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穷人活不下去了可以选择吃牢饭吗?

回答
在古代,一个穷人如果真的走投无路,陷入了生不如死的境地,想选择“吃牢饭”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这并非易事,也绝非普遍可行的选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的牢狱与现代的福利制度混为一谈。古代的牢狱,更多的是作为惩罚和关押犯人的场所,而非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庇护所。

首先,要“吃牢饭”,就得先有犯事的理由,并且是能被官府接纳的罪名。古代的律法森严,轻则杖责,重则流放、死刑,随便什么小偷小摸的罪名,也可能招致严厉的惩罚。一个赤贫如洗的人,想要进入牢狱,通常意味着他需要触犯法律,而且罪不至死,也最好不是那种会受到严酷拷打或折磨的罪。比如,偷窃一些价值不高的食物,或者犯一些不涉及人命、不伤大雅的“小罪”。但即使是偷窃,也往往与“偷盗”的罪名挂钩,后果轻重取决于被盗物品的价值以及当时的官府执法尺度。

其次,古代的牢狱环境极其恶劣。不同于现代监狱相对标准化的管理,古代的牢狱往往是拥挤、肮脏、卫生条件极差的地方。囚犯们挤在一起,食物供应极其有限且粗劣,通常是粗粮,而且数量不足。疾病在牢狱中很容易传播,死亡率也相当高。即便是有口饭吃,也绝非是安逸的“养老”。很多时候,所谓“吃牢饭”,不过是在极度的困苦和危险中苟延残喘。

再者,进入牢狱并非易事。即使是犯了罪,也需要经过官府的审理、定罪,然后才会被关押。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如果罪名过轻,可能被直接杖责释放,或者仅仅是被罚款(而贫穷者根本无从缴纳)。如果罪名过重,则可能面临更严酷的刑罚。而且,在很多朝代,贿赂官吏也是常有的事,如果一个穷人没有半点钱财去打点,他可能连被“正常”关押的权利都没有,直接就被忽视或者被用其他更残忍的方式对待。

更重要的是,古代社会对“犯人”的定位与现代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犯人是被剥夺自由、受到惩罚的群体,而不是社会福利的接受者。官府提供食物,更多的是为了避免犯人在审讯或关押期间因饥饿而死亡,从而影响审判或造成额外的麻烦。这种供给,往往是最低限度的,甚至是靠囚犯自己或者家属、亲友来维持。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也没有任何财产,那么他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即便是在一些时期,存在一些“羁押”而不是“刑罚”的情况,比如等待审判或者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种情况下,被关押者可能还会有一些相对体面的待遇,但这并非穷人能够随意选择的。

总而言之,古代穷人想通过“犯罪”来“吃牢饭”以求生存,这是一种极其冒险和不可取的念头。它并非一条轻松的退路,而是可能将自己推向更危险、更痛苦的深渊。古代的牢狱,是惩罚的场所,是绝望的象征,而不是一个可以用来规避生存压力的避风港。真到了那种地步,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会拼尽最后一口气去寻找哪怕是乞讨、卖身为奴的生路,而不是主动选择一条充满死亡与折磨的绝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的穷人一般不会“选择”吃牢饭,而是跑去偷鸡摸狗或“落草为寇”,那之后若是干得不成功,便被国家机器击毙或拿住。

监狱的功能与所处时代对刑罚的认知有关。如果当时的人认为刑罚是用来对犯罪进行复仇,则监狱就是对犯人施加痛苦的场所。如果当时的人认为刑罚是为了让罪犯重新社会化,则监狱会带有再教育的内容,身体痛苦也较少。古代社会的监狱一般是用来制造痛苦和榨取金钱,被视为人间地狱,没钱还想在里面吃到饭就有些不切实际了。

  • 方苞《狱中杂记》记载监狱里的非正常死亡十分常见,叫做“瘐毙”,狱卒虐囚手段残忍。
  • 张集馨在自撰的年谱中记载“前此通省瘐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
  • 李伯元在《活地狱》中写道“你想舒服却也容易,里边屋里,有高铺有桌子,要吃什么有什么,但先花五十吊,方许进这屋;再花三十吊,去掉链子;再花二十吊,可以地下打铺;要高铺又得三十吊;倘若吃鸦片烟,你自己带来也好,我们代办也好,开一回灯,五吊”。
  • 许多古代文字记载,新犯人入狱先打一二十棍,称为“杀威棒”,女囚则是狱卒凌辱的对象。
  • 鲁迅写道“监狱里的拷打,是公然的秘密”。

