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中世纪的一套铠甲在当时到底有多贵?

回答
欧洲中世纪一套完整的铠甲,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时期,绝非寻常之物,它的价值高昂得超乎许多人的想象。要理解这份价值,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就像在讲述一位久远老友的故事一样,一点点剥开历史的面纱。

制作铠甲的繁复与精湛技艺:一场与金属的漫长对话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打造一套铠甲需要多少心血。那不是铁匠铺里抡着锤子敲敲打打就能快速完成的活计。一套完整的板甲,从头盔到脚踏,每一块金属都需要经过精密的测量、切割、塑形、锻打、焊接、打磨,甚至可能还有雕刻和装饰。这个过程本身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想想看,一个合格的铠甲师(armourer)或者铠甲工匠(armoursmith)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他们不仅要懂金属的特性,知道如何高温锻打才能让钢铁变得坚韧而不易碎,还要懂得人体工学,让铠甲的每一部分都能贴合身体,既能提供最大程度的防护,又不至于过于笨重影响士兵的行动。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学徒生涯,学习师傅的手艺,积累经验。一个顶级的铠甲师,其技艺本身就是一种无价的财富。

再者,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虽然当时的欧洲不乏铁矿,但用来制作优质铠甲的钢铁,特别是能够进行热处理、具有良好弹性和强度的钢,其提炼和加工过程同样复杂。为了获得更好的钢材,可能需要进口产自特定地区的优质矿石,或者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这种对材料的讲究,直接推高了成本。

时间就是金钱,更何况是时间与技艺的结合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很多工序都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打造一套全身板甲,可能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铠甲师花费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如果你把这些工时折算成当时的货币价值,再考虑到工匠的工钱,这笔开销就已经相当可观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农夫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如此精密的金属制品,更别说拥有了。对他们而言,一套铠甲的价值,可能相当于他好几年的劳动所得,甚至更多。

谁能穿得起?阶层的象征

这样昂贵的铠甲,自然不是普通士兵能够负担的。在大部分的欧洲中世纪,军队的组成是复杂的。

骑士(Knights):骑士是铠甲最主要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骑士阶层通常拥有土地和财富,可以依靠封建采邑的收入来维持自己的装备。一套全套的板甲,对骑士来说,是他们身份、地位以及战斗力的直接体现。他们需要它来抵御刀剑、长矛、斧头和箭矢的攻击,确保自己在战场上的生存和战斗力。骑士的铠甲往往也带有家族徽章的装饰,这进一步增加了其价值和个人意义。
贵族和国王的卫队:国王、公爵、伯爵等贵族会为自己的私人卫队提供装备,这些卫队通常是他们的精锐力量,自然也会配备最好的铠甲。
雇佣兵(Mercenaries):一些富裕的雇佣兵团或者在特定时期,一些被雇佣的职业士兵,也可能拥有高质量的铠甲。

而那些普通的步兵或民兵,他们通常只能装备一些简易的皮甲、锁子甲(chainmail)或者更简单的头盔和盾牌。锁子甲虽然也是精密的金属制品,但其制作工艺相对板甲来说,虽然也耗时耗力,但单位面积的材料和加工成本要低于全身板甲。

价格估算:换算成现代的什么概念?

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现代货币等值很难,因为当时经济体系、货币价值以及生产力都与现在截然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记载和物品的交换价值来侧面估算一下。

历史上曾有一些记录提到铠甲的价格,例如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一套优质的全身板甲的价格可能相当于一辆马车,或者几匹良马,甚至是一位拥有一定财富的农民一辈子的收入。

如果我们硬要用现代的购买力来衡量:

以马匹价值来衡量: 一匹在当时算是精良的战马价格不菲,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收入。一套铠甲的价格很可能比一匹好马还要贵,或许相当于好几匹好马的价格。如果把一匹好马折算成现代的,比如说一辆不错的汽车,那么一套铠甲的价格可能就是好几辆高档汽车了。
以土地价值来衡量: 一些记录表明,一套精美的全身板甲的价格甚至可以购买一小块土地或一个农庄。如果你把这块土地或农庄折算成现代的价值,那数字会非常惊人。
以工匠的工钱来衡量: 假设一个顶级铠甲师一年的工钱在当时算高,可能相当于几百到上千枚银币(例如Sterling pounds或Deniers)。而一套铠甲可能需要他一整年的劳动才能完成,再加上材料成本,其总价值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可以粗略地估计,在中世纪晚期(板甲发展成熟的时期,例如15世纪),一套最顶级的全身板甲,放在今天,其价值可能相当于数十万到数百万美元(甚至更高),这还不包括其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类比,试图帮助我们理解其昂贵程度。

影响价格的因素:不止是“一套铠甲”

