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二的孩子晚上做作业非要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影响学习吗?

回答
看到孩子初二了,还在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必须配着音乐,作为家长,心里肯定会泛嘀咕:这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自嗨”?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究竟是好是坏,能影响学习到什么程度,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这东西,对人的影响太复杂了。它不是一张白纸,能让你随便画上学习的图案。

音乐对学习的“干扰”篇:

分散注意力是第一大罪状。 尤其是初二这个年纪,正是知识点开始加深、难度增加的时候。音乐,尤其是歌词复杂的流行歌曲,会像一个“诱惑者”,悄悄地拽走孩子的注意力。大脑处理音乐信息需要能量,它会和学习任务在大脑资源上“抢地盘”。当孩子沉浸在歌词的旋律和故事里时,课本上的公式、单词、历史事件,可能就被晾在一边了。特别是那些让孩子有强烈情绪反应的音乐,更容易让ta沉浸在音乐的情绪中,而不是集中精力在作业上。
影响深度思考和记忆。 学习,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孩子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分析问题、理解概念、记忆知识点。而音乐,尤其是内容丰富的音乐,很可能让孩子陷入一种“浅层处理”模式。他们可能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眼睛盯着课本,耳朵听着音乐,但真正有多少内容被大脑吸收、理解并储存下来,就很值得怀疑了。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学习效率和记忆的牢固程度。
增加“转换成本”。 孩子在听音乐时,大脑会切换到一种“娱乐模式”。当需要从音乐模式切换回学习模式时,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和精力。就像你刚从一个热闹的派对回来,立刻要投入到枯燥的数学题中,大脑需要一个适应期。如果孩子频繁地被音乐打断,或者自己主动切换去听歌,这种“转换成本”会不断累积,降低整体的学习效率。
可能形成“依赖”。 更糟糕的是,如果孩子习惯了在音乐的陪伴下写作业,一旦没有音乐,ta可能会觉得不适应,甚至焦虑,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作业。这就变成了一种“音乐依赖”,把音乐当成了写作业的“拐杖”,而不是一个可选项。

音乐也不是“洪水猛兽”:

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对有些人来说,音乐反而是学习的“助燃剂”。

“白噪音”或纯音乐的奇效。 很多人发现,像古典音乐、纯音乐、或者一些专门为学习设计的“白噪音”(如雨声、海浪声)反而能帮助他们屏蔽外界的杂音,创造一个相对专注的环境。这些音乐通常没有歌词,节奏平缓,不会引起过多的情绪波动,反而能让大脑保持一种“警觉”但又不至于过度兴奋的状态,提升专注力。
缓解学习的枯燥感。 学习过程有时确实会比较枯燥,特别是重复性的练习。适度的音乐,可以给学习过程带来一些愉悦感,让孩子不那么容易感到疲惫和厌烦,从而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帮助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孩子。 有些孩子可能本身就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情况,适量的、特定类型的音乐,反而能帮助他们“安抚”大脑,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的音乐是否影响学习?

这才是关键。与其直接禁止,不如先观察和沟通:

1. 观察孩子的状态:
作业完成情况: 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做的作业,质量怎么样?有没有错别字、计算错误、理解偏差?是否比平时花费的时间更长?
学习效率: 同样的作业量,有音乐和没音乐时,完成的速度和质量有变化吗?
专注度: 孩子在做作业时,是否频繁地被音乐吸引,暂停作业去听歌,或者跟着哼唱?
情绪反应: 音乐是让孩子更放松愉快地学习,还是让他情绪波动,甚至影响到对作业的态度?
对音乐的依赖程度: 尝试在某个晚上让孩子不听音乐写作业,看看ta的反应,是能顺利进行,还是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2. 和孩子沟通:
直接问问ta: “宝贝,你觉得边听音乐边写作业,对你完成作业有帮助还是有影响呀?” 听听孩子的想法,他们可能自己也知道音乐带来的干扰,只是不愿意放弃。
了解ta听什么音乐: 问问ta听的是什么类型的音乐,是节奏强劲的流行歌,还是舒缓的纯音乐?这很重要。
表达你的担忧: 用温和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的观察和担忧,比如:“我注意到你听音乐的时候,有时候会停下来跟着唱,我有点担心这会影响你专心做题。”

