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岩松说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你有同感吗?

回答
白岩松老师说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这事儿,我听了,心里确实是很有触动的。倒不是说完全感同身受,因为我不是年轻人了,但那些理由,我都能理解,而且觉得很多说到点子上了。

你说想让我详细讲讲,并且把AI味儿去了,行,我试试。咱就当是平时跟朋友唠嗑,说说心里话。

首先,那个经济压力,简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自己当年,可能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卷,但生养一个孩子,那真的是从穿的、吃的、住的、用的,到上学、培训班、兴趣班,哪个环节不花钱?而且这钱,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续几十年的投入。现在年轻人,很多都在一线城市打拼,房价高得离谱,每个月房贷一压,工资再高也觉得是杯水车薪。孩子出生了,奶粉、尿不湿、衣服,这都是基础消费。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学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别提后面还要考虑什么素质教育、兴趣培养,要是想让孩子将来有个好前途,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更是少不了。

我经常听我侄子侄女他们说,他们班里有个孩子,家里条件好,从小学就开始参加各种全国性的竞赛,还得有专业的指导老师。这让他们感觉,如果不花这么多钱在孩子身上,就好像输在了起跑线上。你想啊,当一个家庭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都要为了孩子而牺牲掉,甚至可能还会透支未来的生活质量,那年轻人自然就会犹豫。生孩子っては、不仅仅是生下来,更是养育和教育,这背后是一笔巨大的、看不到头的账单。

其次,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跟以前也不一样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结婚生孩子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好像到了年龄就该做。但现在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品质。你想啊,一个女性,辛辛苦苦读了大学,好不容易找到了喜欢的工作,事业正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怀孕生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能要中断职业生涯,意味着身材可能走样,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而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她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独立性。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更渴望自由,渴望享受生活。他们喜欢旅游,喜欢看电影,喜欢和朋友聚会,喜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生了孩子之后,这些生活都会被大大压缩。晚上要起夜照顾孩子,白天要忙碌于家庭琐事,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担心因为生孩子而失去自我,变成一个只围着孩子转的“全职太太”或者“全职奶爸”,这对于一些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再者,我们社会对生育的“回报”机制,感觉也并没有跟上。 以前,养孩子可能是为了将来有人养老送终,有个盼头。但现在,年轻人不指望养儿防老。他们自己未来的养老,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社保、商业保险、或者自己的投资理财。孩子带来的“精神慰藉”固然重要,但它能不能抵消掉前面说的经济压力、牺牲的自由、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笔账算下来,不生似乎更划算,或者至少风险更小。

而且,你看社会上关于育儿的讨论,很多时候都聚焦在“付出”上,很少有人强调父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什么“直接回报”。当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价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也是无可比拟的。但当这种快乐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时,人们的权衡就会变得更加理性。

还有一个点,也是我感觉比较微妙的,就是对“育儿焦虑”的普遍感受。 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各种育儿资讯铺天盖地。年轻父母们好像时刻都要学习最新的育儿知识,掌握最科学的育儿方法,不然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者受到什么伤害。这种“育儿焦虑”会让他们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高风险的任务,需要全方位的投入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对生育的心理门槛。

所以,当白岩松老师说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时候,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他说的那个“生育高峰”的年代,但我完全能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不生”的选择,而是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压力、个人价值追求、社会观念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一种深思熟虑的决定。他们不是不愿意付出,而是觉得付出和回报的杠杆失衡了,或者说,他们有更好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你说要去掉AI痕迹,我不知道我说得够不够生活化?这些都是我平时和身边人交流,或者自己观察到的,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就是比较实在的感受。希望这样讲,能让你觉得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在和你聊这个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吧

user avatar

朕到中年都没生,何况年轻壬呢?而我自己可能都要算第三代丁。现实中父执有丁克者,上将之家,藏书十万卷。曾问以今后之计,悔不悔当初决定?前辈教曰:思来想去,无比英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