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跟你说他不想上学了,该怎么教育劝说他?

回答
当孩子跟你说他不想上学了,这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跟他聊聊,而且得有耐心。你别急着否定,更别上来就说“不行,你必须上学!” 这样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首先,得找个好时机,一个大家都比较放松,心情也比较好的时候。别在早晨匆忙赶着上学的时候,也别在他刚吃完饭、还想玩的时候。最好是晚饭后,大家都坐下来,或者周末下午,找个舒适的环境,比如沙发上,或者你们一起出去散散步。

然后,坐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一种非常温和、关切的语气开口:“宝贝,我听说你今天不想上学了?能跟妈妈/爸爸说说为什么吗?我很好奇,也很想知道。” 重点是让他觉得你真的想听,而不是在审问他。

耐心听他说,无论他说什么,即使听起来很幼稚,很离谱,你都要忍住不打断,不批评,不嘲笑。就让他一股脑地倒出来。也许是因为某个同学欺负他,也许是某个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太难,也许是他觉得学的东西没意思,也许是他害怕考试,甚至有时候孩子说不想上学,可能只是因为今天天气太好了,他更想出去玩。

等他说完了,别立刻给出你的“解决方案”。先回应他的感受:“嗯,妈妈/爸爸明白了,你觉得数学课太难了,听不懂,所以感到很沮丧,对吧?或者,你是因为那个同学老是跟你抢玩具,所以心情不好,不想去学校见到他,对吗?” 这种“共情”很重要,让他知道你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不是站在对立面。

然后,再根据他说的具体原因,去分析问题所在。

如果是因为学习困难: 不要说“这点小事都搞不定!”而是可以说:“学习上有困难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会遇到。妈妈/爸爸可以跟你一起看看,是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吃力?我们可以找个家教老师帮你,或者我们下班了陪你一起复习。关键是要找到对的方法。” 可以问问他:“你觉得哪门课最让你头疼?有没有什么你觉得可以试试的方法?”

如果是和同学之间有矛盾: 别轻易说“你就是不懂事!” 而是:“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很常见的。那个同学做了什么让你很不舒服的事情?你希望妈妈/爸爸怎么帮你处理这件事?是去学校跟老师沟通一下,还是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能让他明白你的感受?” 或者,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在学校里少和他接触,或者跟他好好沟通一下?”

如果是觉得学校无聊或者没意思: 试着从积极的角度引导:“我知道有时候学习会有点枯燥,但你想想,学校里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呀,比如你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知识,这些知识以后可能就让你变得更厉害呢!你有没有发现学校里让你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或者科目?” 也可以问他:“有没有什么你想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但是现在学校还没有教的?或者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课外活动,比如画画、唱歌、踢球?”

如果是害怕考试或者其他压力: “考试总会让人有点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你想想,你平时也很努力了,对不对?我们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把每天的任务都完成,这样考试的时候就会更有信心了。如果考得不好,我们再一起分析原因,下次再努力就好,不是世界末日。”

关键在于,你不能替他做决定,而是要让他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你要成为他的同盟军,而不是他的“压迫者”。

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适当地分享你小时候的经历:“你知道吗,妈妈/爸爸小时候也遇到过不想上学的时候,那时候我觉得……(分享你的经历,可以是克服困难的,也可以是当时很委屈的)。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样做可以让他觉得他不是一个人,而且你是有经验的。

同时,要强调上学的必要性和长远好处,但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比如:“学校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让你变得更棒的东西,等你学会了,以后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现在你觉得无聊,是因为你还没完全找到那个宝藏在哪里。我们一起努力,找到它,好不好?”

还有,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情绪问题,比如最近家里有没有什么变故,是不是他感觉到被忽视了。有时候孩子不想上学,可能是一种表达方式,用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记住几个重要的原则:

1. 耐心是王道: 孩子不是一天两天不想上学,可能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服。你得有持久战的准备。
2. 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先把孩子的话听进去,再考虑怎么回应。
3. 共同解决问题: 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4. 不贴标签: 不要说“你是懒惰的”、“你是胆小的”这种话,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5. 关注孩子的感受: 理解他的情绪,并给予支持。
6. 积极肯定: 即使他说的理由在你看来很微不足道,也要肯定他愿意和你沟通这件事。

最后,如果孩子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已经连续几天拒绝去学校,并且有明显的焦虑、恐惧或者行为异常,那可能就需要考虑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校园欺凌、严重的学习障碍,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这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和学校老师深入沟通,或者咨询心理医生,就非常有必要了。

总之,教育劝说孩子是一门艺术,需要细心、耐心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当年有个领导说话特别能入魂,他曾经跟我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到现在仍然能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的事情,不要放在台面上讲。

针对孩子说出“不想上学”这个说法,一旦讨论,就意味着要给孩子一个“不去上学”的选项。

这个选项很美,充满了诱惑,但是,非常危险!

