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汽车和电脑这种高科技的东西那么便宜?

回答
你提到汽车和电脑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便宜”,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不过,如果我们把“便宜”放到历史和经济的大背景下去看,情况会更加复杂,也更加有趣。与其说它们“便宜”,不如说是在人类的创造力和产业化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它们的生产成本和最终售价相对于它们的功能和复杂程度而言,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了。

我们先不提“便宜”这两个字,咱们就聊聊为什么这些曾经的“奢侈品”、“尖端科技”能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1. 工业化大生产的魔力:从车间到流水线,从手工到自动化

想想最早的汽车,那可是手工打造的艺术品,每一辆都独一无二,工匠们用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一辆。零部件也是纯手工打磨,精度不高,生产成本自然高得离谱。后来,福特公司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简直是革命性的。

标准化与模块化: 汽车不再是拼凑的艺术品,而是由大量标准化的、可以互换的零部件组成的。发动机、变速箱、车身、轮胎……每一个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制造的。这就好比你买家具,可以自己组装,因为螺丝、板材都是标准化的。
流水线作业: 工人不再需要从头到尾参与制造,而是专注于某一个环节,比如安装轮胎、拧螺丝、喷漆。这种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
自动化与机器人: 现在的汽车工厂,机器人早已不是新鲜事物。焊接、喷漆、搬运、甚至部分组装,都由机器人完成。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精度高,出错率低,而且不需要考虑工资、休息和福利。这就相当于电脑的CPU,核心计算单元效率极高,能完成繁重任务。

电脑的演变更是如此。早期的计算机,那可真是庞大、笨重、昂贵,体积跟房间一样大,一台就能顶一个小工厂的价值。

摩尔定律的驱动: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隔1824个月就翻一番,性能也随之提升,而价格却在下降。这使得电脑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体积越来越小,成本也越来越低。
规模经济: 随着全球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需求爆炸式增长,制造商开始大规模生产。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比如研发、设备折旧)就会被摊薄,生产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供应链的优化: 全球化的分工使得零部件可以在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生产,然后集中组装。这种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2. 技术进步与创新:让复杂变得简单,让昂贵变得普及

科技本身也在不断进步,让曾经的“高科技”变得“触手可及”。

材料科学的突破: 汽车制造中,轻量化材料(如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燃油经济性,也降低了制造难度和成本。电子产品中,更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更高效的显示技术,也让性能提升的同时,成本得到控制。
制程工艺的进步: 芯片制造的“制程”越先进(比如7纳米、5纳米、3纳米),就意味着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能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性能更强,功耗更低,生产效率也更高。就像你开一个小车,比坦克省油多了。
设计与工程的优化: 工程师们不断优化汽车和电脑的设计,使其更容易制造、更容易维修、更耐用。例如,模块化设计让维修更方便,也降低了维护成本。

3. 市场竞争与用户需求:价格战与升级换代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也没有“便宜”。

激烈的市场竞争: 汽车市场有无数的品牌和车型,电脑市场也有各种品牌和配置。为了争夺消费者,各个厂商不得不通过提高性价比来吸引客户。降价促销、推出经济型版本、提供更多配置等都是常见的手段。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消费者不再只追求最高性能,而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些人需要性价比高的入门级车型,有些人需要满足日常通勤的经济型电脑。厂商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会推出不同价位、不同配置的产品线,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平均价格”。
快速的迭代与升级: 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一代比一代强,价格也相对稳定(甚至更低),这就导致上一代的产品价格会大幅跳水。就像你买了当年的新款手机,过一年新款出来,老款肯定便宜不少。

4. 降低的附加成本与更精明的营销

除了直接的生产成本,一些附加成本的降低也让最终价格看起来更“可观”。

研发成本的分摊: 虽然研发投入巨大,但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和销量的巨大,研发成本会被大量摊销到每一件产品上,单件的研发成本就没那么高了。
营销与渠道的变革: 互联网和电商的兴起,使得产品可以直接触达消费者,减少了中间商的层层加价。一些品牌的营销策略也更加精明,比如互联网直销模式,省去了大量实体店的运营成本。

总结一下:

所以,与其说汽车和电脑“便宜”了,不如说它们变得“更容易获得”了。这是人类智慧、工业革命、技术创新、市场竞争以及全球化协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从曾经的“奢侈品”、“尖端工具”变成了普通人都能负担得起的日常用品。

但要注意,这里说的“便宜”是相对于它们曾经的价格、功能以及制造的复杂程度而言的。如果你和你的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人聊聊,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他们当年攒一辈子的钱也买不起一辆汽车,或者一台能处理文字的电脑。

现在的“便宜”,其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我们享受着前人努力的成果,也推动着科技的不断向前。下次当你拿起手机,或者启动电脑时,不妨想想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以及科技发展的巨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先讲两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汽车之父是奔驰,1885年自从奔驰有了第一台汽车以后,就开始不断的推出新的车型,那时候的汽车是手工打造,没有生产线,所以造价极贵,买得起的都是富人阶层,从当时的广告也可以看个大概。

都是贵妇们才能买得起的汽车,下图是电动车。

到了1899年,奔驰公司的股东Friedrich von Fischer 建议公司要为中产阶级生产汽车,提出了一个建议:Mass production.