铠甲的价格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年代和技术:越晚期的板甲,制作越精良,通常也越贵。例如,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全身板甲,其设计和工艺达到了顶峰。
质量和精密度:钢材的质量、锻打的精密度、接合的牢固度、打磨的光滑程度,都会影响价格。一些顶级铠甲会使用特殊的钢材,或者经过额外的热处理来提高强度。
装饰和雕刻:很多贵族的铠甲都会进行精美的装饰,比如雕刻花纹、镀金、镀银,甚至镶嵌宝石。这些装饰无疑会大幅推高铠甲的价格。那些出现在庆典或阅兵仪式上的铠甲,其奢华程度更是难以想象。
制造地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铠甲制造水平和材料供应也有差异,这也会影响价格。例如,意大利和德国在制作高质量板甲方面享有盛誉。
市场供需:战争时期,对铠甲的需求会激增,价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总结来说

欧洲中世纪的一套完整、优质的铠甲,绝非普通人能够轻易拥有的奢侈品。它是一项巨大的投资,是骑士和贵族身份、财富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其高昂的价格源于精湛的制作工艺、高昂的材料成本、漫长的制作周期以及它在战场上所能提供的致命保护。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它可能相当于一辆豪华跑车,甚至一处房产的价值,足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阶层的财富差距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件防御装备,更是一件凝结了无数心血的艺术品和权力图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穿着都麻烦,就别问我多贵了,知友们差那点钱吗?

主要怕麻烦。

user avatar

以下欧洲盔甲相关数据翻译自《THE KNIGHT AND THE BLAST FURNACE》


8~9世纪的法兰克战士有可能找到12先令(相当于6牛)的链甲杉,用两倍的钱则能买到全套装备


在1304年,一件链甲衫成本为10英镑(佛兰德斯),另外在更晚一些的时候,需要花两倍的价钱才能买到。因此购买一个链甲需要花费一个工匠60~120天的工资。


在15世纪的英国,来自米兰的盔甲非常受欢迎,但他们价格昂贵。作为职业军人的John Cressy爵士在1441年花费了8英镑6先令8便士(8.33镑)从意大利商人那为自己购买了整套米兰甲,同时用每套5~6英镑的价格为自己的侍从买了7套完整的米兰甲。


1468年,Nicholas Howard支付了6镑16先令8便士(6.84镑)购买了一套完整的插着羽毛的盔甲,同时还有记录他在同一年花了7英镑购买了另外一套。这些盔甲将花费100~160天的工资来购买。


Reitzenstein收集了很多来自兰茨胡特的盔甲的价格。在高档市场上,Wolfgang Groszschedel在1551年花了200埃斯库多购买了一套西班牙的菲利普镀金甲。他的儿子同时合作伙伴Franz Groszschedel每年从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得到50佛罗林的恩俸,1568年,他花了1325佛罗林购买了6套男孩盔甲。1571年,则花了2550佛罗林用于比武装备。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有这种王侯级的装备。1578年的一个星期二,军士Georg Konig的遗孀Barbara因为翻修13套盔甲而得到了3佛罗林。1583年,每个雇佣兵需要5佛罗林,1627年时这一价格下降到4佛罗林。Paul Vischer则在1607年为公爵制作比武甲收取了110佛罗林。


Thomas和Gamber收集了因斯布鲁克盔甲的价格。一件蚀刻工艺的双重功能甲(作战和比武双用途)的价格在1527年定在了70佛罗林,一件胸甲加强的实战盔甲50佛罗林,一件蚀刻的轻甲25佛罗林。1547年,创记录的天价——1258佛罗林,则来自斐迪南因为担心战争而为他的儿子大公斐迪南2世所订购的Eagle garniture盔甲。


一些军人有足够的钱可以提前退休,比如Michel Witz(死于1588年),他在1561年退休花了2500佛罗林购买了在Narrnholz的庄园。Hans Seusenhofer是一名贵族,他在1537年退休后每年的退休金为104佛罗林,而他的兄弟的工资已经拿了200佛罗林每年,但随着通货膨胀,到1567年,他的儿子退休时,退休金已经到了每年160佛罗林。


Roth曾尝试计算在格拉茨购买盔甲的实际成本。在16世纪晚期,马的平均价格是30佛罗林,而牛是15佛罗林。1600年的平均工资大约是5佛罗林每月。


1617年到1626年,购买一件胸甲需要5佛罗林,而1578年~1596年一件轻型骑兵甲需要7.5~8佛罗林。当然,骑士甲会更贵,大约35佛罗林。1579年~1630年, 一件步兵甲需要花7佛罗林,其中1.5佛罗林是材料成本,而剩下的是制作成本。盔甲板材是每sam(约为140kg)10到12佛罗林。


想买一件因斯布鲁克铠甲要花150到300天的工资。性能更好的格拉茨盔甲,步兵甲需要40天工资,而骑士甲需要175天。


在奥格斯堡,盔甲的生产有类似在因斯布鲁克的时间表,对于希望成为独立工匠的人,一套完整的、普通的无修饰盔甲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当然,作为他们的第一套作品,花费的时间会比以后更慢。但价格总会高过150天的工资水平,因为必要的材料燃料成本和利润还是要有的。


1542年,伦敦市长的任务之一,就是发行定好的盔甲价格,这包括

上好的Almain rivet半身甲 7先令6便士

次等的Almain rivet半身甲 6先令8便士

一套包括胸甲、护壁、护腿、带有护颈的头盔的准枪骑士甲 45先令(2.25镑)


