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真的是“赚美元花美元”吗?

回答
美国人是否“赚美元花美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大多数美国人在经济生活中确实主要使用美元进行收入和支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以及他们的经济活动,受到其他货币、全球市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为了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美元作为美国国内主要交易媒介的现状:

工资和收入: 美国绝大多数的工资、薪资、投资回报(股票分红、债券利息)、租金收入等,都以美元支付。雇主和企业在美国国内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也最终以美元体现。
日常消费: 在美国本土购物、吃饭、支付账单、上学、看病等几乎所有的日常消费,都直接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信用卡、借记卡、现金等支付方式,最终都是兑换成美元进行结算。
金融市场: 美国国内的银行系统、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体系,其标价和交易货币都是美元。个人和企业持有和交易的金融资产,绝大多数也是以美元计价。
政府税收和支出: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征收的税收都是美元,其公共服务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开支等也都是用美元支付。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大多数普通美国人以及美国国内的经济活动而言,“赚美元花美元”是基本事实。

二、 影响“赚美元花美元”概念的复杂性: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以下因素使得“赚美元花美元”的说法存在局限性,或者说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

1.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
进口商品: 许多在美国销售的商品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虽然消费者在购买时支付美元,但商品的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可能以外币计价。这些成本会通过汇率波动传导到最终的美元价格上。例如,进口汽车、电子产品、服装等,其生产过程可能涉及许多国家的投入,最终的美元价格受到汇率的影响。
旅游和海外消费: 许多美国人会在国外旅游或居住。在这些情况下,他们会使用美元兑换当地货币,然后在国外消费。这部分支出虽然最终是美元兑换出去的,但消费的地点和货币是不同的。
海外资产配置: 一些美国人可能持有外国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可能以美元计价(例如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股票),也可能以当地货币计价。这些资产的收益在汇兑成美元时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

2.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对美国企业的影响:
跨国经营: 许多美国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们可能在其他国家赚取外币收入,也可能在其他国家产生外币支出(例如,在海外建厂、采购原材料)。这些外币收入和支出都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美元折算,并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 即使是美国本土生产的企业,也可能依赖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这些采购的成本可能以美元以外的货币计价,从而影响到最终产品的美元成本。
海外投资和并购: 美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或并购时,往往需要使用美元或外币进行交易,并承担汇率风险。

3. 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及其影响:
石油价格和其他大宗商品: 许多重要的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通常以美元计价。这意味着即使美国不是石油的直接消费国,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也会以美元形式影响全球经济,并间接影响到美国国内的能源成本。
国际金融交易: 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国际贸易融资、跨境支付都大量使用美元。这使得美元的价值和流动性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同时也意味着美国需要承担一定的汇率和国际金融责任。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如利率调整)会影响美元的价值,进而影响到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进口商品价格以及出口竞争力。

4. 个人层面的特殊情况:
外籍人士和移民: 在美国居住的许多外籍人士和移民,他们的收入来源可能在美国(美元),但他们也可能将部分收入汇往母国(以当地货币计算),或者拥有母国的资产。
特定职业: 一些从事国际贸易、外汇交易、跨国公司管理等职业的人,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涉及处理不同货币。
加密货币和数字资产: 尽管尚未成为主流,但一些美国人开始持有和交易加密货币等非美元数字资产,虽然这些资产最终仍需兑换成美元用于实际消费。

三、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是围绕着美元展开的,因此“赚美元花美元”是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描述。 他们的收入以美元获得,支出也以美元进行。

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到美国经济的整体、跨国企业、国际贸易以及美元的全球地位,那么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全球化使得美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外币和汇率波动确实对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产生了影响。 即使是普通消费者,他们购买的许多商品也间接受到国际市场和汇率的影响。

所以,与其说美国人“赚美元花美元”是绝对的,不如说他们“以美元为主要货币进行经济活动,但其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受到其他货币和全球经济因素的影响。” 这是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理解。这个说法强调了美元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承认了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凡是全球化的产品或者服务,美国人基本都是在挣美元花人民币甚至是越南盾。