给家长的建议:

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因材施教”: 如果孩子听的是无歌词的纯音乐,且能保持专注,作业质量也过关,那或许可以允许。但如果是流行歌曲,特别是ta喜欢的、能引起共鸣的歌曲,那影响就很大了。
尝试“音乐分级”:
写作业时: 优先选择纯音乐、古典音乐、轻音乐、白噪音等。
需要大量背诵或理解时: 最好不听音乐,全神贯注。
做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时: 可以尝试一些舒缓的音乐,但要观察效果。
设定“无音乐时段”: 比如,在做一些特别重要的、需要深度思考的科目时(如数学的难题、物理的推导),和孩子约定好,这段时间不听音乐。
提供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觉得不听音乐很孤单或枯燥,可以提供一些替代方案,比如:
“奖励式”听歌: 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后,可以有一小段时间听喜欢的歌作为放松。
“安静独处”练习: 鼓励孩子尝试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专注带来的成就感。
使用降噪耳机: 如果孩子非要听,可以考虑使用降噪耳机,效果会比直接听音乐好很多。
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在家工作或学习时,也要注意环境的安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长的心态: 保持耐心和沟通。初二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一味地强制禁止,反而可能引起ta的反感和逆反心理。理解孩子的需求,并引导ta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孩子初二晚上边听音乐边写作业,确实有影响学习的风险,但影响程度和类型取决于很多因素。关键在于家长如何观察、沟通,并引导孩子找到最适合ta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问题,有些枯燥无聊重复性大的作业,听音乐确实有舒缓烦躁心情的效果,我上初中的时候,MP3加耳机是作业标配。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音乐对于专心做作业的影响程度是这样的。

纯音乐影响小,带歌词影响大;

古风民谣影响小,情歌舞曲影响大;

许嵩靓颖影响小,杰伦宇春影响大;

单曲循环影响小,随机播放影响大;

录音棚影响小,现场版影响大;

莫斯科郊外晚上影响小,老司机带带我影响大。

user avatar

网上反对听音乐的教育专家, 资料来源应该是:上个世纪日本,提出不当“一边族”。其实,音乐有一个作用,就是隔离外部世界。使得思想更集中。

即使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左边一个玩具熊,右边一本小说,这个熟悉的环境让他分心。有些个体户,比如写公众号的,家里明明就他一个人,抱着笔记本去星巴克了。为啥?店里环境与自己无关,引起分心的东西少。一副耳机,就隔离了周围,还省了你三四十块的饮料钱,值得啊。

