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巴马申请对isis三年战争授权,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会派出地面部队吗?

回答
奥巴马政府曾确实寻求国会批准对“伊斯兰国”(ISIS)进行为期三年的军事授权。这项提议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辩论,其通过的可能性和是否包含地面部队的问题,都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因素。

授权提案的背景与考量:

在奥巴马任期内,ISIS的崛起和其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造成的严重人道危机和安全威胁,使得美国不得不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措施。然而,美国民众和国会议员对于再次陷入中东的地面战争普遍持谨慎态度,尤其是经历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漫长和代价。

因此,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军事授权,试图在“不进行大规模地面作战”的框架下,赋予总统必要的权力来打击ISIS。这项授权的核心目标是:

削弱和摧毁ISIS: 通过空袭、支持当地伙伴力量、切断资金和招募渠道等方式,遏制ISIS的扩张,并最终将其瓦解。
避免重蹈覆辙: 明确排除“部署常设地面部队”的选项,以回应国内对新一轮地面战争的担忧。
提供灵活性: 授权需要足够灵活,以便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

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当时的政治气候来看,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这个授权获得国会批准的可能性,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而言,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且通过的难度不小。

支持的论据:
国家安全威胁: 支持者认为,ISIS是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将对美国本土安全构成威胁。授权能够为总统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以采取果断行动。
打击恐怖主义的责任: 作为世界领导者,美国有责任联合盟友共同打击ISIS这类极端组织。
与盟友协调: 获得国会授权,也能向国际盟友传递美国决心打击ISIS的信号,有助于巩固国际反恐联盟。

反对和担忧的论据:
“无休止战争”的担忧: 尽管授权文本可能规避了“地面部队”这一敏感词,但许多议员担心,一旦授权通过,可能会成为美国介入中东冲突的“绿灯”,最终演变成新的地面战争。历史经验让他们对此高度警惕。
授权的模糊性: 有些人认为,授权的措辞不够具体,可能给总统留下的操作空间过大,容易被滥用。
国内政治分歧: 两党在军事介入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共和党中一部分鹰派主张更强硬的军事手段,但同时也有不少保守派反对新的海外军事行动。民主党内部也存在强烈反战的声音,尤其担心重蹈伊拉克战争的覆辙。
缺乏明确的“胜利”目标: 一些议员认为,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撤出”时间表,授权将缺乏约束力,容易导致长期消耗。
“总统战争权”的争议: 授权问题也触及了国会与总统在发动战争权力上的争论。国会希望在军事行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仅仅批准总统的行动。

因此,这项授权的通过,需要克服来自党派、理念、历史经验以及对未来战争走向的多种担忧。 奥巴马政府需要付出巨大的政治努力,与国会议员进行艰难的谈判,才能争取到足够的支持。实际情况是,这项授权的审议过程非常漫长且充满争议,最终是否以奥巴马政府最初设想的形式通过,存在很大的疑问。

会派出地面部队吗?

关于是否会派出地面部队,奥巴马政府最初的立场是“不打算进行大规模地面作战”,并且在提交授权时,也试图在文本中明确排除“部署常设地面部队”的选项。

政府的策略: 奥巴马政府的目标是利用特种部队、顾问、情报支持以及空袭,来协助并赋能伊拉克政府军和叙利亚的温和反对派力量。这种模式被称为“代理人战争”或“有限参与”。
“有限地面部队”的可能性: 尽管排除“大规模”和“常设”地面部队,但授权文本是否会允许“有限的”、“咨询性质的”或“搜救性质的”地面部队存在,这是一个关键的争论点。
支持派出有限地面部队的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在某些关键时刻,例如拯救被围困的盟友部队、进行精确打击或情报搜集时,少量地面部队的出现是必要的,而且这并不等同于“大规模地面作战”。
反对任何形式地面部队的观点: 另一部分人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地面部队介入,认为一旦开了口子,就很难控制规模,最终会走向大规模地面战争。

最终的授权文本和实际行动:

历史的发展表明,国会最终并未通过奥巴马政府最初提交的、具有明确期限的全面军事授权。国会关于军事行动的讨论和授权问题,一直是碎片化且充满争议的。

在奥巴马任期内,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地面部队部署,但美国特种部队确实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执行过一些秘密任务,包括抓捕或击毙ISIS领导人、训练当地部队等。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有限参与”的原则,但也一直在“大规模地面作战”的红线上徘徊。

总结来说,奥巴马申请对ISIS三年战争授权,其通过的可能性在当时是存疑的,因为这触及了美国国内对于再次深陷中东战争的深深顾虑。而关于是否派出地面部队,政府的表态是“不进行大规模地面作战”,但“有限的”、“非常设的”地面部队的存在,一直是授权辩论中的焦点和不确定因素。 最终的授权文本和实际的军事行动,都取决于国会的审批、国内的政治博弈以及不断变化的战场局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通过可能性多大,首先是个美国内政问题。我不是这方面专家,只谈一点个人看法。

昨天白宫证实了美国义工Kayla Jean Mueller被ISIS杀死的传闻,消息一出,全国激愤,国会亦不例外。共和党们更是很兴奋:不少人一直指责奥巴马对外太软弱,现在罪名又加了一条:剿匪不力。

奥巴马干脆趁这个时机,利用一下民愤把球踢给国会。

去年11月中期选举,民主党参院众院都丢掉了。这注定奥巴马在第二任期的后两年成为跛脚总统。

内政方面,国会基本杜绝了他玩任何大动作的可能性。剩下的时间里,奥巴马最多能做的就是动用行政命令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就像前段时间那个移民大赦令一样。

外交方面,2月份《国家安全报告》出炉,语气明显缓和很多。而且白宫已经邀请包括习大大在内的一干亚洲领导人访美,大概观海同志也想学我们搞个“万国来朝”,给国内秀一下俺在外交上还是做了很多贡献的。