这方面的代表是各种中国的商品或者iPhone这种基本上全球统一售价的产品。由于这些东西的运费不贵,到美国征收的关税也很少,所以很多产品到了美国并没有比中国贵多少。美国人是可以以略高于中国的价格,享受这些产品和服务的。

凡是美国本土更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美国人是在挣美元花美元,但他们的花费实际上比我们的还要低。

比如牛羊肉、猪肉等农产品或者汽车等工业品,美国的大工业生产更有优势,因此这些东西的成本也很低。类似牛肉这种东西,美国的价格甚至可以低到中国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这些东西不仅可以满足本国需求,还可以出口。

凡是无法全球化的产品或者服务,美国人就是在挣美元花美元。

比如说理发、美甲、酒店、洗车等绝大多数服务业,必须由美国人在美国完成。它们的收费水平是由当地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决定的,收费自然不会便宜。

很多人应该知道目前美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低,而第三产业更为发达,所以美国人当然可以享受低廉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但是在第三产业上却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优惠。

这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是,奈飞等媒体的包月费用基本都是十几美元起,而爱奇艺等的包年费用可以优惠到¥99。因此,才有了腾讯、爱奇艺等吐槽中国视频网站收费太低的奇葩行为。

所以,美国人是不是挣美元花美元,关键还是要看在在哪个领域。

user avatar

并不是。如果粗略的按照购买力来算,差不多一美元等于2-3人民币吧,没有6-7这种情况。

但是也分买什么。

买苹果手机,那真是实打实的1:7,甚至可能1:8(加关税),1:10(当年没有国行时候炒起来的水货)

买水果蔬菜,差不多是1:3

去修车,国内什么情况不清楚,美国可能是配件30美元,人工费60美元。国内换个30人民币的东西,管你要60人民币?不太可能吧。

所以你知道为啥美国DIY视频这么流行了吗?因为太贵,所以能自己动手解决就不找人干。像我汽车机油都是自己换,去店里换一次大概是自己换的3-4倍价钱。

什么美国大妞动手能力强,那都是因为穷。

总之就是,全球同价的东西,在美国挣美元花美元买,那是实打实的便宜。凡是涉及到有人工加成的服务类行业,美国都很贵,贵到普通人不愿意去用。平时吃喝,如果挣美元花美元,并不贵,换算成同样购买力,美国可能更便宜一点,但是种类花样丰富程度跟国内没得比。


当然了,题主有很多小问号,关键还是看跟你说这话的人,屁股是坐在什么地方。屁股坐在“美元购买力就是强”,那就是“月挣3000美元买苹果不费劲”,屁股坐在“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那就是“美国服务人工费奇高幸福指数低”。

你以为是在讨论一般问题,可是很多人都是在讨论屁股。

user avatar

赚美元花美元,美国的物质生活确实是比中国要发达得多。

美国房价不高,生活相对收入来说也不贵。

不过,即使如此,美国人的生活似乎也没我们想像得那么好。

比如说吧,美国的医保全部是商业保险,且不覆盖全民,你生病的时候就有够折腾了。

再比如说吧,中国人有本事考上大学(其实难度也不算高),就不会没书读。但是美国的学费,嗯,反正很多人读不起。

再比如,美国人工超贵,你如果动手能力强,那恭喜你了。如果要找工人干活,那就等着出血吧。

归结原因吧,还是有些人讲话讲一半,有些人听话也只听一半。

user avatar

2020年美国家庭可支配年收入中位数45284美元[1]。找不到个人的。美国家庭平均人数是2.53人[2],除一下是个人收入中位数近似17898美元。

2020年中国的数据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人民币[3],好像没按家庭算的。查不到这个中位数有没有算非劳动人口,如果没算的话中国的这个数字在和美国对比时是高估的。

假设它算了非劳动人口,也就是没有高估,那汇率算完收入差距是4倍有余。在美国收入0.65美元的水平相当于在中国收入1人民币的水平,并没有一美元如同一人民币那么夸张。

