既然如此,加热的热量从哪儿来呢?用电呗。

都用电了,那还开个球的汽油车啊……直接电驱动不就得了。

因此,我认为《流浪地球》中地表行驶的车辆,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就是核动力串联混动汽车。

汽油车里的串联混动,就是烧汽油来发电,存到电池中,再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

《流浪地球》里,既然行星级别的超大功率推进器都能建成,微型核动力应该不在话下吧。我们可以将串联思路应用到地表汽车中,靠核能发电存入电池,然后电动机驱动车辆。

再回答题主第一个小问题:为什么方向盘变成球?我认为这里的设定绝非是为了科幻而科幻,从《流浪地球》中矿车的动态表现上看,矿车虽然体型巨大,但又十分灵活,因此需要一个同样足够灵活的方形盘才能精确操作。

和平年代中,我们看到的大车方向盘直径很大,转向比也很高,司机拐个弯要甩开膀子揉半天。这是因为出于安全考虑,车辆设计时要通过调高转向比、设置较大虚位的方式过滤掉一些来自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如司机的微小触碰、车辆过坑)。

但是,《流浪地球》是一切以生存为准、争分夺秒的年代,高效、快速才是追求。所以,减小方向盘变成一个球,可以大大降低司机的动作幅度,从而更准确地操控车辆。同时,矿车的转向比也调得很小,这些都是为了让车能灵活一些,方便快速掉头,或避让危险。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多年驾驶经验、技术高超的司机才能开这样的矿车。

此外你会发现,《流浪地球》中的矿车已经没有现代汽车中的机械转向结构了,这个设定也是有迹可循的。

现在的量产车里有一项技术叫“DAS线控转向”,就是通过方向盘生成电信号,再将信号处理成指令发送给转向电机,过程中没有机械连接。所以,《流浪地球》中矿车的方向球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量产车技术理论支撑的。

除了技术支撑,还有电影设定下的现实意义。《流浪地球》矿车也采用电传信号的控制方式,这么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车太大,从司机到车轮半轴距离太远,机械传动只会增加车辆的复杂性,降低可靠性。采用类似电传信号转向,还能让驾驶员高度自定义操作力度、灵敏度,更符合当下技术发展的方向。

看到方向球上还有一个黄色的拨片了吗?我猜那是一种防呆机制,设置这个开关,不用的时候拨到另一边,可以防止方向球被误触旋转。《流浪地球》有太多细节设定其实都很硬、很专业,我只看了一遍,方向球的很多操作印象不深了,有印象的同学请指正。

补充:

片中有一句官方解释,“汽车方向球技术极大减轻了驾驶重型车辆的身体负担,可以让更大年龄区间的驾驶员承担驾驶……”为后面韩子昂驾车做了合理性铺垫。

user avatar

首先,从补充能源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出车子是加注燃料的,所以它应该不是纯电动车。(而且燃料加注时明显有液体流动声和机械泵的运转声)

但从车辆的启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来看,它应该是具备电驱动功能的,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一台FCV(燃料电池车),REEV(增程式电动车),或者是一台PHEV(插电式混动),而并非一台纯汽油车。然而这应该也是一台核动力车,因为核动力加注燃料的周期少说也是以几万公里计,满燃料的车子跑到苏拉威西就要补充燃料,这续航不像核动力,而且加注核燃料也不可能在毫无辐射防护的情况下进行。

另外这台车虽然是通过加注燃料来补充能源的,但燃料基本不可能是汽油。因为在零下八十二度的环境中汽油很难挥发(部分成分已经凝固),也就导致汽油机的启动性能会非常差。

所以汽油车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发动机的低温启动性能差。解决方法么要么就换一种凝固点更低的燃料,比如醇类或者液氢,要么用电加热燃料到一定温度后再进行点火。但电加热的效率实在是不高,所以燃料不是汽油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材料的低温脆化问题,我们只能认为当时的人类科技树已经点满了【低温强化材料】的技能点了(