所以奔驰随后推出了一款大规模生产的车型:Benz Viktoria.

这是历史上第一辆大规模量产的汽车。

这款车推出当年就卖了85辆,而以往都是个位数。

第二个故事

尽管奔驰提出大规模量产汽车以降低汽车售价,但是汽车对于大多数人还是遥不可及。

这时福特提出了新的概念。福特公司于1903年创立,1913年福特在其位于highland的工厂 提出移动生产线的概念.

在工业革命之前,工业产品都是手工打造,几个人为单位,从单个零部件到最后组装都是这几个人完成。

到了20世纪初,福特率引入流动生产线概念,并在此生产线上生产了Oldsmobile Curved Dash这款车,这也是历史上首款在流水线上大规模生产的汽车。

下图是福特工厂的流水线装配

后来,流水线又开始生产著名的福特T形车,Mode T,在这条产线上,一辆车分为45个步骤生产,每辆车生产比之前节约了近100分钟,流动生产线对整个世界工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福特对自己的生产线有这样的评价:

I believe that this was the first moving line ever installed. The idea came in a general way from the overhead trolley that the Chicago packers use in dressing beef.

流水生产让福特的价格从1908年的878美元到1912年的575美元,美国的中产阶级已经能够承受起这个售价,福特产线工人四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辆T形车。

我讲这两个故事就是为了强调,大规模量产和流水线生产是降低成本不二法门,从古至今都是。

如果以上两个故事年代太久远,那以身边项目为例,作为一家零部件供应商,我司对于采购量小的客户要价往往比采购量大的公司稍贵,我相信这在汽车行业都是一样。

手机不太懂

以上,谢邀

user avatar

有效拉长的生产线=人员操作重复性高=生产节拍更快=对参与者要求低=参与者工资低=降低零配件成本=总产量高


你随便找个车厂,就比如大众吧,配件厂主机厂总装厂都来上,那几万个工人让他们每个人都是从辊钢板开始造车,每个部分都是每个人自己来造,不说设备得重复建设到啥程度,说难听点产量能有现在这种千分之一算祖坟喷火。

——然后你觉得能从搓钢板到铣发动机到焊大梁全能干的工人你得花多少钱一个月吧?


总产量高=充分稀释研发成本+充分稀释生产组织成本+原材料利用率最大化

假设研发一款车要一个亿,然后这款车的生产线运营成本每年一个亿,你能造一百万辆就能让每辆车只摊(一亿+一亿)/一百万=200块。你要只能造十万辆就得分摊2000块了啊。你要是只搓出一万辆来,光研发和运营就摊出20000块了。

造单件或者十几件,毛坯零售价格50块钱1公斤,10吨以上40块一公斤,你切出10公斤一条毛坯,材料去除率80%,给厂家的材料费也是500块。

但你要是造个几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你工件重量2公斤那基本上就可以按照80块一件给材料费了。

