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计算机是有几个部分组成的。
根据冯诺依曼架构,有输入,计算,输出。
输入设备,一般是你的键盘,
你想按什么,就会输入什么,然后计算,最后输出。
计算设备,一般是芯片,寄存器之类的。
但这个东西不其实不听你的指挥,不根据你计划行事。
他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也就是法则运转的,
或者说,客观唯物世界里的每一个晶体管决定了他的运行方式……
输出设备是最后的,输出到屏幕上,给你看到结果。
突然有一天,你把主板上的芯片拆下来放到冰箱里了,
然后,你问,为毛你这台电脑不工作了……
为毛你按照计划输入的所有指令都没了……
不是说好输入什么输出什么吗……
还不如我家那台打字机,打字机摁哪个就哪个弹起来了,可好使了……
你问我,我问谁去……
去过那么多城市,上海地铁的安检是最敷衍的,一看我这种老老实实把包往安检机里放的就是外地刚来的,安检员则就跟没看见往里闯的人一样,压根不拦。
北京暂且不提,其他地方安检最严的是南宁,跟火车站一样,除了包包过安检,人也要拦住扫一遍,而且你闯过去是真的有人过来把你拽回来。
其他地方则介于两者之间,大部分人老老实实的放安检,少部分人往里闯,安检象征性拦一下,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上海的管理水平高不高呢,也高也不高。
高就高在人都聪明,不会像外地一样干傻事,不高就在于很多事情会变成耽误事的小聪明。
打个比方,为什么会有“菜堆在社区发不下去”“住户领不到菜”“不给外地人发菜”这种事情发生呢?
十有八九,是聪明的街道、社区干部,想到了直接从户籍系统里面拉名单的主意----这多简单啊,比上门数人头省事多了吧。
结果呢,户籍人口和实际人口不对应,那么就是不住本地的人头的菜多了没发下去,住本地的无户籍人员(大部分应该就是外地人,极少部分可能户口在其他区)没有领到菜。
其实不管是城市还是企业,管理水平高低靠的都是体系,靠的是规章流程机制,员工和领导的素质在里面肯定有影响,但没想的那么多。
之前国内制造业管理都在学丰田,皮毛些的学个5S,但如何确保5S能作为考评指标,如何让员工都知道怎么做5S,如何让大家都重视5S,这背后需要一套庞大且完善的体系。否则出了质量问题做根本原因分析的时候,也不会去想是不是5S出了问题。哦不对,很多都不会去做根本原因分析,简单擦个屁股就算了。
上海呢,之前不出问题,说白了就是有一套成经验的体系,有吹的成分在,但基层做流调相关的经验积累和执行确实已经慢慢成了体系。这种体系不是上海有,其他城市慢慢都会有,上海钱多资源多,积累的就快些。
但如果这个体系被冲了呢?就好像工厂的基层被隔离,没人组织层级会议,职能部门也不去现场做GEMBA,整个体系必然千疮百孔没法确保质量了(不展开了,一些行业展开说多了就不正确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继续迷信之前的体系,坚信它会自我纠偏,那厂子肯定就保不住了。这时候就需要厂长站出来靠人力来纠偏了,要是还一直迷信自己的生产体系无敌,现实就会教做人。
所以,你说他们管理水平高不高?在某些方面确实算不低,但一些方面,就一言难尽了。
4.2更新,今天上午的一段在上海流传的录音,进一步暴露出整个体系被冲的已经渣都不剩了,听过这个录音的朋友应该都懂。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外地医疗团队的支援,或者还有没有外地团队愿意来支援上海,总之光靠上海自己的本地资源,这波疫情是肯定撑不住了。
关键是,快要上升到外交层面了,即使他们花了那么大工夫去抢救洋大人的丁丁也没用。
作为至今还封闭在家里的上海居民,我想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这次上海的疫情体现出了上海的管理水平一塌糊涂,说实话我们真不知道去哪里评论上海的管理水平,平时只能在群里发表议论,本地论坛上只要你说上海管理水平不到位,帖子立马被删,整个就是一个掩耳盗铃的现代版,我实在不知道中央政府有没有看看各地的论坛,反正上海的论坛上多的是星号、删帖,我估计中央里面就算有人在从论坛上观察民情,看到的也是国家形势一片大好,这还只是疫情,并非战争,我很难想象这种管理水平如果是在战争期间会有多少人莫名其妙的死亡,所以你现在跟我说什么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话,我统统是不信的,我只相信很多事情根本没有爆发出来,大家都被表面的繁华和发展冲昏了头脑,如果来次真实的演习,上海这种全世界有名的城市,管理水平都乱成这个样子,你还能指望别的什么城市
上海基层居委会的人,学历不低的,有很多还是985和211的毕业生,当然,我是听说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考公务员,来居委会镀金而已,但是这种管理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在公务员、哪怕是基层公务员的人才选拔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年龄限制35岁以下,要求高学历,选的都是名校,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他们选出来的就是一群蠢货,好高骛远,只会读书不能做事,遇到事情手忙脚乱,根本没有在这个社会上历练过,而这批人将来如果考上公务员,还会是国家管理人员,你凭什么相信这些人管得好国家
