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巴马是否应为广岛核爆道歉?

回答
是否应该让一位美国总统为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道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围绕着历史事件的解读、道德责任的界定以及国家间关系的未来发展展开。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的终结方式、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核武器的道德地位等诸多层面。

历史背景与争论的焦点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这最终促使日本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这次袭击造成了数十万平民死亡,并带来了长期的痛苦和环境破坏。

支持道歉的观点通常强调以下几点:

巨大的平民伤亡: 原子弹的毁灭性后果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认为,尽管是为了结束战争,但如此大规模地杀伤平民,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人道主义上,都是难以接受的。道歉可以被视为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同情和对战争极端后果的反思。
道德审视: 有观点认为,任何战争行为都应受到道德的审视,特别是当这些行为可能造成远超军事必要性的破坏时。道歉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对其在战争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种自我反省,承认行动的后果可能超出了战争的界限。
促进和解与和平: 一些人认为,一位美国总统的道歉可以成为美日两国之间实现真正和解的强大象征。这有助于治愈历史的创伤,为两国在和平与安全领域建立更深厚的信任关系奠定基础。
核不扩散的伦理信息: 道歉可以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核武器的使用是必须避免的,这有助于加强全球核不扩散的努力,并推动无核世界的实现。

反对或认为不应道歉的观点也同样有力:

战争的必然性与历史背景: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原子弹的使用是结束战争、拯救更多生命(包括美国士兵和日本平民)的必要手段。他们强调,如果日本不投降,战争将继续,可能导致更大的伤亡。因此,美国总统没有理由为结束一场残酷战争的必要行动道歉。
避免“历史修正主义”: 有些人担心道歉会鼓励“历史修正主义”,即试图改变或重新解释历史以适应特定的政治议程。他们认为,这可能会被用来指责美国是“战争罪犯”,从而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历史叙事。
国家责任与历史定位: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代表该国,其道歉也具有国家层面的含义。道歉可能被解读为美国承认其在战争中犯下了错误,这可能影响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未来的外交政策。
“谁先道歉?”的逻辑: 有人会反问,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诸多暴行,例如对中国、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侵略和屠杀,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道歉和反思?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美国先道歉可能显得不太公平。
天皇的地位: 历史学家指出,日本天皇在二战结束时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其地位和是否应该为战争承担责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些人认为,要实现日美的真正和解,日本自身也需要对战争责任有更清晰的认知和表达。

奥巴马总统的广岛之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确实访问了广岛,并发表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演讲。虽然他没有使用“道歉”这个词,但他承认了“原子弹爆炸的毁灭性力量”,并提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强调了“和平的价值”。这次访问被广泛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旨在促进和解和反思。许多人认为,奥巴马的演讲既体现了对受害者的尊重,又避免了可能引发争议的直接道歉。

更深层次的考量

理解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几个更深层次的因素:

代际责任: 今天的美国总统是否应该为几十年前的总统和政府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这触及了代际责任的界限问题。
象征意义与实际影响: 一个道歉的象征意义有多大?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日美关系或世界对核武器的态度?
“必要之恶”的衡量: 在战争的混乱和残酷中,如何准确地衡量“必要之恶”?这个判断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历史解读的差异。
国家主权与历史叙事: 每个国家都有权讲述自己的历史,但当这些历史叙事相互冲突时,如何弥合分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关于奥巴马是否应该为广岛核爆道歉的争论,是一个关于历史真相、道德判断、国家责任和未来和平的复杂对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战争的深层困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痛苦的过去。任何讨论都应该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战争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和平与和解的共同追求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不但不需要向日本道歉,相反,很多日本人(尤其是那些爷出生在战前,差点玉碎的现在的爷爷奶奶和他们的儿子孙子辈),内心感谢美国用原子弹结束了战争。日本不乏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知道,因为原子弹,战争快速的结束了,客观地说,日本其实极大地受益于此。只是因为碍于广岛长崎的受难者说不出口罢了。事实上,矫枉过正地说,这个问题应该是:日本是不是应该就原子弹投放向美国表示感谢?