1934年鲁迅在《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的第三部分“关于中国的监狱”里写道“旧式的监狱,则因为好像是取法于佛教的地狱的,所以不但禁锢犯人,此外还有给他吃苦的职掌。挤取金钱,使犯人的家属穷到透顶的职掌,有时也会兼带的。但大家都以为应该”。全文如下:

我想,人们是的确由事实而从新省悟,而事情又由此发生变化的。从宋朝到清朝的末年,许多年间,专以代圣贤立言的“制艺”这一种烦难的文章取士,到得和法国打了败仗,这才省悟了这方法的错误。于是派留学生到西洋,开设兵器制造局,作为那改正的手段。省悟到这还不够,是在和日本打了败仗之后,这回是竭力开起学校来。于是学生们年年大闹了。从清朝倒掉,国民党掌握政权的时候起,才又省悟了这错误,作为那改正的手段的,是除了大造监狱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在中国,国粹式的监狱,是早已各处都有的,到清末,就也造了一点西洋式,即所谓文明式的监狱。那是为了示给旅行到此的外国人而建造,应该与为了和外国人好互相应酬,特地派出去,学些文明人的礼节的留学生,属于同一种类的。托了这福,犯人的待遇也还好,给洗澡,也给一定分量的饭吃,所以倒是颇为幸福的地方。但是,就在两三礼拜前,政府因为要行仁政了,还发过一个不准克扣囚粮的命令。从此以后,可更加幸福了。
至于旧式的监狱,则因为好像是取法于佛教的地狱的,所以不但禁锢犯人,此外还有给他吃苦的职掌。挤取金钱,使犯人的家属穷到透顶的职掌,有时也会兼带的。但大家都以为应该。如果有谁反对罢,那就等于替犯人说话,便要受恶党的嫌疑。然而文明是出奇的进步了,所以去年也有了提倡每年该放犯人回家一趟,给以解决性欲的机会的,颇是人道主义气味之说的官吏。其实,他也并非对于犯人的性欲,特别表着同情,不过因为总不愁竟会实行的,所以也就高声嚷一下,以见自己的作为官吏的存在。然而舆论颇为沸腾了。有一位批评家,还以为这么一来,大家便要不怕牢监,高高兴兴的进去了,很为世道人心愤慨了一下。受了所谓圣贤之教那么久,竟还没有那位官吏的圆滑,固然也令人觉得诚实可靠,然而他的意见,是以为对于犯人,非加虐待不可,却也因此可见了。
从别一条路想,监狱确也并非没有像以“安全第一”为标语的人们的理想乡的地方。火灾极少,偷儿不来,土匪也一定不来抢。即使打仗,也决没有以监狱为目标,施行轰炸的傻子;即使革命,有释放囚犯的例,而加以屠戮的是没有的。当福建独立之初,虽有说是释放犯人,而一到外面,和他们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们倒反而失踪了的谣言,然而这样的例子,以前是未曾有过的。总而言之,似乎也并非很坏的处所。只要准带家眷,则即使不是现在似的大水,饥荒,战争,恐怖的时候,请求搬进去住的人们,也未必一定没有的。于是虐待就成为必不可少了。
牛兰夫妇,作为赤化宣传者而关在南京的监狱里,也绝食了三四回了,可是什么效力也没有。这是因为他不知道中国的监狱的精神的缘故。有一位官员诧异的说过:他自己不吃,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岂但和仁政并无关系而已呢,省些食料,倒是于监狱有益的。甘地的把戏,倘不挑选兴行场,就毫无成效了。
然而,在这样的近于完美的监狱里,却还剩着一种缺点。至今为止,对于思想上的事,都没有很留心。为要弥补这缺点,是在近来新发明的叫作“反省院”的特种监狱里,施着教育。我还没有到那里面去反省过,所以并不知道详情,但要而言之,好像是将三民主义时时讲讲给犯人听,使他反省着自己的错误。听人说,此外还得做排击共产主义的论文。如果不肯做,或者不能做,那自然,非终身反省不可了,而做得不够格,也还是非反省到死则不可。现在是进去的也有,出来的也有,因为听说还得添造反省院,可见还是进去的多了。考完放出的良民,偶尔也可以遇见,但仿佛大抵是萎靡不振,恐怕是在反省和毕业论文上,将力气使尽了罢。那前途,是在没有希望这一面的。
user avatar