实话说我都忘记在家里封了多久了,我甚至搞不清楚到底是小区里哪栋楼有人检测出阳性,问问楼上楼下邻居,全部都是阴性,也没人被拉走,但是我们小区就是被封闭着,你就是不允许出门,哪怕有阳性的那个病人所居住的楼离你有100米远,但是你们就是一个小区的,只要出了一个,你们也必须陪葬
我抽完了烟缸里所有的香烟头,烟瘾上来你们懂的,卖烟的小店在离我家50米不到的地方,但是不允许营业,必须封闭,数天前凌晨5点的时候,居委会一个小区封闭的通知,立马就把小区门给关了,然后你居住的大楼门前两个警卫在那里站岗,你走到门口就被劝回去,凌晨5点啊,你起来买菜都来不及,根本没有任何准备,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3年前的一小包方便面,勉强填了下肚子,然后开始考虑下一顿在哪里,好心的楼上邻居给了我四个咸鸭蛋,然后我每顿饭把一个咸鸭蛋切成一半,硬是支撑到了今天,我天天都在吃咸鸭蛋加喝粥
然后今天总算居委会送来蔬菜了,40块钱一份,三四种蔬菜,我所在的是浦西地区,意味着4月1日-4月5日还要继续封闭,而我记得我已经在家里封闭了一个礼拜了,等于我们小区是连续封闭,一直要到4月5日,是不是解封不知道,居委会送来的40元的蔬菜,没有一点点荤腥,我在将来的几天内只能当和尚
从本地论坛上看到,要么是超市被抢购一空,要么是菜价贵到离谱,反正现在菜已经不是菜了,直接吃钱了,动不动就是几十块钱换一把蔬菜,实在搞不懂,这是发生在上海这种号称全国最发达地区的事情
核酸检测的时候那个乱,几百人就像平时那样排队等候检测,连人跟人之间相隔一米距离这种事情都没有,不是吹牛,这个核酸现场只要有一个是病毒携带者,能一下子感染几百个,而在那边维持秩序的人根本不闻不问
我只能说这样的政府让人凉透了心,当然,上海这个地方,很少本地人担任政府领导,领导全是外地来的,但是能派到上海担任领导的,应该能力也不差,怎么就弄成这样了呢,那些985、211出身的高材生,这种水平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三校生
教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指的是甭管你的城市有多大,里面的科技水平有多高,被传出去有多么多么好。
在疫情这种大事下,防控不力,还天天想着跟病毒共存,消极防疫,最终导致疫情爆发。
上海一直就是被管理者的水平高,而不是管理者的水平高。现在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管理者的水平就暴露出来。
可能是涉敏了,我常看到评论区说了句话就打不开了。我先说好,不是我删的....
我能给你的结论是,上海其实有着很强的管理水平,只是从来没有被使用过。
我觉得从这次的表现看,上海的行政管理水平在全国来说算不上倒数,但在一二线城市中应该是中游水平。很一般的管理水平遇到巨大的基数以及突发的情况,自然就成了灾难。其实问题能暴露也挺好的,比起新冠,总还有更可怕的灾难。
首先,社区这个概念在现在的上海很多地方是不存在的。并不是有房子有人住就是社区,社区是需要交流,需要接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的。但大量的搬迁、移民,导致原有社区被打破之后,新的社区还远远没有到形成的时候。这时候很多问题就没办法层层消化,只能联系到户。行政资源的消耗就非常巨大,行政效率就变得及其低下。举例来说,某家某户住了谁,姓什么,有几口人,联系方式是什么,有没有感染,做没做核酸,缺不缺粮食,有没有严重疾病,这些问题街道不知道,居委会也不知道,邻居也未必知道。于是不一家家上门就什么情况都不知道。
另一个更加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老龄化。有没有注意到上海新闻中的志愿者大白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居民的老龄化,与基层管理人员的老龄化碰到一起,于是行政能力一下子就跌倒了谷底。老龄化的社区,信息流通必然是极差的。老人居家,不上网、不用微信,所以居家隔离期间哪里能买菜他们是不知道的,通知要出门做核酸他们也是不知道的。而居委会呢,他们不会上网,不用微信群,能沟通的方式只有一个很难打进去的电话,居然连扫核酸检测码、帮助他人做健康云检测码这样的工作都需要临时召集“年轻”志愿者。
以上的情况综合起来,就会凸显居委、街道层层组织特别的官僚。不管他们是不是主观上觉得他们对社区居民有服务的义务,客观上根本没有对居民负责的能力。而在特殊时期,事实上他们对上负责就已经没有余力了,所以就更加没有对下负责的意识。所以多做多错,不主动担责这种行为在特殊时期就特别严重。实际上,居民也没有对尸位素餐的组织抱有太大期望,要这些人站出来主动组织居民自救在现在的官僚体系下是有过无功的,但凡他们能把社区情况摸排清楚把上面的各种指令梳理分析应付掉就已经不错了。
