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紧急情况病人濒危的时候总要叫病人不要睡?

回答
在紧急情况下,尤其当病人生命垂危时,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唤醒他们,让他们保持清醒,这背后有着非常充分且关键的医学和生理学原因。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生机,为后续的救治创造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濒危状态。濒危,通常意味着身体的各项生命体征,比如心率、呼吸、血压、意识水平等,都出现了急剧的下降或紊乱。这可能是由严重的外伤、突发的心脏病、脑卒中、大出血、感染性休克等原因引起的。在这些情况下,大脑,特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供氧不足、能量供应中断、代谢废物堆积等都可能导致功能障碍。

为什么唤醒病人至关重要?

1. 维持有效的大脑功能和反应能力:
意识是身体“自我管理”的基础: 即使在濒危状态下,如果病人还能保持一定的意识,他们仍然能够通过一些非语言信号(如眼神、肢体微动、呻吟声)来传递信息。这对于现场的急救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评估病人的病情变化、确定疼痛部位、甚至配合一些简单的检查或治疗。
配合后续治疗: 许多救治措施需要病人的配合,比如服用药物、吸氧、接受心肺复苏(CPR)时的主动配合(尽管在极度虚弱时作用有限,但意识的微弱存在仍然有其价值)、以及在恢复期遵循医嘱。如果病人完全失去意识,这些都将变得不可能,救治的效率和效果会大打折扣。
大脑缺氧的累积效应: 保持清醒,至少意味着大脑的活动仍在进行。虽然可能处于低水平,但至少还在努力维持。一旦完全陷入深度昏迷或沉睡,大脑对缺氧或供血不足的耐受性会进一步下降,恢复的可能性也会随之降低。强制唤醒并非完全是“唤醒”,更是一种刺激和维持脑活动的尝试。

2. 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
主动的呼吸比被动的更有效: 虽然濒危病人呼吸可能非常微弱,但如果能通过呼唤、拍打等方式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几次深呼吸,这总比完全依赖身体的自主 reflex 维持要好。有意识的呼吸可以增加氧气的摄入,改善肺泡的通气,从而为全身供氧创造更好的条件。
刺激循环系统: 语言刺激、触觉刺激(如拍打、握住手)可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一定程度上提升心率和血压,从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虽然这种提升是暂时的,但在争取时间的过程中,任何一点微小的改善都可能产生关键作用。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人工心肺复苏(CPR)本身就是一种强制性的循环维持,而保持病人“不睡”(即尽可能保持其意识或对刺激有反应)是对CPR的补充。

3. 评估病情和反应:
重要的临床判断依据: 在现场急救中,对病人意识水平的评估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的重要指标(例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通过持续呼唤病人并观察其反应,急救人员可以实时了解病情是否恶化,对治疗的反应如何。如果病人对呼唤反应越来越差,甚至无反应,这表明情况更加危急。
区分昏睡与昏迷: 有时病人可能只是因为极度虚弱而表现出昏睡状态,但仍有意识。通过呼唤,可以尝试区分是简单的虚弱还是更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如昏迷)。

4. 心理支持与希望的传递:
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注和支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被亲人或医护人员关注和呼唤,对病人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即使他们意识模糊,这种声音和接触也可能是一种慰藉。
给救治团队希望: 当病人能够对呼唤有所反应时,这给了现场的医护人员和家属一种希望的信号,知道他们还在努力,而且有回应。这有助于维持团队的士气和决心。

具体的做法和解释:

“叫病人不要睡”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禁止睡觉,而是一种持续的、有目的的刺激。

语言刺激: 用清晰、温和但有力量的声音呼唤病人的名字,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坚持住”,“医生来了”之类的话。这不仅是呼唤,更是传递信息和鼓励。
触觉刺激: 轻柔但坚定的拍打病人肩膀或手臂,握住他们的手,传递温暖和支持。
痛觉刺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 在一些情况下,急救人员可能会使用更强烈的刺激,比如捏指甲床、压迫胸骨等,以评估病人的反应深度。但这通常是专业评估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不要睡”是一种权宜之计?