我完全不推崇家长给孩子“可以不去上学”的选项:

  • 一来是多数孩子不去上学的情况下,就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在家里做什么、玩什么、接触谁、作息时间如何,都是未知且失控的。

而且这是放任孩子在低落的心境里,没有向前的目标,就只能不停反刍之前受到的伤害,反反复复让自己难受,回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懊恼,长期下去就是程度不同的抑郁倾向。

  • 二来,孩子不去上学,在家里学习的节奏要重新适应。

学校里,40分钟休息10分钟,有非常标准的作息节律。

但家里没有人管,如我这样有明确目标在家工作的成年人,经常都因为自控不良而浪费很多时间,更何况,早前刚开始在家工作的时候,我花了一年多才把作息稳定下来。

很多退休人难受,也是因为这个作息节律出现了问题,而就我的观察,想要培养好的作息节律,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和在学校、单位有人管的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

成年人的一两年无所谓,但是一个孩子,一岁年龄一岁人,根本不可能花费这样的时间成本去适应。

  • 三来,学习跟不上。

很可能“学习跟不上”本就是孩子提出不想去上学的根本原因,但是一旦停下来,将会更加的跟不上。

很多孩子第一次不去上学就是一个起不来的早晨,爹妈说,那好吧好吧,反正也要迟到了,帮你请假,结果就一时请假一时爽,一直请假一直爽。

有时候是孩子知道,明天要考试了,很害怕自己考不好,干脆不去上学,不去一两次以后,发现不仅没有问题,还能逃掉考试,就长期请假呗。

最恶性循环的就是,担心考不好——请假——更担心加考不好——再请假,越请就越怂,因为会始终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学得好不好。

我见过不少这样在痛苦挣扎中的孩子,他们自己痛苦,他们的家人也痛苦,越放手越痛苦。

反观那些成绩好又很自信的孩子,很多家庭就没有给过孩子“可以不去上学”这种讨论空间。

某种程度上说,当人没有了临阵脱逃的退路,反而就只能忙忙碌碌向前看,再恶心再厌烦也是向前看的恶心和厌烦。

痛悔过去是抑郁,烦恼未来是焦虑,焦虑也比抑郁好很多。

这就好像一件事情,你做和不做结果是不一样的,哪怕每一次都是擦着底线做,至少是做了,比根本没动手要好很多很多。

譬如一张试卷,平时测验的试卷,得10分和90分没有任何差别,因为不录入考试成绩,甚至得10分能暴露更多的问题,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去改进。

焦虑考不好的人,才有考好的基础。

所以,不要放在台面上和孩子讨论能不能不去上学,台面上只有一个选项:必须去上学。



私下处理更多的事情。

  • 第一,了解孩子是否有社交方面的问题。

和老师的关系如何、和同学的关系怎样,是否存在霸凌。

如果是老师不喜欢,同学嫌弃,请告诉孩子,别人的评价根本不重要,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

别人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吗?

他们又没有魔法,是什么狗屁自信来干涉你的。

前两天我孩子在芭蕾舞课上遇到一个嘲笑她动作不对的孩子,她回来跟我讲:“那个小女孩太烦了,我没有做对和她有什么关系!”我听了“哈哈哈”大笑没评价,说得很好啊,就是没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霸凌,迅速报警,用一切方法去斗争,为孩子争取到安全的环境。