另外还有一点其他答主没有提到的就是电池的低温衰减问题,很明显运载车是有电驱动的,然而无论是锂电池还是燃料电池,其低温性能都是非常差的。

就拿锂电池举个例子,众所周知,环境温度越低锂电池的内阻就越高,从而会导致电池的充放电能力下降,也就会直接导致车辆的功率下降。况且零下八十多度已经不仅仅是能力下降这么简单了,在这种低温下连电解液都该凝固了,地球上现有的锂电池科技肯定是无法制造出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正常使用的电池的,因此如何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也是一个急需克服的技术难点。

然后再谈一谈题主的几个小问题。

1)为何转向操纵机构要设置成球型

认为球形没有意义的朋友肯定是没好好看电影。其实电影开头的新闻直播间里的字幕就说了, 方向球技术能极大减轻重型车辆的身体负担。可能没开过卡车等重型运载工具的人无法理解这一点,有机会的话去打一打卡车的方向盘试试就知道那有多累了。

球形机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迅速进行方向的指定。用方向盘控制方向最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自己的车轮现在是朝向哪个位置的,这也是大量司机惧怕侧方位停车的主要原因。然而用方向球控制方向的话可以做到指哪儿走哪儿,这种操作方式更符合直觉。

你们看看某知名人形兵器的操纵杆有一段时间也是球形的嘛。

当然转向球肯定也有不易操控等短板,但说这是为科幻而科幻的人怕是在为杠而杠了。

我猜运载车的操作方式如果做成下面这个样子可能就没人杠了,但驾驶员的培训周期可能要变成十年?(如果你是New Type或者Coordinator的话也许只要几分钟)

2)为什么需要多年驾驶经验才能开

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车速快。

按照运载车满功率十几个小时能从杭州开到苏拉威西来推算,最高车速应该在300km/h左右。普通人不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肯定是没法熟练掌握重型运载工具在高速时的安全驾驶的。

二是操作精度要求高。

电影的最后,学习了三年运载车驾驶的刘户口虽然已经是初级驾驶员了,但开起车来还是保持不了车身平衡。这表明了球形操作杆需要极高的操作精度,不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是无法进行安全驾驶的。

user avatar

虽然题主想的方面很多,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基于目前技术和经验理性分析的问题,而是一个开脑洞的题目。

那么,我们需要像拍电影那样,先够建一个世界观。我感觉,总体上这个世界观还是比较矛盾的。

流浪地球时代,行星发动机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并熟练应用把矿石进行核聚变利用的技术。但是从运载车仍然需要加注燃料看,微型核聚变装置技术还未突破。

当然,加注的可能并不是液态燃料,也可能是充电。

从救援队穿着的外骨骼需要电力驱动,保温衣需要电力取暖。且那么小的电池可以提供那么久和那么强的动力来看,电池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突破,能量密度比现在高几个数量级也是可能得。同时,可以在极低的温度下保持足够的能量输出能力。

这样一来,人类的能源几乎是免费且无限供应的。车辆而很可能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电池装置提供驱动力和近乎无限的电能。

电力供热结合保暖技术,保持驾驶室适宜温度,以及其他电子设备运转温度。

地表气温只有-85摄氏度,而且随着流浪进度加深,温度会更低。

那么,那个时候的人类很可能已经掌握了高温超导技术,利用当时的低温,实现高效的电磁转化。

从杭州到苏拉威西,直线距离最短3200km,他们用30来个小时跑完全程,意味着平均时速高达 100km/h以上。而在那个背景下,道路条件那么差,几乎在冰面上跑,车辆的悬挂系统如果是现如今这种弹簧或者气压式的,我觉得根本不靠谱,所以还是电磁式的机械结构比较靠谱。

另外,在低温状态下,能够支撑起11km高的行星发动机,那时的金属材料技术也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金属的结构强度远远高于目前的钢铁,保不齐是核聚变产生的新元素,结构强,密度低,不怕低温。

所以我说的什么意思呢?由于能量变得廉价和几乎无限供应,那时候的大卡车很可能是全电模式,轴承等目前需要润滑济的部位,完全可以变成利用电磁进行“润滑”,也就是零件实际上是利用类似磁悬浮的技术,处于彻底分离状态,没有摩擦力,根本无需润滑。