你特娘的还是算了吧。

古时监狱的舒适程度,基本是这种情形:等于给当地最可怜最卑微的乞丐加上镣锁,并严厉限制他的自由。如果外面没有吃的,就先紧着外面吃,戴罪之人饿死也就饿死了。

更不必提如果你不认罪,每隔两三日的考掠和虐待,每隔五天的残酷虐打。其中一种情状略为:你戴着沉重的木枷和铁链,站在地面极度不舒适的凸起物上,由素质极差脾气极暴躁的监督人员整治,不许下来。凸起物仅能容纳一只半脚,你必须站在上面受罚,如果掉下来就重新计算,不承认有罪也要持续体罚。

法律规定的是一次站两三刻,但实际执行起来往往过数,时常要让你站几个时辰,并伴随着辱骂和鞭笞。

你脖子上套的枷锁,按规定不算很重,有二三十斤的重量,但绝对也让你难受得要死。许多监狱故意往死了整人,让人戴百斤大枷,甚至是一百二十斤。这种枷锁戴上以后,很快就会把脖颈上的皮肤扣削下去,血肉糜烂,露出白骨。

政府哪里不知道这是常例,几次三番下令:“一百二十斤大枷于例虽有,用亦不常,今后各府州县百斤重枷不得轻用。”然而……要不是州县很轻易就用这种分分钟弄死人的重枷,你的家属何以乖乖向老爷们交孝敬?

你戴着这样的枷锁罚站……就算是不罚站,你也受不了。

你还学会了蹲监狱的技巧:倚在墙角,让重枷一头搭在墙上,一头耷在地上,你自己缩在角落里。如果缩累了,你就挪一挪。

鉴于此,我愿称你为大聪明。

然而大聪明,你不要忘了,牢狱里折磨人的,不光有重枷锁链和饥饿、虐待,还有那极端恶劣的环境。

清代南阳知府濮文暹,曾简放潼关道,为堂官留办河南大狱。他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名为《提牢琐记》的文章。

凡盛夏初秋,监狱里必有“蜰虫噬人”“蚤虱继之”。蜰虫就是臭虫,擅长吸食人畜血液,加上跳蚤虱子满身爬,便成就了古代监狱的苦难三重奏。

古时贫民生活条件艰苦,虱子是常有的。阿Q见身上的虱子比不上王胡的,就很失望。他们还是在“墙根的日光下”自己衣服发现的虱子,就不要提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会有多少小虫了。

虫子叮咬不算大事,可一直被叮咬,会令人痛苦不堪。犯人已经生出疮疡的肌肤,被抓挠得血痕纵横,墙上就好比画了一幅黑血作就的画。那不是画作,是犯人蹭墙留下来的血。蚊虫太毒了,你非要把皮肤蹭得血忽淋拉的才能好受一些。

据濮文暹的观察,那些虫子有从墙上来的,有从地上来的,还有从房梁上来的。他建议,对于臭虫虱子,需要给上空装上承尘,再粉刷墙壁,不能让犯人任由虫子叮咬,把人折磨得根本无法睡觉,以降低监狱里的死亡率。但这种建议很难被接受,因为贫民家里都安不起承尘,罪犯又怎能享受这种人类的待遇呢?

