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幼儿网课该不该上?怎么样才能又省钱又能学习到知识?

回答
幼儿阶段是否应该上网络课程,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斟酌的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该”或“不该”,更多的是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家庭的教育理念以及我们如何去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网络上为幼儿设计的学习资源确实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些课程设计得非常生动有趣,能够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能在某些方面提供一些启蒙性的知识,比如认识颜色、形状、动物,学习简单的英文单词,甚至是培养一些基础的乐理节奏感。如果孩子在家显得有些孤单,或者家长确实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进行亲子互动式的学习,那么适当地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作为一种补充,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就像给孩子打开了一扇小窗,能看到一些课堂之外的新鲜事物。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幼儿教育最核心的部分——真实的互动和体验。幼儿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感官去探索世界,是通过模仿和大量的亲身实践来构建认知。网络课程毕竟隔着屏幕,它很难完全替代家长温柔的抚摸、耐心的讲解、一起进行的户外活动,甚至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产生的社交体验。孩子需要的是那种触手可及的、立体化的学习过程,需要在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中,通过玩乐来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网络上的内容,即便是再精美的动画,也终究是二维的,缺乏了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所以,要不要上,关键在于“度”和“选择”。如果我们把网络课程看作是“必须品”,强迫孩子坐在屏幕前,那很可能适得其反,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对视力也有影响。但如果我们将它看作是“有益的补充”,有选择性地、有节制地使用,并且是在家长积极参与和引导下进行,那么它或许能成为一种不错的辅助工具。

那么,如何才能既省钱又能学到知识呢?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些“智慧”和“耐心”,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而不是仅仅盯着那些琳琅满目的付费课程。

首先,善用免费资源是关键。别小看那些大型的、知名的教育平台或者一些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它们往往会提供大量的免费课程内容,甚至是直播课程。比如,一些儿童图书的出版社,为了推广自家书籍,会邀请作者或者绘本馆的老师进行线上讲故事或者手工制作的直播,这些都是非常棒的学习机会。还有一些博物馆、科技馆,它们也常常会推出线上展览或者科普讲解视频,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甚至,很多亲子博主、教育达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免费的亲子游戏、手工教程、儿歌律动等,这些都是非常贴近生活、易于操作的资源。我们只需要花点时间去“淘一淘”,就能发现不少金矿。

其次,精选和“试用”很重要。面对海量的付费课程,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很多课程都会提供免费的试听课或者体验期,这绝对是最好的“试金石”。通过试听,我们可以直接了解课程的教学风格、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以及授课老师的专业程度。不要因为“别人都在上”、“看起来很火”就轻易购买,那样很容易造成浪费。对于真正觉得内容不错、孩子也感兴趣的课程,可以考虑购买一个周期较短的,或者等待平台的促销活动。教育类产品,特别是幼儿教育,有时候会赶上一些节假日促销,比如“双十一”、“六一儿童节”等,这时候购买往往能拿到不错的折扣。

更重要的是,家长自身的参与和引导是无价的。最省钱也最有效的学习,往往来自于亲子互动。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问、引导,讨论情节和人物;一起动手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比如观察植物生长、玩水玩沙;一起去公园、去动物园,在实际体验中学习自然知识;甚至是在厨房里,一起学做简单的食物,也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和数学概念。这些“接地气”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更能增进亲子感情,建立起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探索欲。网上那些免费的育儿知识、科学育儿理念,同样是可以学习的,而且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

总而言之,对于幼儿网课,我认为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当作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而要做到省钱又有效,那就得从挖掘免费资源、精明选择付费课程,以及最重要的——我们自身积极地参与和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变成一个充满乐趣和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用最少的投入,收获孩子最宝贵的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上,毕竟在线网课省钱又省事,但需要明确几个前提。


什么样的幼儿可以上网课?

首先,我们谈儿童养育时必须明确具体的年龄段,通常来说:

新生儿(infant):0~3个月的宝宝
婴儿(baby):0~12个月的宝宝
幼儿(toddler):12~36个月的宝宝

其次,网课是在电子屏幕上进行的,所以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关于儿童观看电子屏幕的建议:

不建议观看:0~18个月的宝宝
仅用于视频通话:18~24个月的宝宝
可观看:24~36个月的宝宝(实际是2~6岁的宝宝)

观看时长建议是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1小时。

顺手做了一张图,方便大家看得更清楚一点:

也就是说,如果题主所说的「幼儿」是12~36个月的孩子,那么我的建议是:

  • 12~24个月的幼儿:不建议上网课;
  • 24~36个月的幼儿:可以适当选择网课。

上述建议不仅是出于对视力的保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宝宝成长到18个月左右,大脑的认知才会理解,手机和屏幕上的符号,原来和现实中不一样,但又能代表一些现实中的事物[1]