物价上要看具体商品,电子产品、汽车、服装、机票之类的全球化商品,美国确实等于购买力高4倍,有的东西到中国还质量缩水。食品农产品的话,美元购买力还要更高。

但你去理个发请个水管工这种人工的东西,好像一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和一人民币在中国购买力差不多。我去中国人开的理发店没有任何滑头的理发一次25美元,上门修个热水器洗碗机进门费75美元,修好一般要200美元,基本半个洗碗机热水器的价钱了。打扫花园一次50美元。然而毕竟收入是0.65美元对应一人民币,所以涉及人工的服务的时候,美国人比中国人拮据,所以他们能自己干就自己干。

美国人在支出上最为人诟病的是大学学费和医疗费用。中国大学有巨额财政补贴,故学费可以从20年前到现在都稳定在每年6000元人民币左右[4]。美国大学学费差异很大,且在不断上涨,2019年私立的平均38185美元[5],公立的州外学生平均22698美元[5],州内学生平均10338美元[5],总平均值是20471美元一年[6]。差了20倍,扣除收入差距,美国的大学学费负担也是中国的5倍。

美国医疗费用的天价众所周知,2018年美国人均医疗支出10586美元[7],而中国只有688美元[7]。差了16倍,扣除收入差距美国人平均负担是中国人4倍。但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有医疗保险,没保险付不起的一般也会被豁免,没人会真掏这么多钱。

中国人支出的最大痛苦无疑是房子。两国土地制度、规划、人口分布都很不同,不同地段也很难直接比较。算个均价,2020年美国房产交易平均单价是每平方英尺123美元[8],即每平米1324美元,8428人民币。中国的对应数据是每平米9860元人民币[9]。加上4倍多的收入差距,相当于中国平均购房压力是美国的5倍。(这个还没算房贷利率和公摊面积,土地产权,不过美国有房产税)

参考

  1. ^OECD Better Life Index - United States  https://www.oecdbetterlifeindex.org/countries/united-states/
  2. ^Average number of people per househ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60 to 2020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83648/average-size-of-households-in-the-us/
  3. ^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18_1812425.html
  4. ^中国大学学费一览表:2019年全国大学最新收费参考  https://www.sohu.com/a/322304703_120023972
  5. ^abcSee the Average College Tuition in 2021-2022  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colleges/paying-for-college/articles/paying-for-college-infographic
  6. ^Average Cost of College & Tuition  https://educationdata.org/average-cost-of-college
  7. ^abHealth Care In The U.S. And China  https://china.usc.edu/health-care-us-and-china
  8. ^What Is the Average Price Per Square Foot for a Home—and Why Does It Matter?  https://www.realtor.com/advice/buy/average-price-per-square-foot-for-a-home/
  9. ^2020年全国商品房均价9860元,均价快过万,楼市该咋看?  https://www.sohu.com/a/445251730_507132
user avatar

汤姆在西雅图的餐厅洗盘子,一个月能赚2000美元,他可以花600美元买一个苹果手机

张三在深圳的餐厅洗盘子的,一个月能赚4000RMB,他交完房租水电费伙食费后,大半年才能攒出一个苹果手机的钱

李四在小县城的餐厅洗盘子的,一个月能赚2000RMB,好在吃喝住用都在家里,还是能攒点儿钱的,


汤姆下班回家吃了一份汉堡套餐,花了8美元。

张三下班路上吃了一个肉夹馍,花了6RMB。

李四下班回家路上吃了一碗牛肉面,花了9RMB


汤姆攒钱一年后,买了一辆雪佛兰,天天开着车兜风

张三攒钱十年后,买了一辆雪佛兰,然而每个月养车的钱让他生活濒临破产,不得不把车又二手卖了。

李四压根攒不起来钱,不过反正县城很小,所以他压根就没有买车的欲望


汤姆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但是一年学费要7万美元,四年接近30万美元……汤姆拿不出这么多的钱,只好让儿子辍学和自己一起洗盘子

张三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年的学费是八千RMB,于是张三供儿子读了四年的书,张三儿子毕业后,去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当了社畜,一个月能赚八千多块钱。