“夏则人多秽积,疫疠熏蒸。冬则严寒裂肤,冻馁交迫,死亡相继。”这是监狱里最常见的,道光年间,汤用中调查牢狱,了解其弊端,说在浙江省城时,见钱唐等县的囚犯死者纷纷,起初还以为真是囚犯,后来弄明白了,那不是囚犯,是地方上送来的囚犯的相关人证,一年内死了不下三百人。你想想,连相关的啥罪都没犯的人证都那么惨,你一个囚犯能好到哪里去?草菅人命而已。

保定这么一个地方,每年横死的囚犯有五六百人。这是京畿重地,刑狱较多,作为省城的保定管不了那么多囚犯和人证,捐垫的钱很有限。银钱有限,牢饭无法供应,那能怎么办?只有饿死他们了。

至于有牢饭的地方,狱卒也是要克扣的。以至于在州县蹲监狱的犯人,“迨至随同解省,皮骨仅存”。瘦得皮包骨头的你没办法吃饱,“又无人为之送饭具衣”,能指望的,就只有官捐的几十文钱,然而这几十文钱果真能填饱肚子吗?真的有官捐的钱到你手上或者都兑换成干粮吗?没有。

没家属给你交钱,狱卒心里有气,不虐待你虐待谁?

你死不死的很重要吗?

就这种状况,你说你在外头干点啥不好?能要口饭吃,就去要饭。平白跑到监狱找死,你说这不是闲得吗?

user avatar

不可以,古代穷人饿死都不会选择去吃牢饭的。

以前看书时整理过清朝的两个监狱故事。看完你就知道监狱啥情况了。还想去吃牢饭,还是太年轻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啊。


故事一:监狱里的狱卒如何折磨你坑你的钱把你榨干

清朝文学家方庖蹲过中央级的监狱,并且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狱中杂记》。


他写道:康熙五十一年三月(1715年),我在刑部监狱,每天都看见三四个犯人死掉从墙洞里拉出去。一块坐牢的洪洞县的杜县令说,这是病死的。现在天时正,死的还算少,往年多的时候每天死十数人。……


我问:北京市有市级的监狱,有五城御史司坊(监察部系统),为什么刑部的囚犯还这么多?


杜县令回答说:刑部的那些喜欢折腾事的司局长们,下边的办事人员、狱官、禁卒,都获利于囚犯之多,只要有点关联便想方设法给弄到这里来。一旦入了狱,不管有罪没罪,必械手足,置老监,弄得他们苦不可忍,然后开导他们,教他们如何取保,出狱居住,迫使他们倾家荡产解除痛苦,而当官的就与吏胥们私分这些钱财。


与方苞同时被捕上刑的有三个人,

一个人以三十两银子行贿,骨头受了一点伤,养了一个月才好。


另外一个人贿赂的银子比前者多一倍,皮肉受了点伤,十来天就好了。


第三个人掏的银子还要多一倍,当天晚上就可以像平常一样走路了。



据方苞记载,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候,行刑者先在门外等候,让他的同伙入狱谈判,索要财物。当时的术语叫“斯罗”。如果犯人富裕,就找他们的亲戚谈。如果犯人穷,就找他们本人谈。


他们对陵迟处死的犯人说:顺我,就先刺心,否则把你胳膊腿都卸光了,心还不死。

对绞刑犯则说:顺我,一上来就让你断气。否则就缢你三次,再加上别的手段,然后才让你死(在此提一句,李大钊先生就被缢了三次才死)。

end


这个故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既然说到监狱了,那下边我再补充一个囚犯越狱的故事,想看的可以看下。(觉得好的双击给个赞。)


故事二:大清监狱风云,囚犯们挟持县令越狱

清朝狱政不修,监狱里黑幕重重不是一天两天了。交了钱的犯人不带手铐脚镣,在监狱中自由来往,贿赂出得多的犯人还可以享用美味佳肴、欢歌艳舞,生活质量一点都不会降低。只有在州县典史巡狱时,狱卒才让犯人们戴上刑具,站在监牢中表演一下。


光绪年间(1880年),广东有个新上任的县令,不知监狱深浅,想考察一下狱政。


一天,他来了个突击检查,事先没告诉任何人就来到了监狱。狱卒也不知情。县令一进监狱,哇,看到了另一番市井场面:几百个犯人自由往来,散步聊天,有高声谈笑的,有喝酒行令的,好不热闹。犯人们看到县令来了,高喊:“你来得正好!”把县令绑了起来,然后向官府提条件:“县令大人要想出去,就得和我们几百个人一起出去。如果有人阻拦,我们就杀了县官。反正都是一个死字,与其束手而死,不如与官同死。”


