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世纪有些欧洲城市有逃难来的人住满一年即可成为市民的说法,那住满一年由谁来公证呢?

回答
在那个时代,城市自治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而“一年到期自动获得市民身份”的说法,更像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或者说是早期城市自治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而非现代意义上由某个特定机构进行“公证”。

想想看,中世纪的城市,尤其是那些因为贸易、手工业发展而迅速壮大的城市,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支撑经济活动。如果一个逃难来的人,能够辛勤工作,融入城市生活,没有惹出什么麻烦,并且为城市贡献了劳动力和税收,那么他就可以被视为城市的“自己人”了。

所以,这种“一年到期”的说法,更多的是基于一种 事实上的承认和社区的默许。它不是一个复杂的法律程序,而是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判断。

具体来说,谁会“公证”呢?这得看情况,但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力量在其中扮演角色:

1. 行会(Guilds)的默许和确认:
如果你逃难来,是为了找个手艺活儿干,那么你自然会试图加入一个手工业行会,比如铁匠行会、皮革匠行会、面包师行会等等。这些行会是中世纪城市里非常有权力的组织,他们不仅控制着行业内的生产、定价、质量,还对加入者有严格的考察。
如果你在一个行会里学徒或者作为雇工,勤勤恳恳地工作满一年,并且行会里的师傅和老会员们都认为你是个合格、可靠的人,那么行会就相当于间接为你“背书”了。行会本身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管理者的决策,他们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你获得了市民的资格。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行会里的成员都说:“这小伙子,在我们这儿干了一年了,手艺也不错,为人也老实,应该给个市民身份。” 那么,这种声音在城市里是很有分量的。

2. 城市官员(Magistrates/Councillors)的实际接受:
尽管没有一个专门的“公证处”来发放市民证书,但城市本身是有管理机构的。这些机构可能由一些富裕的商人、有影响力的家族成员组成,他们负责城市的日常运作、收税、治安等等。
如果一个逃难来的人,他在城市里安居乐业,比如租了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且按时缴纳了城市可能征收的各种杂税(比如门税、市场税等),那么他就已经被城市系统“接受”了。
当这个人在城市里生活了一年,没有人提出异议,也没有被官方视为威胁或不安定因素,那么他的市民身份就是 事实上的获得。城市官员在处理事务时,自然就会把他视为市民。这更像是一种 被动获得,而不是主动申请。

3. 社区(Neighborhood/Parish)的集体认知:
在中世纪,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固定,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你住在哪个街区,和谁来往,有什么样的口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在某个社区里住了一年,和邻居们打招呼,一起参加当地的教堂活动,或者在附近的集市上做生意,那么社区里的其他人,包括教区牧师、有威望的老人,都会知道你。
如果社区里没有人对你持有负面看法,反而觉得你是个不错的人,那么这种 社区的普遍认可,也是获得市民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可,虽然不是法律条文,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官员在做决定时是否会考虑你的市民资格。

4. 城市的“规矩”和“惯例”:
这个“一年到期”的说法本身,就是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 惯例或潜在的“规定”。 它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而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
当你已经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了一年,并且表现得像个融入其中的人,那么你自然就符合了这种“规矩”。 这种规矩的“公证”,更多的是 一种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即城市管理者在面对一个在城市里稳定生活一年的人时,不会再把他当作外来者,而是将其视为可以被纳入城市管理和权利体系的成员。

所以,与其说是“公证”,不如说是“事实上的接纳”和“社区的默许”。

没有一个专门的“公证人”或“公证机构”来签发一张市民证书。一个逃难来的人,通过他在城市里的 实际生活、工作、融入社区以及行会的接纳,一步步地赢得了被视为城市一员的资格。 当他跨过那个“一年”的门槛,并且没有人(尤其是城市管理者或主要行会)对此提出反对时,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市民。 这种“公证”是分散的,是融入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共识的体现,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明确的行政行为。

可以说,这是一种更贴近于“口碑”和“实践”的“公证”,是一种将新人逐渐吸纳到城市肌体中的非正式但有效的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英格兰为例。当一名农奴到达城市后,他首先要找到住处,根据梅特兰的说法:

布拉克顿(Henry de Bracton,1216-1268年,中世纪英格兰法学家,著有《论英格兰的法律与习惯》)曾谈及此问题,其观点显然由《爱德华王法》(Leges Edwardi,成书于12世纪)背书。根据古老习惯,在房屋中睡过三晚的客人,将成为户主家庭的一份子。至于不是他人的宾客的人,则应该编入十户联保(franco plegio)。

