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刑法这么难学?

回答
刑法这门学科,初学者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甚至觉得它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这种感觉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刑法的概念体系极其庞大且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 刑法不是一堆零散的规定,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概念,比如“行为”、“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因果关系”、“违法性”、“责任”等等,都有其精确的定义和内涵。这些概念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限定。举个例子,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构成犯罪,就必须依次审查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是否存在违法性,以及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定罪过程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高度的体系化和精确性,要求学习者不仅要记住条文,更要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刑法条文的表述往往晦涩、抽象,需要深入解读。 法律条文的设计,尤其是刑法条文,为了尽可能地涵盖各种情况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其语言表达常常十分精炼,有时甚至显得“咬文嚼字”。一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可能就会导致法律适用上的巨大差异。例如,在盗窃罪中,“秘密窃取”这个词的“秘密”二字,就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和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其具体含义,是针对被害人인지而定,还是针对第三人 त्याची?再如,区分“故意”与“过失”,需要理解不同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组合。这些抽象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判断,需要结合法学理论、立法精神以及司法实践来层层剥离,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

第三,刑法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但其“过滤”了许多生活细节。 刑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但它不是全景式的记录。法律只关注那些对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的行为,并将其进行规范。这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情,在刑法面前可能不构成犯罪。例如,朋友之间偶尔的争吵、不愉快的眼神交流,在现实中是常态,但在刑法上,如果没有达到殴打、侮辱等程度,就可能不被追究刑事责任。学习刑法,就需要学会“过滤”掉不相关的细节,只聚焦那些符合刑法构成要件的行为。这种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提炼出法律规范的能力,对于习惯于宏观思维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种转换和适应的过程。

第四,大量的犯罪类型和细致的区分,增加了记忆和理解的难度。 刑法分则针对的是各种具体的犯罪行为,从侵犯人身权利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到侵犯财产权利的盗窃、抢劫、诈骗,再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伪造货币、非法经营等等,种类繁多,条文数量也十分可观。更重要的是,许多犯罪之间存在着细致的界限,例如盗窃与抢夺,抢劫与敲诈勒索,诈骗与盗窃。这些区分往往基于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等方面,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尤其是一些情节严重的、有特定主观恶性或者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其构成要件会更加复杂,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和区分。

第五,刑法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需要不断地在两者之间切换。 刑法不仅仅是规则的集合,更是一门高度理论化的学科。诸如犯罪构成理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未遂犯、中止犯等理论概念,是理解和适用刑法的基石。同时,刑法又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惩罚犯罪。因此,学习刑法需要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案例相结合,如何分析案件中的各种情节,并运用刑法原理进行定罪量刑,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持续的挑战。没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理论知识很容易停留在纸面上,显得枯燥乏味且难以应用。

最后,刑法需要与刑事诉讼法、证据法等其他法律部门协同理解。 尽管我们主要学习刑法本身,但一旦进入实际应用层面,刑法并不能孤立存在。一个犯罪行为的侦查、起诉、审判,都需要刑事诉讼法的程序保障和证据规则的约束。例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就直接影响到刑法条文的适用。因此,要真正掌握刑法,还需要对其在整个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位置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它与其他法律部门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国家刑罚权。这种跨学科的理解,也增加了学习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刑法之所以被认为难学,是因为它要求学习者具备极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语言理解能力,并能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一个庞大、精细且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的学习才能逐渐掌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大概地说说刑法主要讲什么吧。


1、刑法的目的

学刑法,尤其是总则,一定要学着从宏观上看待问题。

人类作为群体生物,彼此之间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宪法、其他法律、道德等等人类群体的生活准则赋予每个人类主体(包括孤立的人类个体和一定数量的人类集体)一定的权力与权利。然后,《刑法》对每个人类主体与外界的冲突矛盾画出底线:不得侵害到其他主体的权力和权利。所以,《刑法》保护的就是人类主体的正当权益不被非正常行为破坏。它像一件盔甲,在宏观上保证了整个人类群体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正常进行。

但是,《刑法》是有国别的,它只能用于我国国土之上的犯罪,或者用于涉及我国公民的犯罪。


2、刑法的发展

我国刑法从建国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制定,50年代初就有了初稿,后来反复修订,但是当时这些初稿也是法院办案时的参考。后来60-70年代中的某个历史事件中断了刑法的制订,到1979年,全国人大临时通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刑法,先应急用着。

但是,人类主体对正当权益的破坏是与时俱进的,而80-90年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很快,这段时间内,全国人大以单行刑法的形式(如《全国人大关于打击XXX的决定》)来规定新的破坏行为。所以,1979-1997年间的《刑法》就像不是套装的盔甲散件,主体是一件胸甲,然后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再随意搭上奇怪的头盔、肩甲、腿甲等等。