县里的官吏、幕僚们都傻了眼,不知道如何处置。派兵施压吧,犯人们就折磨县令,监狱里传出县令的鬼哭狼嚎声;断绝犯人们的饮食吧,县令也没有东西吃。主管狱政的典史到门外,先是和声细语地劝说犯人,继而苦苦哀求犯人释放县令。犯人们一概不理。


没办法,县里只好报告知府。知府亲自跑到监狱外面,晓谕犯人:“县令到任以来,并没有虐待你们。你们入狱,都是之前的县令判的。你们何苦为难县令呢?你们如果把县令弄死了,罪名更重,还想脱身吗?不如把他放掉。我保证:有冤者申冤,重罪者也想法给你们减罪,绝不欺骗你们。”遗憾的是官场黑暗太久,人们习惯于不相信官员的话,甚至把官员们的话反着理解了。知府这么一保证,犯人们的态度反而更强硬了,说:“我们和县令,出则同出,死则同死,不必多言。”知府徘徊犹豫,和犯人们僵持了十几天都解决不了。他怕县令死在监狱中,事情闹大了承担不起,不得不上报给广东巡抚,请求发兵二营,先假装同意犯人们的要求放他们出狱,然后再派兵围剿。


广东巡抚接到报告,心想:这种天下奇闻竟然发生在我们广东省,得赶紧摆平了,不然有损广东官场声誉。省里的官兵派到了县里,知府同意释放全部犯人。犯人们就提出要挟持县令同行五十里,到某山才能放他。知府也答应了。


狱门打开后,囚犯们簇拥着县令就跑,官兵们尾随其后。到指定的山头,囚犯们释放了县令,然后分道逃散。


无奈官兵四面围剿,除三人逃逸外其他犯人全部被捕。知府、县令押着犯人回城,报复惩治,加以酷刑,20多人死于杖下,其他人都从重拟罪,全部处决。

end


俩故事讲完了,如果你是古代的穷人,你还想去吃牢饭么???

不会的给个赞吧,这俩故事我寻思值个赞。


2020.9.15 更新

目前有500多赞,还行吧。那我就再更新一下回答把事情补充更完善些,希望赞可以过千吧:

我们知道凡事总有特例,

古代还真有人争着抢着想进监狱,那就是“狱头”(犯人中的老大)。来看看他们怎么渔利:

古代的人会自愿进监狱吃牢饭吗?你别说,还真有!(点击阅读原文)

end

ps:

参考书:《潜规则》,《衙门逻辑》。

出自我的公众号:好奇君读书,可关注。

需要书加微信:haoqidushu

user avatar

古代有个词叫“瘐死”。

意思是“不明不白死在班房/监狱”,相当于前几年流行过的“躲猫猫”、“喝开水”。

以前进班房的,往往是些吃不起饭的穷人。


班房和牢房还不是一回事。

班房的初始作用,就是衙役的休息室。后来被县太爷和衙役们关押一些需要关押的人。

这些人通常都不是什么罪犯,一般来说以交不起钱粮付不起地租的穷鬼居多。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关押不服判决的、不愿作证的……


其实古代有正常的监狱,但里面关的是正常通过司法程序的人

但班房用来关的,是一些没法定罪的人。

或者说,县太爷或衙役想关的人。

被关进去就是要整人的,就是要让人就范。

所以不给饭吃、衙役折磨,都是正常操作。不光打,还要让家属知道,逼人就范。

所以古代班房的死亡率非常非常高。

道光末年,张集馨做四川的按察使,据他讲,当时每年四川一省,瘐死班房里的人不下一两千人,远远高于每年的死刑犯数量。而死在班房里的人,即使按当年的尺度,连罪犯都谈不上。


以前有句话叫“破家县令,灭门府尹”。

什么意思?

县太爷想整一个人,根本不需要诬人死罪。

只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人关进班房,饿都能给人饿死。

上面说到那位巡按使曾提到,四川有位县太爷诬良为盗,抓了十五个人,送到省里一审,都是错的,发回重审,县太爷一生气,班房里这十五人就全死了。


清朝末年,有一个出名的酷吏,做过山东巡抚和山西巡抚的毓贤。

他做曹州知府的时候,只要把人当盗贼抓了,不管有没有证据,就往站笼里一放。

什么是站笼?