所以大乱大治也好。我看到比较好的现象是,上海人正在灾难威逼下自发形成组织。现在大家都知道只能自救,街道居委是指望不上的。于是各种群纷纷建立起来,哪里组织团购食物,哪家是医生,哪家有老人需要照顾,谁家缺葱少盐,信息沟通一旦流畅起来,形成了组织,很多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上海毕竟是集中了中国的大量精英人群的,这些人一旦融入了社区,爆发的能量是巨大的。短短几天时间,拼团方式从人工统计、接龙、在线文档、自定义采购表单,已经经过了四轮迭代升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上海的管理水平真的不差。
这两天发生的很多事情已经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现在真心怀疑这件事情有问题。
一种可能是下棋说,携民意以犯上。之前知友谈到官僚的对抗方式就是恶意曲解指令,将其严格化,复杂化,麻烦化,直到执行不下去。而上海的防疫政策正是这样,你要说管理严格是一点都不严,但要说过度是绝对过度过头。怎么没有公信力就怎么发布,怎么让居民难过就怎么执行,巴不得有人出事,于是防疫执行不下去。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破罐子破摔到底。举例来说,一个地主,他家的长工没饭吃,他是立刻给饭,还是过几天给饭,还是快饿死时再给?立刻给,也只当本分,饿几天再给,还遭怨恨,不如等他快死救他一命,说不定还有个好名声。
关于老龄化,还有一个需要补充的点。
其实,如果单纯看年龄,你会发现时光倒退三十年,五讲四美时代的居委会年龄构成也没有比现在大太多,甚至于现在可能年龄还小一点,但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有老龄化的问题,和现在相比为什么执行力会强那么多呢?
一个原因是居民的构成结构不一样了。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一家十几口蜗居在一起的情况已经少了很多,换句话说,老人和子女同住的情况也变少了。原来的居委会虽然也是一群大娘组成,但实际解决问题的可是大娘的子女们,因此大娘们的执行力就有了保证。而现在大娘都是和大爷们同住,子女们已经成为了其他小区的居民,于是光靠大爷大娘的战斗力就不够了。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这样。
技术的发展自然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老年人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跟不上时代,自然会被年轻人比下去。本质上,如果劳动造人是真理,那DY本质上就是在某一领域拥有出色劳动能力的人,他们通过劳动自我改造的同时也能带领更多人劳动,以达到世界大同,我自己也是信奉这个理论的,但经过这次的事件我也深刻反省,不是每个人都能触类旁通的,在一个领域拥有出色的能力,不等于换个领域也能同样成功。毕竟劳动能力的获得,需要学习,需要时间,需要经验,需要成本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还是被隔离的生活影响了心情,虽然我敲下的字都是思考以后的结果,但回头看不免带了牢骚。不光是评论区有人觉得我在恰饭,甚至于还有人找我聊关于社区“自治”的问题。在我印象里至少5年前,业委会选举还是个相当敏感的问题,驱逐物业,解散业委会之类的新闻也常上头条,最后结果有还行的,也有一地鸡毛的。所以深圳是有理由看低上海的,不说疫情,就常态下的社区管理情况,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之间的关系也没理顺过,只是疫情来了矛盾突出爆发了而已。
说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当群众们的基本温饱问题通过自发团购得到缓解,并且开始走向小康的时候,官方的大礼包也送上了门,所以一下子就两级分化了。一方面物资充裕的网民觉得不痛不痒,一方面弹尽粮绝的爷爷奶奶们感激涕零,于是新一轮的矛盾核心变成了要不要限制网购非生存必需品的问题。
要求限制的人理由很充足,快递本身有感染的风险,快递从大门口到楼之间的运转需要消耗志愿者,也存在风险,更别说封控楼与观察楼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但反对者也多,有些租户连锅都没有,你让他不网购就是要他的命,而烟民的烟,小朋友的蛋奶,在他们看来也是生活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就单纯说吃的,大娘们几根青菜一碗泡饭就能过一顿,虽然艰苦朴素的让人感动,但这点热量大量远程工作的年轻人可扛不住。
随着人群的分化,自救群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权力让渡。自救群的早期发起者,也就是原楼组长以及官方志愿者,基本上是站在进一步管控的立场,于是迅速在妈妈们和不做饭人群中失去了话语权。而自发志愿者和团长,开始渐渐获得话语权同时,也开始被大娘们各种嫌弃。据我所知有些小区集资让物业负责转运,有些小区统一管控团购自己出支援者转运,我所在的小区目前还在争议中,目前的趋势很可能是大群解散,各楼自建小群自己处理。
