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列入四大名著?

回答
《封神演义》未被列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事实上,对于“四大名著”的界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争议。但如果从普遍认可的、以鲁迅先生提出的“四大名著”为基础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鲁迅先生的界定及其时代背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名著”是指鲁迅先生在他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四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鲁迅先生的评价和界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古典小说的认知和评价体系。

1. 鲁迅先生评价的标准与侧重点:

思想深度与社会批判性: 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更看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其所蕴含的批判精神。《红楼梦》以其对封建社会腐朽的深刻揭示和对人性的复杂洞察而备受推崇;《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小说,但也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水浒传》则被视为农民起义的悲歌,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矛盾。
艺术成就与文学价值: 鲁迅先生也高度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包括人物塑造的立体性、情节的巧妙安排、语言的精炼优美等方面。《红楼梦》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写、结构艺术等方面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代表性: 鲁迅先生选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不同侧面。

2. 《封神演义》在鲁迅先生评价体系中的位置:

相较于前述四部作品,《封神演义》在思想深度、社会批判性和艺术精湛度上,并未达到鲁迅先生所看重的高度。

思想主题的差异: 《封神演义》更多地是围绕着一场神魔斗争和王朝更迭展开,其核心并非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或批判,而是展现了宗教信仰、命运安排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混合体。虽然其中也有对昏君的描写,但整体上缺乏《红楼梦》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精细剖析,也缺乏《水浒传》那种草莽英雄的悲壮反抗。
艺术上的局限性: 《封神演义》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带有脸谱化的倾向,许多角色被赋予了特定的神性或魔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复杂性和立体感。情节上虽然跌宕起伏,但有时显得过于神话和夸张,缺乏现实生活的逻辑支撑。语言风格虽然生动,但在精炼和优美程度上,与《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相比,仍有差距。
“神魔小说”的定位: 尽管《封神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本质上是一部“神魔小说”,与《三国演义》(历史演义)、《水浒传》(英雄传奇)、《西游记》(神魔小说但更侧重讽刺和哲思)和《红楼梦》(世情小说/人情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区别。鲁迅先生的“四大名著”划分,更多地侧重于“世俗化”和“现实性”的优秀作品,即使是《西游记》也被认为在神魔的表象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思考。

二、《封神演义》的艺术特征与文学价值的侧重点不同

虽然未被列入“四大名著”,但《封神演义》依然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古典小说,其文学价值的侧重点与其他几部作品有所不同:

神魔奇幻与民间信仰的融合: 《封神演义》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宏大的神魔体系构建,将民间信仰、道教神话、佛教思想以及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仙界、人界、妖界三界的壮阔图景,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申公豹等。
对封建王朝更迭的民间叙事: 小说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神魔的介入,叙述了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的过程。这种将历史与神话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对王朝更迭的理解和期待,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朴素愿望。
丰富的想象力和情节的趣味性: 《封神演义》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生动有趣的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其中的许多桥段,如“哪吒闹海”、“姜太公钓鱼”、“闻仲西征”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力广泛而特殊: 《封神演义》对中国民间文化、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构建的神话体系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故事。

三、 后世的评价与“四大名著”概念的演变

“四大名著”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也存在着一些讨论和争议。

“四大奇书”的说法: 在鲁迅先生之前,明代就流传着“四大奇书”的说法,通常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金瓶梅》以其对市井生活和人性欲望的深刻描写而著称,但因其内容涉及情色,未能进入鲁迅先生的“四大名著”名单。
《封神演义》的定位: 尽管如此,《封神演义》在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那里,也被视为一部重要的古典小说,甚至是“十三经”之外的另一重要经典。它在中国通俗小说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四大名著”的“约定俗成”: “四大名著”的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权威性以及这四部作品在文学价值、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上的卓越表现,使得它们能够代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总结来说,《封神演义》未被列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主要是由于:

1. 鲁迅先生评价标准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四大名著”是后世普遍认可的标准,他更侧重于作品的思想深度、社会批判性和艺术精湛度,而《封神演义》在这些方面与前四部作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2. 题材与艺术风格的差异: 《封神演义》是一部典型的神魔小说,其神话色彩和想象力虽然丰富,但在现实主义的深度和艺术的精炼程度上,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有所不同。
3. “四大名著”概念的形成与文化共识: “四大名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更多地基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综合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尽管如此,《封神演义》依然是一部伟大的、极具魅力的中国古典小说,它以其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神话体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更适合被归类为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与“四大名著”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各有侧重的经典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列入四大名著的标准只有一个:写得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四大名著并不是哪个文学评论家提出来的,而是近代出版市场自发总结的约定俗成的叫法。直到今天出版商也把它们放在一套里出版。其实四本书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唯一共同点就是“好,受欢迎”。


今天的人对《封神演义》的评价通常是:

想象力丰富,想象力很丰富。嗯,想象力非常丰富。

优点到这没了,剩下的就全是缺点了。

《封神演义》只能说在某些特色单项上到达了一流水平,因此能位列古典名著之中。其剧情单一重复、人物形象单薄、思想陈腐落后,跟同是神魔小说的《西游记》根本没法比。

说得大一些,中国古典小说当中的精品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只有四大名著和《金瓶梅》算是第一流作品。


即使是几百年前的作品,烂的地方也不会因为隔了这些年就不烂了。在有些方面,《封神演义》跟今天的小白网文差不了多少。


女娲圣像出场:

纣王正看此宫殿宇齐整,楼阁丰隆,忽一阵狂风,卷起幔帐,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

妲己出场:

纣王定睛观看,见妲己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

喜媚出场:

纣王看喜媚,真如蕊宫仙子,月窟嫦娥

邓婵玉出场:

分明是:广寒仙子临凡世,月里嫦娥降下方


书里总共年轻女性角色没几个,个个都像嫦娥,你能放过嫦娥吗?

特别是按照这本书的设定,降临凡世的蕊宫仙子不就是龙吉公主吗?个个都长得像她,你考虑过龙吉公主的感受吗?


类似的还有什么“大红袍上绣团龙”、“大红袍,玉束带”,估计是封神世界男士爆款,人人都穿。

连外貌描写都这么不走心,性格描写更是千人一面,都像是游戏里台词固定、原地打转的npc一样。


更严重的是,有些地方明显抄袭《西游记》,熟悉《西游记》文本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如《西游记》中赤脚大仙出场: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封神演义》中准提道人出场: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详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廖,福经洪波语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请闲极乐是西方。

明显后者是抄袭。因为前者的背景是赤脚大仙拿着枣梨献给佛祖。后者情景不对。

这样的雷同随处可见,而且明显都是《西游记》合理,《封神演义》不合理。

user avatar

中国古典小说,我大部分是在初中看的。当时是先看的《三国演义》,紧接着看《封神演义》。

你们知道刚看完《三国》再紧接着看《封神》是一个什么感觉吗?

那根本就是不堪卒读啊。

举个例子:

《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仅仅用了500余字,可是整个情节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华雄武艺有多高,作者完全不用正面描写,只说俞涉出战被杀,然后潘凤出战又被杀,用两员大将的死,来反衬华雄的勇猛。于是十八路诸侯束手,袁绍感慨“若吾上将颜良文丑在,何惧华雄”,将华雄之威势、诸侯之无奈描摹如画。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前面作者文笔压抑半天,至此一扬。然而却并没有让关羽立刻出战,又紧接着是袁术之喝问,曹操之劝解,激得关羽立下了“如不胜,请斩某头”的誓言,至此文笔又是一扬。这回该出战了吧?然而作者又轻轻荡开一笔,去写曹操斟酒,关羽却又不喝,说“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这又是一抑一扬。然后才是关羽上马出战,作者却又不正面描写,只说账外金鼓齐鸣,人马呐喊,账内人皆变色。然后就是“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区区五百多个字啊,情节居然如此起伏,读者的心被紧紧抓住,一会被压抑入九地,一会被高扬入九天。而且还有人物描写,阿瞒可儿、袁术枯骨,寥寥数字,描摹如画。再如关羽“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一句,平淡之极,却又高傲之极,非关羽不能如此说话,换其他任何人来,又是另外一番口声。