1590年,一向被拒绝的英国的军械商向枢密院的请求里,军械商希望对军用甲进行长期订购,以此保护英国的盔甲业,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同时缓解失业问题并充实武备。军械商将在5年内提供8000套盔甲,一套完整的枪兵甲3镑6先令8便士(3.33镑),胸甲2镑,头盔4先令。这一建议如果被允许,将大大打击外国的供应商,当时一些非常便宜的步兵甲大订单来自英国政府。如1539年,花454英镑(含运费)从科隆订购了1200套全身甲,同时用630英镑从安特卫普购买2700套盔甲。1560年,Thomas Gresham爵士作为伊丽莎白女王在弗兰德地区的代理人,从安特卫普购买了8000套步兵甲,然后又从汉堡购买了6000套。


Leydi收集了米兰的盔甲商Negroli家族的文档。1543年,Giovan Paolo Negroli雇佣了一名盔甲工程师,付给他每年40斯库多的工资。在16世纪,一个不熟手的工人或士兵每年可能得到20斯库多,技术工人约为其两倍。1567年,他没出了35套“镶嵌”盔甲,每套25斯库多。作为对比,1547年为Luigi de Leiva制作的一套盔甲花费了220斯库多,查理五世在1539年花了1120斯库多做了一套装饰甲,又在1541年花350斯库多做了一个“美杜莎”盾。皇帝的另外一笔花费,是在1545年用200斯库多购买的盔甲。其中大部分价钱花在了装饰用的黄金上。


Pompeo della Cesa不仅仅是为为米兰的贵族们制作昂贵的盔甲,在市场的另外一头,他也从事大规模订单的生产。1567年,他承包了生产马赛队长的蚀刻和镀金盔甲以及与之相配的马鞍、马面甲,每套35斯库多,还有42套弓手甲,蚀刻但不镀金,也没有腿甲,每套24斯库多。整个订单价值1944斯库多,要求5个月内交付。1569年,包括Pompeo在内的26名匠人在5个月内提供了1600套盔甲,每套价格6.5斯库多。

表头从左至右分别为“时间”、“地点”、“步兵甲费用”、“骑兵甲费用”、“相当于工资天数”



* Adlergarnitur(特例)

** Rosenblattgarnitur(特例)

£F = Flemish pound(佛兰芒英镑)

rg = rhenish guilders(莱茵旧版荷兰盾)

fl = florins(佛罗林)

s = scudi (斯库多)

ABC = Armourers' Company of London


在1437年,来自Iserlohn的Gerhard Stacke和苏斯特的Johann Levenicht收到了为300套盔甲所得到的1300莱茵旧版荷兰盾。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价格比50年前的链甲衫更加便宜,同时,也比英国的盔甲便宜的多。1479年,法国国王路易11招募6000瑞士长枪兵,每人年薪54佛罗林,因此这些盔甲的价格约为他们25天的工资所得。


货币(附录)











中国宋明一些甲胄武器的价格以及时人的收入情况
打造步人弓箭手铁甲,一年以三百日为期,两日一副,昨已打造到一百五十副了毕,申乞迟发继准枢密院箚子,检坐元降指挥只令如法椿收,窃缘上件铁甲计用皮铁匠一万八千工,钱五千二百余贯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20《与曾左司事目札子》
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请本军自造军器赴朝廷呈讫置库桩管下户部支物料价钱许之凡全装甲一副费钱三万八千二百马甲一副费钱四十千一百弓一费钱二千八百弓矢百费钱七千四百弩矢百费钱六千五百提刀一费钱三千 三百应鼓一费钱六千五百皆有奇凡鍪甲一副率重四十有九斤此其大略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米系年要录》卷55,绍兴二年六月丁巳
其甲衣甲裳头盔面具护项护肩掩心臂手鞓带等。皆须熟建铁□斤折一。并毛氊布衬煤炭工食。欲求精好。所费不□。酌量中等费用。每副非十二两不可。
——(明)徐光启《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
需要提醒的是,宋代数据仅为给予工匠的劳动费,材料和燃料成本等并未计入在内。
这其中:
宋步人弓箭手铁甲150套花了5200多贯,约合每一套35贯钱;
宋全装甲每一套38200钱
宋马甲一套40100钱
明全身甲一套12两银
========================================
宋明两代收入的一些资料
其队兵应照例给月粮一两二钱四等兵士。每加六钱。上士照东征事例。月给三两而止。
——《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
按复国要编、东征兵士、月饷三两六钱、朝鲜供亿在外、然而功实未著、当时诸臣、不能无罪、臣虽竭其驽钝、但能使无虚糜耳、食今日佣工之食。而欲收岳飞背峗之效。
——《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
止增募南兵二万。月饷一两五钱。教练三年而成。
——《皇明经世文编·兵事百不相应疏》
锋兵每月给饷二两一钱安家衣鞋银二十两。其能举六百斤以上者每加百斤。每日加银一分。队兵未习艺者先给月饷一两五钱待艺成照例加给。
——《皇明经世文编·申明初意录呈原疏疏》