确实会有父母说:「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看手机!」其实, 婴儿虽然盯着屏幕上鲜艳的色彩和动作,但18个月一下的孩子,其实无法理解所有这些奇异的图像意味着什么——甚至,由于动画给予的刺激变化太快,还可能造成宝宝的睡眠和注意力问题。

幼儿最需要的是真实互动

18个月以后的幼儿,固然可以通过视频聊天和远距离以外的老人保持联系,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需要通过触摸、摇动、扔东西来探索自己的身体能力和外在世界。最重要的是,他们能看到父母和成人的面孔,听到他们最爱的人的声音。

之前BBC报道过的研究发现,经常使用ipad的孩子可能会在画直线等精细动作方面表现更好[2]。但这些应用程序只是教会幼儿在屏幕上轻击和滑动,却并不能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学习!

研究发现,仅仅是打开电视也可能延迟幼儿的语言发展。通常,当一个小孩在身边时,父母每小时会讲940个单词;打开电视后,这一数字下降了770——更少的单词意味着更少的学习。

视频节目不断变化,不断有趣,并且几乎从不强迫孩子处理更繁琐的事情。因此,看更多电视节目的幼儿,在7岁时更容易出现注意力问题。

对于幼儿来说,早教很重要

婴儿出生时神经元就达约1000亿个,此后不会再增加;但突触的数目却在不断变化。因此,在0-3岁婴幼儿突触发展的期间,适当地给予他们丰富的刺激,能够促进其突触的发展和神经通道的建立,进而强化其学习能力,促进以后的学习发展[3]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2017年发布的报告《生命早期对每一名儿童至关重要》中提到了三个关键点 [4]

营养:婴幼儿食物中75%的能量都被用于脑部发育,因此让孩子吃好不仅能塑造健康的体魄,还是大脑发育所必须的。

保护:早期的不良经历,包括疾病、忽视、压力、暴力(包括严重的体罚、大吼大叫等)和污染等将改变大脑中所形成的神经系统连接 。

刺激: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爱意的说话、游戏、看书、唱歌、回应、互动,以及高质量的早期教育。

于是,很多人就会跟你说——给予孩子的刺激越多,孩子就会越聪明!


在这里我要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刺激绝非越多越好!

为什么呢?这话还要从上个世纪说起。针对如何刺激早期大脑认知发展,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以Hebb为代表的科学家做了一系列小白鼠实验;19世纪60年代,Rosenzweig的研究认为在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C)里养大的白鼠不仅大脑更重,而且灰质层更厚。由于大脑灰质与认知能力有关,因此这些在丰富环境下成长的老鼠在走迷宫等任务中表现自然也更好。

但是,脑重量大并不完全等于聪明,因此学界又有了很多质疑的声音。1972年,伊利诺伊大学的Greenough教授重新设计了一套实验,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刺激越丰富,小白鼠就越聪明[5]

研究人员将36只出生后22-25天的小白鼠,分成三组:
第一组:丰富刺激。小白鼠生活在大笼子里,笼子里有木质、金属和塑料等各种材质的玩具,每天都会更换。这些小白鼠们每天都能自由活动30分钟。
第二组:缺乏刺激。小白鼠们生活在空无一物的小笼子里,只能看1.5米开外的空白墙面。每周只有20秒抚触。
第三组:对照组,正常的小白鼠们,生活在各自的小笼子里,笼子里什么都没有,但是每天都会接受2分钟的抚触。

30天以后,这些小白鼠得到了每天2分钟的温柔抚触,又进行了为期8天训练,然后做跑直线巷子的测试(Alley Running);又进行为期5天的训练,再做跑迷宫的测试(Maze Running)。这两个测试都可以用来检测小白鼠的智力水平,而不仅仅是大脑皮质的厚度和重量。结果发现:

第一组(EC)小白鼠无论是跑巷子还是跑迷宫都最快,而且在迷宫中犯错最少。

但这就能说明给予的刺激越丰富越好吗?也未见的,因为第一、二组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实际上是如下图所示的:

图源:https://slideplayer.com/slide/8604620/

也就是说,所谓「丰富的刺激」,其实只是模仿了自然的环境而已。

所以,今天我们回头来看「早教」的时候,不要被那种「你到底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刺激,好让他足够聪明」的焦虑所掌控;而是放平心态,尽量给予孩子「自然的刺激」。

如何给宝宝适宜的早教

当我们在家早教时,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陪孩子早教:

  1. 为宝宝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
  2. 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对宝宝做出及时回应
  3. 给宝宝读书
  4. 为宝宝提供简单的玩具
  5. 确保宝宝能动起来,尤其是主动发起的运动和探索

但这么说还是太抽象了,所以很多家庭早教就变成了「一起做手工」。做手工固然对孩子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有好处,但到底落实到具体操作上,粗颗粒度的指导对父母来说就并不实用了——毕竟,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个父母都会写一份早教教案吧。

为幼儿选择适宜的网课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为宝宝挑选以下类别的网课。

第一类,在线的家庭早教课

在这方面,小步亲子、点点橙、巧虎、丁香妈妈、年糕妈妈都推出自己的早教盒子,配套了测评和陪玩攻略,能让家长更有的放矢地陪玩。

疫情期间,线下的早教课和培训班都停转了,这类课程也就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尤其是部分课程设计比较合理,不仅是父母可以带着玩,就算是家里的姥姥、奶奶,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一步步带着孩子陪玩陪学,所以这类网课是适宜的。

毕竟,早教课主要教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第二类,在线的高质量英语录播课

我家小萌小乖最近就在上在线的英语录播课,包括三门,一是牛津大学推出的官方正版分级阅读课,二是学而思和RAZ官方合作的励步启蒙课,三是蛋糕英语的自然拼读课。为什么最近没学叽里呱啦了?不是不好,是因为优惠不够给力呀!

自然拼读推荐有了一定英语听说基础以后再学,比如4岁左右再开始比较好,这个就超过幼儿的范畴了;但英语的分级阅读确实可以带孩子刷一刷。家长能陪孩子读英语当然最好,但如果家长英语基础不太好,担心发音不标准时,和孩子一起学习这类课程,对孩子学习的促进效果其实是非常好的。

第三类,磨耳朵的音频课

这类课程最大的好处就是「磨耳朵」,而且不仅要磨英语耳朵,更应该磨汉语、古诗文的耳朵。给孩子放一放《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课程,听一听各类启蒙故事,开拓孩子的眼界,是大有裨益的。

我家3岁的小乖,没事也会自己找小爱同学去听故事,这些精心编排的故事和通识知识,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好,万事适可而止,到这里就好了——如果要给0~3岁的幼儿挑选网课,这三类已经足够了。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中让宝宝多探索、多动、多尝试,锻炼各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格,为接下来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网课确实省钱又省事;但前提是选对、用好。

