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信号成为郑州暴雨救援的拦路虎,你怎么看?

回答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网络信号的失效,更是让救援工作雪上加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拦路虎”。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暴露了我们在极端天气下的通信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也凸显了应对突发事件时,多层次、多维度的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一、 网络信号失效是如何成为“拦路虎”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

信息传递的阻断: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影响。
求救信息无法传出: 被困人员无法通过手机、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无法告知自己的准确位置、受困状况、需要的物资等关键信息。这使得搜救队难以快速定位需要帮助的人群,大大延误了救援时机。
救援信息无法传入: 救援队伍和指挥中心无法及时向受灾区域发送疏散通知、安全提示、物资发放点信息等。被困者无法得知最新的救援进展和安全信息,增加恐慌和不确定性。
信息不对称加剧混乱: 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信息碎片化、失真甚至谣言滋生,加剧了社会恐慌,也给救援指挥带来极大的困难。救援力量难以协调,资源分配效率低下。

救援指挥的瘫痪:
通信手段单一化暴露问题: 大部分救援依赖于手机通信,当基站受损、电力中断时,这一单一的通信手段立即失效。指挥中心无法与一线救援人员保持畅通联系,无法了解现场情况,也无法及时下达指令。
协调困难: 各救援力量(消防、武警、解放军、志愿者、民间救援队等)之间缺乏统一、可靠的通信平台,导致协同作战困难,出现重复救援或顾此失彼的情况。
决策延迟: 指挥者无法获取实时、准确的信息,只能依靠有限的线索进行判断和决策,这无疑会增加决策的风险和延误。

基础设施的连锁反应:
基站受损: 暴雨导致城市低洼地区积水严重,基站设备可能被淹没、损坏,电力供应中断,直接导致信号覆盖瘫痪。
电力中断影响更广: 许多基站依赖外部电力供应,大范围的停电意味着基站无法工作,即使设备完好也无济于事。
道路中断阻碍抢修: 被淹没的道路严重影响了通信运营商抢修基站、恢复电力和铺设临时通信线路的能力。救援车辆和技术人员也难以到达受灾区域。

对其他救援资源调度的影响:
地图导航失灵: GPS信号虽然相对独立,但如果依赖网络进行地图更新和信息查询,也会受到影响。
信息共享受阻: 救援过程中需要的大量数据共享,如被困人员名单、物资需求清单、搜救进度等,都依赖于网络传输,一旦网络中断,将极大地影响信息共享和效率。

二、 为什么网络信号如此脆弱?

“重建设,轻应急”的思维惯性: 在日常运行中,我们更注重网络覆盖的广度和速度,但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性和抗毁性方面,可能还有待加强。
通信设施的物理脆弱性: 许多通信设备,尤其是基站,往往暴露在户外,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直接影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防水防雷击设计,但面对如此极端的大规模雨水侵袭,其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电力依赖性强: 通信网络高度依赖电力系统,一旦电力系统受损,通信网络也将随之瘫痪。
应急通信预案的不足: 尽管有应急通信的预案,但面对如此规模和强度、范围如此之大的突发事件,原有的预案可能在执行层面和技术手段上存在不足。例如,是否充分考虑了卫星通信、短波通信等非传统网络手段的应急部署和普及。

三、 如何应对并避免类似情况?

郑州暴雨的教训是深刻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抗毁性建设:
基站选址与防护升级: 提高基站选址的科学性,避开易受洪水威胁的低洼地区。对现有基站进行加固和防水处理,提升其在极端天气下的生存能力。
备用电源和分布式供电: 为关键通信节点配备更充足的备用电源(发电机、蓄电池等),并研究分布式供电方案,降低对单一电力系统的依赖。
建设具备高冗余度的通信网络: 引入更多样化的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短波通信、军用通信等,形成多网互联、互为备份的通信体系,确保主干网络受损时,仍有其他通信手段可用。

完善应急通信预案和演练:
多层次通信保障体系: 建立城市级、区域级、专业救援队伍级的多层次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非电”通信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大力推广和储备手摇式发电机、对讲机、卫星电话、无人机通信中继等非传统通信设备,并对其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定期开展极端天气下的通信应急演练: 将通信中断作为演练的重要科目,模拟不同场景下的通信恢复流程和应急通信保障措施。

强化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统一的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将不同部门、不同通信手段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指挥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与分发机制: 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分发机制,确保求救信息、救援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所有相关方。

提升公众的应急通信意识:
普及应急通信知识: 向公众普及在通信中断情况下的自救互救知识,例如如何使用卫星电话、对讲机等。
推广共享通信设备: 在社区层面推广配置共享对讲机等设备。