手头资料少,所以只能进行简单推算。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一副盔甲约为一个兵士9~12个月的工资所得,即270~365天,而如果是个带“将”字的军官,由于收入的巨大差异,一个月即可。明代募兵则相比宋代兵士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购买一套盔甲仅需要三个多月约100天的工资,这还没有算上应募时所分发的安家器械等等费用。
还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是,前文所给出的宋明甲按描述基本都可以视为是全身防护型的重甲,而板甲中则有一些是半身甲或简略后防护面积有所减小的,所以在对比中应当参照实例对比分析。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认为,除了贵族们的奢侈品,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实战的板甲比起其他金属盔甲在价格方面有什么显著的提高,而在西方,相比于前一时代的锁子甲,兵士们穿戴的板甲的价格似乎更加便宜。



来自百度贴吧冷兵器吧 天魂地鬼的帖子


链接:tieba.baidu.com/p/13271

去冷吧翻点上古老帖也挺惊喜的,就跟末日求生时找到埋在地下室的物资一样

user avatar

前面引用的《骑士与风炉》中有大量数据,不过我这里作一点补充。

这些数据毕竟是由同一个作者选取的,可能有他的倾向性——即使不考虑这一点,也要注意一件事:欧洲很大,而且中世纪也好、文艺复兴也好,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因而价格的空间和时间变动会相当大。

即使是给军队大批量装备的量产板甲,也未必有《骑士与风炉》中收集的一些数据那般便宜。

这里补充Geoffrey Parker的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中提到的军备价格。


“16世纪对佛兰德斯部队装备的一大限制是钱:在16世纪90年代,一根长矛加一副胸甲要花30佛罗林,一支火枪要花10佛罗林,一门24磅炮要花1000佛罗林。这种价格下,钱永远不够拿来武装所有的士兵。”

“铸一门炮的钱,足够让800个人吃一个月饱饭;一个长枪兵身上胸甲的价格,相当于他两年的面包钱。”

如果按照工资折算——

这里是作者对货币单位的说明。

此书中1佛罗林=20文钱(原书中用的是法语pattard,佛兰德斯的一种小额辅币,荷兰人自己称为stuiver,西班牙语称placa——意为“块”,真就“一块钱”呗——我不想音译,干脆学杨绛译《小癞子》那样,用“文”来意译)

而佛兰德斯军团主要用的是埃斯库多金币(escudo原意就是盾,下文简称盾好了)

1585年-1590年,意大利盾=57文,西班牙盾=59文,法国盾=60文

1590年引入了新的体系,军队记账一律改用折合10个里亚尔的盾,17世纪后1盾基本稳定为50文

也就是说,上面军备价格对应的16世纪最后十年,1盾大概2.5佛罗林,当然可能会有点波动。

从1534年到1634年,西班牙步兵的月薪稳定为3盾,直到1634年升到4盾。

原答案只计算到这里为止,现在补充一下,虽然俸给微薄,然而西班牙的士兵们还是有一些津贴(ventaja)的,原先只计算了基本军饷。

只不过,即使加上津贴,对大部分人来说,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这个时期的哈堡军队当然是一支多民族军队,它的编制也会因民族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主要的模式就是西班牙和德意志两种,其他如勃艮第、英格兰、瓦隆、意大利人的单位编制也基本符合这两种模式。

在1636年以前的西班牙式250人连队中,长枪连有11名军官、219名长枪兵和20名滑膛枪手(因为主题是盔甲,这里也就不写火绳枪连的状况了,图里也有写)。军官拿得多,正常;滑膛枪手是技术兵,拿双饷(6盾/月)。而那219个长枪兵就比较苦了——他们只能分享30个盾的战斗津贴,按1盾60文,1590年新体系30盾1500文计算,平均一个人不到7文钱(何况这津贴由上尉决定发放,并不是平均分配)。同书158页指出,当时佛兰德斯一天的饭钱就要10文,如果是个自己喂马的骑兵,得花30文(这种物价导致即使发足军饷,士兵也根本活不下去,何况很多时候压根不发)——所以这点津贴说是杯水车薪也不为过,发下来甚至不够加餐的,近乎忽略不计——实际上因为不是平分,确实对大部分人来说就不存在。

另外,服役多年的老兵是可以靠熬资历领到津贴的。

总的来说,大部分人还是“八旗兵丁甚苦,食不充饥,衣不遮体,请我主圣明裁决”的状态。

德意志式300人连队则阔绰多了。150名长枪兵可获得323份津贴,每份2盾,平均一人4.3盾——而他们的底薪也不过是3盾,所谓的津贴可能比底薪还要高,当然还是要注意,津贴并非平均发放。

另外军队要么免费住宿,要么还会发一笔住宿费(60文,若按1590年1盾=50文的新体系,大约1.2盾)。

当然平均数据还是很好看的。按军队的会计们计算,从1567年到1590年大家的总收入可是差不多翻了倍,从156文涨到300文(部分原因是每个盾对应的文增加了,60年代记账时一盾才39文);而基础军饷虽说按盾计算不变,若换算成文则大有上涨。记账1盾=39文时,军饷不过117文/月,而把币值上升和住宿费一齐算上,1590年军饷可达210文/月(3盾=150文,再加60文住宿费)。

唯一的问题是,210文军饷和300文“平均收入”之间差的那90文我实在不知道是从哪加上去的。难不成真是拿双饷兵和特别津贴老兵去和小兵平均?

