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压抑寿命还这么长?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确实是公认的长寿民族,但“压抑”这个词,可能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理解。长寿的原因有很多,把它简单归结为“压抑”或者“不压抑”有点笼统。咱们不如换个角度,聊聊日本人之所以普遍寿命长,背后可能有哪些我们常忽略的因素,以及这跟他们社会文化里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是怎么关联的。

首先,说到“压抑”,这可能是我们一个比较刻板的印象。 确实,日本社会在某些方面给人的感觉是规则多、人际关系讲究委婉和克制,年轻人也常面临学业和职场上的巨大压力。比如,职场上那种“加班文化”和对集体荣誉的强调,确实可能让一些人感到身心俱疲。学校里对礼仪、纪律的严格要求,也可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压抑自己的某些冲动。

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社会都有压力,关键在于大家如何应对,以及有没有释放的渠道。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压抑”,可能是一种“内敛”或者“克制”,这并不一定等同于负面的心理负担。 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要顾及他人感受,要遵守社会规范,这种行为模式在他们看来是“成熟”和“有教养”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压抑。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还能这么长寿呢?这里面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学问。

饮食习惯是关键中的关键: 这是最常被提到的因素了。
以鱼类为主的蛋白质来源: 日本人日常饮食中,鱼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而且很多鱼类(特别是深海鱼)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大量摄入蔬菜和豆制品: 日本料理中,蔬菜的种类繁多,烹饪方式也偏向清淡,比如蒸、煮、凉拌,尽量保留食材的原味和营养。豆制品(豆腐、纳豆等)也是他们蛋白质和植物纤维的重要来源,纳豆中的纳豆激酶更是被认为对溶解血栓有帮助。
少油、少盐、少糖的烹饪方式: 整体来说,日本料理的口味比较清淡,油炸食物(天妇罗除外,且通常搭配萝卜泥等解腻配料)的比例相对不高。盐分和糖分的摄入量也普遍低于很多西方国家。这对于控制血压、血糖和体重有着直接的好处,从而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注重食物的季节性和新鲜度: 日本人对食材的品质和季节性非常讲究,追求食材的新鲜度,这本身就意味着更高的营养价值。
食不过量(腹八分目): 日本有句老话叫“腹八分目”,意思是吃饭吃到七八分饱就好。这种控制食量的习惯,有助于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长期下来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也能有效预防肥胖和相关的代谢疾病。

高水平的医疗保健体系: 日本拥有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可及性非常高,并且医疗技术也相当先进。
预防医学和体检的普及: 日本非常重视健康检查和疾病的早期发现。定期的体检在日本社会是很普遍的,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会组织员工和居民进行健康筛查,这使得许多潜在的健康问题能够在早期就被发现和治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 无论是手术、药物还是诊断设备,日本的医疗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也更加多样和有效。

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注重卫生习惯: 日本社会整体的卫生意识非常高,从个人卫生到公共环境,都做得比较好。这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适度的体力活动: 虽然现代日本也有久坐族,但整体而言,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促进身体活动的习惯。比如,城市交通系统发达,许多人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去车站,或者步行到附近的商店。日本的公共交通系统也需要大量步行换乘。
社会联系和社区支持: 尽管我们可能觉得日本人有些内敛,但在一些社区层面,他们依然有很强的联系和互助。老年人如果身体允许,也会参与一些社区活动,保持社交,这对于心理健康很重要,也能缓解孤独感。很多长寿地区,例如冲绳,当地的社区凝聚力非常强,大家互相照顾,这种社会支持网络能有效提升幸福感和健康水平。
“退休”后的生活规划: 日本社会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也有一定的鼓励。很多退休老人仍然会选择工作,或者参与志愿服务,保持活跃度,这让他们不会因为退出职场而感到失落。

心理调适和文化因素: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或通过其他方式释放: 前面提到的“压抑”并非全然负面。有时候,这种社会规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追求“和谐”和“秩序”的努力。日本人可能习惯于通过一些“仪式感”来应对压力,比如泡澡、喝茶、赏花、练习书法、茶道、花道等传统艺术,这些都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放松。
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日本人普遍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关注,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平衡。他们会学习如何照顾自己,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生而为人的价值”与“顺其自然”: 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对生命自然进程的尊重。与其过度焦虑未来或结果,不如专注于当下该做的事情。这种“顺其自然”的心态,或许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减压。

所以,说日本人“压抑”可能是一种片面的解读。 他们确实生活在一个高度规范和竞争的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缺乏快乐和满足感,更不意味着他们的长寿是“压抑”的结果。

更准确地说,日本人的长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健康的饮食结构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基础;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为他们提供了安全网;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对健康的重视让他们能更好地管理自身;而在文化层面,那种内敛的沟通方式和对和谐的追求,可能也促使他们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任何社会都不是完美的。随着时代变迁,日本社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年轻人精神压力增大、传统文化的一些优势可能正在被淡化等。但总的来说,他们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平均寿命,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这背后,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一种古老而又实用的生活哲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延长寿命?

· 你坐的车厢里有人想大音量公放音乐,但是他压抑了自己。

· 你排队的窗口有人着急想插队,但是他压抑了自己。

· 为你办事的工作人员想放飞自我敷衍了事,但是他压抑了自己。

· 你所在的城市有人想随地吐痰,但是他压抑了自己。

· 你的房东想赶走你租给别人,但他压抑了自己。

· 生产你吃的食品的厂家想要削减成本降低质量,但他压抑了自己。

相反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穿JK裙子的大爷都会被抱以善意的微笑。

在不给社会增加戾气的前提下做自己,能不长寿吗?

user avatar

本人在日本九州某农村生活过一年半,住的周围老人超级多,以我亲身经历,感觉原因如下:

1.日本人饮食很合理,餐桌上鱼肉较多,饮食超级清淡(对留学生来说真的吃不惯),做饭油也很少.

