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封神演义中不论好人坏人都能封神,偏偏妲己被杀?

回答
《封神演义》中不论好人坏人都能封神,唯独妲己被杀,这确实是小说中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设定。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封神”的本质与目的:天命、功德与权柄的重组

首先,我们要理解“封神”在《封神演义》中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

天命的延续与重组: 商朝末年,天道有缺,周朝将取而代之。封神榜的出现,是元始天尊为了弥补天道裂痕,建立新的仙界秩序而进行的“拨乱反正”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填补因大战而陨落的神仙位置,确立新的神圣体系。
功德的量化与分配: 虽然小说中充满了善恶斗争,但最终能上榜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封神之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付出了“代价”(生命)并完成了某种“使命”。他们的生死,成为封神的“引子”和“资格”。
道统的交接与巩固: 封神榜的背后是阐教、截教、西方教等不同道统之间的博弈。能被封为神,意味着在新的天道体系中获得了某种权柄和地位,是对参与者贡献的一种肯定,也巩固了获胜方的道统。

二、 为什么不论好坏都能封神?

“封神榜”是量劫的载体,而非道德审判庭: 封神榜是元始天尊为平定武王伐纣之乱而设下的一场“量劫”。这场量劫的目的在于清除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神仙来填充天界各司的职位。参与量劫,无论你是忠于商朝还是忠于周朝,只要你的命运与这场量劫紧密相连,为之付出生命,就可能成为封神的对象。
“功”与“过”的复杂衡量: 小说中的人物,其“功”与“过”往往是复杂的。例如,截教弟子虽然被描绘成很多是“有勇无谋”或“滥杀无辜”,但他们也是为了各自的师门和信念而战。他们的牺牲,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封神提供了“原材料”。阐教弟子虽然是“正义”的一方,但也并非个个是圣人,也有私心和过失。
命运的安排: 《封神演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响。许多角色的命运,在小说开篇就已经被注定。他们参与封神之战,并非完全出于个人选择,而是被卷入了一个更大的命运洪流。

三、 为什么偏偏妲己被杀?

妲己被杀,是小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妲己的“特殊身份”与“原罪”:
狐狸精的身份: 妲己的本体是千年狐狸精,是被女娲娘娘安排去迷惑纣王,以加速商朝灭亡的棋子。她本身就带着一层“罪”和“罪孽深重”的标签。
女娲的授意: 尽管妲己是狐狸精,但她的行为并非完全是出于本意。女娲娘娘才是幕后主使,用以实现“成汤三分天下”的目的。然而,在故事的叙述中,妲己是直接执行者,其恶行累累,承受了主要的指责。
罪无可恕的恶行: 妲己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残暴、淫荡、狡猾的角色,她残害忠良,炮烙忠臣,设计害死比干、黄飞虎一家,制造各种酷刑,让百姓遭受深重苦难。这些罪行在当时和后世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

2. 封神榜的“罪恶”筛选机制:
不是所有人都上封神榜: 封神榜虽然是广纳各路神仙,但并非来者不拒。一些罪大恶极、但又没有足够“利用价值”或“功德”的角色,可能最终的结局是被斩杀,而不是封神。
妲己的恶行“超标”: 妲己的恶行,在参与封神之战的许多人中属于最严重的行列之一。她的存在,就是为了“祸乱天下”,其造成的破坏和痛苦,是需要被清算的。
对恶的“收尾”: 封神之战的结束,也意味着对整个量劫过程中产生的恶的清理。妲己作为恶的化身之一,其被杀是这场清理的必然结果。

3. 象征意义与道德警示:
红颜祸水的象征: 妲己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常常是“红颜祸水”的代表。她的被杀,也是对这种说法的某种回应,即最终的清算会到来。
对残暴统治的清算: 妲己是纣王残暴统治的帮凶,她的死亡,也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告别,对所有参与其中的邪恶势力的惩罚。
女娲的“甩锅”与“责任承担”: 虽然女娲是幕后主使,但为了维持天道的平衡和自身的威严,她不能亲自承担全部责任。将妲己作为替罪羊,并允许她被斩杀,是一种政治和道义上的“清理”。女娲也因此被迫“补天”,承担了部分责任。