一、战争持续只会让日本彻底毁灭,原子弹拯救了日本

早在核弹投放之前,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已经逐渐把日本变成人间地狱。

1945年3月9日的轰炸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非核武空袭,这比二次大战中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造成了更多的伤亡,投下逾2千吨燃烧弹。东京约1/4被夷为平地,近10万人死亡,26.7万幢建筑付之一炬。破坏力可以和后来的原子弹爆炸相比。大火之后日本政府花了二十五天的时间才将烧焦的尸体清除完毕。

火攻东京后不到30小时,317架B-29轰炸机又夜袭名古屋,使该市的飞机制造中心化成一团火焰。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轰炸,使用了1700吨燃烧弹,约20.7平方千米的市区在3小时内焚毁。16日,美军又轰炸神户,使其造船中心被摧毁。美军于四、五、六月又大举空袭日本各大中小城市。

1945年4月13日,皇宫与宫殿一部分被焚烧,明治神宫焚毁。1945年7月4日时美军宣布当时日本已遭受10万吨炸弹的轰炸。

……

1945年5月9日夜间,300多架B一29轰炸机再次光临东京,每架携带6吨燃烧弹,低空沿东京东隅田河飞行,轮番轰击两个半小时,将炸弹全部扔在居民密集区,56平方公里面积地面上的一切被彻底烧光。飞机在250公里外太平洋上仍可看到冲天火光。有几处大火燃烧4天才慢慢熄灭。几万死难者都是因为燃烧耗尽氧气而窒息死亡,尤以低洼区最为悲惨,着火、缺氧者争相跳入河中求生,结果隅田河漂满如木炭一样黑的尸体。人们争相躲入坚固的明治座剧院,院内窒息而死的尸体互叠有2米之高。当时日本本土空军和防空军已被摧毁,美国飞机如入无人之境;再加留京的政府医务人员仅剩9名医生、11名护士,完全丧失了救护能力。[1]

1945年5月26日,500架B一29再来一次“扫尾”,往北部、西部居民区投下4000吨燃烧弹。燃油引起的大火自天而降,高楼飘浮在火海之中。从此东京成了“死城”,再也没有多少好房子和健康的人可炸了,已经失去了轰炸的价值。


链接:

东京大轰炸_百度百科

在原子弹之前,美国人就在对日本进行大规模轰炸了,现在无非就是从凝固汽油弹变成了原子弹,都是为了结束战争,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老祖宗早就睿智的说过『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为什么东京大轰炸没问题,原子弹要道歉呢。那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是不是应该为轰炸道歉,为机枪道歉,为坦克道歉,为大炮道歉,为地雷道歉,为壕沟道歉呢?



时间拨回到1945年,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丧失本土制空权,海军全军覆灭,天皇及军队上下,还在勉力持续战争,所考虑的不是国家,民族,而是要为『名誉ある終戦』『帝国陸軍の名誉』而战斗,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军队,认真准备在日本本土施行『一亿玉碎』的焦土战略,即使是东京大轰炸这样的惨状面前,日本天皇及军队还是打算打下去。试图以硫磺岛式的顽强阻击消耗美军有生力量,也就是以日本军人,日本平民,美国军人的生命,来谋求『帝国の名誉』,『名誉的』结束战争。

海面上,以『神风特攻』为代表的自杀攻击,从未停止,十次菊水作战,日本军队逼迫年轻人做自杀攻击,出动自杀式飞机2400多架次(当然都是有去无回),一直持续到6月下旬,因实在没有飞机组织力量海空反扑了才结束。

神风特攻队(日本攻击队)

陆面上,日本参谋本部开始进行全民军事训练,『一亿总兵员化』,并且建立逐次的防御工事做纵深防御,可见下图,如果美国最终不得不登陆作战以达成直接陆地占领,美国方面可能付出几十万人伤亡的代价,而日本,付出的生命也肯定是千万级,我重复一遍,千万级的


我翻译一下上面这张图片书右半边的内容:

右上:将本土要塞化工事 为了『本土决战计划』而在预想的敌人登陆地点构筑防御工事

中左:在被空袭而成为焦土的国内,动员女子学校的学生修补工事

中右:帝都(东京)国民义勇队成立仪式(也就是把平民组织成准军事武装

下左:大本营陆军宣传画

下右:竹枪训练 尽管战力低下,引人注目地进行一亿(日本总人口)总兵员化训练的操练

右下的文字:一亿玉碎的态势:远在口号从『战斗不止』变成了『神州不灭,一亿玉碎』那之前,人们早就能够理解情况迫切的程度了。即便是进行着竹枪训练,死亡的影像渐渐的成了强烈的,具体化的形状。

注:一亿XXX是日本常用的日本国民全体的代称,因日本有大概一亿人口。类似口号有一亿总中流,一亿总活跃。

为了获得『名誉的终战』,天皇和军队高官根本不在乎日本老百姓死活,由于有坚固的而掩体做掩护,加上美国一直刻意回避对日本政治中心区域进行轰炸(斩首成功反而可能让日本全国陷入不可谈判的完全混乱状态),凝固汽油弹的战略轰炸毁掉半个东京和各大城市,都不能让天皇和军部住手。但是,原子弹在长崎广岛的威力证明,这种超级炸弹可以无视任何防护直接杀伤到被严密保护的这个军国主义的国家的头头脑脑们。如果战争情况持续恶化,如果美国『迫使日本政府结束战争的价值』与『日本政府组织国民持续战争造成更大更多伤亡的危害』的天平最终向后者倾斜,也就是美国对日本政府的利用价值丧失耐心的话,只要一颗原子弹扔到千代田永田町——日本皇居及政府机要所在地,那么不但天皇,连同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都位于紧靠皇宫西南侧的三宅坂台地上),总理大臣府邸,整个大本营御前会议可以被一网打尽,无人可以幸免,这才终于使他们害怕了——人性之自私卑劣,以自己性命为至高,视他人性命为无物,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注:以上图片是日本本土的,日本人自己编的书籍的内容。我在日本翻了翻,没拿回国,印象中名字是《太平洋战争史》第四卷。