至于转向球,电影里是有交代的,由于卡车体积巨大,可能可以拉几百吨的货物,加上道路条件恶劣,现在的转向技术效率低,费力。转向球应该是一种电传动技术,转动一定角度,车辆轮胎自然跟着动。

正因如此,类似目前转向助力可调,那时每个驾驶员灵敏度要求不同,所以刘启用他爷爷的车卡开车,刚开始不适应他爷爷的灵敏度,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转向球技术也符合我上面说的电磁技术高度发展。

moss的存在标志着那时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比现在不知道高了多少个等级,那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类驾驶员,其实我还没想明白。

user avatar

以上几位都从汽车角度说的很好了,我从其他方面(主要是原作和一切小细节)方面来谈谈。

1、为什么转向操作机构设计成球形

2、为什么要多年驾驶经验才能开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个车太快了。

杭州经马尼拉到苏拉威西岛比较适合建造地球发动机的地区要足足3700公里,十几个小时能开过去意味着速度必然超过200千米每小时,甚至很可能300千米左右——这里可以确定赤道发动机必然是修剪在赤道以南的,因为他提到了永夜。

这车速度达到了300公里,也就是和F1一样的速度,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这里,这车是50吨级的重型自卸卡车,自身重量也超过40吨,整体质量在90吨以上。

车队是由50吨的巨型自卸卡车组成,车上满载着从太行山上挖下的岩石。汽车很快升到了5000米以上,下面的大地已看不清细节,只能看到地球发动机反射的一片青光。

虽然F1赛车也有300公里以上的速度,但F1整车重量不超过600千克,而这辆车有90吨,超过了绝大多数坦克!

而绝大多数F1赛车手,从第一次接触车开始到开上F1,大多数要经过10年以上时间,10岁左右就接触车辆,然后14、15岁开始从初级方程式赛车开始训练、参赛,目前全球最年轻的F1赛车手是马克斯·维斯塔潘,他爹就是F1赛车手,但是他第一次比赛,也是17岁半的事情了。

对他来说,应该至少接触了汽车8年以上(从8、9岁开始算),估计他爹从小训练。

用5年来训练一位卡车驾驶员,实际上已经是技术进步的优势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启真的是天才……

正常50吨级自卸卡车的功率仅仅不到400马力,速度也只有60左右,到达接近300千米的时速至少要提升4倍的速度,也就是翻两番,但车速提高一倍,功率就要提高六到八倍,况且卡车还不像超级跑车一样做了减阻设计,理论上需要更多的功率。

400×8×8=25600马力,考虑到这车的造型,我觉得应该有3万马力以上。

让90吨级的车达到300千米以上的速度需要的马力在三万以上!

三万马力各位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概念,我举个例子。

中国的054A护卫舰,4000吨级,他的功率仅仅只有不到3万马力,只有4台5000千瓦级的发动机。

仅仅只有2.7万马力。

也就是说,如果让一艘054A和这辆卡车拔河,如果绳子足够结实,那么054A拔不动……

拔不动……

动……

这发动机技术高到什么地步了呢?卡车是需要扭力的,如果卡车都能装一台3万马力的发动机达到300公里以上的速度,这时候的普通车大概早就超音速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原作里写过这一点。

我们的飞行汽车以四倍音速飞行了两个小时,终于能够看到太阳了,它刚刚升出太平洋,这时看上去只有棒球大小,给冰封的洋面投下一片微弱的、冷冷的光芒。

人类现在能拿出来的最强发动机,这种卡车可以用的无非就是坦克上的发动机,然而最多也就达到2000马力左右的水准,在体积几乎不变(卡车也就那么大地方)的情况下,功率提升了15倍。

也就是说,这时候能开车的,回到2022年,吊打风见隼人还是大概率很轻松的。

你一个700公里直线,600公里过弯的赛车有啥好骄傲的?