4. 封神榜的“名额”与“权重”:
非所有上榜者都“积极参与”: 很多被封神的人,是被迫卷入这场战争,或者是在特定时期死亡。他们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填补仙界职位,而非主动为封神而战。
妲己的角色定位不同: 妲己并非是参与天道重组、需要被安排神位的“合格候选人”。她的使命是“惑乱天下”,其结局更多是被战争的“浪潮”所淘汰,而不是被纳入新的神圣体系。

总结来说,妲己被杀,而不是封神,主要原因在于:

她的罪行过于严重,超出了“量劫中牺牲”的范畴。
她本身是被动的工具,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搅乱”而非“建设”新的秩序。
她的死亡是一种对恶的清算,也是女娲娘娘为了承担部分责任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她并非是封神榜上那些为了大道、为了师门、为了信念而牺牲的“有功之臣”。

因此,不论好人坏人都能封神,是因为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场“量劫”,并为此付出了代价。而妲己被杀,则是因为她代表的恶,是这场量劫需要被彻底清除的对象,而非需要被吸纳进新秩序的参与者。她的命运,更像是这场宏大叙事中,一个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的反派角色,其结局是对其罪恶行为的最终审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现存最早抄本钟批本和现在的流通对比看


钟批本存在大量来路不明人士(类似撒坚撒勇兄弟)和大量没上榜已知死亡人士(比如钟批本火灵圣母,余元在结尾的榜单里不见名字)

