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占庭帝国怎么看待罗马城?

回答
罗马城在拜占庭帝国眼中,绝非仅仅是一座地理位置上的城市,它承载着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记忆,一个关于帝国合法性、荣耀和继承的源泉,同时也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提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拜占庭人的世界观和他们是如何构建自身身份认同的。

“永恒之城”的余晖与精神纽带

首先,从根本上讲,拜占庭人是罗马人。即便他们越来越多地用“罗马”(Rhōmaîoi)来称呼自己,并且帝国的中心早已东移至君士坦丁堡,罗马城本身的光环从未完全消散。他们继承的是整个罗马帝国,而罗马城是这个帝国的摇篮。这种继承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合法性的源泉: 拜占庭皇帝,无论是科穆宁家族还是帕里奥洛格家族,他们统治的基础是罗马帝国的延续。罗马城是这种延续的象征,是他们“罗马皇帝”头衔的直接根基。尽管他们远在东方,但每次加冕、每一次重要的诏书,都隐含着对罗马法统的追溯。罗马城虽然不再是实际的首都,但在理论上,它仍是帝国起源地,是帝国合法性的“圣地”。
历史记忆的载体: 罗马城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斗兽场、元老院遗址、凯旋门……这些古老的建筑并非仅仅是石头堆砌,它们是拜占庭人回顾自身辉煌过去、汲取民族自豪感的活生生的教材。当他们谈论奥古斯都、哈德良、君士坦丁大帝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很大程度上是罗马城的景象。
一种特殊的依恋: 即便帝国中心早已转移,拜占庭人仍然对罗马城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它就像一个远在天边的故乡,虽然生活已不在此,但血脉和情感依然相连。这种情感在帝国经历危机、或者在需要彰显自身正统性时尤为明显。

现实的挑战与日益疏远的辩证关系

然而,这种情感和继承并非单方面的崇拜,它夹杂着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日益增长的距离感。

帝国的转移与重心东移: 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迁至拜占提翁(后更名君士坦丁堡)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决策不仅改变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深刻影响了拜占庭人对“帝国”概念的认知。君士坦丁堡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坚固的防御和新兴的基督教文化,逐渐取代了罗马城在实际统治中的核心地位。罗马城虽然古老,但在拜占庭人眼中,它开始显得有些“过时”和“无力”。
西方的政治真空与失落: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罗马城本身陷入了一段混乱时期。它经历了蛮族入侵、教皇权力的崛起,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争夺。这对拜占庭人来说,既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也是一种现实的困境。他们继承的是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而看到罗马城沦为政治碎片化的地区,自然会感到失望。
罗马城的被“占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城实际上的统治权逐渐落入了教皇手中,并成为教皇国的一部分。这使得罗马城在拜占庭人眼中,不仅是过去的辉煌,也成为了一种“失落”的领土,或者说,被“非罗马”势力占据的象征。尤其是在东西教会分裂加剧后,罗马城的宗教象征意义在拜占庭人眼中,反而带上了一层负面色彩,成为他们与西方教会冲突的焦点。拜占庭皇帝视自己为唯一的罗马皇帝,而罗马教皇则被他们视为地方性的主教,这种认知上的冲突,让罗马城在拜占庭人的情感光谱中增添了一层复杂性。

一个模糊而动态的形象

因此,拜占庭人看待罗马城,并非是单一的“爱”或“恨”,而是一种多层次、不断演变的情感和认知。

对过去辉煌的缅怀: 他们怀念罗马城所代表的那个强大、统一、文明昌盛的时代。
对现实权力的疏离: 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独立发展,罗马城在实际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衰微,这种疏离感是必然的。
对继承权的坚持: 但无论如何,他们始终坚持自己是罗马的继承者,罗马城是这个伟大传承的起点,是无法抹去的历史印记。

可以说,罗马城在拜占庭人的心中,既是精神上的圣地,也是现实中渐行渐远的故土。它是一个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源头,也是一个提醒他们帝国已经发生巨变的复杂象征。这种辩证关系贯穿了整个拜占庭历史,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和帝国认同。当他们提及罗马城时,那语气中可能夹杂着对往昔的追思,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自身合法性根基的确认——一种混合着荣耀、失落、坚持与疏离的复杂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罗马在迁都以来的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与文化地位,总体上来说在其后的罗马世界内是在不断减弱削弱之中的。

在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之后,罗马依然拥有着在帝国内部极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在狄奥多西大帝驾崩之前,也是罗马城历史上自共和国之后进行的最全面一次人口普查,罗马城到了狄奥多西时期依然拥有着35万左右的人口,在全帝国范围内依然算是排名前五之内的西部第一巨城。

从政治上来说,罗马城依然属于帝国内最受帝国政府“关注”的两大城市之一,另一个是谁自然不用多言。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时期首次设立“市长”一职,从此整个帝国境内只拥有着两个市长,新罗马市长与罗马市长。可见在当时,罗马城的政治地位,表面上或者说情怀上依然是仅次于君堡的。