我们姑且认为他们这个1590年300文的数据没什么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就算不是“被平均”,大概还是按德式算法算出来的,按西班牙式,30个盾的津贴平均到近220人上连水花都没有),那么士兵每月总收入300文=15佛罗林。那么一副胸甲加上一根长矛30佛罗林,相当于一个兵2个月辟谷的结果。

我们再举另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普通兵一点津贴也没有,按210文=10.5佛罗林计算,则胸甲+长矛相当于将近3个月的收入了;如果他并没有拿到60文住宿费,而是享受了免费住宿,只剩下底薪,那就是3盾去买30佛罗林(12盾)的胸甲+长矛,4个月。

那么再举一个可能更加积极的例子。上文中对津贴的处理还是过于粗暴(平均)。假如一个兵真的因为战斗英勇+熬资历而领到了津贴,情况会好一点吗?

这个表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从1632年条令中总结出来的。

军阵长和连长批准战斗英勇者可领取至多10盾

连长批准普通津贴至多2盾

服役了3年的少尉掌旗官和军士长分别可领取8盾和6盾,在佛兰德斯者再加2盾

和平时期,累计服役16年者领取4盾,连续服役6年者领取6盾

战争时期,连续服役6年者领取8盾,连续服役20年者一次性付给300杜卡特

以上均为每月津贴(300杜卡特除外)

于是,一名在战争中连续服役6年的、战斗英勇被连长记下来的长枪兵收入有军饷3盾+普通津贴2盾+资历津贴8盾=13盾。也就是说,价格30佛罗林(12盾)的一副胸甲加一根长矛约相当于他28天的收入。

(按:图中这篇论文换算有严重错误。任何时候1杜卡特都不可能合3.5盾!币值变动相关论文不少,结合María Ruiz Traperod的LA ONZA: IMPORTANCIA Y TRASCENDENCIALas Monedas de la Biblia Políglota Complutense二文以及José I. García de Paso的La Politica Monetaria Castellana de los Siglos XVI Y XVII可知,盾在1652年与当二大钱(maravedí,杨绛接地气的翻译)脱钩以前一直在升值,而杜卡特一直保持稳定——José Ángel Ortega Dato在他Los dineros en El Quijote一文最后附上的一张表最为直观:)

Onza一文中提到了1609年以后的情况。

Además por la Real Cédula de 1642 elevó el valor del Escudo de oro,

primero de 440 a 550 maravedises y después por otra Real Cédula de 13 de

enero de 1643, de nuevo a 612 maravedíes, y el 11 de noviembre del mismo

año bajó el valor a 510 maravedíes, y por otra disposición de 1651 valora el

Escudo en 544 maravedíes, al fijar su valor en 16 reales de plata.

也就是说,在1632年条令颁布的时候,盾的币值应该和1609年一致,为440个当二大钱——1个盾约合1.173个杜卡特,怎么可能会出现1杜卡特=3.5盾呢?

总之,发给20年老兵的这笔300杜卡特津贴不可能是1050盾,而应该是大约255.68个盾。


作为这些理想计算的补充,下面是一些原始史料中体现的实际情况。

有些网上的西班牙语资料会说En 1632, las Ordenanzas militares aprobadas dictaminaron la desaparición oficial de la pica seca, pues establecieron que el Tercio debía estar compuesto por coseletes, arcabuceros y mosqueteros.(包括维基也这么说)——意思就是,1632年条令提出废除无甲长枪兵(pica seca),从此西班牙军队只剩下胸甲长枪兵(coselete)、火绳枪手、滑膛枪手。

好吧,单看1632年7月28日条令似乎是这么说的……

每个连队包括70名胸甲长枪兵、90名火绳枪手、40名滑膛枪手。

“下令付给胸甲津贴,不容许士兵们没有武装”。

然后到了1633年4月30日……连队的薪饷表如是——这份板上钉钉的东西大约比上面有些莫名其妙的“平均”要可靠些,而且从这份资料看来所谓胸甲补贴也真的只是杯水车薪:

上尉及其听差——44盾

少尉掌旗官——18盾

军士长——8盾

司务长和理发师——6盾

两个鼓手和一个风笛手——18盾

随军神甫——12盾

10个小队长的津贴——30盾

239个职位每个3盾的军饷——717盾

90个胸甲长枪兵津贴——90盾

60个滑膛枪手每人3盾的津贴——180盾

89个火绳枪手的津贴——89盾

普通津贴——30盾

4名共计服役12年或累计服役8年特别士兵每人6盾的津贴——24盾

4名领取4盾津贴特别士兵的津贴——16盾

2名复员少尉津贴——16盾

2名复员军士长津贴——12盾

以上共计1310盾

90盾的津贴——对12盾一副的胸甲来说这点补助真的不多。实际上把那“普通津贴”和这“胸甲津贴”加一起120盾刚好够凑齐10副胸甲+10根长矛。

所以下面结局也就不奇怪了——纸面上彻底“消灭”无甲长枪兵四年后,连队减少到200人,那99个长枪兵里还有34个人没有胸甲。

——————————————

第二个时期是英国内战。

(毕竟按阶级史观计算,1640年才是世界近代史开端嘛,这个算近代第一战大约也没问题。)