二、如果战争持续,日本将无法迎来战后的繁荣

美国和日本的战争,大部分战斗都发生在海空军之间,尽管激烈,但人员伤亡绝对数字并不大,真正发生大量伤亡的陆面战斗只有琉球群岛的战斗,其惨烈程度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说是人间地狱。如果真的在日本本土发生陆军的激战,会发生的后果有:

1、由于激烈的战争,日本再次损耗千万人口,尤其是损失青壮年男子,以及大量技术专家,科学家,学者等国家栋梁人才。这些是战后复兴的本钱。有兴趣可搜索『奥林匹克计划』

2、其他地方战争已经结束,美国人把其他所有地方的炸弹,炮弹,汽油弹,全部倾泻到日本来了,二战时期的制造的炸弹和武器美国人一直用到越战,当时没有橙剂,有肯定就用了,日本是多山森林覆盖地形,打游击比越南人战斗力还强。结果就是日本成为一片焦土。

3、重大伤亡打疼美国,让美国极为忌惮日本,进行更严厉的管制,长期直接占领。在经济上完全彻底阻碍日本重新发展,抑制重工,只发展些农林牧渔业勉强温饱糊口。

4、像朝鲜战争这样的战争订单让日本赚第一桶金的事情不会有了。

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避免了彻底毁灭,换来了避免千万人伤亡和战后的经济繁荣,日本的有识之士也清楚,日本著名作家星新一在小说中写道:

  “你们公司在朝鲜战争期间赚了一大笔钱,充实扩大了资金,这个机会太好了。就因为这场战争,你们的企业得到稳定扎实的发展,社会上的信誉也提高了。”
  “原来是朝鲜战争……”
  青年小声嘟味着。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朝鲜战争的悲惨景象:以朝鲜半岛为舞台,双方国家的军队用最新式的武器动起刀抢,数不清的受害的悲惨居民……
 ……
  青年出生于极其普通的家庭。与此相更,女方的家庭却属于上流阶层。如果是战前,他肯定是难以如愿的。幸福的怪兽对此回答说:
  “也许是没有解释的必要了,这一切都是日本民主化的结果。多亏了日本的战争失败,多亏了日本无条件投降。”
  听着听着,在青年的脑海中,又浮现出日本战败投降的一大原因——原子弹爆炸的情景。原子弹,在一瞬之间,把俩个城市部毁灭在巨大的死神之手。朴素的生活,无辜的生命,一切的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什么了你是说我的幸福多亏了原子弹?
……
  “发牢骚是没有用的。这是事实和逻辑的问题,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但幸福的根源不只是由于原子弹爆炸。那时所以使用原子弹,是因为联合国军队苦于应付日本的‘神风’特攻以及在南方岛屿上进行的‘玉碎’战术。因此。如果进一步深入挖掘其原因,还由于这一点。”
  青年脑海中的形象又转移到这些情景中去了。出现了那些纯洁青年的身影——他们不准有任何犹豫和反抗,驾驶着装着炸弹的战斗机,被迫飞向死亡的天空……
  还有,那些鲜血染红了海岸沙砾而死掉的,以及来不及逃出而与舰船一同葬身海底的联合国军的士兵们。
  多少万的生命,在那里他们留下了眷恋和愤怒,惨不忍睹地被断送了生命。
……
  “不过,这个功劳也不能完全归之于原子弹。说起来,既有成败,那么,没有以前的开战也是不行的。就是在中国的那场战争……”
  青年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在什么刊物上看到的日本军队残暴地对待毫无抵抗力的居民的情景。他想说,不要太过分了吧,可是他说不出来。幸福的怪兽又接着说:
……
  数不清的累累白骨,止不住的汩汩血流。充满着仇恨的泪池。青年感到一阵恶心,郁闷,茫然若有所失。

以上节选自日本作家星新一小说《幸福的公式》。链接:

readers365.com/xinxingy

战后一代日本人自己总结道自己现在的幸福,有一部分来源于核爆快速结束战争,来源于日本战败,星新一在自己的作品里这么直白地写『幸福多亏了原子弹』,没有被日本人当做卖国贼冷血没人性骂死,也没被日本右翼找过麻烦。他在76年获得推理小说家协会大奖,在讲谈社开办刊物,甚至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是日本知名作家。日本社会内心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比较清楚的。

在学校里我学到,原子弹轰炸可能缩短了战争持续的时间,而且阻止了战争双方出现更严重的伤亡。

来自:

如何纪念广岛?一个日裔美国人的思考

经日本共同社调查,78.3%的广岛居民不要求美国道歉。

奥巴马是否应为广岛核爆道歉? - Chivn 的回答

现在日本人很清楚,中国人反倒糊涂了,我们居然要问美国是否应该向日本道歉,脑子进水了吧!