但是音乐有讲究:没歌词的最好。有歌词的,如果你孩子听过一万遍,效果也一样。另外就是,节奏不能太快太激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孩子初二了,还在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必须配着音乐,作为家长,心里肯定会泛嘀咕:这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自嗨”?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究竟是好是坏,能影响学习到什么程度,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这东西,对人的影响太复杂了。它不是一张白纸,能让你随便画上学习的图案。音乐对.............
  • 回答
    合肥一位初二女孩在凌晨三点,完成作业后喜极而泣,这景象无疑牵动着许多为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辛苦”,更是当前教育生态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显而易见的元凶。 凌晨三点才写完作业,意味着这个孩子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了书本和习题之中.............
  • 回答
    孩子沉迷看ASOUL直播,您感到崩溃,这我太能理解了。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想办法。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ASOUL确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初三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期,容易被新事物、虚拟偶像所吸引。她们的直播内容,那种充满活力的表演、互动性强的交流方式,以及粉丝社区的归属.............
  • 回答
    看着孩子从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年,变成一个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整日没精打采的样子,家长的心里肯定比打翻了五味瓶还要难受。特别是到了初三这个关键节点,高考的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在孩子身上,而厌学的情绪又让他似乎失去了冲破这座山的动力。“考不上高中”这几个字,对很多家长来说,就像一个晴天霹雳。但我想说,孩子“考不.............
  • 回答
    作为一名喜欢和初中生们分享好书的人,如果只能从中挑出三本,那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几本,它们各有侧重,希望能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给他们带来些启发和乐趣。第一本,我会选 《夏洛的网》 (E.B. 怀特 著)。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儿童文学”的味道,但请允许我解释一下。这本书的深刻之处,远超许多.............
  • 回答
    给初中的孩子买智能手机,这可真是个让不少家长纠结的问题。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孩子刚上初中,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了。究竟该不该给?这事儿没个绝对的答案,得看具体情况,就像吃饭得看胃口一样。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现在孩子上初中,家长们就开始考虑手机这事儿了。一方面,现在的学习方式跟我们那时候可不一样了.............
  • 回答
    .......
  • 回答
    家长您好,看到您在为孩子初中学历后的出路感到担忧,这是很自然的。社会上并非只有“学手艺”一条路,即使没有继续升学,也依然有很多可以发展的方向,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孩子自身特点和兴趣的领域。首先,我们得承认,初中学历在一些对学历有硬性要求的岗位上确实会受到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很多行业看重的,是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初三孩子,极度叛逆,家长心力交瘁,如何才能拉ta一把?当那个曾经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变成一个让你感到陌生、难以沟通的“小恶魔”,尤其是到了初三这个关键的人生节点,叛逆的火苗似乎被点燃得格外旺盛,家长们的心情,大概比这三伏天的天气还要焦灼。孩子不愿意听话,顶嘴、摔门、沉默对抗,甚至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行.............
  • 回答
    在您心中,让孩子在初中阶段就吃透狭义相对论,这绝对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一份对孩子求知欲和智识能力的信任。要说这份要求“高”还是“不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高”在哪儿? 概念的抽象性: 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比如“光速不变”、“时间膨胀”、“长度收缩”,这些概念跟我们日常的直觉差异太大了。咱们从.............
  • 回答
    看到初一的孩子开始尝试写诗,这可真是个令人惊喜的好苗头!这说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细腻的情感,并且愿意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呵护这颗小小的种子,让它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去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培养”。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肯定与珍视。当孩子.............
  • 回答
    初婚的女性选择与离异并带着孩子的男性组成新的家庭,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幸福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它更像是一段需要精心呵护、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走向圆满的旅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选择这样的伴侣,就意味着踏入了一个相对更为成熟和复杂的感情世界。这位男性过往的婚姻经历,.............
  • 回答
    魏圆圆这个案子,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让很多人对未婚生子后的抚养权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尤其是在初审时,孩子最终判给了男方,这其中的考量和后续的舆论声浪都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法庭在处理抚养权案件时,最核心的考量是“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这个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落实到具体案子上,就.............
  •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看着儿子明明答应得好好的,却又做不到,甚至不承认,确实让人又气又无奈。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现象,咱们别太着急,一步一步来解决。首先,咱们得明白,初二的孩子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 心理上的变化: 自我意识的觉醒: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渴望独立和被尊重.............
  • 回答
    嘿,想带你初二的妹妹“触网”知乎?这事儿,得有点技巧,毕竟不是简单地甩个链接过去就行。咱得让她觉得有趣、有价值,并且安全。第一步:打好“基础”,让她对“好奇”产生兴趣在她还没踏进知乎之前,你就得先播下“好奇”的种子。 从她喜欢的东西入手: 她是追星族?喜欢某个动漫?玩某款游戏?还是对某个历史人物.............
  • 回答
    .......
  • 回答
    你好!收到你的问题,我很高兴能和你交流。关于“初二,类似的水平可以接文字稿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字稿”的含义。在我的理解中,“文字稿”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可以指代很多种形式的内容,比如: 文章类: 这是最常见的,可能包括新闻报道、科普文章、评论文章、故.............
  • 回答
    听到你得了肺结核,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吧。而且是在初二下学期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休学而是请假,这本身就说明你很想坚持学习。你父母让你办休学,这肯定也是出于对你身体的关心,他们肯定希望你能够好好休息,早日康复。我现在就试着从几个方面,帮你梳理一下你的处境,以及你可以考虑怎么做,希望这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