前胸板5先令6便士,后胸板4先令6便士,腿甲5先令,头盔4先令6便士,护喉2先令6便士,全套盔甲计1镑2先令,如果用红色皮革作为内衬,则需1镑4先令(Cromwell’s War Machine:The New Model Army 1645 - 1660第3章提到,1642年Lionel Copley上尉为他的72个士兵配备的全套盔甲价格24先令,与最后这个价格一致)。

当时的普通步兵日薪依然是8便士(似乎从亨利八世以来就没变过),一周是56便士即4先令8便士。然而这笔钱从来不会全额发放,还得先扣除衣、鞋、武器、口粮和住宿的费用。根据1641年的估算,周薪4先令8便士左扣右扣,到手的只剩下1先令。

假如不考虑扣除,按周薪4先令8便士(56便士)计算,全套盔甲24先令(288便士)略多于5个星期工资,也就一个多月。但是如果根据实际到手的1先令来计算,实际上相当于6个月工资。

如果只买胸背那两块板(共计10先令折合120便士),则相当于15天(不考虑扣除)/70天(考虑扣除)。

骑兵盔甲更贵(1629年,一副骑兵甲4镑10先令),不过他们的日薪有2先令6便士(30便士),是步兵的3.75倍。

最后对比一下百年以前(1542年8月)的伦敦武器装备官价……真不知道为什么这工资没涨,盔甲价格涨成这样子……上等步兵全套甲(也是含胸、腿、喉、盔的)almaine ryvett也才7先令6便士,次等的6先令8便士,现在到了1642年居然涨到24先令了……

————————————

16世纪后期的威尼斯——以下来自The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a Renaissance State: Venice c. 1400 to 1617的附录Infantry wages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16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和平时期士兵日饷8.15索尔多(soldo,复数soldi),战争时期的日饷则在10.19-12.23之间。一个头盔41-99索尔多,一块前胸板248,完整的半身甲需要620索尔多。最乐观的情况下(取战时最高日饷),士兵在战时20天的军饷就相当于一块前胸板,整副甲加上最便宜的头盔则为54天。

不过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

所谓“底薪”者,前提是士兵已经随时可以参战。但现实中一个士兵还必须准备一切必需品——鞋、裤、衣、袍、铠甲(一个长枪兵想站在前排成为多拿50%军饷的corsaletti,就必须准备更好的铠甲)、武器,甚至包括毯子和草褥之类。所有这些东西当然是上级统一拨发,但绝不是免费的,费用都要从薪饷中截留扣除。

即使装备最为简陋的火绳枪手也需要一顶头盔、一柄剑和一支火绳枪,而且尽可能买一副前胸板。假设他的连长完全按成本价发给他这些装备,他也需要支付495索尔多(而且连长可能还要中饱私囊呢)。装备费用的支付期限从来不超过一年。于是他每天8-12索尔多的军饷最少要被扣掉1.35索尔多——这还只是装备这一块。

然而这已经是最理想的情况。战时大多签订的是短期合同——政府急着把他们预付给连长的募兵、运兵、装备费用收回来(那时候欧洲很多国家的上尉连长基本就类似于军事承包商,与政府签订合同后把招募的连队武装起来并运到指定地点,政府会预付一笔钱作为招募、运输、装备的先期费用。如果到了地方还没花完,那政府会以扣除军饷的方式把剩下的钱逐步收回来,见此书125页),连长们更急着收回这些兵欠他的装备钱——免得他们病倒、开小差之后打水漂。双重加压的结果是,前三四个月差不多有25%的军饷都被扣没了。穷困潦倒的大兵们几乎一拿到装备就要去典当,然后马上因为缺乏装备失去吃饷资格,提桶跑路(估计连个桶都没有)。形势之严重迫使17世纪初政府把截留工资时长拉长到8个月,并且按二手价回购那些未一次性付清全款的装备。

衣食住行更是惨淡。士兵除了兵营和民房借住外并无特权。政府的先期军费和士兵的遣散费基本都计算得锱铢必较,基本没什么多余,甚至可能不够。衣食全靠自理——1570年,海运口粮的费用居然能把士兵的日饷刮掉三分之一。至于食物短缺、粮价上涨,那也是不可能加饷的。

可想而知纸面上相当于20天军饷的一块前胸板在现实中会让士兵多么窘迫了。那结论是:

因军饷不敷使用,减员率竟上升30%,真可谓何尔健所记“我等边军余丁皆朝廷爷爷赤子也”“钻入彝地自在过活去罢”。

写这个答案主要是觉得近年来板甲这块的观点有很多矫枉过正的地方。指出许多量产军用板甲不是刺金绣银的贵族装备,这点自然没错,可是把一切军用板甲对标英国那两个特例,或者觉得“几十天的工资算什么呢”,一看到有人说板甲贵,就一定要把板甲说成白菜似的廉价之物,这又过分了。

user avatar

看到其他回答已经列举了不少资料,我稍微补充一个中世纪晚期的例子。

法国重骑兵的装备

在15世纪中叶,法国重骑兵的收入大约一个月15里弗尔。一个年轻的贵族想要完全武装自己需要约125-250里弗尔,相当于8-16月的收入,这显然是最好的装备。即便那些较为普通的装备也是昂贵的,一个半盔要3-4里弗尔,一件织物填充甲或者布面铁甲要11里弗尔。一套整套盔甲和武器要40里弗尔,装备一个完整的兰斯要花费70-80里弗尔。具体见下文:

名词解释

限于水平有限,贴出些目前搞懂地方,希望有大佬能接力完整的解读。

重骑兵(man-at-arms):包括了所有身披甲胄、骑马作战之人,所以尽管骑士可以被叫做重骑兵,但重骑兵却不一定非得是骑士——他们也有可能是军士或者侍从。因此军中职位通常在一线贵族之下的军士和侍从担任起普通士兵的职责,他们构成了骑兵部队的主体。

(参考《《MEDIEVAL EUROPEAN ARMIES》P14)

兰斯(lance):中世纪军事编制单位,通常3-5人。1450年的法国“兰斯”则有一名重骑兵、一名侍从、以及三名马弓兵(或两名马弓兵和一名轻装骑兵)。然而这些只是理论编制,很多时候会把马弓兵和兰斯分开算,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兰斯至少包括一名重骑兵和他的侍从。

(部分参考《THE FALL OF ENGLISH FRANCE 1449–53》P28)

一种轻便的中世纪头盔(salad/salet):可能起源于意大利,在法国、荷兰和德国受到欢迎。

里弗尔,法国古代货币单位(livre tournois)

乡绅、侍从、扈从(squire)

见习骑士,青年侍从(Page)

骑士的侍童或侍从(warlet)

织物填充甲(jaque)

链甲衫(haubergeon)

布面铁甲(brigandines)

相关阅读

user avatar

试着回答一下。

波兰显克微支著作《十字军骑士》里写到:兹皮西科叔侄从两个弗里西安人手里抢过来的武器、马匹、衣服和珠宝等等,就值得上三四个上等村庄。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其中的两付盔甲,说明一副好盔甲价值相当高,估算一下在中世纪波兰相当于1个上等村庄。

在中世纪,英国大约100户人家+一个小教堂算是一个村庄,德语地区20户人家+一个小教堂算是一个村庄。波兰靠近德语地区而且当时已经深受日耳曼人影响,那么按照后者来说,一副好盔甲相当于20户农民,而且是产出比较高的农民。

兹皮西科所在地是马佐夫舍,位于波兰中心比较富裕的地方,和边界上吃生麦粒的农民不一样,但也不会太富裕。波兰本来就比中欧、西欧穷很多,小说中曾描写国王请贵族们吃煮鸡蛋而且大大刺激了贵族们的胃口。

书中又写到“玛茨科曾经把二十来个“格里温”借给那些康涅茨波尔的贵族领主。于是大家就完全相信他有着无穷的财富了。”一个格里温好像是二十四分之一马克,20个格里温肯定买不下一副好盔甲(抢来的盔甲即使在国王面前也不掉价),这么说来盔甲价格应该是大于1马克?