来,我呼吁,用汉语和日语,为向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结束战争高喊:

万岁!万岁!万岁!

万歳!万歳!万歳!

——————————————————

补:

以上只讨论了:扔原子弹其实对日本来说,加快战争结束是好事——对中国和美国也同样是好事,有很多无辜的生命丧生,但更多无辜的生命活了下来。这很残酷,但没办法,这是现实。现实是,战争必然有人丧生,我们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都不继续丧生,而结束战争。如果莲花心圣母们不满意我上述的说法,我请他/她提出一个方案,可以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都不死而结束战争。

我再补充一下,原子弹轰炸日本是否有伦理问题。

答:没有伦理问题,这是日本咎由自取。

日本在二战无论遭受原子弹,燃烧弹,炸弹和针对平民的空袭,都不存在伦理问题,这只是交战双方采取的战争行为,至于说空袭平民为什么是战争行为,这个事情要去问日本,因为这是交战一方的日本首先定义的。日本享有以下桂冠:

1、日本是第一个实践杜黑在《制空权》里描述的“战略轰炸战术”,通过对平民无差别轰炸,制造恐怖以达到战争胜利目的的国家,真正继承了杜黑战略轰炸思想的无差别由此而起。

面临这样一种无情的空中打击的国家,它的社会结构只能完全瓦解。很快,人民自己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为了终止恐怖和痛苦,将会起而要求结束战争。——杜黑《制空权》

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始于中国战场,侵华日军从1938年2月2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对中国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日本空军对重庆轰炸218次,出动9000余架次飞机,投掷炸弹11500枚以上。导致重庆市10多万平民死亡,摧毁房屋17600余幢,而且日军在“重庆大轰炸”期间首次使用了燃烧弹

果然燃烧弹落到了自己头上。

His judgement cometh and that Right Soon.

战略轰炸_百度百科

2、日本是第一个在二战中直接直接对城市无差别轰炸的国家

早在1931年10月,日本就不顾国际公约把30余枚炸弹投向了锦州的医院和社区,锦州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遭到无差别轰炸的城市。

3、日本是第一个把对平民轰炸写进法律和作战条例的国家

1937年11月,日军更是把“直接空袭市民,制造恐怖”写进了《航空部队使用法》,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中规定,战时可以将平民和街道定为空袭目标。
m.news.cntv.cn/2015/06/14/ARTI1434244496949219.shtml

所以,别的国家还可以另外讨论讨论,在二战期间,对日本的所有的,任何形式的空袭,都符合日本定义的战争行为和以牙还牙的基本伦理。

参见本人答案:

美军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的行为是否违背伦理?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过三千赞,照例补点后记,说是后记,基本功能是打脸,已经理解我的文章的朋友可以跳到下一个分割线以后,不是为你们准备的。:)

针对常见的FAQ,我做一些回应,因为这些问题,除了证明提问者没有读过足够的书,缺乏对问题的深刻思考,浪费大家的时间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我在这里一次性集体打脸打回去。


FAQ01:原子弹杀了很多日本人,怎么谈得上正义?

我要问如下3个问题:问题1、请举出一种方法,可以不死中国人(别忘了当时在中国战场,战争也还在继续),美国人,日本人,而结束战争。问题2、如果一定要死人,应该死中国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这个问法可能比较刺眼,换一个『温和的』等价命题:如采取不同的战术策略将导致不同国家人员伤亡,是否要优先采取保护特定国家的人员的,保护某特定国家的人的做法是否优先,保护顺序是什么样的?3、如果一定要死人,死的多好还是死得少好?这个问法可能比较很刺眼,换一个温和等价说法:在战争采取不同的战术情况下,如果会产生不同伤亡,产生少的伤亡的方法是否比伤亡多的方法更人道,更有价值更值得被采用?