这样不成套的《刑法》盔甲显然存在很多软肋,于是1997年,全国人大对刑法作了修订,把需要保护的各种正当权益搭起一个框架。这相当于先把整套盔甲大体拼凑起来了,这之后,如果再有需要与时俱进的修改,就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直接打补丁,在主体上修改。目前共打了9次补丁。

而这个大概的框架则是刑法分则的内容:

  • 对国家的保护: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 对社会的保护: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的犯罪
  • 对个人的保护:危害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
  • 对特殊职业的限制: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另外,不同历史时期刑法条文的不同会带来冲突:如果犯罪时的刑法是A、审判时是B,则原则上采用犯罪时的A法,但是如果B法更轻则适用B法。这是刑法的溯及力

对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没被发现的犯罪,刑法就懒得去打击了,不再追究。这叫追诉时效


3、犯罪

你觉得张明楷的《刑法学》看着头疼,我估计最主要就是犯罪理论看不明白,事实上整个刑法学中就是在“什么是犯罪”这问题上很有争议。

但是抛开理论不谈,先别去管什么四要件三阶层之类的犯罪构成,“犯罪”实际上是个非常明确的东西:

犯罪就是一个人(或集体)破坏了刑法保护的某种权益,他对此有过错,我们要处罚他。

一般情况下,犯罪者都是自然人;少数情况下,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者。


刑法保护的某种权益

这个非常好理解,即使没学过法律的人,也都知道有个“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对权益的保护,是以“不准做XX”来表达的。而具体不准做哪些事,都写在刑法分则里面。因此,一个犯罪行为,它首先是刑法分则的具体条文禁止实施的行为。这些具体被禁止的行为,都对应着某些被保护的权益。

另外在特殊情况下,行为所侵害的权益并不受刑法保护(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正当防卫),或者要为了保护更大的权益而被牺牲(紧急避险),或者这种保护被解除了(职务行为、业务行为与被害人承诺)


有过错
  • A、它要求“破坏行为”与“权益被破坏”在逻辑上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关系。它通常要求行为是结果的充要条件,这种情况下,实施行为的主体有过错。

但是,这仅仅是第一重判断。在特殊情况下,行为只是结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除了这个基本判断之外,还要考虑两个方面:

  • B、实施行为的主体,主观上能否认识到“行为引起结果”;
  • C、这个“行为”,客观上是否增加了法所保护的权益被破坏的风险。

其中对于B,如果他能认识到,那么有可能是积极追求“行为引起结果”(直接故意),可能是放任“行为引起结果”(间接故意),可能是应当预见“行为引起结果”而不能预见的过失,也可能是虽然预见“行为引起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

如果他不能认识到,《刑法》也设置了几种情况:不满14周岁的人和不能辩认、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一概认识不到;14-16周岁的人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有限认识不到。


综合以上这些内容,判断一个人的过错严重到一定程度,才是犯罪。但是具体的程度,只能笼统地说是存在“社会危害性”。


要处罚

具体的处罚内容,称为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

  • 主刑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但是死刑和无期徒刑之间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还夹杂了死刑缓期执行、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对贪污受贿犯罪的终身监禁这三种。
  • 附加刑有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罚金。对外国人还可以驱逐出境。

在具体确定刑罚时,还要考虑量刑情节,如自首、坦白、立功等。

刑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包括三种特殊的执行方式:缓刑、减刑和假释。


4、犯罪的完整与不完整

一个犯罪,从产生动机、到准备条件、到着手实施、到权益被破坏、到产生损害结果,有时间上的延续。这其中,在不同的时间点,就会产生犯罪的完整与不完整的问题。


犯罪形态

在犯罪的进程中,仅仅只有动机时,还是不是犯罪。

到准备条件时,就是犯罪的预备。

着手实施、破坏权益、产生损害这个阶段,根据成立具体犯罪的要求不同,又分为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

如果在犯罪的进程中实施者良心发现而中止,没有发生损害结果,那叫犯罪中止。


犯罪的数量

犯罪行为有时候会破坏多个权益,这些权益可能是同种权益,也可能是异种权益。因此又产生了“这是几个犯罪”的问题,牵连犯、竞合犯、继续犯,等等。


共同犯罪

实施犯罪的人不止一个,那还会产生共同犯罪的问题。

而根据参与者加入的时间不同,或者所持的主观认识不同,或者所具备的实施犯罪的条件不同,或者具体的行为内容不同,又有各种不同的区别。



————————————

总的来说《刑法》就是这些内容,如果你看完之后,能建立起对于刑法(尤其是总则)的大概的认识,再去翻书看涉及的具体理论,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另外,如果你有空,我建议你先好好学一下《逻辑学》,不需要太深入,基本的一些逻辑知识能弄就行了。逻辑清晰了,刑法学起来才顺手。