再看《封神演义》,譬如破十绝阵。十个大阵,写来一模一样的口吻。必然先是派一人去送死,然后再派人破阵。第一个阵如此破,第二个阵如此破,第三个阵如此破,一直到第十个阵也是如此破。毫无变化,毫无波澜,名为十阵,实则一阵。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前面说的温酒斩华雄,只有五百多个字,然而却是一片崇山峻岭,而《封神演义》中破十绝阵,前后用了最少三回,偌大的篇幅,上万的字数,却只是一片篮球场,——而且还是水泥地的。

《封神演义》作者不是不想起伏,譬如破阵之时,先死一人,然后再破阵,这就是他存心要制造的波澜,然而,这种情节并非是基于逻辑的,而是作者给硬加上去的,以至于别扭之极,毫无道理。——任何人读书至此,都要问一声:“既然第二个人就可以轻松破阵,为什么又要派第一个人去送死呢?”作者自己也知道这点,所以只能用“天数”来强行解释,然而这一理由非但毫无说服力,反而陷入宿命论中,更加拉低了小说立意。

在人物刻画上也是如此。

十绝阵每被破一阵,闻太师就“大怒”,然后大喊一声“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休走。”催动墨麒麟追上前来,然后这边出去一个人劝他:“闻道兄不必如此,这才破了一(二、三、四……)阵,还有九(八、七、六、……)阵。”于是闻太师就又回去了。

十次啊,整整十次,闻太师每次都这样,毫无变化。——作者这样写,无非是要描写闻太师性如烈火的性格,然而实际效果是什么?

说到这里,又想起《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了。关羽义释华容,把曹操放了过去,曹操后面的兵马一看要跟着一起过去,关羽大喝一声,众曹兵哭拜于地。这时张辽催马来到,关羽看了看,“长叹一声”,全部放了过去。

——你看这里关羽内心的挣扎,先放曹操一人过去,这是心软了。然后大喝一声,不许众曹兵过去,这是强行压制心中感情,准备执行军令。紧接着张辽来到,两个挚友面面相觑,张辽无言,关羽亦无言,然而其心中波澜可知,最终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也是区区百余字,可是关羽内心的斗争如在眼前,关羽这个人物一下子就活了过来。

我们再看封神中的描写,第一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第二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第三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第四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被劝了回去,……第十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

看到这里,我心中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

说到人物描写,鲁迅先生批评《三国演义》,说他“状刘备之仁近乎伪,状诸葛之智近乎妖”,那么《封神演义》呢?举个例子,武王伐纣,到了朝歌城下,诸侯和纣王大战,这时武王怎么说?他说“哎呦,臣子怎么能和君王打呢?太不体面了,赶紧别打了吧。”——当时我读到这里,我就心里纳闷,你不想打,你带这么大军破关斩将,跑来干嘛来了?如果说《三国演义》里状刘备之仁近乎伪,那《封神演义》里文王、武王之仁就近乎弱智了。

然后下面姜子牙的举动更加令人无语。他说“好吧好吧,既然大王不想打,我就叫他们收兵。”然后命人擂鼓。——这是把武王当猴耍了啊,读到这里,我更加确信武王应该改名叫司马衷了。

这就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描写,写圣主仁慈近乎弱智,写姜尚多智近乎玩闹。

《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智慧,总是智珠在握,胸有成竹。而《封神演义》中呢?魔家四将围困西岐,城里没粮了,只够吃十天,姜子牙怎么办?“哎呦,这可怎么办?算了,不管他了,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果然,第八天,神仙派人送粮来了,姜子牙大喜:“哎呀,果然是事情危急的时候就有人来救啊,元始天尊没骗人啊。”——这纯粹一个撞大运的,扯什么贤才?扯什么智慧?

所以,你看这就是《封神演义》和四大名著之间的区别。两者区别大到什么地步呢?如果说四大名著是诺奖级别的作品,那《封神演义》就只是起点级别的,——而且还是唐家三少写的。