这是英格兰习惯法中的“三晚是家人”(third-night-awn-hinde)原则,即某人在某地居住的第一晚被视为陌生人,第二晚被视为宾客,第三晚应该被视为家人。布拉克顿对此有论述:

任何已满12岁的男子,皆须在十户联保会(view of the frankpledge)上宣誓既不行窃,亦不助人行窃。任何保有土地和房屋的人,即所谓‘户主’,皆须编入十户联保组。为其服役者,即所谓‘仆从’,亦当如此。任何仆从倘若被判受罚,或遭受控诉,在其未清偿罪责前,户主不得将其驱逐。从户主那里获取衣食的宾客,或仅从雇主那里以工资形式获取饭食的人,皆应视为户主家庭之一员,因为依据古老习惯,居留他人住所达三个晚上者便为主人之家人。第一晚尚可视为陌生人,第二晚便当视为宾客,第三晚便成为家人。

任何人,不论自由人还是依附者,除非其流浪各地,且在任何地方居留时间都不比其他地方更久,或者其拥有足以取代十户联保的特征,如身份高贵者、教会人士、自由地产拥有者和无法迁移的城镇居民,否则必须或者编入十户联保,或者由主人提供担保。

——引用《中古英国庄园制度与乡村社会研究》翻译

可以看出,若农奴借住于他人家中(包括旅店在内),收留他的户主或旅店主应对其留宿期间的行为担保负责,他们显然是其居住时间的见证人。

没有受到个人担保的农奴,应该加入所在城区(Ward)的十户联保,每一个想在城市定居的人也是如此。以伦敦为例,移民应该向所在城区的元老(alderman)宣誓,加入十户联保维持治安。这种情况下,十户联保会记录档案会记载每个人宣誓的时间。

1419年,《伦敦城白皮书》(Liber Albus)的编纂者,伦敦城主簿(Common Clerk)John Carpenter(1372-1442年)称:

即使在今天,伦敦仍然拥有古特洛伊城的自由、权利和习惯,并享有它的制度。

Carpenter声称,给予在城市里和平生活了一年零一天的农奴自由是特洛伊人的做法。这个神话非常有影响力,以至于在1428年,它被收录在《伦敦城字序书K本》(Letter Book K)中:

谨记,在英格兰国王圣爱德华及在此之前不可追忆之年代,如同伟大的特洛伊城,伦敦城业已有此习俗:每一个进入城市并在其中居留一年零一天且没有被其主人声索的奴隶都可以终生居住于此,如在救济院(hospice)及王家宫室(King's Chamber)一样。由此,圣王爱德华裁定,无论国王本人身在何处,无论其外出与否,伦敦都应该拥有并维护其全部的古老权利和习俗。再则根据与上述圣爱德华之法令保存于同一宝库(Treasury)中的国王征服者威廉授予伦敦人之特许状,伦敦人应得其在爱德华王时代所拥有之全部法律和权利,并进一步授权,如果奴隶在自治市之城墙内或国王——伦敦人一直以来敬重的首长——之城堡或城市内居住一年零一天且无异议,他们从那天起就应成为自由之人。

在《字序书》收录之前,布鲁图的建城神话和“新特洛伊”伦敦的权利与习俗就已经被多部典籍收录。而作为《字序书》收录此神话的契机,便是同年早些时候的逃亡农奴Barry兄弟的案件:

命各郡长若在其司法辖区内发现Richard Barry和Stephen Barry之踪迹——John Langestone和John Dayrell声称此二人是他们的逃亡农奴——除非他们已在王领内,则应将其逮捕,并于圣若翰洗者八日庆期(6月24日)将他们带到到威斯敏斯特的王家法官面前。亨利六世在位第六年(1428年)6月10日,William Babyngton(普通诉讼法庭首席法官,巴斯勋位骑士)于威斯敏斯特见证。

伦敦城的回复是:

对上述令状的回复结果,根据城市的古老习俗,所有寻求城市保护和自由的国王之臣民,和平居住一年零一天,且没有被要求遣返,则如其所愿,他可以继续留在此地度过余生。由于上述Richard和Stephen在上述令状递送之前已经在城里和平居住了四十多年,而且他们的地位没有异议,被普遍认为是正直且自由的。盖因其有损城市的权利和习惯,由此不能执行此令状。

还应补充一点,成为中世纪英格兰城镇的居民,并不意味着成为市民/公民/自由民(freeman),自由民拥有广泛的特权,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法律特权、免税特权和经营权等。最初,伦敦自由民也被称为“伦敦男爵/贵人”,作为伦敦的集体领主与“王国之同侪”而占有封建等级的一阶,市长更是被认为位同伯爵,《白皮书》称“自英格兰王国成立以来,尽归伯爵之荣耀及王前之位列,已属伦敦之首长”,市长“举剑于前,与伯爵同”;同样,英格兰东南沿海的五港同盟的市民最初也被称作“五港男爵/贵人”。说到这里,市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