3、对于现在的汽车来说,那时的汽车有什么创新

4、在极低温度下,如何克服对电子和机械部分的影响,如何保持发动机工作温度。

除了还挂了个“汽车”的名字以外,其他应该都是创新……

动力上面已经谈过了,能源问题其实原作里提到了。

车子不是核动力的,但是用的是核电池,加能源应该是直接加浓缩铀的,因为技术已经先进到这一步了

衣服就是核电池

父亲是空军的一名近地轨道宇航员,在家的时间很少。记得在变轨加速的第五年,在地球处于远日点时,我们全家到海边去过一次。运行到远日点顶端那一天,是一个如同新年或圣诞节一样的节日,因为这时地球距太阳最远,人们都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像以前到地面上去一样,我们须穿上带有核电池的全密封加热服。外面,地球发动机林立的刺目光柱是主要能看见的东西,地面世界的其它部分都淹没于光柱的强光中,也看不出变化。

核电池这一点后面还提到了。

真感谢死刑的执行者们,他们为这些罪犯找了一种好的死法:他们收走了被判死刑的每个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他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从车子没有排气口(烧开水)来看,车子应该是核电转化发动机,直接用核电池里的能源驱动电动机,这个倒是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既低温下动力怎么工作。

电子产品之流倒不怎么担心,现在很多电子产品在外界之所以冬季掉电,主要是因为电池的问题,大多数电子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其实是考虑了超低温使用的,至少测试的时候零下40度这一关必须过去,毕竟你想卖到全求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室外掉电太猛是人类电池技术太渣。

核电池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毕竟电动机这东西只要不冻出毛病,理论上越低温反而应该越好一些,因为超导效应……