2.环境好,空气好.

3.老年人福利好,看病压力很小,定期去医院检查。稍有不适就去看医生(一般就去家周围的小诊所,但是设施医生都不错)

4.心态好,不管儿女事,不带孙子孙女.

5.热爱运动,我们那边街上人最多的时候就是晚上8点到11点 全是跑步的.

题主说压力大,我觉得其实还好,虽然日本人一本正经,职场严苛,但是人家习惯了,也不觉得压力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确实是公认的长寿民族,但“压抑”这个词,可能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理解。长寿的原因有很多,把它简单归结为“压抑”或者“不压抑”有点笼统。咱们不如换个角度,聊聊日本人之所以普遍寿命长,背后可能有哪些我们常忽略的因素,以及这跟他们社会文化里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是怎么关联的。首先,说.............
  • 回答
    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确实相当普遍,而这种分工也给扮演“家庭顶梁柱”角色的日本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渊源来看,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男性的社会责任和女性的家庭角色。在明治维新后,随着.............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同为亚洲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教育上也都强调勤奋刻苦,这使得两国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类似的“应试教育”特征。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两国在教育体制上的细节,就会发现它们在如何平衡“应试”与“素质教育”方面,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一些关键的差异,足以让学校没有过度“压榨”学生的体育、美育及非.............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日本计划在明年一月重启国内旅游补贴计划,这无疑是在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之间进行的一次权衡。这项名为“Go To Travel”的计划,曾在疫情初期一度叫停,现在重新启用,背后承载着提振旅游业的重任,但也无疑会给日本的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首先,扩大人员流动是疫情防控的天然风险。“Go To Tr.............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日本人为啥这么钟情咖喱,这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的故事,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要说日本人喜欢吃咖喱,这可得从 明治维新 那会儿算起。当时日本刚开始向西方敞开大门,学习人家的各种技术和文化。英国呢,作为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跟印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咖喱也就随着英国的殖民.............
  • 回答
    日本社会对失业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其独特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之中。深入剖析这些层面,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何这份担忧如此普遍且深刻。一、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与个体的高度依赖性首先,日本经济的长久以来以“终身雇佣制”(Shūshin Koyō)为基石。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引入弹.............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相扑的疑惑。确实,从现代健康和体育竞技的角度来看,相扑的很多方面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让人觉得“毫无意义”。但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恰恰构成了相扑在日本文化中独一无二的魅力和深厚的根基。与其说日本人“喜欢”相扑,不如说相扑在日本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它的吸引力,.............
  • 回答
    日本人对原木家具的喜爱,与其说是一种“喜欢”,不如说是根植于他们文化深处的一种默契与传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问木材是否昂贵。首先,日本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与森林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国土面积中,森林覆盖率相当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和服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的沉淀与习俗的普及: 和服在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和服一直是日本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游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差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声名远扬,而欧美游戏制作者却相对低调,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为什么日本游戏制作人这么出名?日本游戏制作人,尤其是那些创造了许多经典IP的制作人,他们的名字往往与作品紧.............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热衷人妖文化”的说法,可能需要更仔细地审视和界定。首先,“人妖”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常常带有贬义,指的是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符,并可能接受或正在接受性别重塑手术的人。而在日本,更常用的词语是“性同一性障害”(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的当事者,或者更.............
  • 回答
    日本的美食享誉全球,从精致的寿司、拉面到温暖的寿喜烧,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能满足各种挑剔的味蕾。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尽管有如此多的美味佳肴,日本的肥胖率却相对较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首先,我们得聊聊日本人的饮食结构。 以米饭为主食,但量恰到好处: 日本人确实爱吃米饭,但他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日本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日本的水果蔬菜价格不菲,但国民却普遍不在自家院子里大面积种植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关于日本水果蔬菜价格高昂的原因,这可不是一句“贵”就能概括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 精细化农业与高品质追求: 日本农业一个最.............
  • 回答
    《悬崖之上》中的特务,特别是像“影子”这样身居高位、掌握关键情报的人物,他们对同胞下手狠辣,为日本人卖命,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扭曲的历史。理解他们的动机,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特务工作的本质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异。1. 历史背景的压迫与无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
  • 回答
    日本百岁老人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86510人。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日本人惊人的长寿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他们长寿秘诀的广泛好奇。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一、饮食习惯:健康与平衡的基石日本人的饮食,绝对是他们长寿最核心的秘密之一。这种饮食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蓝区”.............
  • 回答
    中国民众对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情感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这其中交织着历史恩怨、现实竞争、文化隔阂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探究其背后更为具体的动因。历史的沉重烙印:对于日本人,最大的根源无疑是中国近代遭受的日本侵略。从甲午战争到全面的抗日战争,日本在中国土地上.............
  • 回答
    这种现象其实挺普遍的,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吹捧”日本而“贬低”德国,甚至觉得德国“不堪入目”或者日本“十分强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得承认,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情绪和个人观感在作祟。人是感性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国家或文化的看法,并非完全基于.............
  • 回答
    中国大陆网络上确实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对日本文化抱有好感甚至热爱的群体,这个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细致地剖析。它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媒介传播等多种力量交织下的产物。首先,日本流行文化强大的渗透力是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日本的动漫、日剧、日本音乐(J.............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