我对这个的答案很简单:1、没有这种办法存在。2、死日本人总好过死美国人或者中国人。3、死的少比死的多更好,更道德,更人道,更正义。

如果不能,不想,不愿意回答三个问题而谈伦理问题者,无非就是空谈道德,坐而论道,言论毫无价值,连白痴比不过,历史著名晋惠帝至少说过『何不食肉糜』,还提出了『食肉糜』的方案,虽然这个主张没有可实现性,很愚蠢,但总归是一个主张,总好过惺惺作态说『吾百姓苦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然后扭头就把这事忘在脑后了。

这些圣母们连个主张也没有,只会说,这不对,那不对,总之都不对,但是提不出任何方案来。恕我一概斥为为『要么愚蠢,要么伪善,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我长期实践公益,学会了一件事情。在没有完美方案,绝对最优方案的情况下,就要起而力行『目前相对最优方案』,而非坐而论道,对起而力行者挑三拣四。记住:

『正义是用来伸张的,不是用来空谈的』

FAQ02:上面不就变成『你行你上』的逻辑了么?

没人要求你扛起枪去打日本鬼子,事实上,现在也没机会了。但是,在批评别人的政策和做法的时候,至少要提出一个替代性方案,注意,不是让你去干,而是让你提。

如果如果美国不投原子弹,那么怎么办呢?是继续常规轰炸吗?是美国准备登陆的奥林匹克计划么?还是怎么样怎么样……

试想一下,假设甲是病人,医生乙在给其进行治疗,医生丙在一旁说,『哎哟不能开刀要见疤,不好用X药,用了会有副作用呕吐的,不能XXX,XXX太疼,乙怎么这样,乙你是个庸医……』,无论那些圣母如果是患者甲或者医生乙的话,估计连掐死丙的心思都有了。

我奉劝一句——『不要去做一个自己都想掐死的人』。

如果说没有任何方案,那意思就是维持现状,继续轰炸下去咯。我们暂且不说继续轰炸死的日本人是否更多,别忘了在中国战场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打着呢!

FAQ03:战争是不正义的,杀人是不正义的,所以战争的各方都不正义,美国不正义。

答:战争不一定是不正义的,杀人也不是,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那就是伦理的基本命题都没有搞清楚,要么就是世界观出问题了。客观的说,只有『战争是会死人的』这话是绝对的。战争会有损失,给世界带来莫大的危害,所以『发起战争』者是罪犯,起而抗争的反击者是正义的,让不义的一方停止战争,投降而进行战争是正义的,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事情。杀人也不是都不正义的,大家都学过什么叫做『正当防卫』,什么叫『执行判决』。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把刽子手,和反抗者以及警察混为一谈,统称为不义。只强调受伤害,不追究犯罪者受到打是因为凶手首先伤害别人,谋杀别人的结果。难道不是玷污正义,混淆黑白吗?

大放厥词的圣母婊们,请不要忘记就在你们大放厥词把罪犯和受害人,警察混为一谈的时候,你正享受着警察、法院,看守所,监狱等一系列暴力机关,随时以罚款,逮捕,监禁,管制,拘役,枪决等等等等一系列剥夺他人自由,生命,财产等等『非正义』手段(按照圣母理解,只要是杀人等行为,就是不正义),保护着你们在一个安全的社会!你们却把这些保护着你们的人与罪犯并列,等量齐观,混为一谈,真是忘恩负义,好不要脸!

FAQ04:原子弹杀的人都是美国的错。

答:日本政府及军队有过无数次可以选择的机会,挽回无数人的生命:他们可以不发动这场战争,他们可以不空袭平民,可以不进行南京大屠杀……日本政府及军队,有无数机会选择带来和平,安全与人道,但他们都没有选。那么至少在1945年初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可以做一件事,也应该做一件事——无条件投降。不管是从道义上说——是日本政府发动这场战争,有义务结束它——还是从当时的现状来说——已经没有胜利希望,战败是必然的——投降都是日本政府应该做的事。但他们没有,相反,日本政府和军队策划本土决战计划,一亿玉碎。所谋求的就是『名誉ある終戦』『帝国陸軍の名誉』,而置亿万人生命于不顾。

我们老祖宗有句话我上面引用了,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别忘了还有下半句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在当时不投降的日本政府就是在以政杀人。

所以这些伤亡,有一个算一个,都应该算在日本政府头上。如果有人说,日本政府不投降就不投降嘛,战争要死人的嘛,死那么多人,作孽哟,随它去吧。大家都各自回国各找各妈,和日本政府和谈,由他们提条件就好了嘛。

那我对这个人只有一个字——滚!

