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研究机构称日本或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是确诊人数的 16 倍,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这份研究结果确实挺让人吃惊的,如果真如报告所说,日本的确诊数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实际感染人数是已公布数据的16倍,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日本疫情现状的认知。

首先,我得说,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个研究是由日本权威的研究机构或者有信誉的公共卫生部门进行的,并且方法论严谨、数据来源可靠,那么这个结论的参考价值就非常高。这类研究通常会通过大规模的血清学调查(检测人群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推算实际感染人数,因为抗体检测能够反映过去是否感染过病毒,即使感染者本身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以至于没有被发现。

如果这个比例是真的,那意味着日本的社区传播情况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 “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和检测难度: 我觉得“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挑战性。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只是没有出现咳嗽、发烧等典型症状,但可能还是有轻微的不适,只是他自己没意识到,或者不认为是感染的迹象。而且,无症状感染者的检测通常依赖于大规模普筛,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和技术挑战。如果日本在初期或者某个阶段的筛查力度不够,确实有可能漏掉大量的无症状病例。

2. 病毒传播的隐匿性: 16倍的差距意味着,在我们看到的“确诊”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静默传播的网络。这些人虽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他们仍然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尤其是那些免疫力较低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就使得疫情防控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你不知道病毒到底扩散到了什么程度。

3. 对疫苗接种和群体免疫的影响: 如果实际感染人数远高于确诊人数,那么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广泛。这可能会对“群体免疫”的讨论产生影响。一方面,这意味着更多人可能已经接触过病毒并产生了抗体;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关注这种自然免疫的持久性和有效性,以及是否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会影响到疫苗接种策略的评估,比如在有一定自然免疫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推广疫苗。

4. 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和应对策略: 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意味着轻症患者的比例更高,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某些时候日本的重症率或死亡率看起来没有某些国家那么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如果他们的数量庞大,仍然可能对医疗系统(比如需要隔离、健康监测等)造成潜在的压力,尤其是在检测能力、追踪能力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上。

5.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当然,我也会保持一份审慎的态度。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其局限性,比如取样范围、抽样方法、检测的技术精度等等。这份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能代表整个日本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多方面的研究来支撑。但无论如何,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提醒我们必须关注那些“看不见”的感染者,并且需要持续优化我们的监测和防控手段。

总的来说,如果这个研究属实,那么日本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可能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流行病学分析,更大力度的普筛和更具前瞻性的公共卫生策略,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病毒的持续传播和变异。这不仅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许多国家在疫情治理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疫情,让人民群众对头疼脑热有了进一步的科学认识,那大概就是无症状感染的有症状发作吧。

洗手、洗手、洗手,

几乎快要成为巴斯德消毒法以后,人类生活方式的又一次飞跃了。

我攒了那么多年,从出差时的高级酒店偷回家的护手霜,今儿可派了大用场了。

user avatar

日本的新冠核酸检测标准

有感冒症状或者37.5度以上的发烧持续4天以上,就可以经由咨询中心到专科门诊就诊。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则成为PCR检测的对象。

用这个标准进行核酸检测,天知道有多少无症状感染者。

user avatar

首先震惊一下,没想到冷老师 @极萨学院冷哲 已经进化到可以看日文网站了,看来最近没少看日本动作电影,竖个大拇指先。

那我就看不懂原文了...只能凭直觉品一品,感觉日本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这个倒是说的过去,但数量是确诊人数的16倍...感觉过于夸张了

那根据去年11月份才发表的一篇meta-analysis[1], 根据之前的71项研究结果,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在20%-75%这个范围内,所以即便是以75%为准,那也最多是3倍的差异。

包括之前钻石公主号上的人群,以及当时疫情爆发时,从武汉撤出去的日本人,无症状的比例也分别只有18%,31%。当然,这个比例只所以在不同的研究结果中差异那么大,是收很多因素影响的,比如在小孩和年轻群体(20-30岁)中,这个比例就明显要比其它年龄段群体高[2]

那在说回最开始,我为什么说日本现在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是说的过去的呢?因为这个情况基本上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有各种报道。下面这张图也最直观的反应了日本一直以来在疫情控制和经济恢复之间的纠结和博弈[3]

这个图是日本新冠R0值(effective reproduction rate:有效再生数,一个确诊的感染者再传染人的数量)的曲线图,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要想把疫情控制住,甚至彻底解决,必须长期把R0值压在1以下才有可能。但我们看在过去10个月时间,日本的R0值就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这是在坐跳楼机么?

那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我们看到第一波谷底出现在4-6月份,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去年4月7日开始的全国部分地区的封城措施。结果一看,效果还不错,加上奥运会取消对日本的经济打击太大,关了2个月禁闭,就开始考虑要复产复工了,结果就从6月19号开始,来了波触底反弹,相当于之前的工作白做了... 然后就又开始控制-松懈-控制这么循环。所以基本上只要碰到日本的假期(通常是长周末),疫情就要来一次反弹,比如7月末,9月份,10月末都分别有一个4天的周末假期。

接下来2月份,日本又有两个长周末,估计疫情防控部门又要开始抓脑袋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抗疫的纠结也不仅仅体现在日本,包括欧洲也基本上一样,个人感觉就是国家层面的执行力不够强,干事情干不彻底,想浪又不敢浪彻底,最终让摊子越来越难收拾。

参考

  1. ^ Yanes-Lane M , Winters N , Fregonese F , et al. Proportion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 among COVID-19 positive persons and their transmission potenti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20, 15.
  2. ^ https://www.cebm.net/covid-19/covid-19-what-proportion-are-asymptomatic
  3. ^ https://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21/01/31/commentary/japan-commentary/japans-superspreader-weekends-covid-1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