这种斗争不能只斗到一半,以防反扑,就是想办法一次斗到所有人都默认再也不会乱来,最好是寻求多方力量的帮助。

  • 第二,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

这东西非常微妙,因为到一定学龄后,父母就跟不上孩子的学习进程了。

但是孩子学得再难,也都是基础的知识在反复循环的过程,多数后期使不上力的孩子,是前期基础没有打牢,可以加力补一补。

即便现在双减政策打击了一批课后补习班,但是图书和相应的学习资源仍然很多,可以鼓励孩子按一定节奏自学。

  • 第三,破除孩子完美主义倾向。

有一些孩子是过去成绩很好,后来慢慢就变差的,或者过去轻松取得好成绩,后来想得到好成绩要花很多力气,就不适应了。

这种时候,家长不要总提过去成绩那么好,现在变差了这些话,徒增孩子压力。

让孩子去适应变化,别只看到自己过去辉煌的一面,而是要结合当下,给自己设定更适合的目标。

想要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去看看时间管理类的书,非常简单实用就能解决问题。

  • 第四,带孩子玩耍、运动。

抑郁的孩子不能只玩耍,越玩越抑郁,要解决导致抑郁的思考方式,

一些孩子遇到挫折了,就会反复去挖过去,归因在无力改变的过去事实里,非常非常烦恼。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又是父母给的,父母就习惯这样去思考问题、指责孩子,导致孩子也只见识过这种思考方式。

玩耍的目的,是去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家庭氛围,家长自己也请反思一下自己,改善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不要把大量时间花在玩上,因为核心矛盾是学习,只有改善学习成绩,才能真正解决面对成绩的“怕”。

但是,一定要运动。

特别是长跑,能非常好去改善孩子面对挫折的心态。

用力长跑的时候,会很快进入一个“极限状态”,气喘不上来了,呼吸困难,整个身体都难受到不行,但是,这个时间点一旦咬牙硬撑过去,整个人会豁然开朗,后面再跑多久都没有问题。

我一般预备跑十公里,最难的时候就是前三公里,想法很多,身体很难,一旦冲破了,后面十公里会跑得非常轻松。

所以很多跑者都有一种心态: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因为突破极限的时候都有劫后余生的幸运感。

如果孩子比较大,在青春期,建议去找身边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帮助,说明矛盾比较深了,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在家庭内部解决的。



