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觉得还是得有个更鲁棒的备灾系统。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其实暴露的最多的,是大量的路径依赖:
习惯了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但一断网,共享单车二维码扫不出来、网约车也因为灾情而不得不停运;
习惯了扫码支付,但网没了又没带现金,就算卡里有钱,你看着货架上的方便面也只能干瞪眼。
往大了说,太习惯短视频的信息流推送,已经忘了中心化的告示板逻辑。结果不知道去哪找可信的信息源,只能到处反复转发已经无效的救援需求,凭空制造了一堆信息噪音和焦虑。(B站相关视频下就是这个样子)
随着互联网向线下业务的成功渗透,我们大量业务是高度集中化的。
提供服务的资产没有集中化,例如餐厅还是老板的、网约车多数是司机贷款自己买的;但信息的决策中枢集中化了,就是那么几家。
一旦这几家因为不可抗力而无法提供服务(这种天气你还让网约车司机接单,平台是要背责任的),那这些依附于平台、还保有一定服务能力的个体,实际上等于也丧失了服务能力。
上文里,没有导航参考没有平台给出的报价,网约车司机甚至都不知道该收多少钱。
这就造成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即使是受灾,郑州这座1200万人口的国家级中枢,肯定拥有有大量可以救灾的物资和人力。
但因为虚拟空间的崩溃,导致实体空间也一块混乱。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有能力,但不知道在哪。
上面是涉及到运力、食品、医护等救灾能力的部分。在灾害信息发布与沟通方面,才是真正的垮。
作为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灾害来临,人们期望的是信息的高效整合、统一发布、权威认证、及时更新。
这些事情有做,政府做了,央媒也做了。但主要掌握用户的各平台没有做,导致大多数人都无法在一个有效的框架内了解灾情、反映灾情。
于是又出现了和多次社会热点一样的浪潮式转发,高度情绪化,但本质还是无头苍蝇。
强烈的社会关注并没有被有效引导。好点的平台顶多就是留一下官媒的求助渠道,就算平台推出河南雨灾的专题,里面也都是各种二次报道和分散的亲历者资料。像疫情那种带有大概地点和灾情的通报地图,没看到。
这不是已经结束的事,这是正在进行时。应灾信息系统的缺失,是一个比较难看的短板。
有一嗦一,河南已经做得很好了,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我们也不能有过高要求,人家也捐款了。
但河南雨灾确实提示了一个问题:越精巧的系统越难以承受冲击。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产能(我粗暴地把衣食住行以及支付导航都算内吧)越来越依赖有限的企业,大量产能的信息和调度都在他们手里。他们停,社会基本半停,无法在特殊状态下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普通人收集信息的能力被信息流模式侵蚀得极为严重,越来越去中心化。
说白了就是那些“定制化推荐”,本质是老虎机,每次下拉刷新就给你点新东西。这种模式能刺激使用,但排斥主动定向的关注,导致用户越来越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
这些模式都能理解,因为足够效率。但追求效率久了,这些系统明显过于精巧也过于集中,一旦出现冲击,就是大面积的停摆空转,应灾能力无法有效发挥。
所以我觉得河南雨灾敲响了一个警钟,咱还是得有一整套更鲁棒的备灾系统。
这套系统可能是分布式的,有点像CDN节点。平时效率不高,但在各个区域都能有一套临时的调配和沟通机制。当社会产能的主力宕机时,这套系统能紧急协调。
或许是在各种O2O应用留一个政府紧急接管的场景?可以在灾时紧急推送和指挥?这个我也没想明白,欢迎讨论。
但全民的、中心化的政府灾情系统得整一个。信息流是用来刺激流量的,真不能做事。
总之,中国高速城市化,就算不考虑战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稳定,也得弄一个全民备灾。
救灾上我们是做得比别人好(看看德国),但我们有技术也有产能,是有底子可以做得更好的。这是个中国独有的课题。
所以2G不能一停了之啊。2G基站发射频率900MHZ,远远低于4G/5G网络。覆盖能力、信号穿透与绕射能力明显强于4G/5G网络。在一些犄角旮旯里往往只有2G信号,比如地下停车场和地铁。一个2G基站的覆盖半径高达5~10公里,具有有极为明显的抗灾能力。
我觉得城市应该保留完整的2G网络,以便的紧急情况下保有基本的通讯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