当然,《封神演义》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最大的长处,就是它的宏大的设定,以及恣肆汪洋的想象力。《封神演义》作者的野心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他要“代天封神”,要在宗教的、国家的体系之外,重新创造一个众神谱系,这个野心太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自《封神演义》一出,各种其他的神系马上式微,于是在中国人心中,泰山大帝就是黄飞虎,财神就是赵公明,雷部天尊就是闻仲,甚至你到佛寺中去,四大天王也是魔家四将的造型。一个由小说创立的神系,完全取代了宗教自身的神系,渗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义和团时,团民做法请神上身,请的全部是《封神演义》中的神。这是《封神演义》最大的胜利,——也是设定党的胜利。

user avatar

这就和妖尾死神为啥没成为龙珠和海贼一样。


前者完全没有世界观概念就算了,设定还前后打脸。战力崩的一塌糊涂也罢了,还一个套路几十次。人物几百回没啥成长,搞的打怪只能拼爹开挂和嘴炮。纯爽文。

user avatar

我在另一个类似问题下答过,封神演义就是小说界的奇葩,从故事的角度(都还没到需要拼文学、艺术的程度)这就是个村级话痨水平的玩意儿,但设定在当时的中国全方位碾压其它一切文艺作品,所以这货才能活到被我们读到的年代,要是没那套相当像样儿的设定的话,康熙时候的人恐怕就已经不知道这书了。

就拿一个桥段来举例子做对比:杀人。

这书里有名有姓被杀了的人远比《银英》多,毕竟封了好几百个神呢,但这几百位的死法几乎没有什么让人记得住的,黄天化怎么死的你一下子能想起来嘛?反正我要是不去查的话肯定想不起来,这可是阐教阵营的主要战斗力之一啊。

相反你再看看《银英》里面差不多是对位的先寇布,人家死得那叫一个荡气回肠,从受了致命伤到最后留遗言,每一步都写得细致入微,每个动作每句台词儿都极其符合他的人物性格,绝大多数人看完一遍之后都能记一辈子。

当然了,封神里边似乎就没有人物性格这种东西,唯一一个算是有性格的也就是哪吒了吧,但这货横向对比充其量也就是个李逵,而且是去掉孝顺和疑似基佬属性的李逵。

也就是说,封神里边性格最鲜明的角色是人家另外一个名著里最单纯的角色的低配版,这还要啥名著名额啊,活下来已经是文学史上的奇迹了。

user avatar

作为封神脑残粉,觉得封神确实不够格。

封神的优点:1.世界观、人设,光这点稳稳四大名著级的;如果生在现代,编个魔幻大作的游戏世界观或者剧本手到擒来。

2.政治事件影射,比如前期宫斗中影射明末三大案;比如文仲原型陶仲文;

3.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正统方也有伪善无耻之徒;如与宝物有缘的燃灯,杀害张母的杨戬,喜好算计自家人,虽胜实败被西方篡取胜利果实的原始,擅修灵台,吐露不臣之心的文王;而殷商朝堂多忠贞之士;(另有一个有意思的设定,弃商投周的都不得好死)

缺点:1.抄袭,丧心病狂的抄,抄四游记,抄道法会元等,而且抄的水平低下,光这点就必然被列在四大之外

2、法宝法术单一,前后不统一,有很多法宝出现过一次,就没拿出来再用过,强度前后差距很大

3、核订者水平比西游差很多,到最后那些一道灵魂飞往封神台去的很多人,都没出现在榜里

4、陆西星,作为道教界网红写手,文字功力实在一般(不太喜欢自带主角光环的陆压)

user avatar

因为《封神演义》是一部文笔不错的设定集。当小说看你会觉得文字缺乏美感,情节不够跌宕起伏。但是你当成设定集看,你会发现 我擦,脑洞挺大啊。现代的洪荒流都指着人家吃饭呢。

user avatar

你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一遍,

然后再把《封神演义》看一遍,

就明白为什么《隋唐演义》也没有列入四大名著了。

user avatar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十绝阵,打了十场,八场都没法算稿费。当年种命一个镜头来回用被人骂到现在,许仲琳用了九回还好意思腆着个脸凑到名著里?至于凑不够三百六十五人,硬弄出个万仙阵送一波人头,现在的三流网文都不敢这么放肆。文学史课本给的评价非常中肯:文笔粗糙、格调不高,除了哪吒闹海一节之外,全书缺乏可看性。

user avatar

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

初看三国,都喜欢给武将做个排名。两军交战,呜呀~呀~单挑,把对方大将挑落下马,掩杀过去,这个回合就算结束了。

赤兔马,方天画戟,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白马银枪七进七出,这是三国里的人物形象。