立枷是明清时代的刑具,又称为站笼。它前面长,后面短,长的一端触地。笼上有口卡住囚犯颈部,昼夜站立,直至死去,也有的先在脚下垫物,套定卡住脖子后再撤出垫物,致囚犯悬空窒息而死。它常用于处死钦定的案犯,犯人只能站不能坐,有的狱吏将其高度降低三寸,使囚犯站不直,只能稍微屈腿勉强支撑,有的囚犯家属花钱贿赂狱吏,雇人用背找托着囚犯屁股,使其半坐休息,不至于死得太快。
——百度百科

只要进了站笼,少则一天,多则几天,必死无疑。


有些东西不能光看广告,要看疗效。

表面上吧,大清国治民宽厚,对刑罚讲究慎重。每次死刑都要经过皇帝批准。

每年秋审,全国的死刑判决,都要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抽调专业人士组成的秋审司来把关。对每个死刑案件都要进行详尽的复查审理,最后形成一个文件(说帖),交由皇帝定夺。

称得上“海专精算,懂过你我”了吧?

但再看古代的班房,我忽然好像懂了什么叫“外儒内法”。


生在红旗下,还是最好不要对任何古代王朝抱有任何幻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一个穷人如果真的走投无路,陷入了生不如死的境地,想选择“吃牢饭”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这并非易事,也绝非普遍可行的选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的牢狱与现代的福利制度混为一谈。古代的牢狱,更多的是作为惩罚和关押犯人的场所,而非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庇护所。首先,要“吃牢饭”,就得先有犯事的理由,并且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古代的穷人并非不吃蝗虫,而是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蝗灾”在古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尽管蝗虫能吃,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灾难。当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它们不仅是潜在的食物来源,更是毁灭性的力量。试想一下,密密麻麻的蝗虫如黑色的浪潮席卷而过,所到之处,庄稼尽数被.............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明,经济状况是影响一个人能否娶妻、娶几个妻子的重要因素。对于广大的穷苦百姓而言,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非地位的象征。一夫一妻,偶有“买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严格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这是法理上的规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富裕人家只能有一个配偶。在富裕阶层,.............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观察!细想一下,古代富家小姐爱上穷酸书生,以及现代富二代爱上灰姑娘,背后确实有着各自时代的文化烙印和价值观变迁。这绝不是简单的对调,而是社会结构、性别观念、爱情观,乃至于我们对“门当户对”的理解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古代:富家小姐与穷酸书生的“浪漫主义”滤镜首先得承认,古代文学作品和.............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食用油确实比现代稀罕得多,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1. 产量和提取工艺的限制: 植物种类有限: 古代可供榨油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芝麻、大豆(在一些地区)、油菜籽(但很多早期品种油率不高)、花生(在传入中国后)、以及一些坚果(如核桃、桐油等)。与现代广泛使用的葵花籽、玉米胚芽等相比,选.............
  • 回答
    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以及原因,会因时代、社会阶层、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体而言,与现代人相比,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普遍较低。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女性的洗澡情况:一、 影响洗澡频率的主要因素: 时代差异: 不同朝代的生活条件、卫生观念和技术水.............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说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带着点儿古朴、沉静的青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或者“锈色”。但如果就此以为古代青铜器非绿即锈,那可就小瞧了这些跨越千年的器物了。它们真实的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它们身上那层绿.............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 回答
    古代的金属丝制作,说起来可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绝非今日这般机器一轰就出来。就拿你们提到的金丝、铁丝、银丝、锡丝来说,它们的制作过程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各有门道,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来操刀。总的来说,金属丝的制作离不开三个关键步骤:1. 原材料的提炼与纯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金属矿石经过冶炼后,.............
  • 回答
    一谈到古代的城池,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城墙、错落有致的街区,甚至是繁华的市集。然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却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的城池,它们沉默地被层层泥土掩埋,成为考古学家们探寻历史的宝藏。那么,古代的许多城池究竟为何会消失在地下,被泥土吞噬呢?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一、.............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古代的山东人爱好起义”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历史事实的概括,但并非山东人在古代就天生“爱好”起义,而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历代王朝的统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山东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爆发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