具体到这个申请上,3年期限授权,这明显是给共和党上眼药。奥巴马任期剩下不到2年了,不管下一届总统是谁,再发动战争一定会成为负担,所以驴象两党都不会喜欢。毕竟党争激烈之时,谁多做,谁出错。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奥巴马利用Mueller被杀的事件抛出议题,营造“愿意与国会合作”的态度恶心共和党;然后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也不可能在这个时间点上反对他。我猜他们会利用“拖”字诀接招,开会讨论上一个来月,到时再说。毕竟ISIS最近作死频率加大,前几天惹火了约旦,最好再惹火哪个国家。这样美国人出钱出武器,别让美国大兵去死,这是最皆大欢喜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巴马政府曾确实寻求国会批准对“伊斯兰国”(ISIS)进行为期三年的军事授权。这项提议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辩论,其通过的可能性和是否包含地面部队的问题,都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因素。授权提案的背景与考量:在奥巴马任期内,ISIS的崛起和其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造成的严重人道危机和安全威胁,使得美国.............
  • 回答
    印度希望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的前景和实际意义,涉及多方面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以下从关键因素和实际意义两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印度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的关键因素1. 国家综合实力提升 经济潜力: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3年GDP约3.7万亿美元),近年来经济增速稳定(年均.............
  • 回答
    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UT Austin)的硕士申请难,这确实是许多申请者心中的痛点,也并非空穴来风。它难在几个层面上,并且随着近年来整体留学申请竞争的加剧,这种“难”的感受只会越来越深。首先,顶尖的学术声誉和排名是硬实力门槛。 UT Austin作为全美公立大学的佼佼者,其综合排名和在各个领域的专业.............
  • 回答
    印度想办奥运这事儿,真不是一天两天的念头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体育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申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这么多年了,好几次申请,怎么就总没个准信儿呢?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首先得说硬件设施。奥运会是全球的盛事,对举办地的基础设施要求那叫一个高。你想想,多少.............
  • 回答
    奥巴马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搭了便车”,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受益匪浅,但没有承担与之相匹配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贸易、安全和环境等领域。理解“搭便车”的含义:“搭便车”通常指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没有付出足够努力或成本的情况下,却享受到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复杂问题,涉及到社会、历史以及个人感受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虽然奥巴马的母亲是白人,父亲是黑人,但社会对他的定义更多地受到了“一滴血原则”和黑人群体历史经历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一滴血原则”(OneDrop Rule)的社会影响: 历史背景: 在美国,.............
  • 回答
    评价一位总统是否“碌碌无为”,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来考量。对于奥巴马总统的评价,同样如此。支持奥巴马总统并非“碌碌无为”的观点,往往会强调他任内取得的以下成就: 《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 ACA)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的一些争议和大家普遍关注的事件。需要强调的是,政治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以下内容力求客观陈述,并尽量还原事实和当时舆论的一些看法。奥巴马8年执政期间的争议(“恶”的视角):从批评者的角度看,奥巴马总统的某些政策和决策被认为是负面的,甚至被冠.............
  • 回答
    是否应该让一位美国总统为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道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围绕着历史事件的解读、道德责任的界定以及国家间关系的未来发展展开。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的终结方式、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核武器的道德地位等诸多层面。历史背景与争论的焦点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这最终.............
  • 回答
    近来发生在美国政坛的两起令人不安的事件——奥巴马总统收到不明包裹,以及克林顿夫妇在纽约住所附近发现疑似爆炸装置——无疑为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蒙上了一层阴影,并可能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产生微妙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让我们谈谈这些事件对美国中期选举的潜在影响。政治评论员们普遍认为,此类涉及安全.............
  • 回答
    奥巴马医改,正式名称为《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简称ACA),于2010年由奥巴马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它对美国人来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医疗体系改革,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至今仍在被讨论和争论。奥巴马医改对美国人的意义:ACA最核心的目的在于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医疗.............
  • 回答
    奥巴马在采访中提到2008年金融危机“妨碍”了他应对中国,这句话背后透露出的是地缘政治和经济议程之间复杂且常常相互制约的关系,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分析金融危机对美国内外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这.............
  • 回答
    奥巴马和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策略和言辞上,更深层地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政治哲学、执政理念以及对国际秩序的理解。要深入对比二者,需要剥离掉AI式、套路化的表达,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视角来审视。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平衡奥巴马政府时期,对华政策的核心可以.............
  • 回答
    说到“观海”,这词儿用在奥巴马身上,还真挺有意思的。一方面是字面意思,他确实挺喜欢海的,尤其是那片宁静的蓝色。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他作为总统,审视全局、洞察未来的一种姿态。先说字面上的“观海”。奥巴马是真的喜欢海。他有很多海边的照片,无论是度假,还是工作间隙,看到海的时候,他都会显得格外放松。比如,他.............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的重大事件,并基于他的执政风格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他会如何处理类似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同时,也要理解,社会情绪、媒体环境以及具体案情的细节都会对处理方式产生影响。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类似事件及处理方式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确实发生过一些引起全国关注的、涉及到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8年中,巴拉克·奥巴马在美国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要理解奥巴马在2018年的位置,首先得明白他卸任总统后,美国政治的走向。特朗普政府上台,并在许多政策上与奥巴马时期截然不同,这本身就为奥巴马的存在设置了一个背景。他不再是那个能够直接下达行政命令、签署法案的最高决策者,.............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奥巴马政府通俄案”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美国政治、情报机构、媒体报道以及司法调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其真实性,需要梳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关键证据、各方观点以及最终的调查结论。事件的起源与背景:“通俄门”(或称“通俄调查”)的核心是指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唐纳德.............
  • 回答
    奥巴马总统如果想要拆除美国封闭小区的围墙,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不能像在自家后院挥挥铲子就了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程序,而且很大程度上,这也不是总统一人能说了算的。首先,要明白一个核心问题:美国的封闭小区(gated communities)绝大多数是私有财产,由业主委员会(Ho.............
  • 回答
    奥巴马总统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两年制社区大学免费”计划,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且饱受争议的政策倡议。要评价这项提议,我们需要从其目标、潜在效益、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目标与核心理念:奥巴马政府提出社区大学免费制度的核心目标在于: 提升劳动力技能与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