三国毕竟基于现实,都是物理攻击,到了西游,金箍棒,九齿钉耙,芭蕉扇,净瓶,乾坤袋,个个自带法术伤害。

初读四大名著的年龄,哪看得懂三国里一计套一计的精妙,都是看武将个人战斗力;西游里把武器一亮,再说道说道,看点是杀了个什么妖,斩了个什么魔。

水浒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武器装备,鲁智深的拳头,武松的戒刀,勉强记得住。逼上梁山要等一只脚踏入中年才能看懂,好在作者直接给出了英雄座次,免了口舌争执。

今年我是头回看直播大阅兵,以前也看过阅兵典礼,都是零零散散网上看的片段。

这一看完阅兵不打紧,满脑子都是封神演义。

无人机,乘波体,核弹,歼击机,直升机。

国庆亮出来的武器,显然不是为了打妖魔鬼怪、欺负小国去的,都是毁天灭地的法术系列热武器装备。热武器排名吧,还有得喷口水呢,三国武将直到清末才算掰扯清楚,J20 F35 F22,慢慢口水吧。

热武器排名咱姑且不去管,阅兵场上一件一件的装备亮出来,可不像极了封神演义里,神仙祭起法宝么。

公认的封神文笔差,封神演义也公认的武器亮眼、结构恢弘。

武器装备在三国、西游、水浒都起不到核心作用,四大名著最核心的还是人物。到了封神演义,武器装备是真核,很多时候武器比人物本身重要,封神非常看重和突出装备,人物倒具其次。

江山社稷图,金铰剪,定海珠,谁有谁多谁就牛批。诛仙阵,万仙阵,九曲黄河阵,看似是截教和阐教两派人物对垒,实则是围绕武器装备为核心,勾引对方阵营来一场高烈度局部冲突。