FAQ05:你冷血,你拿人命做算术

我在FAQ01里面已经说明了,直接的说法,和温和的说法,只不过是说法的差别,本质上是一回事。同样一回事,温和说法,圣母们就安之若素了,直接的说法,圣母就义愤填膺了。而且搞笑的是,圣母的计算方法在本质上,比我还算术,比我还冷酷。面和一个圣母的讨论已经证明了,不是我在做算术,而是对方在作算术。

@孙傲之 说

3.与多少无关,因为人数更多的人的生命和人数更少的人的生命的价值是相等的。如果你学过高数你就应该明白,当n→∞的时候,n和100000*n之间是相等的。
由反证法可证,如果你认为n<100000*n,就等于你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有限数字,那么就请你把这个有限数字给出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告诉我一条人命可以用多少钱买到。

我回答:

关于命题3,我好好和你再说一遍,生命很宝贵,不能用金钱衡量。但当多的生命和少的生命冲突的时候,我们会保护多的生命。请你不要忘记,"当n→∞的时候n=10000n,"这是数学,不是伦理。把人当做数字,讨论数学的人,是你。
你的逻辑之差,无以复加:我从哪里得出生命价值是有限数?我所讨论的问题,和数学毫无关系。再给你举个例子吧,5个人谋杀了1个人,因此判处5人死刑,在你理解看来,意思就是1=5咯?我告诉你,这里没有等式,没有等号,仅仅就是因为5个人杀死了一个人,这是犯罪,所以5个人被判处刑罚。和数学等式不等式什么的毫无关系。上面这话能看懂不?我看出来了,你缺乏最基本思辨能力,把一系列命题混为一谈,一厢情愿,自说自话。

这点圣母应该好好向日本人学习学习:

『发牢骚是没有用的。这是事实和逻辑的问题,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FAQ06:美国杀死好多平民啊平民。

这场战争的末期,许多日本平民死于战争,这是事实。但是,这责任该美国人背吗?我的答案是不。这锅美国不背,日本天皇,政府军队自己去背。

1、日本军队和政府,如果前面没有丧心病狂到采用类似大规模轰炸,大屠杀的手段进行战争,那美国人突破了交战双方的底线,该为此负责。我上面已经反复强调了,同一个行为,先动手和反击。性质完全不同。

2、如果日本军队和政府通告盟国,军队对抗军队,勿伤吾民,并主动将军队和平民完全分离开来,而不是以平民作掩护,或者『全民皆兵』,『一亿总兵员化』那么我也认为美国做法是错误的。但是,事实恰好相反:日本大规模动员,把包括女学生在内的平民都卷入了战争。一亿玉碎,本土决战计划,一个比一个疯狂(有空真应该看看日本的作战计划及准备),平民和军队被日本政府绑得越来越紧,难道这要怪美国人?假设你是美国大兵一员,登上日本岛,对面冲上一个拿着竹枪的『义勇团』,你是任由对方杀死呢,还是开枪打倒对方?如果你选择了后者。回国以后有人说你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你会怎么说?我猜大概是,我去年买了个表。你个大SB。

我奉劝一句——不要去做连你自己都想骂SB的人。

3、美国无意杀伤平民——只要现实存在能够减少平民伤亡的途径——美国在轰炸日本之前(包括原子弹),都投下了警告传单,让市民离开市区,避免遭到轰炸。这些下面都是当时的传单。



美国在大规模轰炸时,为了保护日本文化遗存和古建,征求了梁思成的意见,刻意避开了京都。而日本却反而利用此点,将兵工厂聚集在此。

京都在前期的大轰炸中被美军故意遗忘,积累了大量从周边迁移过来的兵工厂和居民。

大家光说广岛死了好多平民好多平民啊。有多少人知道如下事实?

广岛,与其在半个多世纪中拼命向世界表现的“和平之城”形象不同,当时是一座陆军之城。它是日本本土防卫军第二总军的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中国(日本地名,相当于中部地区)军管区所在地。在广岛市南面的宇品港,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军队,在“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市民夹道欢送下,登上运兵船,前往鸭绿江与清军作战,前往奉天与苏军作战,前去吞并朝鲜,前去占领中国东北,前往卢沟桥,前往哈尔滨平房,前往南京、武汉、平顶山、桂河大桥......广岛附近还有著名的吴海军基地,拥有日本第一流的海军造船厂。

到1945年,在这里(广岛下属大久野岛)制造的化学毒剂占当时日本所有化学毒剂生产量的近90%。这一工厂对外极端保密,即使在日本也极少为人所知。战争期间,连日本的地图也将这一海岛隐去,所以大久野岛后来被称为是“地图上看不到的岛屿”。到了战争后期因战局恶化,生产规模被缩少,改为生产普通武器。而部分毒气制品亦被弃置到海中。太平洋战争终结时,岛上遗留了3,270吨毒气,包括1,451吨芥子毒气、824吨路易斯毒气、958吨胡椒气体及7吨催泪气体。终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及日本政府拆除毒气生产设施及销毁遗下的武器,但并未能完全清理所有武器,直到现时岛上地下4-5米的土壤仍然含有高浓度有毒物质砷化物。