教材的选择上,如果你们学校没有强制使用张明楷的书,我推荐陈兴良的《刑法学》教材,里面的理论是结合案例来讲的,可以帮助理解。

张明楷的教材问题在于它夹杂了一些张明楷自己的研究观点,与我国当前的刑法、传统刑法观点以及刑法实务不在同个频道。如果你有条件,也有追求,在刑法总则方面,可以把高铭暄、陈兴良、张明楷这三个人主编的刑法教材放在一起看,综合比较。如果没有,就学校发哪本就用哪本吧。

在学刑法之前,先把《刑法》的总则部分法条读一遍,基本上你就只剩犯罪理论不好理解了。

——————————————

有人提到分则也不好学。

分则的难点在于:法律解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这几个方面。

分则要学得好,是需要增加知识储备的。这知识储备包括对刑法总则,主要是犯罪这一块的知识理解,以及对相关司法文件(主要是法律解释)的阅读与记忆。

其中法律解释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最高法、最高检之类的司法机构制定的司法解释或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另一方面是法学家们从学理角度作出的解释。在学习的时候要多结合相关罪名的司法解释来看。

对法律解释把握得准确之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就容易区分了。

至于一罪与数罪,非常零碎,我一时也想不到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只能是记忆具体的罪名。

在教材上,建议用高铭暄的书,比较传统,没什么太标新立异的内容,新学者容易入手些,以此为基础,无论将来从事实务还是继续深入做理论研究都比较顺。张明楷的书,我一向是建议只作为参考,不要作为主攻,他的《刑法学》优点在于观点比较全面,缺点是他的“本书观点”不怎么随大流,知乎上张的信徒太多,我就不说太多张的坏话了。