所以在我看来社区“自治”什么的就别想了,就如我一开始说的,社区都不存在呢。民主不是目的,民主的目标是团结;而团结也不是目的,凝聚力量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目的。现在目标都没有定下来,人也没团结到一起,这个节奏是带不起来的。这并不是一个常态,只是危机下的短暂抱团取暖而已。只是在这个短暂合作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各种付出、牺牲、忍让,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的进步。所以地域黑也别互相伤害了,很多现实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立场不同答案也不一样,楼与楼,城与城,国与国,不外如是。
我不是自媒体洽饭的,我写的都是我自己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我是毛粉,我信奉实践论矛盾论,作为一名程序员,在我看来党的几个法宝:实事求是,民主、科学、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实际工作中就是,需求的合理性、数据的可靠性,算法的有效性,测试的充分性。我提出牢骚的初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几点在这次上海防疫过程中一项也没做好,背离了党的一贯宗旨和优良传统。
我发现现在只要有一点点意见不合,就特别容易吵起来,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拱火带节奏,公开IP的措施现在看来非常有必要在各个平台推广。这几天地图炮特别猛,而团购派和忍受派貌似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所以谈完了民主问题,我特别想谈谈科学问题。
居家隔离依然阳性,目前可疑的传播链有三条,外卖、核酸、气溶胶。首先气溶胶可能性最低,否则这些方舱边上的小区就应该是团灭而不是防范区了,而核酸目前作为不可抗力无法解决,那能对付的只有外卖了。
新冠系病毒都是呼吸道传播的,至于接触传播只是因为病毒生存能力强,能在物体表面长时间保持活性,最终还是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所以最佳防护手段应该是日常戴口罩,包括居家时;其次是进行手部、衣物、食物外包装消毒。
所以按照消毒手段的有效性来说,最不安全的食物就是类似草莓、蓝莓、葡萄这类直接吃入外表皮的东西。团购草莓导致小区团灭看起来也不是很天方夜谭。而熟菜的危险性比草莓要小一点,毕竟熟菜是可以回锅的,但如果不回锅直接吃,那这个的危险性是不亚于草莓的。次危险食物则是苹果、香蕉这类生食的带皮水果,虽然可以削皮,但不一定能保证把病毒去除干净,理论上也是有中招的可能性的。而蔬菜、肉品这样的需要热加工才能食用的东西,本质上是相对安全的。而常温奶、包装饼干、薯片,泡面本身也是经过热加工后真空包装的食物,应该是最安全的。
所以如果要问我支不支持团,我当然是支持的,毕竟没有团早就饿死了。但我的意见是不应该区分什么必需品、奢侈品,而是应该将日用品按病毒传染的容易程度分高危,次危、正常、安全这四个等级来区分。高危的不团,次高危的少团,正常的正常团,安全的高频团。这样不才是合理的吗?
但现在的社区团购充满了诡异。在这种食物购买艰难,粮食储备不足的年份,尽量开团的难道不应该是热量高,体积小、易储存的食物吗?饼干,干粮,泡面、维生素片现在一个都看不到,反而开团的都是易腐难储存的叶菜,鲜奶,水果,而各种大礼包、盲盒里面都放了黄瓜这种高危品,这到底是蠢还是坏?
我们小区终于有阳性了,然后那栋楼封了。但诡异的是,各个封控榜单发布的地址,都不是这栋楼,而是他隔壁那栋。我现在不知道这是单纯错误,还是普遍现象,还是健康云核酸码的数据根本就有问题。这些做数据的人到底是枪手还是枪。各种渠道都反应过了,数据就是不改。
好在现在是自治阶段,志愿者还没有去按榜单封楼的状况。但随着封控令的逐渐解除,一旦居委会活过来了,他们会如何选择?我觉得大概率是两楼都封。肉眼可见的矛盾即将产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大的忧患在后面,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普遍现象,那会不会有些封控楼被错误的提前解封,然后让这一个月的...姑且认为是努力吧,完全毁于一旦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反正就算解封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好全面防护,尽可能居家,该屯的屯,不该浪的别浪。不可靠的数据,就当它不存在。毕竟,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