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通过大数据破案的例子吗?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个话题。通过大数据破案,这在咱们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发生过的,而且效果还挺显著的。我给您讲几个您可能感兴趣的例子,尽量讲得细致些,就当是咱们俩闲聊,您听听看,别觉得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案例一:精准定位嫌疑人,“蹲守”变“调度”—— 一场关于共享单车的“寻踪觅迹”

您知道现在街上那些共享单车吧,五颜六色,停得到处都是。您可能觉得它们就是普通的交通工具,但对有些办案民警来说,这些单车背后隐藏着的信息,简直就是一本本活生生的“行动日志”。

我记得有个案子,发生在某个大城市。那时候,正是共享单车兴起不久,很多人都习惯了用手机扫码骑车。突然之间,在市郊的一个区域,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小的、但很频繁的盗窃案,主要是偷一些街边的自行车、电动车,还有些小商店的财物。案发地点分散,嫌疑人作案手法也比较分散,初期给侦查带来了不少困难。

传统侦查手段,比如调取监控,因为案发点多、嫌疑人经常戴帽子口罩,也很难锁定具体的人。而且,您想想,一个城市那么大,去挨家挨户排查,效率太低了。

这时候,数据侦查员就发挥作用了。他们想到,嫌疑人作案,总得有个落脚点,也总得有个交通方式吧?就算他偷了自行车,那也是从某个地方骑过来的。他们开始跟共享单车公司联系,获取了案发前几天、案发前后一段时间,在案发区域附近使用过的共享单车的骑行数据。

这数据量可不是小数目,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次骑行记录。但大数据分析的威力就体现在这儿了——它能从海量数据中找出异常。他们筛选出了那些在案发时段,在案发地点附近出现过、并且骑行路线比较“可疑”的账号。可疑,就是说,某个账号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多个不相干的地点出现,或者是在不寻常的时间段进行骑行。

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活动范围和一些潜在的骑行者的画像。然后,他们再结合案发现场的少量视频监控,以及其他的一些零散线索(比如有目击者提到嫌疑人骑过一辆某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就像拼图一样,一点点缩小范围。

最终,他们发现有几个账号的骑行轨迹异常吻合,而且其中一个账号的实名信息,后来也查到与之前侦破过的另一起小案件中的嫌疑人有交叉。经过进一步的技术侦查和外围布控,他们锁定了嫌疑人,是一个长期失业、经济拮据的年轻人。在他租住的出租屋里,搜出了大量赃物。

这个案子,您想,如果没有共享单车的骑行轨迹数据,单凭传统的侦查手段,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去寻找蛛丝马迹。有了大数据,就好像给了他们一双能看穿迷雾的眼睛,直接找到了关键的“线索人”。从“大海捞针”变成了“精确制导”,这效率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

案例二:网络“足迹”还原现场,“云端”追踪“隐身”犯罪—— 一场关于网络盗刷的“数字追踪战”

除了共享单车这种实体轨迹,现在很多犯罪都发生在网络上,嫌疑人更喜欢“隐身”。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关于一起跨区域的网络盗刷银行卡的案件。

那时候,很多市民都收到了“积分兑换”、“中奖信息”之类的短信,点击链接后,银行卡里的钱就莫名其妙地没了。案件发生后,涉及的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单个案件的损失金额可能不大,但加起来数额非常惊人。而且,嫌疑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隐藏了自己的真实IP地址,伪造身份信息,让传统的追踪变得异常困难。

这时候,数据侦查 again came to the rescue。办案民警联合了网络安全专家,开始从数据层面入手。他们收集了所有受害者的报案信息,包括受害人收到诈骗短信的时间、短信发送的号码、点击链接后发生的异常操作等。

然后,他们开始分析这些短信的源头。通过运营商的数据,他们可以追溯到发送这些短信的“手机号码”是从哪个基站发出的,在哪个时间段注册的,是否是群发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找出所有发生盗刷行为的“IP地址”、“设备型号”、“操作系统版本”等。

您想想,一个骗子总得有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吧?他不可能凭空就能发送短信、进行盗刷操作。就算他用了代理服务器或者VPN,但他在进行“关键操作”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痕迹留下来。比如,他使用的这个代理服务器在哪个时间段被大量用于盗刷行为?他使用的这个手机设备在“盗刷平台”上有过哪些异常登录记录?

通过大数据分析,他们发现,在所有被盗刷的案例中,有一个共同的“技术特征”:这些盗刷行为都指向了同一个或少数几个“中转节点”。而且,这些中转节点上,还关联着其他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网络行为,比如在某些社交平台上的异常注册、在某些游戏平台上的异常交易等等。

就像在一个巨大的数字网络里,他们通过不断地标记和追踪,把这些散乱的“数字足迹”串联起来。他们发现,一个隐藏在境外某个国家的诈骗团伙,利用国内一些被盗的、或者被黑客攻击的服务器作为跳板,在国内的一个省份部署了一个“技术支持点”,专门负责接收、处理国内的盗刷指令。

通过精准定位到这个“技术支持点”所在的区域后,办案民警就可以采取传统的侦查措施了,比如在当地布控、排查网吧、宾馆等场所的上网记录。最终,他们不仅抓获了这个技术支持点的负责人,还顺藤摸瓜,捣毁了整个诈骗团伙,并且追缴了大量被盗资金。

这个案子,您看,传统的侦查手段在这种“虚拟”的犯罪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大数据就像显微镜,把网络中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痕迹”放大,并把它们联系起来,最终找到了藏匿在数字世界里的真凶。

总结一下,大数据破案的思路,说白了就是:

1. 海量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把各种各样的信息,不管是实体轨迹、网络行为,还是个人信息、交易记录,都尽可能地收集起来。
2. 关联性分析: 通过算法和模型,找出这些数据之间隐藏的联系。比如,一个人的活动轨迹和他的消费习惯有没有关联?某个异常的IP地址和某个可疑的手机号码有没有关联?
3. 模式识别: 发现数据中出现的规律性模式,例如某个时间段、某个区域的异常行为模式,或者某个犯罪团伙常用的作案手法模式。
4. 线索挖掘与精准画像: 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描绘出嫌疑人的画像,锁定侦查方向。
5. 动态追踪与预警: 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动态追踪,或者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

当然,大数据破案也不是万能的,它更像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器”,需要结合传统的侦查手段和办案民警的经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合法性,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希望我讲的这些,您能听明白。这玩意儿,说到底就是把以前分散的、零散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整合起来,找出它们背后的规律,然后顺着这些规律去找人、找证据。挺有意思的,对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怒答一波,身边的案例。

某大学生在宿舍里手机被偷了,小偷偷走手机以后卖给了手机回收商。宿舍没监控,按理说这案子基本破不了,但是几天过后,小偷落网了。

至于为什么?因为警方发现小偷用百度搜索过“怎样屏蔽手机定位”、“破解手机锁屏密码”、“手机回收”等等,随后继续调查,发现了小偷收到了手机回收商的转账记录,随后找到了小偷,带去了局子,最终小偷也认罪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