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后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吗?

回答
“后现代主义”,这个曾经风靡一时、搅动了艺术、建筑、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潮,如今真的已经“过时”了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后现代”味道——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中心思想的解构,以及对意义本身的质疑。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拆解一下“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然后看看它现在身处何方。

要说后现代主义“过时”,其实有点像是在说“风格”过时。你不能说“立体主义”过时了,因为它定义了一种艺术语言;你也不能说“巴洛克”过时了,因为它塑造了一种特定的美学体验。后现代主义也一样,它不是一种固定的风格,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批判性的视角。

到底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简单粗暴地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曾经信誓旦旦地相信“进步”,相信科学、理性和理性可以带领人类走向光明未来,相信有普适的真理和宏大的叙事(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或者科学的终极规律)。它追求秩序、统一、简洁和功能的合理性。

后现代主义则冷笑一声,说:“得了吧,你们那一套早就玩不转了。”它觉得现代主义的那些宏大叙事都是虚假的建构,是权力话语的产物,是用来压制个体的。于是,后现代主义开始解构一切:

解构真理和意义: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绝对的真理,意义是相对的、流动的,是构建出来的,而且会随着语境和解释而改变。“一切皆有可能”,也意味着“什么都不确定”。
解构主体性:不再相信有个独立、完整、理性的“自我”,认为“我”也是被社会、文化、语言所塑造的,是破碎的、多元的。
解构宏大叙事:对那些试图解释一切的“大故事”(如进步、解放、理性)嗤之以鼻,转而关注微观的、个体的、边缘的叙事。
拥抱碎片化和多元化:喜欢拼贴、混搭、戏仿,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或形式,强调差异性和多样性。想想那些充斥着不同风格元素的建筑,或是文学作品中层层嵌套的叙事。
对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态度暧昧:既批判消费主义的虚无,又从中汲取元素进行挪用和解构,模糊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界限。

那么,它为什么看起来“过时”了?

要说“过时”,更多是因为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形式或者它所回应的特定语境,已经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了变化。

1. 曾经的“新奇感”褪去:后现代主义刚出来的时候,那种对传统、权威的颠覆,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对形式的大胆实验,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当这种解构、拼贴、戏仿成为一种惯常手法,甚至被商业化和模式化之后,它的“新奇感”自然就消失了。就像一件潮牌,刚出来时万人追捧,过几年可能就成了“过时款”。

2. 对“虚无”的回应已不那么迫切:后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泛滥、科技发展带来的异化的一种反应。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问题,甚至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冲击(比如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动荡、疫情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单纯的“解构”和“质疑”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实的挑战。人们可能更需要一些建设性的力量,寻找新的意义和方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拆毁旧物上。

3. “后现代”的“后”字: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的“后”。但如今,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我们还没完全命名,但与“后现代”又不尽相同的阶段。有人称之为“后后现代”、“超现代”,或者直接说“我们进入了21世纪的现实”。这个新阶段可能更强调实用性、韧性、可持续性、社群连接、情感真实性,这些都不是后现代主义最核心的关注点。

4. 某些表现形式被滥用或流于表面: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元素,比如戏仿、拼贴、对符号的挪用,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得肤浅、玩世不恭,甚至流于形式主义。当这些手法被滥用后,就显得廉价而无力,让人觉得“啊,又是这种东西”。

但它真的消失了吗?不,它可能只是“化身”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再频繁地听到“后现代主义”这个标签,但这不代表它所提出的问题和视角就消失了。恰恰相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已经像病毒一样渗透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中,成为了一种显性基因。

我们依然在解构: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梗、表情包,对名人轶事的戏谑,对权威信息的质疑,对各种“人设”的拆穿,本质上都是一种解构。我们不再轻易相信某个群体、某种身份是单一的、纯粹的。
我们依然拥抱多元和碎片:音乐风格的混搭(Trap+民谣?),影视剧的非线性叙事,我们获取信息的碎片化(刷短视频、看微博热搜),都体现了后现代对多元、碎片化状态的接纳甚至推崇。
我们依然质疑宏大叙事:对任何试图“拯救世界”的大型意识形态或政治运动,我们都会抱有天然的警惕和怀疑。我们更关注具体的问题,而非遥远的乌托邦。
意义的流动性依然是现实:你可能会因为一个视频而对某个地方产生好感,也可能因为一篇文章而彻底改变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意义的建构和解构在你我的日常互动中不断发生。

所以,与其说后现代主义“过时”了,不如说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肌理,成为我们理解和操作这个世界的一种普遍方法。它可能不再是那个需要被特别强调、被大声宣扬的“主义”,但它的精神,它的洞察,依然活跃在我们对这个世界千头万绪的看法中。