李四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年的学费是八千RMB,李四掏不出这么多钱,于是就办理了零利息的助学贷款,送儿子上了学。李四的儿子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个普通员工,一个月收入有4000块钱


十年过去了,汤姆的儿子和汤姆一样每天轻轻松松混吃等死,虽然攒不下钱来,但是不愁衣食住行,日子过的很舒服

十年过去了,张三的儿子每天享受着996的福报,掏空了六个钱包也买不起房子,虽然收入优越,但是活的无比艰辛。

十年过去了,李四的儿子在小县城花了20万买了一套房子,然后取了个普普通通的老婆,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二十年后,汤姆的儿子35岁那年突然得了癌症,一次手术就要260万美刀……做不起手术的汤姆儿子三年后病死了,

二十年后,张三的儿子35岁那年突然得了癌症,手术费是18万元,做完手术休息两个月后,已经恢复了健康。

二十年后,李四的儿子35岁那年突然得了癌症,手术费是18万元,好在单位一直在交五险一金,最后算下来总共才花了6万元。



对于美国人来说,无论是穷人还是中产阶级,生活绝对远比中国人舒服优越,但你千万别得病,

user avatar

我在快手上关注过一个主播,他很有意思。

看起来年纪不大也就是三十来岁,一身腱子肉,走路起来虎虎生威。自称是沙东某县铁砂掌会长,拍过电影,接受过采访,快手空间都是很平凡的日常。

直到某天,他突然决定去美国。

便开始在美国打黑工了。

从一个地方名人到美国打第一件事就扛大包,给人搬家。

然后就抗了几个月。

期间拍过去超市,吃饭,工作的日常。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每天都在感慨美国商家的服务好(在超市也能无条件退款)物价便宜(电子产品便宜吃饭也便宜一个烤鸡几块钱)人也好(因为美国人会给小费华人看老乡也会多给只有阿三不会)

他最有趣的就是观念,一开始来美国买东西都心疼。这点东西就几美元折人民币多少。

然后打工就,就彻底不换算。

同样是底层工人,同样没有五险一金,他在老家一个月顶多拿两三千,在美国也能拿三千。

但是用在消费上却不一样。

当拎着牛腱,五花肉,海鲜什么好几个大袋子,出超市感叹的就是“这麽多东西才二十块钱,太便宜了。”

这次他不在换算。

如今他也在美国适应,上班结束骑车溜达。重体力活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每天睡房车,吃炸鸡,好不自在。

连快手上的普通人都知道“挣美元花美元”为什么还有人纠结这个问题呢

user avatar

大国和大国之间的比较不是这么算的。

“赚美元花美元”这句话的核心是汇率,也就是1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如果单纯按汇率来算,美元更值钱,自然美元的购买力更强,用美元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

但是相同的价格,中国居民可以比美国居民购买到更多的服务。

商品和服务谁更加重要?

现代工业社会创造的商品种类繁多,生产过剩已是常态。

如果现在处于战争状态,物资紧缺,日常生活用品、食品严重供应不足,那么可以购买更多商品的国家和货币就可以很明显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但是在一个工业生产过剩的社会,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实际上的意义不大,因为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你每次买两个糖饼,吃一个然后丢一个有什么意义呢?买一个名牌奢侈皮包和普通皮包在功能上的差别不大,只是前者的社交功能更好而已。从这一点来说,购买更多或者更好的商品在客观需求上的意义不大,主观上或者精神上的满足感才是主要的。(这里主要谈及普通人生活消费,不涉及其他领域)

服务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体现,更好的服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远比两个糖饼和奢侈品包包重要。

中美两国在购买服务上的对比,需要举证吗?