按2075年的技术,外界温度零下83度的情况下,超导并不困难

相对在低温下保持工作,如何高温下保证工作反而才是一个大问题,行星发动机内部超过100度以上的高温要维持正常工作的难度其实比零下80度维持工作要困难得多。

以人类现在的技术都可以做到零下70、80度还能工作,比如南极考察就必须考虑这一点,在南极内部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常年低于零下50度,但在100度以上的高温当中工作反而很困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流浪地球》里的那些巨型车辆,在地球表面上能跑,在我们现实世界的汽车面前,那简直就是科幻中的科幻。想要让现在的汽车也能在那种极端环境下撒野,那可不是换个轮胎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解决一系列堪比“造卫星”级别的技术难点。一、 超乎想象的动力与传动系统想象一下,电影里那辆能拖动一座城市的超级卡车,它需要的动.............
  • 回答
    太好了!听到一个经管专业的同学,而且还是个资深车迷,立志要做车评人,我简直太为你高兴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方向,而且你的经管背景恰恰是成为一个优秀车评人非常重要的加分项。首先,回答你最核心的问题:经管专业,大二,资深车迷,想做车评人,可以吗?答案是:当然可以!而且我敢说,你很有潜力!.............
  • 回答
    你想把现代汽车的各种信息,像仪表盘上的速度、油耗、导航信息,雷达探测到的障碍物,还有夜视仪看到的昏暗路况,一股脑儿地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让驾驶员一眼就能看到,这想法可太棒了!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什么信息都能“浮”在前面,简直不要太酷。这事儿,技术上来说,不是完全做不到,但要做到电影里那种“无缝集成”.............
  • 回答
    总感觉现在汽车的质量不如以前了,这绝对不是一个人脑子里偶尔冒出来的想法,而是很多人心底的共鸣。说起来,这事儿还挺复杂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咱得承认,现在的汽车技术确实是飞跃了。你看看,什么自动驾驶、大屏幕、智能互联,这些以前是科幻片里的东西,现在都能在车上实现。但是,这就像给一个东西加了.............
  • 回答
    说起老解放汽车和拖拉机的手摇启动,那可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心中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也是那个时代工业水平的一个缩影。现在想想,用那粗大的摇把,使出全身力气,在发动机吱呀呀地反抗下,硬是把它“摇”醒,确实挺有“爷们儿”劲儿的。这事儿吧,说白了,主要就是那个年代跟现在比,在汽车发动机的起动系统上,关键的自动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汽车动力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柴油发动机在汽车领域也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欧洲市场。但如今,汽油发动机确实占据了乘用车市场的主流地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我将为你详细展开:1. 历史背景与柴油发动.............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品牌的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尤其是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产品力的显著提升:从“能用”到“好用”,再到“惊艳”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过去的中国品牌汽车,更多是满足“能开就行”的基本需求,在设计、品.............
  • 回答
    关于SUV,手动挡和自动挡哪个更省油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车辆本身的设定、驾驶者的习惯、路况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它们各自的优劣之处。从技术原理上讲,手动挡的优势在哪里?早些年,人们普遍认为手动挡更省油,这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现代科技的尖端和历史悠久的伙伴放在一起比较,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要说“聪明省心”,这俩家伙的路数可差太多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科技的集大成者,但仍是“工具”先说说咱们这会儿的新鲜玩意儿——自动驾驶汽车。这玩意儿之所以能跑起来,背后是无数的传感器、高性能的计算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车主在使用汽车方向盘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感受。你说“39点钟位置”这个说法,我理解你大概指的是方向盘的上方偏左一点点那个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0点钟”方向的附近。为什么这个位置总感觉握不稳,或者说不够“服帖”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来一样样捋捋。.............
  • 回答
    曾经,汽车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拥有一辆车是许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曾经令人艳羡的高价车型,很多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下面就来聊聊那些价格“跳水”令人咋舌的汽车们。1. 曾经的“陆地巡洋舰”—— 丰田陆地巡洋舰(Land Cruiser)陆地巡洋舰,尤其是早期的进口版本.............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车迷心中的一个隐秘角落。确实,从账面数据上看,现在的新车在马力、百公里加速、极速等方面,普遍都比90年代的性能车要强悍得多。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90年代的汽车工业念念不忘,甚至称之为“巅峰”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是数据之外的情感和文化共鸣。1. 纯粹的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咱们现代汽车里,油门和刹车虽然都由电脑控制,但为什么不把它们一股脑儿搬到方向盘上,就像飞机或者一些赛车那样呢?明明看起来操作更集中,似乎更“酷”,也更方便。其实这里面的道道儿可不少,技术可行是一方面,但涉及到安全、驾驶习惯、成本以及很多隐.............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聊的。咱们身边确实能看到不少开着宝马、奔驰、奥迪这些牌子车的朋友,价格少则三四十万,多则五十万甚至更高。这不禁让人好奇,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有钱人”呢?咱们得承认,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在中国,这三个牌子的汽车销量确实很可观,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但要说买这些车的人都是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层面,从经济、科技、文化到个人选择,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即便在美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的情况下,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消费者选择购买美国品牌的产品。首先,得承认,美国的科技和品牌确实有其独到的优势,这些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完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又恼火的遭遇!看到心爱的狗狗受伤,车主还肇事逃逸,真是太让人气愤了。别急,一步步来,咱们得冷静处理,尽可能挽回损失,也为以后避免类似事情做些准备。第一步:立刻救助狗狗,稳定伤情!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任何事情都得让狗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安抚狗狗: 狗狗受了伤,惊吓肯定不小.............
  • 回答
    换车这事儿,很多人都纠结,尤其是纠结于“置换”还是“自己卖二手再买”哪个更划算。大众换丰田,这种跨品牌置换操作起来是怎么回事?别急,咱们一样一样捋清楚,让你心里明镜似的。汽车置换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汽车置换就是你把现在开的车,交给经销商或者专门的置换服务商,他们会根据你车子的车况、品牌、型号、年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处于一个完全独立的平行空间,从清朝到现在三百多年(大约从17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历程中,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中国在没有外部技术输入的情况下,自行发明蒸汽车和电的可能性。前提假设: 完全独立的技术发展路径: 不受外部技术、思想、文化或政治事件的影响。这意味着没有西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卡诺循环给出的效率极限是40%,而现在有些汽车发动机却能声称超过这个数字。首先,我们得明白卡诺循环是怎么回事。卡诺循环是理论上最完美的、最理想的热机循环,它由四个可逆过程组成:1. 等温膨胀: 工作物质(比如气体)从高温热源吸收热量,并在恒定温度下膨.............
  • 回答
    奥迪汽车如今为人熟知的那些流畅、动感且充满未来感的“大嘴”前脸和犀利的灯光设计,其奠基者并非一人,而是经历了一个演变和集大成者的过程。但如果要追溯一个关键人物和重要的转折点,德斯蒙德·吉尔斯(Dezign) 的贡献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他尤其在奥迪 A6 (C5) 和 A4 (B5) 等车型的设计中留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