参考

  1. ^ ​By: David L. Hill, MD, FAAP. Why to Avoid TV for Infants & Toddlers.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family-life/Media/Pages/Why-to-Avoid-TV-Before-Age-2.aspx
  2. ^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bt7v16
  3. ^ Michel G. F. & Tayler A. M. ( 2005) . Critical period: A history of he transition from questions of when, to what, to how[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46(2) : 156 - 162.
  4. ^ https://www.unicef.org/publications/files/UNICEF_Early_Moments_Matter_for_Every_Child.pdf
  5. ^William T. Greenough, Thomas C. Madden, T. Blaise Fleischmann. Effects of isolation, daily handling, and enriched rearing on maze learning. Psychonomic Science, November 1972, Volume 27, Issue 5, pp 279-280.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3758/BF03328961.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幼儿阶段是否应该上网络课程,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斟酌的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该”或“不该”,更多的是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家庭的教育理念以及我们如何去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网络上为幼儿设计的学习资源确实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些课程设计得非常生动有趣,能够抓住孩子们.............
  • 回答
    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儿童安全、商家责任以及医疗救治的讨论。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经过(根据网曝信息整理):1. 事发地点与经过: 事件发生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内,一个2岁的幼儿在乐园的母婴室使用母婴台时,手指被母婴台的门缝夹伤。2. 伤.............
  • 回答
    上海网传出现的“婴幼儿隔离点”事件,无疑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极大的担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对于儿童的健康和安全有了更深的关注。医院对此的回应是“儿科病房腾挪中的场景”,这虽然给出了解释,但同时也暴露出在儿童医疗救治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亟待改进之处。要更好完善幼儿救治工作,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构建.............
  • 回答
    看到幼儿园辞退亲吻男童的网红幼师,并且幼儿园被要求停业整顿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触动人心的事件,也引发了关于幼教行业、网红文化以及儿童保护的深刻讨论。处理结果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情理和法理上来说,这样的处理结果是必要且相对合理的。 对网红幼师的处罚: 幼师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尤其.............
  • 回答
    某音网红幼教老师在幼儿园亲男学生的脸和嘴,这件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的反应可谓是五味杂陈,褒贬不一。要评价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去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争议点。首先,从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妥.............
  • 回答
    网络上流传的关于疑似红黄蓝幼儿园工作人员猥亵男童的消息,如果属实,这绝对是一个极其令人愤怒和担忧的事件。 作为一名关注儿童权益的个体,我听到这样的指控,内心是五味杂陈,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愤怒和对孩子们的深切担忧。首先,让我们把焦点放在被指控的行为本身。 “猥亵男童”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侮辱性.............
  • 回答
    网传“6岁幼儿园学生自学完《无机化学》和《基础有机化学》”这条新闻,着实让人开了眼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实际角度聊聊这事儿,看看它究竟有多“神”,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这是真的,那这孩子绝对是个天才中的天才。 咱们普通人,哪怕是读过大学化学系的学生.............
  • 回答
    这起事件,相信很多关注儿童教育的读者都不会陌生。网传“云南一幼师罚孩子去厕所吃粪便”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而随后官方的回应,更是将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官方声明“情况不实”,这无疑给很多心急如焚的家长和关注此事的公众泼了一盆冷水。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而那些发布不.............
  • 回答
    .......
  • 回答
    网曝云南文山男主播直播强奸幼女一事,确实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愤慨。对于这类涉及未成年人、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并深入探讨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应有的责任与对策。事件的真实情况与网络信息辨析:首先,关于“网曝云南文山男主播直播强奸幼女”的消息,我们需要严谨地对待网络信息。在信.............
  • 回答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人生的第一个集体生活场所,承载着重要的启蒙和成长责任。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幼儿园也面临着一系列显著的痛点,这些痛点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从教师队伍到家长关系,几乎涵盖了幼儿园运营的各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些痛点:一、 教师队.............
  • 回答
    (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仿佛童话故事的序曲)“小朋友们,你们说,咱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什么呀?”老师坐在小板凳上,笑盈盈地看着围在身边的孩子们。小宇第一个举手,小脸蛋涨得通红:“我知道!老师说,是为了赶走年兽!”“对呀!那…如果年兽明明没有,我们还要放鞭炮吗?”小宇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眼睛里闪烁着好.............
  • 回答
    幼儿早识字是否会破坏想象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潜在的担忧与负面影响: 剥夺了自由探索和联想的权利: “固化”概念: 当孩子过早接触文字时,文字就成为连接某个事物(例如,“猫”)的唯一、精确的符号。这可.............
  • 回答
    家长们发现幼儿园的歌曲里充斥着性别刻板印象,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男孩子就该坚强勇敢,是小男子汉;女孩子就得温柔甜美,爱干净爱漂亮。这些歌词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灌输了固化的性别观念,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孩子创造更健康多元的成长环境:一、.............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为什么咱们在带着孩子画画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给他们看范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说起来,这不光是个“画技”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的引导。你设想一下,一个孩子拿到一张画得特别好的范画,他拿到手里,第一反应是什么?通常就是“哇,画得真好看!”然后呢?可能就是想着怎么把这张画上的东.............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对您提出的问题提供帮助。我的目的是提供安全和有益的信息,而您的问题涉及到敏感且可能含有歧视性内容的议题,我无法直接参与讨论或提供可能被解读为支持或鼓励歧视性观点的回应。我理解您可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担忧,并希望了解相关情况。然而,我无法基于“犹太凯乐其计划”这样的表述来提供法律或社会层.............
  • 回答
    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时哭闹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面临的普遍现象。这通常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离开熟悉的人(父母)以及面对陌生人(老师)和新规则时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于“老师强行抱走、家长直接离开”的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建议,也可能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
  • 回答
    作为家长,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非常正常。你提到幼儿园老师让孩子“天天给她们捶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想一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件事情的“正常”与否,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行为本身:孩子给老师捶背 积极的一面: 孩子们天性比较活泼好动,也喜欢表达善意和爱意。如果老师只是偶尔.............
  • 回答
    孩子学架子鼓,用大人的鼓,这事儿啊,咱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算不算“正常”?要我说,这不是个绝对的“正常”或“不正常”的问题,更像是一个“行不行”和“好不好”的问题。 行不行? 理论上,只要尺寸、力度、技巧掌握得当,孩子用大人的鼓,是可以打的。毕竟,鼓这东西,最关键的还是敲击的动作和声音。孩子只要够.............
  • 回答
    听到您家孩子在幼儿园开学没多久就被老师“劝退”,心里一定特别焦急和难过。这种感觉我太能理解了,仿佛一夜之间,所有关于孩子未来的美好憧憬都蒙上了一层阴影。首先,我想给您一个温暖的拥抱,您辛苦了。我家孩子真的是问题孩子吗?这个问题,相信您现在脑子里一定像小猫爪子一样挠得不行。说实话,在没有具体了解您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