很显然,美国人赚美元但是美国人可以购买到的服务却是非常高昂。这导致很多原本是社会化大分工应该提供的福利,由于分配问题,不断衰退甚至倒退。

比如一辆汽车坏了,中国的女司机打几个电话就解决了,用人民币结算的维修服务一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美国女司机也可以打几个电话解决问题,但是后面的账单,那就不能用赚美元花美元来解释了。

因此,美国人真的是“赚美元花美元”从购买商品的角度上来看确实购买力高,但是购买服务的购买力不行。

从现代社会的生存体验来说,服务比商品更有价值。

从目前依然胶着的防疫战来说,武汉市民困守家中可以享受到随时上门的医疗服务、快递服务、社区工作员提供的并不好但是有用的理发服务。保命的食品包裹、以及随时随地有人关心你的生存状态。

这些服务,赚美元花美元的购买力为0 。

user avatar

以下数字会略微高估发达国家的购买力,比如大部分人会认为在美国1美元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国内2~4人民币的购买力,而本文取的是其上限4.1。


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差不多是4.1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在美国月薪2000美元的劳工阶层,和在中国月薪8200人民币的白领生活水平相当。


1瑞郎在瑞士的购买力差不多是3.1人民币(很多在瑞士生活的华人会认为1瑞郎和1.5~2人民币的购买力差不多)在中国的购买力。在瑞士月薪2500瑞郎的劳工阶层,和在中国月薪7750人民币的白领生活水平相当。


1英镑在英国的购买力差不多是5.3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在英国月薪1400英镑的劳工阶层,和在中国月薪7400人民币的白领生活水平相当。


1欧元在意大利的购买力差不多是5.4人民币(一欧元在欧元区不同的国家购买力不同,意大利代表欧元区内的中位偏便宜的水平)在中国的购买力。在意大利月薪1000欧元的劳工阶层,和在中国月薪5400人民币的白领生活水平相当。


100日元在日本的购买力差不多是3.6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在日本月薪20万日元的劳工阶层,和在中国月薪7200人民币的白领生活水平相当。


基本上在国内一个月有8000多元的收入,就应该和主流发达国家(英法德日)的bottom 50%的人过得差不多舒服。

user avatar

之前的一个答文,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从购买汽车和科技产品,到购买国际品牌日用品,到购买小商品,到购买各类人工服务,到购买大学教育,再到裸奔购买基础医疗服务,美元的购买力是人民币的十几倍、几倍、零点几倍、几分之一、十几分之一,再到几十分之一不等。

综合来说,美元购买力约为人民币的3-5倍,平均4左右吧。7:4的比值,也大致与PPP折算率可比。

绝大多数美国人,每个月到手的收入(税费后),大约是 “一两千美金”。于是,如果 “你” 每个月能到手 “3000 - 15000” 人民币的话,你的生活水平将如假包换地可以与绝大多数美国人看齐。而如果你的这个收入大体上比较稳定,和/或你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能给你提供传统东方式的互保,那么 “你” 的个人/家庭财务效用就比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要强。

当然,这对应的是所有类别的开销,而并没有区分消费性和投资性,也没有区分日常高密度和生涯低密度。

若是对此加以考量,最粗略地说,日常吃喝用+住行,美国相对更便宜和容易一些。而我国,虽然程度在必然地下降,但相对美国来说,依然在大规模地努力维持着社会阶级流动性,以及诸多常识一般的公平和基本权益。

user avatar

好多人都喜欢幻想美国人收入多高消费多低,我就觉得特别可笑。

是,美国人收入高消费低GDP还高,请问那么多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美国上空有个大窟窿,美国人多出来的收入就往里面扔,然后自动转换为GDP了。

不,不对。

中国是收入低消费高GDP高,看来那个大窟窿里的美元是全部传送到中国这边来发到每个人手上维持高消费来着。

user avatar

没啥低不低的,当年我在美国,油价3.93一加仑,然后换算下来跟国内油价差不多。

一加仑3.7l。3.93×6.7/3.7差不多就是7快多一点。

那个时候中国汽油就7.几。

当时我坐标 bay area。然后美国还是石油出产国。

第二总有人那Costco说事。

且不说Costco一年120美刀的会费(折算rmb720比山姆贵了6倍)高华净说5块钱的烤鸡。

那烤鸡有多难吃心里没点b数吗?

除了那个烤鸡,costco有很便宜的吗?不就是跟沃尔玛一个加个?