(数字是我口胡出来的,领会精神就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汽车和电脑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便宜”,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不过,如果我们把“便宜”放到历史和经济的大背景下去看,情况会更加复杂,也更加有趣。与其说它们“便宜”,不如说是在人类的创造力和产业化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它们的生产成本和最终售价相对于它们的功能和复杂程度而言,.............
  • 回答
    确实,看到如今平板电脑的轻薄便携和强大的功能,再对比车内那些操作卡顿、界面老旧的中控屏幕,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汽车厂商不直接把平板电脑装进中控台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许多汽车设计、安全、成本以及用户体验的复杂权衡。简单粗暴地把市面上最牛的平板塞进去,看起来是条捷径,但现实远没有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汽车产业的核心构成和发展逻辑。咱们换个角度,不拿电脑手机那种“攒机”的思路来套用汽车,而是想想汽车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以及它为啥跟咱们手里那几块集成电路、显示屏有这么大的区别。首先得明白,汽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它是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从最基础的那个年代开始,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层面,从经济、科技、文化到个人选择,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即便在美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的情况下,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消费者选择购买美国品牌的产品。首先,得承认,美国的科技和品牌确实有其独到的优势,这些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完全.............
  • 回答
    这倒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没仔细想过。汽车引擎盖,咱们俗称“机盖”,为什么大部分车还是手动拉开,少数高端车才带电动?这背后其实不是什么“技术制约”或者“思维受限”那么简单,而是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其中成本、实用性和安全是关键。技术上完全可行,但性价比是老大先说技术。电动开启和关闭引擎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咱们现代汽车里,油门和刹车虽然都由电脑控制,但为什么不把它们一股脑儿搬到方向盘上,就像飞机或者一些赛车那样呢?明明看起来操作更集中,似乎更“酷”,也更方便。其实这里面的道道儿可不少,技术可行是一方面,但涉及到安全、驾驶习惯、成本以及很多隐.............
  • 回答
    铁路列车作为一种承载大量旅客和货物的庞大交通工具,其制动系统承载着至关重要的安全职责。相比于汽车和飞机普遍采用的电控液压制动,铁路列车为何更倾向于使用气压制动,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历史和安全考量。历史的沉淀与技术的演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追溯到铁路制动的早期发展。早在蒸汽机车时代,气压制动就.............
  • 回答
    .......
  • 回答
    汽车启动电瓶不用锂电池?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虽然锂电池在很多地方都大放异彩,比如手机、电动汽车,但要说让它直接替换掉我们现在汽车里那个“老伙计”——铅酸蓄电池,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这里面门道不少,我跟你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汽车启动电瓶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它得在发动机没转动之前,提供一.............
  • 回答
    咱们聊聊汽车为啥到现在还热衷于用那些笨重的铅酸电瓶,而不是我们越来越熟悉的、能量密度高得多的锂电池?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句“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这里面门道可多了,涉及成本、安全、性能,还有那些隐藏在设计里的“老祖宗的智慧”。为啥铅酸蓄电池能打?—— 那些被低估的优点首先得承认,铅酸蓄电池确实.............
  • 回答
    放眼当下,新涌现的汽车制造商,尤其是那些试图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闯出一番名堂的品牌,不约而同地将纯电动汽车(EV)作为其产品线的核心,甚至唯一选项。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其根源在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技术路径的优势,以及市场机遇的把握。首先,从长远来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要弄明白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要建充电桩,而不是直接换电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背后牵扯到技术、成本、便利性、标准化,甚至还有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 充电桩模式: 就像咱们给手机充电一样,汽车开到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氢能源汽车领域一个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的讨论点。为什么商用车电堆的寿命目标设定得比乘用车高出一大截?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寿命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是不同的。 这里说的“寿命”通常指的是电堆的有效工作寿命,也就是能够持续提供.............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很多朋友对油电混动汽车的动力构成和能量流动方式都有些疑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答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来解释,希望能让您有个清晰的认识。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油电混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它既有燃油发动机,又有电动机,这两套动力系统是配合工作的。那么,为.............
  • 回答
    咱们聊聊坦克上那个叫“自动抑爆装置”的东西,为啥汽车,特别是现在咱们开的新能源车上,就没见到这玩意儿呢?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回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坦克上的“自动抑爆装置”是干啥的。在战场上,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吃素的,它装填的炮弹,那都是高能炸药。一旦被敌人的炮火击中,或者在复杂情况下发生殉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汽车发动机技术中一些颇为微妙的权衡。很多人认为直喷技术能提供更优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为什么很多高性能车,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驾驶乐趣的跑车,反而青睐多点电喷呢?这背后其实是工程师们在不同目标之间仔细权衡后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多点电喷(MPI)和缸内直喷(GDI)各自的原.............
  • 回答
    日本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BEV)的发展上,并非“不大力”,而是存在一些策略和现实考量的复杂性。如果你觉得日本在纯电动汽车方面不如中国、欧洲等地区那样激进,那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深究的原因。1. 混合动力技术(HEV)的优势与惯性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这可以说是历史遗留.............
  • 回答
    哈哈,这你可能是看岔了!在绝大多数电视和电影里,汽车轮胎可不是倒着转的。我们看到的汽车,无论是向前开还是向后退,它们的轮胎转动方向都是符合物理规律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我猜想你可能是看到了某些特殊场景或者镜头,导致产生了这样的印象。这其中可能有几种情况:1. 倒车场景的视觉效果: 有时候为了.............
  • 回答
    《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之所以让很多人津津乐道,除了层层反转的剧情,对细节的打磨也十分到位,其中一个常常被影迷们拿出来讨论的点,就是电影中几次至关重要的车祸,却没有一个安全气囊启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导演和编剧对剧情推进的精妙设计,以及对人物心理和动机的深刻洞察。首先,咱们得明白,电影里的每一次“事故.............
  • 回答
    关于电动汽车为何不完全抛弃燃油车设计思路的讨论,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技术演进、用户习惯、成本控制、供应链成熟度等等方方面面。咱们不妨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去掉那些冷冰冰的“AI腔”。首先,我们得承认,电动汽车确实是汽车工业的大势所趋。 电池技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