在极端濒危的情况下,人体会启动一系列自我保护机制,其中就包括进入一种“休眠”或昏睡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保存生命力。然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这种“休眠”恰恰是危险的,因为它会进一步降低大脑的活动和身体的反应能力。因此,“不要睡”实际上是在对抗身体在极端压力下的“本能”反应,是为了争夺宝贵的恢复机会。

总而言之,在紧急情况病人濒危时呼唤他们“不要睡”,是为了:

维持和刺激大脑功能,提高其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促进呼吸和循环,增加氧气供应。
为急救人员提供重要的病情评估依据。
传递心理支持,给予希望。

这是一种基于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刻理解而采取的、旨在最大化生存可能性的紧急干预措施。每一次有效的呼唤和反应,都可能为后续的救治争取到至关重要的几秒钟或几分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的事情,我们icu护士最牛逼的一句话就是

“You will sleep; or I will put you to sleep”

濒危的病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插着管的,而插管在病人尚未稳定时、除非有强禁忌症,很多都会被赠送propofol, versed, fentanyl 套餐。结果就是深度麻醉,不省人事。有时候还会附加肌肉松弛剂,让人动弹不得。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减少病人的消耗、降低病人的疼痛和恐惧、和提升呼吸机的同步。

主要药物如下

Propofol (丙泊酚)- 麻醉剂,让人不省人事,主要是为了防止病人在半梦半醒的谵妄状态下本能的拔出气管/IV/中心静脉导管等物。

Versed (速眠安)- 镇定剂,主要目的为了消除麻醉状态下的病人的恐惧和不安(麻醉的人仍然可以体验到恐惧和疼痛,虽然他们不能起来告诉你)。有时也会被用来防止癫痫。

Fentanyl (芬太尼)强效镇痛剂,其实最残忍的事情就是把一个人麻醉/瘫痪后没有给予适量的镇痛剂,因为他们已经无法给出反应,只能默默的承受痛苦,这个一般可以从大量的出汗、心过速、高压看出来。

Nimbex (肌弛適)用于瘫痪某个病人的所有肌肉,用于确保病人和呼吸机同步。

基本上以上药物用完,病人早就除了本能反射以外不省人事,所以每天ICU医生都需要做详细的查体、药物假期、拔管测试等来确保病人的大脑仍然健在。

所以除非在野外环境,无法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时,不存在什么濒危病人还让他们别睡觉的事情。

user avatar

在ICU,有监护仪,有抢救措施,我们都是希望濒危病人能立刻睡着,可以减少患者无谓的消耗。

非医院环境下,应该也是让病人安静休息为好。

我觉得,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一般人分不清什么状态是睡着,什么状态是死亡,所以希望病人不要睡。

如果反复叫病人,病人还是“睡着”的状态,请参考心肺复苏流程进行。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其实国内外都有这样的「传言」,我以前也经历过。

关于其成因,我见过三种说法:

  • 头部震荡回家后短时间内,需要定期唤醒评估症状,以防止出现迟发性的出血或者啥的,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受伤后不能睡。
  • 脑出血存在中间清醒期,继而会恶化陷入昏迷,需要抢救;因而形成了受伤病人一旦陷入昏迷,病情就会恶化的误解。
  • 有人认为睡着会进一步陷入昏迷,于是不让睡着就是一种信念,这种主要来源于电影和流行文化,在电影中,有人通过说「看着我,不要睡!」或者「come on,stay with me!」为场景增添了张力和丰富的情感。这种形成了集体意识。

当在院内已经有设备进行监测时,肯定没必要了。

那么院外这种情况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其实电影里,那种人受伤了,摇晃着、紧紧抱着哭,对病人是不好的。

在大众遇见险情的时候,有人认为让伤者保持清醒的好处是:

  • 让现场的普通救援人员安心,至少知道对方还活着;
  • 伤者意识清醒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伤情,有助于医护人员赶到后施救。

在现场时,非常重要的是,让伤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

这一点也是部分人认为保持清醒的好处,对于不知道如何急救的人来说,伤者清醒是呼吸道正常运转的一个方法。

不过吧,这些目前都谈不上是依据。

避开险情、尽快求救、保持呼吸道通畅(不是通过清醒来的,而是通过清除异物,让头后仰开放气道)、必要时进行CPR,才是现场急救的重中之重。

user avatar

紧急情况这个前置条件很重要。是否睡着跟什么样的紧急状况有很大关系。

1、医院里

在医院里是否睡着没有啥关系。有时候是要睡着。

比如做手术时候,要打麻药,全麻的一个作用就是让人睡着了。

在ICU病房里,病人是插满了管子,还是睡着为好。病人没睡着会很难受。比如疼什么的。

2、野外

这里的野外指的是非医院状态。让病人不要随着非常有必要。

比如煤气中毒,经过人工呼吸等操作后,病人恢复呼吸,可以一直掐人中,由于疼痛使得病人保持清醒状态。

保持清醒状态有两个好处。

第一、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更能维持人的生命体征,更不容易死去。

第二、医治过程中更能了解病人的状态,比如是不是死亡。

3、急救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么一个场景。

心电图趋平的时候。

然后医生护士紧急入场。

上面这种电除颤就是一个观测点就是看病者能否清醒。

有时候打麻药动手术时候,病人没有醒,就直接电两下。

毕竟醒来的时候更知道病人是不是活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