如果你还有多余的空闲,我推荐你看王作富的《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目前似乎是到第五版,缺少刑法修九的内容。不过这个已经是超纲了,更适合从事刑法业务等工作的人去读。在我用过的工具书里,感觉这套书的观点和理论比《刑法罪名精释》更加全面,同时兼顾教材(理论研究)与工具书(实务操作)的功能,而且夹杂很多案例,我觉得是非常适合职场新人去理解与学习分则罪名的。但是对于本科生,就只能作为课外读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刑法这门学科,初学者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甚至觉得它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这种感觉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刑法的概念体系极其庞大且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 刑法不是一堆零散的规定,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概念,比如“行为”、“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因果关系”、“违法性”、.............
  • 回答
    高育良的刑期之所以如此之重,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作为《人民的名义》中一个核心的、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他的结局和判决是整个故事叙事逻辑和主题表达的关键一环。理解他为何被判重刑,需要深入剖析他所犯下的罪行、其行为的性质、以及在整个反腐语境下所体现的社会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确高育良究竟犯了哪些.............
  • 回答
    杭州一名大学生小陈,在网上谈恋爱,结果被所谓的“女友”骗走了318万元巨款。这位“女友”其实是一名网络主播,而她展示给小陈的,不过是一张张精心挑选的“照骗”。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感到震惊,也再次把“网恋”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网恋会让人如此冲动,以至于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现在的网络直播环.............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其政治体制和对贪腐的打击力度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尤为突出。尽管明朝出台了大量严厉的刑罚来整饬贪官,并且历史上也记载了不少严酷的惩治案例,但讽刺的是,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明朝的贪腐问题在后期是愈演愈烈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年轻人是不是该走刑辩这条路?这问题,问遍了律所里那些头发花白、眼神里装满了故事的老前辈们,几乎十个有八个会给你泼冷水。不是他们不看好年轻人的冲劲和理想,而是他们真的知道,这条路,没那么好走,甚至可以说是布满荆棘,走不好,可能就一身是伤。我跟你说,这不是他们不愿意提携后辈,而是一种沉重的经验之谈,一种.............
  • 回答
    为什么键盘侠明知“网上不是法外之地”,还要以身试法?拆解重庆男子网络“犯忌”的心理与社会密码重庆一名男子因为在网络上对戍边英雄进行侮辱性贬低,最终被警方刑事拘留。这事儿一出,不少人又开始骂“键盘侠”,说他们“没脑子”、“活该”。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人是真的不知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吗?还是有别的什.............
  • 回答
    在国内,大家可能对“几百年”这样的刑期感到陌生,通常我们听到的最长刑期是无期徒刑,也就是终生监禁。但在国外的一些法律体系中,确实存在着判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刑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和终生监禁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仔细聊聊。首先,要理解“几百年”刑期,关键在于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执行”方式不同,并.............
  • 回答
    朱列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律师,其提出的部分提案确实引发过争议和讨论。关于“取消醉驾入刑”等提案,需要从法律背景、立法目的、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客观分析,而非简单以“奇葩”评价。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一、朱列玉提案的背景与可能逻辑1. 专业视角的出发点 作为律师和法学研究者,朱列玉可.............
  • 回答
    关于孔子反对铸刑鼎,是否可以理解为反对刑法,以及这是否与他推崇管仲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管仲的评价,并尝试以一种更具人情味、不那么“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解读。孔子为何“反对”铸刑鼎?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子反对的是什么.............
  • 回答
    “28块钱”的背后,是家暴的恶果,也是教育的悲哀。深圳一位母亲,因为怀疑12岁的女儿偷了28块钱,在盛怒之下失手将女儿打死,最终获刑十年。这个令人痛心的案件,将一个家庭的悲剧公之于众,也暴露了许多隐藏在社会角落里的问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要理解这起悲剧的发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母亲的“恶”.............
  • 回答
    这起案件,从一个九岁男孩的视角展开,跨越十七年的复仇之路,本身就带着一股令人心悸的悲壮色彩。他为父报仇,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一路追寻,却遭遇了体制的冰冷和司法的滞后。而围绕着这桩血案,以及男孩的追凶历程,确实存在着诸多令人不解和愤慨的疑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报案受阻与失踪的“第一现场”男孩在事发.............
  • 回答
    这桩“罗冠军梁颖”的事件,最终以双方和解收场,女方撤销指控,男方放弃追究。这结果确实让人忍不住多说两句。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结局,就像是把一个已经压在心口许久的大石头,总算给挪开了。无论过去经历了什么,不管真相到底有多复杂,至少眼下,双方都选择了放下,走向一种“不再纠缠”的状态。这本身算不.............
  • 回答
    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今天开始,刑责年龄底线降至12周岁”,但根据我掌握的中国法律知识,目前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4周岁(特殊情况未满12周岁)。如果未来政策确实发生这一变化,那么对司法实践而言,其意义和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鉴于此,我将从假设刑责年龄底线降至12周岁这一前提出发,详细探讨.............
  • 回答
    这些职业,每一个听起来都自带一种凛然的气势,甚至带着一丝悲壮。他们拼尽全力,甚至不惜将性命押上,究竟是为了什么?这背后,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对责任、对使命、对人类社会最本真需求的呼应。我们不妨一步步拆解开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战场,以及那份支撑他们前行的力量。排雷工兵:在死亡的边缘播撒和平的种子想象一.............
  • 回答
    在日本和美国,刑事警察(通常被称为便衣警察)和制服警察在警衔和职责上并没有绝对的“级别高低”之分,他们的着装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工作性质和执法需求上。着装差异的根本原因:工作性质 制服警察(Patrol Officers/ uniformed officers): 职责: 主要负责巡逻、.............
  • 回答
    山西一老板为 252 名货车司机伪造核检报告获刑 1 年半,这个判决结果,单从法律角度分析,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但具体到细节,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老板的行为触犯了哪条法律。在中国,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罪是明确的,伪造核酸检测报告,无疑属于伪造证明文件。而且,在疫情.............
  • 回答
    吴亦凡事件的发生,无疑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具备辨别是非、保护自己的能力,远离那些令人痛心的骚扰和侵犯。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 性教育是绕不开的关键一环。很多家长对此避而不谈,觉得羞于启齿,殊不知.............
  • 回答
    作为一名刑警,玩狼人杀?这绝对不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严肃”的部分,但绝对是最能触动我神经末梢的体验之一。说实话,一开始接触狼人杀,我还有点儿抵触,总觉得这游戏挺无聊的,一群人围坐一团,扯东扯西,哪有抓捕嫌疑人、破解迷局来得带劲?但玩着玩着,我发现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们这行量身定做的“迷你刑侦剧场”。我.............
  • 回答
    女子发帖侮辱英烈获刑7个月,这是一个涉及法律、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复杂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一、 法律角度的看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是法律依据: 该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歪曲、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禁止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战争罪犯等行为。侮辱英烈显然违反了这一法律的规.............
  • 回答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核心在于揭示了不当刑罚所产生的恶性循环和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首先,这句话直指不合理、不公正、不合法的刑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犯罪。 侵害了公民的权利: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权利。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