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后现代主义者所说的「对元叙事的怀疑」是什么意思?

回答
“对元叙事的怀疑”——这个概念,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里一个特别核心的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他们对那种声称能解释一切、概括一切的“大故事”有点看不上眼,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怀疑。

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元叙事”(Grand Narrative)?这玩意儿就像是一个巨型的框架,一个宏大的故事线,它试图给历史、社会、知识、乃至人生本身,提供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解释。比如,启蒙运动就推崇理性进步的元叙事,认为人类通过科学和理性,一定会走向越来越好的未来。共产主义也有它的元叙事,说历史是由阶级斗争驱动的,最终会走向一个无阶级社会。宗教更是直接,有创造宇宙、指引人生方向的宏大叙事。

后现代主义者觉得,这些元叙事啊,虽然听起来挺鼓舞人、挺有力量,但它们往往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它们过于简化和宏大,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咱们想想,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真的能用一个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关系给解释清楚吗?一个社会的发展,真的是由某一种单一的力量在推动吗?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些元叙事就像是把一锅乱炖的菜,强行塞进一个整齐划一的盘子里,必然会丢失很多味道和细节。个体经验、边缘群体的声音、局部的特殊性,在这种宏大叙事的框架下,很容易被抹杀或边缘化。他们觉得,那种追求普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释,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统一。

其次,它们往往带有权力色彩和压迫性。 谁在讲述这个元叙事?谁从这个元叙事中获益?后现代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很敏感。他们认为,许多元叙事并非客观中立的真理,而是特定群体为了巩固自身权力、推广自身价值观而构建出来的。比如,强调理性进步的元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殖民主义、战争等理性进程下产生的黑暗面。而那些被“元叙事”定义为“落后”或“不文明”的文化和群体,往往因此遭受压迫。后现代主义者强调“解构”(Deconstruction),就是要拆解这些看似坚固的元叙事,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再者,它们往往无法抵御时间的检验和现实的挑战。 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的元叙事,比如那个曾经自信满满的“科学至上”论,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的阴影以及环境危机之后,似乎也显得不再那么无懈可击了。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和知识是流动的、历史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任何一个声称是终极解释的元叙事,最终都会被新的认知和新的挑战所动摇。

所以,“对元叙事的怀疑”具体来说,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不相信存在一个统一的、能解释一切的“真理”或“历史进程”。 认为知识和意义是碎片化的、局部的、建构的。
警惕那些声称拥有普遍解释能力的宏大理论,比如科学主义、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等。 不认为它们能完全涵盖和定义人类经验。
关注被宏大叙事所遮蔽或压制的个体经验、边缘声音和地方性知识。 认为这些才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更重要部分。
强调语言和话语的力量,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和文化建构起来的,而非直接反映客观现实。 因此,对任何声称能“如实反映”现实的叙事都持怀疑态度。
提倡一种“游戏”的心态,或者说一种“不确定性”的生存方式。 既然没有终极的元叙事来指引,人们可以更自由地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不同的叙事之间切换和挪用,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身份或意义框架。

举个例子,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在看待历史时,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去追寻一条清晰的、由某个伟大民族或某个伟大思想家引导的进步路线。他更可能会关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冲突和误读,以及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底层人物的故事。他可能会质疑“进步”这个概念本身,因为他会问:“进步到哪里去?谁定义的进步?谁在进步中受益,谁又因此受损?”

总而言之,“对元叙事的怀疑”,就是一种深刻的、系统的质疑,是对那些试图提供终极答案、统一解释的宏大叙事的一种警惕和解构。它提醒我们,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任何一个单一的叙事所能容纳的,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永远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多重视角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也就是用细小叙事(某领域的具体话语)来代替宏大叙事(涉及所有话语的元话语)。

比如福柯用精神病、惩罚和性的专门研究代替理性、人和社会的一般性研究;

德里达用写作过程来代替意义分析,在哲学边缘解构中心的在场意义,从而发现我们的逻辑语言其实依赖于修辞和隐喻。

元叙事被细小叙事和语言游戏所代替。

这个对于元叙事的怀疑,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用,似乎只是解构中心,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确实对于我们理解和我们有差异的人相当有帮助。

我们常常说的话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一般通过某种主流的叙事去理解这个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是有某种结构的,有一些确定的意义,所指优于能指,意义在先然后就有了与其对应的符号,符号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符号背后的意义不同,意义是可以抽离出来的,意义是大写的实在。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这里,意义和本质并不是可以从现象中抽离出来的,实际上本质和意义早已变化了,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我们得不到终极不变的意义,一切都在变动不居之中,不存在静止的结构。