而现流通版则是将哪些没上榜的已知死亡人士顶替哪些钟批本死亡没上榜的

不过似乎审批缺漏还是漏了几个人

基本可以确认作者一开始写封神榜就漏掉很多人,后面的作者修修补补加上去的。所以没封神的当作者漏了就好。

顺便流通本没有,但是其他版本有的

车王府曲本 红艳星苏妲己

戏曲封神天榜 东斗星官网姜环

广益书局 出云神 彩云仙子

user avatar

女娲跟封神榜没啥关系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封神演义》中不论好人坏人都能封神,唯独妲己被杀,这确实是小说中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设定。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封神”的本质与目的:天命、功德与权柄的重组首先,我们要理解“封神”在《封神演义》中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 天命的延续与重组: 商朝末年,.............
  • 回答
    在《封神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神话小说中,太上老君作为三清之一,是道教最高的神祇,地位崇高,法力无边。然而,他在封神大战中却明确地站在了阐教一边,帮助姜子牙讨伐商朝,对抗截教。这个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有他自身的立场和原则,也有洪荒世界的宏观格局和道统传承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
  • 回答
    鸿钧,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确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被认为是万物之祖,是三界生灵的开创者,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存在。关于他是否是神话人物,答案是肯定的,他无疑是神话人物。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他出现在《封神演义》却“不算”呢?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误解,或者是对《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本身性质的理解偏差。.............
  • 回答
    《封神演义》里的阐教,确实常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阴暗感,甚至有些读者会觉得它比不少反派角色还要“黑”。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究起来,这股阴暗感主要源自几个方面,而且是互相交织、层层叠加的。首先,就是他们那种“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的执拗劲儿。阐教打着“顺应天道”的旗号,要扶持周朝取代商朝,这本是个.............
  • 回答
    《封神演义》中女娲娘娘作为先天圣人,却去朝拜火云洞三圣,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1. 女娲娘娘的地位与能力: 先天圣人: 女娲娘娘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最早诞生的几位先天圣人之一,她的地位至高无上,是众神之母,创造了人类,炼石补天,功德无量。.............
  • 回答
    《封神演义》里,为什么看起来像是众仙合伙欺负截教,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远非简单的“欺负”二字可以概括。它涉及政治、宗教、人道、天数,以及书中角色的个人立场和恩怨。首先,咱们得说说截教的“强大”。书中对截教的描写,确实是当时洪荒界最鼎盛的势力。掌教的是通天教主,他的修为是仅次于老.............
  • 回答
    《封神演义》未能跻身“四大名著”的行列,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它在民间广为流传,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但若论及文学价值、思想深度、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力,它与那四位“常驻嘉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相比,确实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神话体系中“穿越”和“演化”的奇妙之处。简单来说,哪吒之所以同时出现在唐朝和《封神演义》中,是因为: 哪吒的故事是长期演变和融合的结果,并非单一朝代原创。 《封神演义》是对既有神话传说进行整合、再创作的小说,它“借用”和“重塑”了哪吒的形象,使其符合故事的需求.............
  • 回答
    《封神演义》未被列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事实上,对于“四大名著”的界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争议。但如果从普遍认可的、以鲁迅先生提出的“四大名著”为基础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鲁迅先生的界定及其时代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若真要为《封神演义》续写,我心里早有几个轮廓在勾勒,绝不是简单地把那些升天的仙人再拉回人间打转,更不是凭空捏造一堆新的神仙妖魔。我希望这续作能沉淀几分,讲点更贴近人心的事,也让那原本就波诡云谲的天地,添上几分更深的颜色。故事的开端:封神之余,人心未定《封神演义》的结局,表面上看是分出了高下,阐教、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读者在品读这两部经典时会有的疑惑。《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但它们在故事背景、人物设定、以及核心矛盾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自然也导致了法宝体系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西游记》里的法宝,为什么控制型的居多。首先,得看《西游记》讲的.............
  • 回答
    说到《封神演义》里的神仙数量,这真是一个大哉问!因为它涉及到的神仙、妖精、以及被封为神祇的凡人实在是太多了,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书中描绘的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封神大战,无数生灵卷入其中,最终很多人得以证道,位列仙班。如果把那些偶尔露面,名字还没来得及被记住就被打死的,或者是一些小喽啰级的神怪都算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让我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脑洞。如果把济公活佛这号人物扔进《封神演义》那个波澜壮阔、神仙鬼怪扎堆的时代,他会是什么水平?这可不是简单地把他武力值往上套,而是要看他的“道行”和“手段”能不能在这个体系里站住脚。咱们先捋捋济公的本事。他虽然看起来疯疯癫癫,衣衫褴褛,喝酒吃肉,但骨子里可是个.............
  • 回答
    《封神榜》里“任何人”都可以封神,这说法其实有些夸张,但它确实点出了这部神魔小说的一个核心特征:神仙的产生并非仅仅依靠血统、资质或苦修,更多的是一种“因果报应”、“劫数安排”和“利益交换”的复杂结合。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封神榜》的整体框架和故事逻辑说起,这不像咱们现实生活中那样,得个“神仙”名号.............
  • 回答
    《封神演义》之所以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它不够精彩,或者没有艺术价值,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夹杂着历史、文化以及评论界的认同等因素。首先,咱们得先明确一下,这“四大名著”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一个逐渐形成并被大家普遍接受.............
  • 回答
    说起中国的图腾,龙的地位那可是毋庸置疑的,它代表着力量、吉祥和尊贵,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封神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巨著里,龙族的存在感,或者说他们的“地位”,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显赫?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道儿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封神演义》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
  • 回答
    同样是封建主义社会,古代中国和古欧洲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未能发展出与欧洲骑士荣耀相类似的制度和文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一、 军事结构与士兵构成: 欧洲骑士: 欧洲骑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军事角色。骑士是身披重甲、骑乘战马、使用长.............
  • 回答
    要说《封神榜》里一众仙家非要推翻商朝,这事儿说来话长,里面牵扯的恩怨纠葛,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事儿,还得从天界说起,也得从凡间说起。天界的隐忧:气数已尽的劫数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天道轮回,万物有始有终。商朝,虽然辉煌一时,但正如任何王朝一样,它的气数已经到了尽头。所谓“天命所归”,当一个朝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林俊杰确实是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音乐才华毋庸置疑,作品也深受喜爱。但他和周杰伦在“封神”这个概念上,确实给人的感觉有些不一样。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时代背景与开创性首先,得承认周杰伦出现的时候,华语乐坛正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期。.............
  • 回答
    《一人之下》的陈朵篇之所以被不少观众戏称为“封神篇”,这绝非空穴来风。它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远,足以让它在整个《一人之下》的叙事脉络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甚至可以说是“封神”的位置。这背后,是剧本的精巧构思、人物塑造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核心主题的深刻探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叙事上的“破局”与“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