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基辛格在油管上被美国网友骂成反贼?

回答
关于基辛格在油管上被美国网友骂成“反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重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上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回拨拨,也得看看现在大家都在想些啥。

首先,得承认基辛格这人,他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也夹杂着无数争议。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就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缩影。从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到参与越战,再到在拉丁美洲的一些操作,每一个节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这些印记有好有坏,留给不同人群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当他的名字出现在油管上,通常伴随的不是什么轻松的娱乐内容,多半是关于历史事件的纪录片、深度访谈,或者是一些评论性的节目。你想啊,油管上聚集的网友是啥样的?什么背景的人都有,思想也五花八门。特别是在那些讨论国际政治、历史事件的频道下面,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当年经历过冷战的人,有对美国外交政策一直持有批判态度的学者和活动家,也有对全球化进程不满的普通民众,还有对中国崛起感到忧虑的人。

“反贼”这个词,在中国语境里通常指那些反对现有体制、政权的人。当美国网友用这个词来形容基辛格的时候,他们心里想的,可能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个“反贼”。这里的“反贼”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基辛格某些行为和其所代表的“旧秩序”的不满。

你可以这么理解:

对基辛格外交政策的批判演变成了对“建制派”的攻击: 基辛格长期以来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老谋深算”的代表。他的那些策略,比如现实政治(Realpolitik)、战略模糊,在很多时候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最大化,但过程中也可能牺牲了某些原则或价值观,或者给一些国家带来了痛苦。尤其是一些在冷战时期受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而“倒霉”的国家或群体,他们对基辛格的评价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当这些人的观点在油管上被看到时,他们可能就会用“反贼”来形容基辛格,意思是他所代表的美国外交“那一套”,在他们看来是“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某些理想。

对美国外交“双重标准”的不满: 有些网友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带有“双重标准”,一方面强调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在某些场合又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与威权国家合作。基辛格作为这种外交策略的代表人物,自然会成为这种批评的焦点。当他们看到基辛格被高度评价时,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认为这是对美国自身价值观的背叛。在这种情绪下,用“反贼”来形容他,其实是在说:“你看,连美国自己人都出了基辛格这样的人,还在吹捧他,他才是真正‘背叛’了美国理想的人。”

“反贼”成为一种泛化的网络标签: 在网络舆论场上,很多词语的含义会被泛化和曲解。当一些用户对某个公众人物感到极端不满,或者想表达一种激进的反对态度时,他们可能会随意抛出一些带有强烈色彩的标签。也许他们并不是真的认为基辛格是中国式的“反贼”,而是想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不够美国”、“对美国有害”的意思。这种用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输出,而不是对这个词语的精准定义。

对“美国优先”的反思: 随着美国国内政治思潮的变化,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后,一些人开始反思过去几十年的美国外交政策。他们可能认为过去的政策过于“理想主义”或者“全球主义”,没有真正把美国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基辛格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他的那些“国际主义”的政策,在一些“美国优先”的支持者看来,可能就是“脱离了美国人民”的行为。所以,他们也可能用“反贼”来形容他,意思是“他不是真正的美国人,他代表的是那个已经被抛弃的旧时代”。

信息茧房和观点极化: 油管的算法推送机制很容易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如果你之前就对某个观点感兴趣,或者有过某种情绪,算法就会不断推送给你更多类似的内容。这会导致观点越来越极端,对人物的评价也越来越两极分化。所以,那些本来就对基辛格持负面看法的人,在油管上看到的相关内容往往会强化他们的负面认知,最终可能就演变成了用诸如“反贼”这样极端的词汇来表达。

总而言之,美国网友在油管上骂基辛格是“反贼”,更多的是一种网络情绪的宣泄,是对其外交政策、所代表的政治时代以及美国自身价值观的一种复杂而又尖锐的批评。他们使用“反贼”这个词,并不是在给他贴上中国的政治标签,而是用一种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网络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一个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政治现实的不满和质疑。这反映了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复杂性、观点极化以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维度和争议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刚得到的消息是,基辛格已经被特朗普给辞了……