再说牛肉,某些高华总喜欢说上等牛排1.99一磅。

我在弯曲那么久除了老墨的垃圾超市,美国人开的超市就没有低于3.29一磅的牛排。

基本比较上档次的牛排不做活动基本在3.99到6.99左右。还是一磅,不是一斤。一般牛排卖12盎司,16盎司一磅,一磅450g左右吧。不服看看不做活动的nys多少钱,就看Costco也行啊。

美国比中国便宜的东西,我看来看去,只有牛奶。

美国的牛奶真心便宜,那种最垃圾的牛奶(1.99一加仑的)也完爆特仑苏。真心完爆的那种。

我当时在美国,09到15年。

鸡蛋12个1.99。

垃圾橙汁(对标鲜橙多)1.99。有个sunshine(好像是)大概2l是3.99基本我们买那个,可以兑水喝,那个很顶。

罐装汽水基本0.25刀。

猪肉华人超市基本1.69(肉沫)-4.99(排骨直排)左右。

牛肉肉沫1.99 牛腩贵一点5.99左右。

至于青菜,和调料,懂得都懂,没法比。

比如2.99一磅的上海青,或者4.99一颗的山东大白菜。至于秋葵,芦笋,这种就更贵了。我们也不怎么讨论。

然后在美国买东西,加州9.75的税。

我举个例子,我买了10块钱的商品(不用自己加工的那种)需要付10.975美刀。

电子产品,因为电子垃圾,所以税率更高。

买菜和农产品是没有税的。

然后我举个例子,在美国华人餐厅吃饭。

一般来说常规青菜,5.99一个。肉菜7.99~10.99之间。如果是比较牛逼的毛血旺,或者大菜(水煮鱼之类的)基本12.99。基本物价跟北上广差不多。

然后人均消费20刀,税一算22刀,小费3刀左右,就是25刀。5刀的隐形成本。价格一下就上去了。

比如当时我们那边开了个二师兄烤鱼在newark那边,虽然烤鱼也就32.99,但是加点配菜,来两罐饮料,基本就50刀(税+小费)。换算rmb,300+。跟在北京吃个烤鱼区别不大。

然后,就说连锁。

la鼎泰丰,我跟我几个朋友吃了差不多200美刀。

同样的人在上海鼎泰丰960rmb。然后在la点的还没有上海点的贵(点了一笼蟹黄和黑松露)。

接下来说收入。

我在bay area,cs专业毕业。

绝大多数人进不了google,fb,linkin这种大厂,大部分进了不知名的小厂。

确实没有996。然后一个月随后到手3000-4000刀到顶了。

而且这个工资可能会维持很久。至于商科,金融那些,呵呵。税后到手2000都难。我有个朋友在xxxx(某岛日报)做会计。full time 税后到手1900多刀不过当时是opt。转正可能2000多3000不到吧。

然后按我当时在湾区的开销。

租房800刀,每月汽油200刀。

电话月租50刀,水电网气(pgne)平摊40刀(冬天不开暖气)。日用品开销40刀。

就是固定1200刀左右的开销。

剩下的按3500刀的收入,大概剩下2300刀。

对,这是比较真实的情况。

然后湾区房子便宜。

真的便宜,我小姨3000尺的房子,40w刀,不过不在湾区,开车1个多小时到湾区。

湾区房子,比较好的(高档社区,治安很好,有山有水)100到150w刀就够了,rmb1000w左右。北上广一套三居室的价格。

然后中等的(华人社区那种)50-80w刀左右,小一点的房子30w到50w刀,基本新一线能买得起房子,湾区买套房子问题不大。

垃圾房子,20w刀(垃圾社区)

这些房子都是带前院后院的独栋别墅。2000尺起步。

这房价还是15年左右的房价。09年更便宜。

然后,再说湾区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

大概就是北京的三环内,上海的浦东。

基本属于核心中的核心。

美国比中国强的主要还是在于房子便宜。

生活开销,基本都差不多。

所以高华骗你说东西便宜,基本扯淡。

我tm能找出来几毛钱一斤的土豆洋葱大白菜(菜篮子工程),你美帝这辈子不可能比这便宜。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