我们可能已经从那个强调“解构”的后现代阶段,进入了一个更关注“重建”或“混合”的阶段,但这个“重建”或“混合”的过程,依然是在后现代主义留下的土壤上进行的。它已经不再是那个前卫的、挑战性的姿态,而是变成了一种成熟的、被内化的视角。

下次当你看到一个充满矛盾、风格混搭、意义模糊的艺术作品,或者你自己不自觉地对某种说辞表示怀疑时,不妨想一想,这背后可能就有后现代主义的影子在闪烁。它没有过时,它只是变得更加低调,更加普遍,更加,怎么说呢,“后后现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完全是我的个人偏见和吐槽。各个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发端于对本领域现代性理论体系的批评/反抗/解构基础之上,所以认真而言,各领域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也未必有什么共性。不过各领域的分野可能又未必那么重要,“后现代”往大里说都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只要我们所处的社会仍然是“现代社会”,那么反思现代社会的“后现代”就肯定不可能过时。

不过在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后现代”观念和实践随着实践的推移自然而然地消融进现代社会,成为对现代性的扩展和调整;或者说,这些看起来革命性的观点本来就是“现代性”的某个未充分发展的侧面和组成。所以某一个特定的“后现代”流派变得主流或者过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最后仅就我个人的观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现代性不断胜利的时代。现代性的强度和深度可能比我们十年、二十年前想象的更加彻底。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和超越却严重缺乏创造力。所以现在我们所见的不少“后现代”观念,只是借了“后现代”的名号,其本质纯粹就是消费主义之下的又一笔生意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后现代主义”,这个曾经风靡一时、搅动了艺术、建筑、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潮,如今真的已经“过时”了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后现代”味道——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中心思想的解构,以及对意义本身的质疑。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拆解一下“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然后看看它现在身.............
  • 回答
    “对元叙事的怀疑”——这个概念,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里一个特别核心的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他们对那种声称能解释一切、概括一切的“大故事”有点看不上眼,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怀疑。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元叙事”(Grand Narrative)?这玩意儿就像是一个巨型的框架,一个宏大的故事线,它试图给历史、社会.............
  • 回答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拆开来看,“后”后面跟着“现代主义”。这里的“后”字,其实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在……之后”那么肤浅,它更像是一种深刻的反思、一种叛逆,一种对“现代”这个概念本身的质疑和解构。所以,后现代主义的“后”,首先意味着的是对“现代”的告别,或者说,是对现代性所秉持的某些核心价值和信念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把烤鸭店和这些大体量建筑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触及到建筑风格和审美判断中一个相当微妙又常常引起争议的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后现代主义”和“车祸现场”这两个概念拆开来,再套用在具体的案例上,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语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别被那.............
  • 回答
    将中国古代园林的意蕴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巧妙融合,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充满创造力的对话。关键在于理解双方的核心精神,并找到能够和谐共振的切入点,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融合,而非生硬的堆砌。理解中国古代园林:以“意境”为魂中国古代园林并非简单的植物与建筑的组合,其核心在于“意境”的营造。它追求的.............
  • 回答
    解构:打破表象,重塑意义的后现代利器要理解解构,我们首先要放下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事物看作是清晰、独立、拥有固定意义的整体。一把椅子就是椅子,它的意义是“坐”。一个词语也是如此,它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然而,解构挑战了这种“确定性”。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分解”或“拆.............
  • 回答
    要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怎么就“后现代”了,这事儿还得从影片里头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说起。这片子看完,你脑子里可能不是一出清晰的线性故事,倒像是一堆碎片,色彩斑斓,情绪复杂,而且还时不时冒出点让你琢磨不透的东西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后现代”在哪里?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1. 身份的解.............
  • 回答
    后现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之后”的意味,暗示着它是在某个“现代”之后出现的思想、艺术、文化等等的集合。但说它“之后”,又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推翻,更像是对其进行了复杂而多层面的审视、解构,甚至玩弄。要理解后现代,首先得想想它所“反对”的那个“现代”是什么。现代主义,在很多领域,特别是艺术和哲学上,通.............
  • 回答
    设计一个后现代军事和世界,这可不是简单地往现代军队里塞点科幻设定。这更像是在一个熟悉的舞台上,把现实的棱角磨圆,然后涂上一些意想不到的色彩,再让演员们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来表演。关键在于“后现代”这个词,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对固有概念的解构、对叙事的操弄以及对意义的模糊。所以,当我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