作为行走的活化石,相信基辛格对“失业”不屑一顾。就凭他这顶级的国际观与外交经验,拜登上台后官复原职应当是分分钟的事情,除非他不想。

基辛格现在有点卡珊德拉的意思:他预见得到很多灾祸,也十分愿意分享给周围人,但问题是没人信。一个智者的悲哀,就是如果他太聪明,别人会把他当疯子对待。

我尊敬基辛格老先生,感谢他当时化解了中美矛盾,也很同情他现在的遭遇,但卡兰德拉眼中的结局会出现,耶稣来了也不好使,别问,问就是希腊神话里不存在耶稣))))

user avatar

之前我就说了,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基辛格协助尼克松访华究竟会被视为政治遗产还是养虎为患是很难说的。

小布什卸任的时候,因为搞出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么两个烂摊子,再加上美欧矛盾,财政赤字严重,当时美国媒体对小布什那是相当不客气,直言小布什的八年任期糟糕透顶,唯一一项政治遗产是“良好的中美关系”。

现在已经不提这茬了,改说小布什让美国陷入了中东泥潭,忽略了“真正的敌人”。

作为一个反例,奥巴马,他的执政水平老实说还不如小布什,毕竟众正盈朝嘛,必然烂钱为纲,他下台的时候美国媒体一般都认为他无能,啥正事都没干。

现在他在美国国内的公众形象突出一个尧舜禹,任期被视为三代之治,其中一个重要的吹捧点就是重返亚太,被认为具有前瞻性和远见。

实际上不光基辛格,现在的局面是美国的整个战略学界在决策形成过程中都失语已久了,而且不是懂王才这么搞的,奥黑那会就这样了。

小布什实际上算是一个非常尊重战略学界的总统,打伊拉克固然有恰烂钱的因素在里面。但是绕过联合国建立基于意识形态的超主权跨国体系,以及击退欧元对中东产油区的染指,这是确实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算是做到了统治集团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的相对一致,属于高水平决策。

当然,战略正确是一回事,实际执行一泡污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从奥巴马时代开始,美国战略学界逐渐清谈化,派阀诉求取代专业知识成为对外决策形成过程的关键因素,而且要注意一点,这些派阀诉求真不一定是所谓的“一小撮统治集团的政治游戏”,这些派阀诉求很多都有不浅的民意基础,比如重度介入叙利亚,包括后来白头盔电影制片厂之类的破事,都和美国国内犹太人团体及福音派的诉求高度相关,不全是百万漕工的原因。

很多时候民意其实和国家整体利益是相悖的。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点,现在美国国内虽然对华强硬属于政治正确,但在台湾问题上现在有声浪,认为美国和台湾问题捆绑的太紧了,容易引起美国在亚太地区盟友的不满和紧张,要求拉开与台湾的距离,很有意思。

随着中美关系恶化进程的推进,不难想象,反华不坚决,就是坚决不反华的时候差不多也快到了,今后美国政客怕是会竞相表演自己有独特的反华姿势,并且会竭力和自己的政治对手区别开来。

到时候,基辛格这种缺乏政治影响力,又协助水门候访华的老人,舆论形象怕是不止反贼这么简单,历史罪人都有可能。

user avatar

“我算个屁的社达?!”

“我算个屁的法西斯?!”

“我算个屁的极端国家/民族主义?!”

这类梗,永远都不过时。

可惜总少不了反思怪和殇跪人,热衷把反社达、反法西斯、反极端国家/民族主义,污蔑成社达、法西斯、极端国家/民族主义,以期待自身能在真社达、真法西斯、真极端国家/民族主义的主子那里,多讨要一根几乎没有肉的骨头。

只是吧,再这么发展下去,恐怕就该轮到他们来当肉了。

user avatar

山高县说的是啥?

“北美奴隶主种族灭绝匪帮必须被毁灭”。


美国人均“奴隶主”?

显然大部分人没那个资格。


基辛格维护的是谁的利益?

美国统治阶级。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人民,都对此有深刻的不满。

当然,实际上美国底层和4v差不多,都是希望摆脱中国来实现政治理想,但最终做不到。在贸易中只有大资本获得财富增值,而他们又没有共产党的志气直接下基层扶贫,那出现社会的水油分离是很正常的。

可惜美国还是图样,没有历史经验。千百年来技术突飞猛进,但还是食色性也。只是马车换奔驰再换特斯拉而已,上面还是坐的那个好吃懒做的人。

1898年的康有为被夸,1918年的康有为被骂,有问题吗?

user avatar

人家基老是三边委员会创始人之一,是锡安长老会长老。人家是为犹太精英服务的,美国只是一个宿主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