(几个原子弹轰炸目标)
长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小仓则是日本北九州地区的兵器工业城市。其他备选目标:新潟也是兵器工业城,还是化学工业城。京都在前期的大轰炸中被美军故意遗忘(因为梁思成劝告美军不要轰炸具有大量古建筑和文化遗存的京都,美军采纳此建议,可日本人是怎么对中国人的呢),积累了大量从周边迁移过来的兵工厂和居民。
读?历史|《朝日新闻》为何将梁思成称作“日本古都的恩人”

FAQ07:这么说来,中国是不是要感谢南京大屠杀,帝国主义侵略,八国联军……

答:原子弹使用和杀伤的正当性有4个严格约束条件:

1、战争是日本挑起的,所以对于战争行为的一切伤亡,日本要付全部责任。这个和警察处理斗殴原则的方法是一样的:一问谁先动手(从口角变成斗殴),二看谁在斗殴的起因(先不考虑过程)中道义有亏。现在两者都是日本。

2、战争是必须在发起者无条件投降的前提下结束,这是道义应得。始作俑者谈条件才投降是非分的要求,拒绝投降者才对伤亡负责任,指责美国使用原子弹的人,为什么不先问问日本为什么不投降?

3、战争是一种双方行为,战争中底线是双方定义的,也就说,对等原则进行交战符合基本伦理,否则,就变成『卑鄙是卑鄙者的同行者,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美国对日本的作战行为并未突破日本人自己实践设定的底线。

4、相比较其他现实的可能性,如一亿玉碎,本土决战计划,奥林匹克计划,原子弹伤亡是最小的。

综合起来说,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正当性,在于美国『为了结束一场日本挑起,且在道义上必须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结果的战争,用了不超过日本底线的战争方法,以对日本国民最小伤亡的代价而使用的武器和手段』。请证明举的例子符合上述约束条件。

user avatar

应该。

奥巴马应该为原爆广岛长崎这件事情道歉,因为美利坚合众国当时为了减少伤亡,也为了向盟国炫耀自己手中的”超级武器“而投下了原子弹,因为没有用B-29扔下足够多的燃烧弹让火风暴烧平日本的每一座城市,因为没有用衣阿华的MK7把日本沿海轰成无人区,因为没有让喷火谢尔曼把负隅顽抗的日本人烧死在坑道里,因为没有让陆战队的牲口们端着刺刀登上作为敌国领土的日本杀光他们见到的每一个人。

总而言之,奥巴马应该为美利坚合众国当年扔下了原子弹而没有成功让日本人“一亿玉碎”把国家概念上的日本这个罪恶的存在从地球上抹掉,而向全亚洲全世界的日本军国主义受害者,向南京大屠杀里死难的中国人,向老布什被活活吃掉的战友,向巴丹死亡行军中饥渴而死的盟军,向菲律宾、兰印被屠杀的土著,向731的马路大,向死于日军活体解剖的美军战俘,向在矿山劳作致死的朝鲜奴工,向南洋的慰安所里“操作至死”的日本农民少女,向他们道歉。