虽然西部皇帝的宫廷与近军驻地往往是米兰,特里尔等,但是,正如帝国皇帝与共帝的选举是在君堡一样,在君士坦丁皇帝去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西部皇帝的选举则依然是在罗马城进行,旧时代的元老们虽然大权旁落,但依然在西部有着他们东部同行无法想象的特权与地方实力。

而到了查士丁尼时代,罗马城更是被钦定成为帝国三大官僚的产出地之一。

拥有着三所被官方认可可以用学历聘任国家官僚的三大法学院之一,另外两个在君堡与贝鲁特。

可以说,在这个时间段,其实你不能说“罗马城”的地位真的有多low,从一些角度来看,君士坦丁废除了罗马的特殊地位与一切福利,自然是让无比虚胖的罗马城开始大幅度的缩水,但是另外一个方面。

罗马牧首与众平等者第一的存在,与天下三大官僚出产地,老罗马独占其一的优势,让老罗马城在4-7世纪,某种意义上比旧三世纪,在帝国内部的重要性与存在感更加的浓重了。

这也正因为如此,而在查士丁尼时期,虽然罗马城的人口已经大幅度的缩水到了几万的水平,可是其影响力依然遍布全国。

此时的罗马人看待罗马城依然是带有着非常浓烈的情感色彩的。

而在七世纪之后,随着东部半壁江山的沦陷,全地中海城市陷入全面的衰退,以及帝国对意大利事物的愈发力不从心,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罗马城,罗马人已经是没什么看法了,为什么没什么看法?

因为力不从心,此前设立的罗马城市长一职,在这个全面大衰退期里也愈发的衰落,最终导致其管理城市市政监督税收司法的权力最终被罗马牧首吞并,而皇帝与君堡朝廷对此无动于衷。

到了这个时候与地步,帝国政府对于罗马城已然再也不重视了,而平民自然也同理。

而后世的更多问题,第一依然是政治因素,君士坦丁五世可以对罗马与拉文纳总督府不管不问,但是曼努埃尔也可以对罗马教廷关系密切良好。

而普通罗马人君堡人的看法?

自七世纪帝国的全部城市陷入全面衰退以来,君堡市民愈发的看不起一切非君堡的城市市民,这在马朝黄金期与科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当时的罗马帝国,除了一个君堡以外,可否还有一个稍微能与君堡在某方面媲美的城市吗?已经没了,也许在晚期古典时代,你还能找出无数的各有特色,人口教育经济文化各方面资源又并不比君堡逊色太多的城市。

但是到了中世纪时期的罗马帝国,这些已经都没了,这也自然而然为君堡市民们膨胀的优越感更上一层楼,所以鄙视老罗马城什么的,并不是老罗马城的特例,君堡市民们看不起一切都非君堡城市,老罗马仅仅是其中之一。

我想这也最能反应出平民们的态度了吧?

平民是不会管什么罗马性不罗马性的,他们只会觉得天下除了自己住的地方,才算叫“城”。

user avatar

罗马的名字出自台伯河畔的那座七丘之城不假,但是中世纪的东帝国并不认为罗马城能够垄断“罗马性”。君士坦丁堡也好,老罗马城也好,不过是承载罗马性的躯壳。在中世纪的拜占庭人看来,罗马的内在已经被君士坦丁大帝转移到了君士坦丁堡——金角湾畔的新罗马,她是罗马新的道成肉身。残留在罗马城的不过是砖石瓦砾而已。

有一首九世纪的诗歌很明白地反映了这种感受:

你们的皇帝已经在许久之前抛弃了你,罗马,
你的荣耀和名号已经消失不见,去向了希腊……
如花绽放的君士坦丁堡现在被认做更新的罗马,
古老罗马啊,道德衰颓,壁画脱落,是你的命运。
(《国王的两个身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p174-175)

罗马教宗约翰十二世的使节克莱蒙那主教柳普西兰德(Liutprand of Cremona)在968年出访君士坦丁堡的时候,由于称呼拜占庭皇帝为希腊皇帝,受到拜方怒斥,他们的谈话中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Hear then! The stupid silly pope does not know that the holy Constantine transferred hither the imperial scepter, the senate, and all the Roman knighthood, and left in Rome nothing but vile minion s- fishers, namely, peddlers, bird catchers, bastards, plebeians, slaves. He would never have written this unless at the suggestion of your king; how dangerous this will be to both-the immediate future, unless they come to their senses, will show." "But the pope," I said, "whose simplicity is his title to renown, thought he was writing this to the honor of the emperor, not to his shame. We know, of course, that Constantine, the Roman emperor, came hither with the Roman knighthood, and founded this city in his name; but because you changed your language, your customs, and your dress, the most holy pope thought that the name of the Romans as well as their dress would displease you. He will show this, if he lives, in his future letters ; for they shall be addressed as follows: 'John, the Roman pope, to Nicephorus, Constantine, Basilius, the great and august emperors of the Romans! " And now mark, I beg, why I said this.
Internet History Sourcebooks Project


另外推荐一下这个答案:zhihu.com/question/201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