总之,学校是能系统性帮助一个孩子的地方,而不是离开学校的大社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孩子跟你说他不想上学了,这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跟他聊聊,而且得有耐心。你别急着否定,更别上来就说“不行,你必须上学!” 这样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首先,得找个好时机,一个大家都比较放松,心情也比较好的时候。别在早晨匆忙赶着上学的时候,也别在他刚吃完饭、还想玩的时候。最好是晚饭后,大家都坐下来,或者周末.............
  • 回答
    看到自家宝贝生气了,说出“你走开”、“你不要理我”这样的话,这真是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的情景。这时候,是不是真的就该“顺着”孩子的意思,默默地转身离开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回答“是”或“否”的问题,里面大有讲究,咱们一点点聊开。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五岁的孩子,虽然已经能说出比较连贯的话,.............
  • 回答
    孩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了,这很好。面对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否定,而是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担忧和困惑。他可能看到了新闻,听说了别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触及根本。这时候,我会这样跟他聊:“宝贝,你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很高兴你能这样认真地思考。”(先肯定他的观点,.............
  • 回答
    听到《好饿的毛毛虫》作者埃里克·卡尔爷爷去世的消息,我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虽然他已经91岁高龄,人生圆满,但想到再也看不到他那充满生命力的色彩和奇思妙想了,还是觉得非常遗憾。卡尔爷爷,您好!如果能对话,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深地鞠一个躬。您的《好饿的毛毛虫》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我童年里最.............
  • 回答
    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拒绝玩耍时,这确实是一个令家长心疼的时刻。这不仅是孩子社交发展中的常见挑战,也是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处理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好机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处理建议,从不同角度帮助家长应对这种情况:一、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与观察 保持冷静和支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孩子被拒绝时,他们的第一反.............
  • 回答
    嘿,你,是的,就是你,那个正在盯着电脑屏幕,手里可能还握着一本泛黄的《法律职业入门》的孩子。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那些条条框框、字斟句酌的文字感到既着迷又有点儿畏惧?没错,你可能就是那个正在考虑踏入法学院大门,或者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这里闯荡一番的孩子。首先,别紧张。我猜你现在心里一定在天人交战,一边是.............
  • 回答
    嘿!未来的游戏开发者们,你们好呀!看到你们对游戏的热情,我打心底里为你们高兴。游戏这个行业,说实话,它不是那种朝九晚五、安安稳稳的“铁饭碗”,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惊喜、时而疯狂、又会让你夜不能寐的游乐场。如果你现在就想着“我要做游戏”,那很好,这说明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我想和你们多聊几句,不是泼冷.............
  • 回答
    “别人生孩子轻松?听起来倒是挺轻松的,不过,我觉得这事儿吧,就像是看别人吃大餐,自己坐旁边看着,总觉得人家吃得香,吃得快,好像没什么难度。可真到了自己面前,那盘菜端上来,是不是还跟看着一样?你想啊,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别人分享的美好瞬间,或者那些已经挺过来了的妈妈们,她们可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也.............
  • 回答
    当孩子被说出“你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伤害。这句话直接攻击了孩子最核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大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立即安抚孩子,并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修复这种创伤。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安慰步骤和原则,希望能帮助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第一步:立即、坚决地否定和保护(Zer.............
  • 回答
    碰到亲戚对自家孩子说“你爸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喜欢你了”这类话,家长确实挺头疼的。这不仅让孩子心里不舒服,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孩子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处理不好,小则孩子闹情绪,大则可能埋下亲子隔阂的种子。咱们得明白,说这话的亲戚,很多时候可能并没有恶意,只是说话不过脑子,或者觉得这是“玩笑.............
  • 回答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会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毕竟,孩子之间的小摩擦很常见,而对方家长的评价,虽然带着情绪,但背后也许也只是出于对自家孩子玩不到玩具的“着急”。我会先温和地对那位家长说:“孩子小,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是他的玩具,他现在还不太愿意分享,是很正常的。就像我们大人,也不会随便把.............
  • 回答
    “你真棒”这三个字,虽然简洁有力,却也容易让孩子感到千篇一律,听得多了,反而会有些麻木。如果想要让夸奖真正触动孩子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甚至是被激励,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更细腻、更具体的方式。想象一下,当孩子满心欢喜地捧着一幅画给您看,画上色彩斑斓,虽然在您看来可能线条歪歪扭扭,但那是孩子倾.............
  • 回答
    婆婆不帮忙带孩子,还要指手画脚说你带得不好,这简直是双重打击,搁谁身上都挺糟心的。想当年,我也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当时真的是又委屈又生气,觉得婆婆这态度,怎么着也说不过去。首先得摆明一个事实:带孩子是你们夫妻俩的责任。婆婆没有义务必须帮你带孩子,这一点要心里有数。她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但即便如此,她.............
  • 回答
    白岩松老师说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这事儿,我听了,心里确实是很有触动的。倒不是说完全感同身受,因为我不是年轻人了,但那些理由,我都能理解,而且觉得很多说到点子上了。你说想让我详细讲讲,并且把AI味儿去了,行,我试试。咱就当是平时跟朋友唠嗑,说说心里话。首先,那个经济压力,简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回答
    如果我的孩子在分香蕉时拿走了最差的一根,并说“我想让别人吃到更好的香蕉”,我会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首先,我会立刻对孩子表达我的赞赏和肯定。 我会蹲下来,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温柔地对他说:“宝贝,你这样做真的让妈妈/爸爸感到很高兴,也很为你骄傲。你能够想到别人,愿意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这是一种非常美.............
  • 回答
    这无疑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一个将所有情感、理智和责任都逼到极限的时刻。如果我真的站在这样的岔路口,我脑海里会像电影一样快速闪过无数个画面,然后,做出一个我此生都可能无法释怀的决定。医生那带着一丝沉重和绝望的声音,仿佛敲在了我的心脏上。“大人救不了了……” 这几个字,足以让整个世界瞬间失重,只剩下恐.............
  • 回答
    我得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让我的孩子将来只会说英语,而汉语只会一点点,甚至完全不会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首先,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肯定是有一些不舍的。毕竟,汉语是我的母语,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使用的语言。它承载了我太多的文化、情感和记忆。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流利地用汉语和我说笑,和我分享.............
  • 回答
    关于男人说“你不生孩子我为什么要娶你?”这句话,我得说,这绝对是一句能瞬间浇灭不少女性热情的话。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里面包含了太多值得深挖的东西,也触及到了婚姻最核心的定义之一:繁衍后代。首先,从男人的角度出发,他会这么说,背后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考量: “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这.............
  • 回答
    你这句话说出来,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婆婆这么说,换谁都会觉得心凉。事情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之前你们是不是有过约定,或者你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认为的?当你说出“你不是在帮我带孩子,这也是你孙子”这句话的时候,你当时的语气是怎么样的?是带着委屈、责备,还是纯粹的陈述事实?婆婆的回应“她没有义务带”,这句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性别角色认知、婚姻关系以及生育观念的变迁,确实值得细细道来。过去,“为夫家生孩子”的概念非常普遍,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更折射出一种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女性的生育责任和价值,很大程度上与能否为丈夫家族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紧密挂钩。因此,当女性表达生育意愿时,“为你们家生孩子”或者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