user avatar

-

核炸彈是最強大的武器,也是最有效的 Peacemaker 。歐巴馬不僅不用抱歉,反而應該為美國人用過它而得意。

我曾經與一名日本人發生過關於核炸彈的爭執,最後我說「美國人用了兩顆核炸彈,讓暴虐的日本帝國主義者不再 RULE OVER US ,也讓你們不再流血!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是否应该让一位美国总统为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道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围绕着历史事件的解读、道德责任的界定以及国家间关系的未来发展展开。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的终结方式、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核武器的道德地位等诸多层面。历史背景与争论的焦点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这最终.............
  • 回答
    月光男孩(Moonlight)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无疑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份荣耀,究竟更多地应该归功于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当时盛行的“政治正确”风潮?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艺术评价、社会语境以及奥斯卡奖的运作机制,并非一概而论能够解决。首先,我们.............
  • 回答
    拜登总统关于“美国即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旅行限制措施以应对奥密克戎毒株”的说法,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旅行限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防疫战略的关键?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旅行限制的逻辑、效果、局限性以及美国整体防疫思路。首先,我们得承认,旅行限制在病毒传播初期,尤其是在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尚不充分时,.............
  • 回答
    奥巴马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搭了便车”,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受益匪浅,但没有承担与之相匹配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贸易、安全和环境等领域。理解“搭便车”的含义:“搭便车”通常指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没有付出足够努力或成本的情况下,却享受到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8年中,巴拉克·奥巴马在美国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要理解奥巴马在2018年的位置,首先得明白他卸任总统后,美国政治的走向。特朗普政府上台,并在许多政策上与奥巴马时期截然不同,这本身就为奥巴马的存在设置了一个背景。他不再是那个能够直接下达行政命令、签署法案的最高决策者,.............
  • 回答
    评价一位总统是否“碌碌无为”,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来考量。对于奥巴马总统的评价,同样如此。支持奥巴马总统并非“碌碌无为”的观点,往往会强调他任内取得的以下成就: 《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 ACA)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复杂问题,涉及到社会、历史以及个人感受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虽然奥巴马的母亲是白人,父亲是黑人,但社会对他的定义更多地受到了“一滴血原则”和黑人群体历史经历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一滴血原则”(OneDrop Rule)的社会影响: 历史背景: 在美国,.............
  • 回答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在2016年首次上任不久后,确实发表了对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的极具争议性的言论,称其为“狗娘养的”(putang ina)。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杜特尔特这位新任总统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要理解杜特尔特这个.............
  • 回答
    要弄清楚为何有民主党议员会公开指责奥巴马是“凶手”,我们需要深入到美国政治的复杂语境中,特别是围绕着无人机袭击和国家安全政策的争议。这种情况并非源于奥巴马的党派属性,而是源于他作为总统在任期间,尤其是在反恐战争背景下所采取的一些具体行动和决策。核心争议点:无人机袭击与“清除名单”奥巴马政府时期,大规.............
  • 回答
    要判断如果奥巴马处理这次疫情,是否会比特朗普“优秀得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奥巴马的执政风格与经验 危机处理经验: 奥巴马在任期内处理过多种危机,包括2008年的金融危机、H1N1流感疫情、埃博拉疫情等。他在应对H1N1流感时,.............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的重大事件,并基于他的执政风格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他会如何处理类似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同时,也要理解,社会情绪、媒体环境以及具体案情的细节都会对处理方式产生影响。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类似事件及处理方式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确实发生过一些引起全国关注的、涉及到种.............
  • 回答
    如果奥巴马仍是美国总统,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局势可能会走向一个更加侧重外交斡旋和多边合作的方向。奥巴马政府的一贯外交风格倾向于通过国际组织、盟友协调来解决问题,因此,在乌俄冲突初期,他很可能会大力推动联合国、北约等平台的作用,寻求政治解决方案,而不是单方面采取强硬的军事介入。在经济制裁方面,奥巴马政.............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否是奥巴马政府遗留功劳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多方因素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经济周期、政策影响以及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经济复苏的起点: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首先,需要认识到,一个总统任期内的经济表现往往是前任总统政策和.............
  • 回答
    您提到的这句话“中国有13亿人,他们越崛起,我们就会越没饭吃…”并非奥巴马所说的原话,也与他公开表达的观点不符。这句话更像是一种非正式的、带有担忧情绪的表达,可能是在某些私人场合、网络讨论中流传的说法,甚至是有人为了煽动情绪而杜撰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这样说,并分析这句话的可能来源和性质:一、 .............
  • 回答
    特朗普将伊斯兰国(ISIS)的崛起归咎于奥巴马和希拉里,这种说法在政治宣传中屡见不鲜,其核心目的往往是通过制造敌人、转移焦点、煽动情绪等方式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支持基础。要分析这种策略能否“提高支持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其潜在的影响和运作机制。首先,我们得理解特朗普政治风格的几个关键特征。他善.............
  • 回答
    拜登总统上任伊始,就明确将重振和加强《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简称AC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奥巴马医改”,作为其核心议程之一。他甚至毫不讳言地表示,他的行动是在“弥补特朗普总统造成的损害”。这句话背后,既是对奥巴马医改时期取得成就的肯定,也直接指向了特朗普政府时期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确实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选购镜头时会遇到的一个纠结。同规格下,奥巴(奥林巴斯,现在是OM System)的镜头比松下(Panasonic)贵上不少,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画质和使用体验上的“档次区分”,而且这种区分并非是简单粗暴的“谁更好”,而是涉及到不同的设计理念和侧重点。我们先.............
  • 回答
    “骂奥巴马”之所以被视为言论自由的一个体现,是因为它属于对政府官员的批评。在很多民主国家,言论自由的核心之一就是保护公民能够自由地表达对政府政策、行为以及官员的看法,即便是负面的批评。这种批评的声音,无论尖锐与否,都是对权力的一种制衡,也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言论自由”真的这么狭隘吗?我认.............
  • 回答
    奥巴马总统在FBI局长詹姆斯·科米宣布重启对希拉里·克林顿“邮件门”事件调查后,公开称赞科米是一位“正直的人”,这一举动无疑在当时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它置于2016年美国大选的复杂背景之下,审视其可能传递的信号以及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科米宣布重启.............
  • 回答
    2010年中美“共治”概念的争议与回响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治”(G2)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中美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中国最终公开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如今看来,这场“拒绝”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奥巴马的“G2”设想:时代背景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