总结来说, 网络信号成为郑州暴雨救援的“拦路虎”,暴露了我们在极端气候事件面前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通信保障方面。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我们需要将通信基础设施的韧性和应急能力提升到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高度,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建立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效运作的通信保障体系,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觉得还是得有个更鲁棒的备灾系统。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其实暴露的最多的,是大量的路径依赖:

习惯了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但一断网,共享单车二维码扫不出来、网约车也因为灾情而不得不停运;

习惯了扫码支付,但网没了又没带现金,就算卡里有钱,你看着货架上的方便面也只能干瞪眼。

往大了说,太习惯短视频的信息流推送,已经忘了中心化的告示板逻辑。结果不知道去哪找可信的信息源,只能到处反复转发已经无效的救援需求,凭空制造了一堆信息噪音和焦虑。(B站相关视频下就是这个样子)


随着互联网向线下业务的成功渗透,我们大量业务是高度集中化的。

提供服务的资产没有集中化,例如餐厅还是老板的、网约车多数是司机贷款自己买的;但信息的决策中枢集中化了,就是那么几家。

一旦这几家因为不可抗力而无法提供服务(这种天气你还让网约车司机接单,平台是要背责任的),那这些依附于平台、还保有一定服务能力的个体,实际上等于也丧失了服务能力。

上文里,没有导航参考没有平台给出的报价,网约车司机甚至都不知道该收多少钱。

这就造成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即使是受灾,郑州这座1200万人口的国家级中枢,肯定拥有有大量可以救灾的物资和人力。

但因为虚拟空间的崩溃,导致实体空间也一块混乱。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有能力,但不知道在哪。


上面是涉及到运力、食品、医护等救灾能力的部分。在灾害信息发布与沟通方面,才是真正的垮。

作为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灾害来临,人们期望的是信息的高效整合、统一发布、权威认证、及时更新。

这些事情有做,政府做了,央媒也做了。但主要掌握用户的各平台没有做,导致大多数人都无法在一个有效的框架内了解灾情、反映灾情。

于是又出现了和多次社会热点一样的浪潮式转发,高度情绪化,但本质还是无头苍蝇。

强烈的社会关注并没有被有效引导。好点的平台顶多就是留一下官媒的求助渠道,就算平台推出河南雨灾的专题,里面也都是各种二次报道和分散的亲历者资料。像疫情那种带有大概地点和灾情的通报地图,没看到。

这不是已经结束的事,这是正在进行时。应灾信息系统的缺失,是一个比较难看的短板。


有一嗦一,河南已经做得很好了,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我们也不能有过高要求,人家也捐款了。

但河南雨灾确实提示了一个问题:越精巧的系统越难以承受冲击。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产能(我粗暴地把衣食住行以及支付导航都算内吧)越来越依赖有限的企业,大量产能的信息和调度都在他们手里。他们停,社会基本半停,无法在特殊状态下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普通人收集信息的能力被信息流模式侵蚀得极为严重,越来越去中心化。

说白了就是那些“定制化推荐”,本质是老虎机,每次下拉刷新就给你点新东西。这种模式能刺激使用,但排斥主动定向的关注,导致用户越来越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

这些模式都能理解,因为足够效率。但追求效率久了,这些系统明显过于精巧也过于集中,一旦出现冲击,就是大面积的停摆空转,应灾能力无法有效发挥。


所以我觉得河南雨灾敲响了一个警钟,咱还是得有一整套更鲁棒的备灾系统。

这套系统可能是分布式的,有点像CDN节点。平时效率不高,但在各个区域都能有一套临时的调配和沟通机制。当社会产能的主力宕机时,这套系统能紧急协调。

或许是在各种O2O应用留一个政府紧急接管的场景?可以在灾时紧急推送和指挥?这个我也没想明白,欢迎讨论。

但全民的、中心化的政府灾情系统得整一个。信息流是用来刺激流量的,真不能做事。


总之,中国高速城市化,就算不考虑战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稳定,也得弄一个全民备灾。

救灾上我们是做得比别人好(看看德国),但我们有技术也有产能,是有底子可以做得更好的。这是个中国独有的课题。

user avatar

所以2G不能一停了之啊。2G基站发射频率900MHZ,远远低于4G/5G网络。覆盖能力、信号穿透与绕射能力明显强于4G/5G网络。在一些犄角旮旯里往往只有2G信号,比如地下停车场和地铁。一个2G基站的覆盖半径高达5~10公里,具有有极为明显的抗灾能力。

我觉得城市应该保留完整的2G网络,以便的紧急情况下保有基本的通讯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