获得市民权的主要方式有三种:购买、学徒毕业、继承。由于市民绝大多数是男性,根据不同学者的统计,中世纪伦敦的市民人口在占成年男性居民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之间波动,女性也可以成为女自由民(freewoman),她们也被称作femme sole,不依附于任何人,但大多数女性都是作为市民的妻子从而分有丈夫的市民权,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则被称为femme coverte,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其经济法律权利依附于市民丈夫。伦敦的家族很少富过三代,因为伦敦的继承习惯法是男女平等继承,父母的家产均分给所有孩子,而且很多富有的伦敦人选择离开城市,在外郡购置田产,成为乡绅。豪门望族迅速衰落,新人又不日崛起,因此,中世纪的伦敦虽然位于封建体系中,且由寡头集团统治,但却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逃亡农奴也有其机遇。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Simon de Paris,出身农奴,后来到伦敦,1288年前成为自由民,1299年成为元老,1302年担任郡长,他在1306年衣锦还乡,访问家乡Necton,回到他当年作农奴时住的“小窝”。他在那里被领主的执法官(bailiff)找到,要求其担任庄头(reeve),Simon拒绝了,而执法官逮捕监禁了他直到晚祷时间。而后Simon提起侵犯人身和非法监禁的诉讼,其辩护人强调他是伦敦的自由民而非农奴,法官和陪审团裁定Simon在被拘禁时是自由之身,应赔偿其损失共计100英镑(几乎相当于当时两三名无技能日工一生的工资)。

理论上讲,伦敦市民总体比非市民更加富有,但不能武断认为非市民都是被压榨的穷人,非市民的上限和下限都同样夸张。作为伦敦海关审计官的诗人乔叟,就是非市民,而他的下属Thomas Usk却是伦敦市民。非市民中有来自外郡希望实现梦想的伦敦漂,有外国人,有王国政府的职员,有外地富商士绅,有贵胄豪族,有神职人员,有进京上访打官司的原告被告,有律师学舍和行会师傅的学徒,有仆人,有日工,有小商贩,当然,也有逃亡的农奴。各式各样的人汇聚伦敦,怀揣不同的目的,就如同迪克·惠廷顿和他的猫,新耶路撒冷的金路和钟声总是吸引着白色王国的男男女女。

user avatar

其实在大概40年前,香港就有这个法律:

不论有没有香港亲属,只要到达市区,就可以拿到临时身份证,以及连续住满7年,便可由绿印身份证变为香港永久居民。

后来1980年被废除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个时代,城市自治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而“一年到期自动获得市民身份”的说法,更像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或者说是早期城市自治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而非现代意义上由某个特定机构进行“公证”。想想看,中世纪的城市,尤其是那些因为贸易、手工业发展而迅速壮大的城市,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支撑经济活动。如果一个.............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虽然没有一个与中国汉朝“推恩令”完全一致、直接以“推恩”之名出现的政策,但确实存在一些国家和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潜在的挑战者,采取过一些具有类似精神和效果的措施。这些措施往往与继承制度、封地分配以及贵族权力制衡有关,并且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王权的稳定。相似.............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医药世界,宛如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宝藏库,其中琳琅满目的药草和药方,至今仍能引人遐思。那是一个科学与信仰交织的时代,疾病的根源常被归结为体内“体液失衡”,而药草,作为大自然的馈赠,被寄予厚望,试图通过它们来恢复人体的和谐。药草:大地的疗愈者中世纪的药草种类繁多,它们不仅生长在修道院的花园.............
  • 回答
    “中世纪”这个词,一听就很欧洲,仿佛欧洲文明独有的一个章节。但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欧洲自身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自我认知。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只有欧洲有“中世纪”,并非因为其他文明不存在那个时间段的“类似”时期,而是因为“中世纪”这个标签,以及它所承载的特定历史涵义,主要是在欧洲历史研.............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世纪欧洲君主们那些五花八门的“创收”门路。这可不是现在收税那么简单,他们的收入来源可真是五花八门,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域以及君主个人的能力。首先,咱们得明白,中世纪欧洲君主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管理者,而是“封地”的拥有者,以及“臣民”的宗主。他们的很多收入.............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关于女巫与黑魔法的传说,其实不少都带着后世的添油加醋和误解。今天就来聊聊一些可能让你跌破眼镜的冷知识,不按套路出牌,保证接地气。1. “女巫”不全是女人,也不全是“巫”我们脑子里一想到女巫,可能就是披着黑色斗篷、骑着扫帚的老婆婆。但其实,在中世纪早期,所谓“女巫”的形象和如今差别很大。 .............
  • 回答
    在讨论中世纪欧洲什么时候出现纸张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一个关键点:纸张,这种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记录载体,并非中世纪欧洲的本土发明。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东方,中国。纸张的东方之路:漫长而重要的启程关于纸张的发明,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宦官蔡伦。当然,这个说法也有争议,考古发.............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在罗马公民权方面,情况相当复杂且不断变化,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效”或“无效”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的地位,以及后来历史演变的影响。首先,要明白罗马公民权的意义。 在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权是享有法律保护、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在很多方面获得特权的标志。获得公民权.............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冷知识有很多,它们常常颠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刻板印象。这里有一些比较详细的冷知识:1. “黑暗时代”的误解:并非所有地方都一片漆黑普遍认为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时代”,科学和文化停滞不前。然而,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 文明的火种并未熄灭: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虽然经历了混乱和人口迁移,.............
  • 回答
    很多人迷恋欧洲中世纪,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情愫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如果硬要我说出一个理由,那大概是那个时代提供了一种与我们当下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种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某种我们现在已然失去的“纯粹”和“真实”的吸引力。首先,得说说那股子浪漫主义的滤镜。提起中世纪,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一套完整的铠甲,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时期,绝非寻常之物,它的价值高昂得超乎许多人的想象。要理解这份价值,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就像在讲述一位久远老友的故事一样,一点点剥开历史的面纱。制作铠甲的繁复与精湛技艺:一场与金属的漫长对话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打造一套铠甲需要多少心血。那不是铁匠铺里抡.............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奇迹,让我能一下子跳进那段距离我们遥远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中世纪欧洲,要说我最想见谁,那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那个时代实在涌现了太多伟大而又鲜活的人物。但若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拜访那位在十字军东征的烽火中铸就了传奇、在法律的王国里留下了不朽篇章的英格兰国王——狮心.............
  • 回答
    好的,想深入了解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百态、政治架构、宗教影响以及普通人的生活,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因为中世纪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试着从几个大的方面为你梳理一下,并推荐一些能帮助你触及这些细节的书籍。核心概念与时间跨度:首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从欧洲中世纪后期到大航海时代结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探索与冲突的时代,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各种类型的史料。一、 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留存至今的文献与实物要理解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发掘。1. 文献资料:最直接的叙事者 .............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的建筑,特别是城堡和防御性建筑上,你提到的那种规则的方形孔洞,通常被称为垛口(Crenellations)。它们是防御工事中最具辨识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你可能也见过一些地方把它翻译成“城垛”、“女墙垛”、“锯齿形女儿墙”等,这些说法都指向同一个东西——那些交替出现的实体墙段和空隙组成的顶部.............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史的宏伟画卷,并非仅仅依靠零散的文献拼凑而成,而是一系列承载着历史记忆、充满智慧与个性的史书巨著。这些著作,或以宏大的视野梳理王国的兴衰,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时代的风貌,它们是理解那段漫长岁月的基石,也是我们得以窥见先人生活、思想与信仰的窗口。要说起欧洲中世纪最璀璨的史学之星,《盎格鲁撒克逊.............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欧洲中世纪,就像走进一座宏伟而复杂的古老城堡,里面有无数的故事等待发掘。这不仅仅是骑士、城堡和黑暗森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充满矛盾、创新、信仰与挣扎的漫长时期。要真正“足够了解”,需要多维度的阅读,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日常生活,从政治军事到文化艺术,甚至触及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为你精选了.............
  • 回答
    很多人提起欧洲中世纪,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黑暗时代”的景象,充斥着战乱、瘟疫、愚昧和无尽的苦难。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那个时期确实经历了不少动荡,也存在着很多我们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然而,如果你漫步在欧洲的乡村,或者穿梭在那些古老的小镇,看到那些依然巍然屹立、线条优美、甚至装饰华丽的.............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战争,参战双方军队人数相对现代战争而言确实显得“少”,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军事原因。将中世纪战争人数少的原因剥离得过于简单,反而会掩盖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为什么欧洲中世纪的军队人数相对较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较少”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如果和古罗马时期的大规模军团,或者后来.............
  • 回答
    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士兵的轻甲与欧洲中世纪重甲的差异,以及这背后与铁产量之间的关联,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简单一句“铁多铁少”就能解释清楚的。一、 军事思想与战术的根本差异首先,咱们得承认,决定士兵穿什么甲的,不光是物质条件,更是军事思想和战场的需求。 中国古代:更侧重灵活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