今天的战场,坦克被炸毁,飞机被击落,军舰被打沉,任你武将能耐多大,也无力回天。

番天印拿在殷郊手里,广成子望宝兴叹,徒呼奈何,只能请另外神仙带来更强的武器,用武器破武器。

所以封神大战,反而最接近当下的战争形态。

神仙打架,互扔法宝,用法宝破法宝,人物算个啥?法宝被破,你啥都不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封神演义》未被列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事实上,对于“四大名著”的界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争议。但如果从普遍认可的、以鲁迅先生提出的“四大名著”为基础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鲁迅先生的界定及其时代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封神演义》未能跻身“四大名著”的行列,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它在民间广为流传,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但若论及文学价值、思想深度、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力,它与那四位“常驻嘉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相比,确实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林俊杰确实是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音乐才华毋庸置疑,作品也深受喜爱。但他和周杰伦在“封神”这个概念上,确实给人的感觉有些不一样。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时代背景与开创性首先,得承认周杰伦出现的时候,华语乐坛正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每年总有那么几部关于《西游记》的影视作品问世,改编翻拍,甚至是原创的续集外传,层出不穷。但反观《封神演义》,虽然也是咱们家喻户晓的经典,但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影视化作品,却少得可怜,而且大多反响平平。这背后究竟是为啥呢?我觉得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从.............
  • 回答
    鸿钧,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确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被认为是万物之祖,是三界生灵的开创者,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存在。关于他是否是神话人物,答案是肯定的,他无疑是神话人物。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他出现在《封神演义》却“不算”呢?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误解,或者是对《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本身性质的理解偏差。.............
  • 回答
    《封神演义》中不论好人坏人都能封神,唯独妲己被杀,这确实是小说中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设定。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封神”的本质与目的:天命、功德与权柄的重组首先,我们要理解“封神”在《封神演义》中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 天命的延续与重组: 商朝末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神话体系中“穿越”和“演化”的奇妙之处。简单来说,哪吒之所以同时出现在唐朝和《封神演义》中,是因为: 哪吒的故事是长期演变和融合的结果,并非单一朝代原创。 《封神演义》是对既有神话传说进行整合、再创作的小说,它“借用”和“重塑”了哪吒的形象,使其符合故事的需求.............
  • 回答
    在《封神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神话小说中,太上老君作为三清之一,是道教最高的神祇,地位崇高,法力无边。然而,他在封神大战中却明确地站在了阐教一边,帮助姜子牙讨伐商朝,对抗截教。这个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有他自身的立场和原则,也有洪荒世界的宏观格局和道统传承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
  • 回答
    《封神演义》中女娲娘娘作为先天圣人,却去朝拜火云洞三圣,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1. 女娲娘娘的地位与能力: 先天圣人: 女娲娘娘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最早诞生的几位先天圣人之一,她的地位至高无上,是众神之母,创造了人类,炼石补天,功德无量。.............
  • 回答
    《封神演义》里的阐教,确实常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阴暗感,甚至有些读者会觉得它比不少反派角色还要“黑”。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究起来,这股阴暗感主要源自几个方面,而且是互相交织、层层叠加的。首先,就是他们那种“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的执拗劲儿。阐教打着“顺应天道”的旗号,要扶持周朝取代商朝,这本是个.............
  • 回答
    《封神演义》之所以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它不够精彩,或者没有艺术价值,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夹杂着历史、文化以及评论界的认同等因素。首先,咱们得先明确一下,这“四大名著”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一个逐渐形成并被大家普遍接受.............
  • 回答
    要说《封神榜》里一众仙家非要推翻商朝,这事儿说来话长,里面牵扯的恩怨纠葛,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事儿,还得从天界说起,也得从凡间说起。天界的隐忧:气数已尽的劫数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天道轮回,万物有始有终。商朝,虽然辉煌一时,但正如任何王朝一样,它的气数已经到了尽头。所谓“天命所归”,当一个朝代的.............
  • 回答
    《封神榜》里“任何人”都可以封神,这说法其实有些夸张,但它确实点出了这部神魔小说的一个核心特征:神仙的产生并非仅仅依靠血统、资质或苦修,更多的是一种“因果报应”、“劫数安排”和“利益交换”的复杂结合。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封神榜》的整体框架和故事逻辑说起,这不像咱们现实生活中那样,得个“神仙”名号.............
  • 回答
    《封神演义》里,为什么看起来像是众仙合伙欺负截教,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远非简单的“欺负”二字可以概括。它涉及政治、宗教、人道、天数,以及书中角色的个人立场和恩怨。首先,咱们得说说截教的“强大”。书中对截教的描写,确实是当时洪荒界最鼎盛的势力。掌教的是通天教主,他的修为是仅次于老.............
  • 回答
    同样是封建主义社会,古代中国和古欧洲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未能发展出与欧洲骑士荣耀相类似的制度和文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一、 军事结构与士兵构成: 欧洲骑士: 欧洲骑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军事角色。骑士是身披重甲、骑乘战马、使用长.............
  • 回答
    若真要为《封神演义》续写,我心里早有几个轮廓在勾勒,绝不是简单地把那些升天的仙人再拉回人间打转,更不是凭空捏造一堆新的神仙妖魔。我希望这续作能沉淀几分,讲点更贴近人心的事,也让那原本就波诡云谲的天地,添上几分更深的颜色。故事的开端:封神之余,人心未定《封神演义》的结局,表面上看是分出了高下,阐教、截.............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让我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脑洞。如果把济公活佛这号人物扔进《封神演义》那个波澜壮阔、神仙鬼怪扎堆的时代,他会是什么水平?这可不是简单地把他武力值往上套,而是要看他的“道行”和“手段”能不能在这个体系里站住脚。咱们先捋捋济公的本事。他虽然看起来疯疯癫癫,衣衫褴褛,喝酒吃肉,但骨子里可是个.............
  • 回答
    说起中国的图腾,龙的地位那可是毋庸置疑的,它代表着力量、吉祥和尊贵,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封神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巨著里,龙族的存在感,或者说他们的“地位”,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显赫?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道儿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封神演义》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
  • 回答
    明朝剧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确实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除了像《大明王朝1566》、《人民的名义》(虽然是现代剧,但内核是权力斗争,很多人会将其与明朝剧类比)这样口碑炸裂的作品,其他的明朝剧,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而且一旦拍出来,评价就容易两极分化,甚至烂片居多。这背后肯定不是“拍得烂.............
  • 回答
    《一人之下》的陈朵篇之所以被不少观众戏称为“封神篇”,这绝非空穴来风。它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远,足以让它在整个《一人之下》的叙事脉络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甚至可以说是“封神”的位置。这背后,是剧本的精巧构思、人物塑造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核心主题的深刻探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叙事上的“破局”与“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