电视报道某个人犯罪,经常会有个专家来分析他是怎样的人格,比如反社会人格、边缘人格,等等。我们也会认为正是这个人拥有某种特质,就导致他产生了这样的犯罪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一直拖延就会寻找到自己身上的某个特征,比如自己是一个拖延症,自己是一个没有行动力的人,等等。

这样我们就认为他人和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或者认为某种处于中心的特征导致了这些问题,但是如果换种叙事的方式,我们则会发现很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新冠肺炎时期,如果有一个人得了新冠肺炎,他要戴口罩,然后要治病,但是他不会认为这个病就是自己的本质,可以把这个病和自己这个人分开来。但是如果一个人得了精神病则不一样,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毛病的人,这个病导致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无法把病和自己分开来。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使用某种支配性的叙事时,我们认为某种症状或者是问题决定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痛苦于自己的症状或者问题的存在。而换一种叙事的方式,这可能会改变这个症状或者是问题的意义,比如某种症状对我们来讲,提醒我们要好好休息,或者提醒我们要去运动,等等,这个症状本身其实是中性的。症状或者是问题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其实取决于我们的意义建构,就像福柯在疯癫与理性当中所说的,其实正常与不正常这样的话语也是被建构出来的。

后现代主义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所启发,有的家长和老师认为自己相对于孩子而言是权威,所以孩子的问题会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这样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专家,要被解决的问题孩子。而这两方就成为了对立的阵营,这种思路本身就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因为这个叙事的主人成为了家长和老师,家长和老师可以去诠释这个孩子的问题。但是,孩子作为他的故事的一个主人公,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于他本身都有独特的意义。

在一些父母的眼中,孩子的故事是线性发展的,要一步步地好好的走,而忽视了孩子身上的这些事情对于他本身的独特意义。这种对于孩子身上的问题的过分关注,可能会给孩子贴上一些标签,反而可能制造了更多的问题。而如果去解构这套元叙事、去解构这个固定的脚本,这个故事的写作和诠释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元叙事的怀疑”——这个概念,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里一个特别核心的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他们对那种声称能解释一切、概括一切的“大故事”有点看不上眼,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怀疑。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元叙事”(Grand Narrative)?这玩意儿就像是一个巨型的框架,一个宏大的故事线,它试图给历史、社会.............
  • 回答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拆开来看,“后”后面跟着“现代主义”。这里的“后”字,其实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在……之后”那么肤浅,它更像是一种深刻的反思、一种叛逆,一种对“现代”这个概念本身的质疑和解构。所以,后现代主义的“后”,首先意味着的是对“现代”的告别,或者说,是对现代性所秉持的某些核心价值和信念的.............
  • 回答
    “后现代主义”,这个曾经风靡一时、搅动了艺术、建筑、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潮,如今真的已经“过时”了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后现代”味道——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中心思想的解构,以及对意义本身的质疑。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拆解一下“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然后看看它现在身.............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把烤鸭店和这些大体量建筑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触及到建筑风格和审美判断中一个相当微妙又常常引起争议的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后现代主义”和“车祸现场”这两个概念拆开来,再套用在具体的案例上,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语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别被那.............
  • 回答
    将中国古代园林的意蕴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巧妙融合,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充满创造力的对话。关键在于理解双方的核心精神,并找到能够和谐共振的切入点,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融合,而非生硬的堆砌。理解中国古代园林:以“意境”为魂中国古代园林并非简单的植物与建筑的组合,其核心在于“意境”的营造。它追求的.............
  • 回答
    解构:打破表象,重塑意义的后现代利器要理解解构,我们首先要放下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事物看作是清晰、独立、拥有固定意义的整体。一把椅子就是椅子,它的意义是“坐”。一个词语也是如此,它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然而,解构挑战了这种“确定性”。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分解”或“拆.............
  • 回答
    要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怎么就“后现代”了,这事儿还得从影片里头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说起。这片子看完,你脑子里可能不是一出清晰的线性故事,倒像是一堆碎片,色彩斑斓,情绪复杂,而且还时不时冒出点让你琢磨不透的东西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后现代”在哪里?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1. 身份的解.............
  • 回答
    后现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之后”的意味,暗示着它是在某个“现代”之后出现的思想、艺术、文化等等的集合。但说它“之后”,又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推翻,更像是对其进行了复杂而多层面的审视、解构,甚至玩弄。要理解后现代,首先得想想它所“反对”的那个“现代”是什么。现代主义,在很多领域,特别是艺术和哲学上,通.............
  • 回答
    设计一个后现代军事和世界,这可不是简单地往现代军队里塞点科幻设定。这更像是在一个熟悉的舞台上,把现实的棱角磨圆,然后涂上一些意想不到的色彩,再让演员们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来表演。关键在于“后现代”这个词,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对固有概念的解构、对叙事的操弄以及对意义的模糊。所以,当我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