只是估算,如果记错了请指出。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波兰小骑士来说,好铠甲很昂贵,如果凭他们自身财力,多半是买不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一套完整的铠甲,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时期,绝非寻常之物,它的价值高昂得超乎许多人的想象。要理解这份价值,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就像在讲述一位久远老友的故事一样,一点点剥开历史的面纱。制作铠甲的繁复与精湛技艺:一场与金属的漫长对话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打造一套铠甲需要多少心血。那不是铁匠铺里抡.............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设想。一个北宋商人,带着他的甲士和商队,要是把时间轴拨到中世纪的欧洲,二十年能不能混成贵族?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点儿不简单。首先,咱得知道,北宋商人到中世纪欧洲,这本身就不是个寻常事。你想想,那时候是啥年代?陆上丝绸之路虽然还在,但横跨整个欧亚大陆那可是旷日持.............
  • 回答
    在欧洲中世纪席卷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漫长征程中,要说哪个国家贡献最大,那无疑是卡斯蒂利亚王国(Kingdom of Castile)。它的影响力几乎贯穿了整个收复失地运动,从早期零星的抵抗到最终收复格拉纳达,卡斯蒂利亚始终扮演着核心和主导的角色。你可以想象一下,伊比利.............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末期,决斗的舞台上,迅捷剑(Rapier)和小剑(Smallsword)逐渐取代了双手剑(Greatsword)成为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文化、军事以及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双手剑在中世纪盛期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
  • 回答
    中世纪欧洲,如果出现一个“巨能生孩子”的诸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设想。让我们抛开现实的科学限制,纯粹从历史和政治逻辑上来探讨一下,这样的诸侯是否有可能通过联姻统一欧洲。首先,“巨能生孩子”是个关键。在中世纪,生育能力是衡量一个家族兴盛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诸侯真的.............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的建筑,特别是城堡和防御性建筑上,你提到的那种规则的方形孔洞,通常被称为垛口(Crenellations)。它们是防御工事中最具辨识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你可能也见过一些地方把它翻译成“城垛”、“女墙垛”、“锯齿形女儿墙”等,这些说法都指向同一个东西——那些交替出现的实体墙段和空隙组成的顶部.............
  • 回答
    在那个时代,城市自治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而“一年到期自动获得市民身份”的说法,更像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或者说是早期城市自治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而非现代意义上由某个特定机构进行“公证”。想想看,中世纪的城市,尤其是那些因为贸易、手工业发展而迅速壮大的城市,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支撑经济活动。如果一个.............
  • 回答
    关于中世纪时期葡萄牙的法律是否比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宽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笼统地说,葡萄牙的法律体系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但将其归类为普遍意义上的“宽松”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宽松”这个词在中世纪的语境下可能意味着什么。在中世纪,.............
  • 回答
    哇!为喜欢中世纪欧美风的高中女生挑选礼物,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乐趣的任务! 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到她可能喜欢的美学、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从不同角度为你提供一系列绝佳的礼物建议,并解释为什么它们会让她心动:核心思路: 美学元素: 哥特式、罗马式、浪漫主义、凯尔特风格、维京元.............
  • 回答
    要细致地比较日本和欧洲中古战争的规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参战人数或者战斗的惨烈程度。这涉及到战争的性质、组织方式、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乃至文化背景的差异。抛开那些冰冷的数据,让我们来深入地探讨一下,如同复盘一场历史的盛宴,品味其中蕴含的细节与壮阔。一、战争的性质与目的:个人荣誉 vs.............
  • 回答
    18、19世纪欧洲思想家的著作之所以能够一经问世便被冠以“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评价,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个时期是欧洲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节点,新的思想如同火种,迅速点燃了知识分子的热情,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时代的“蓄势待发”是根本原因。.............
  • 回答
    二战结束的硝烟还未散尽,欧洲大陆的许多地方依旧满目疮痍。在这动荡的余晖中,一支颇具胆识的军队,在没有得到最高统帅部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独自代表全体同盟国前往一个被占领的地区受降,并就此接管了当地的领土和资源。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充满政治博弈和地缘战略考量的复杂运作。先发制人的行动:时机.............
  • 回答
    好,咱就来聊聊为啥亚足联不像欧足联那样,专门搞个“亚洲金靴奖”出来,让亚洲各国联赛里进球最多的那个哥们儿摘得桂冠。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里面门道不少,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明白这奖项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儿。欧洲金靴奖,这玩意儿为啥那么金贵?那是因为它不仅是对球员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罗马帝国挺过了三世纪危机,并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继续存在,那么欧洲随后是否会迎来一场类似我们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几个关键的变量上:罗马帝国存续的影响、历史的惯性与变异,以及文艺复兴的本质。首先,我们必须理解.............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总量来看,目前世界前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日本)中没有欧洲国家的身影。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欧洲在现代经济格局中“落后”了。然而,将“骄傲”仅仅限定在经济总量上,就忽视了欧洲文明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且极其重要的角色。欧洲国家有太多可以骄傲.............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里,或者说如果我们把它对标到欧洲中世纪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例如,文艺复兴前夕,也就是大概1315世纪),一个出身草根的平民,要想达到他地位上的“最大高度”,这可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这条路往往蜿蜒曲折,充斥着运气、个人能力,以及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军装确实呈现出一种与欧洲华约国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常服与作战服的区分程度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中国和苏联的军装:实用主义的体现在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都刚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战争,并且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在这种背景.............
  • 回答
    如果真有这样的奇遇,让我在阿基米德、牛顿、欧拉、高斯这四位伟大的先贤中选一位当老师,这绝对是个甜蜜的烦恼。不过,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高斯。为什么是高斯?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越是仔细思考,我越是觉得他最适合我。首先,不得不承认,这四位老师都是各自时代的巨擘,他们的贡献如同璀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脑洞大开的问题。试想一下,一个现代人,带着一身现代知识和观念,突然置身于一个满是泥土、疾病、迷信和严格等级的中世纪欧洲,想要安然度过一生,这绝非易事,更别提“幸福”了。但若要尝试,那可得仔细规划,步步为营。第一步:落地生根,低调生存1. 选择一个合适的“登陆点”: 穿越地点至关重要。.............
  • 回答
    穿越到中世纪后期欧洲成为一位贵族小姐,想要问鼎王后之位,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并非绝无可能的光辉道路。这需要你充分利用现代知识的优势,同时又精通那个时代的规则和人心,以及一点点的运气。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析这条艰辛而又充满魅力的道路:第一阶段:立足与初步经营(成为有影响力的贵族小姐)首先,你必须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