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活在社会最底层?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且复杂,涉及到个体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为什么你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活在社会最底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一、 社会经济地位的复杂性与相对性:

“最底层”的定义模糊: “最底层”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你认为的“最底层”可能基于你的观察、你受到的教育以及你接触到的信息。而你妈妈的认知可能来自她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她所处的社会圈子。
多维度评价: 社会地位不仅仅是收入高低,还包括教育程度、职业、居住环境、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生活便利性、未来发展可能性等等。你妈妈可能在某些方面确实处于劣势,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依然拥有她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源或优势。例如,即使收入不高,她可能拥有良好的家庭关系,或者在社区中有一定的声望。
相对剥夺感: 人们往往会根据与自己相近的人(参考群体)进行比较。如果她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也面临类似的经济困境,那么她可能不会感到自己是“最”特别的,而是觉得这是普遍现象。

二、 个人认知与心理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意识到自己处于社会底层可能会带来羞耻感、无力感、沮丧感和焦虑感。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回避或否认这种认知。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选择性关注与记忆: 人们倾向于关注和记住那些能够支持其现有认知的信息。她可能更愿意回忆起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或者将当前的困难归因于暂时的外部因素(例如经济下行、运气不好),而不是将其视为自己社会地位的根本性问题。
适应与麻木: 长期处于某种生活状态,人们会逐渐适应。即使生活条件艰苦,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艰苦也可能变得“正常化”,她可能不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已经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麻木感会削弱对现状的敏感性。
目标与期望的调整: 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时,人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期望,使其更贴近现实。她可能已经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而是专注于眼前的生存和满足基本需求,因此“社会底层”的概念对她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或不相关。
对“成功”的定义不同: 她的成功标准可能和你不同。也许她认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儿女平安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她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这些目标。

三、 社会化过程与文化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果她成长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家庭,或者经历了社会动荡时期,她可能对“贫穷”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常态。她可能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她对现状的接受度更高。
社会期望与刻板印象: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期望是不同的。如果她所处的社会群体没有强调向上流动或摆脱贫困的社会价值,她可能也不会主动去追求这种改变。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 她所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可能比较有限,她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关于社会结构、不平等以及向上流动的信息,或者她接触到的信息被过滤了。例如,她可能不常使用互联网,或者阅读的媒体内容与社会经济议题无关。
社群内部的认同: 如果她主要与经济状况相似的人群交往,那么在这个社群内部,她可能并不感到自己是“底层”,而是属于这个群体的一部分。社群的认同感会掩盖个体在更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四、 角色扮演与家庭责任:

母亲的角色: 作为母亲,她的关注点可能更多地放在如何养育你,如何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上。她可能将自己的付出和牺牲视为一种责任,而不是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审视。
避免给子女增加负担: 她可能不愿意让你担心她的生活状况,或者不愿意让你觉得她是一个“失败者”。因此,她可能会表现出乐观或者对困难的淡化。

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情况:

尝试理解而非评判: 重要的是理解她之所以如此认知的背后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她“不聪明”或“不现实”。
温和的沟通: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让她意识到某些问题,可以尝试用一种温和、支持性的方式与她沟通,分享你观察到的信息,但避免给她压力。
提供支持而非施压: 如果你认为她在经济上或生活上确实需要帮助,可以以行动来支持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
尊重她的选择: 最终,每个人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生活。如果她对现状感到满意,或者不希望改变,尊重她的选择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你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活在社会最底层,很可能是因为“最底层”的定义本身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加上她可能采取了心理防御机制,适应了现状,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以及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涉及个体心理、社会结构和文化认知的复杂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题主你还太年轻。

别看我们码农动不动月入两三万起步,但是面对一个哪怕月入6000的体制内人士,我都绝对不敢说人家是社会底层。在心底我知道人家可能活得远比我滋润。

这么说吧,等你买房结婚生子小孩上学升学就业,跟这个社会打更多交道的时候,你会明白究竟谁才是社会底层。

稳定的力量体制的力量社会地位的力量有多大呢?当初我瞧不上的高校工作,现在我已经高攀不起了。当初可能觉得工资最惨兮兮的毕业留校同学,现在我们怕是已经要上赶着低头求别人办事了。

user avatar

你和你妈妈的矛盾不是对社会底层定义的矛盾,是对生活开创性和保险度选择的矛盾。


你看不上你妈妈,关键在于:你现在月收入8000左右,而父母都是四五千,却看不起你这份工作,还要给你找个3000左右的工作。

你父母看不上你,关键在于:他们不认为你这个8000的工作未来可以持续,而给你找的3000的工作未来保证性还是足够的。


一般来说,年轻人觉得老年人有点保守,是很正常的,年轻就意味着开拓性强。但是,如果认为老人的保守就是他们天然保守,那就错了,许多保守除了年纪增长导致的正常生理现象外,更多是自己人生中见过太多教训后得到的结论。

以你父母那一代来说,当年他们曾经也是充满开拓的精神和胆量。他们年轻时候恰逢改革浪潮迅猛时候,那时候可是到处都不缺下海的人。当时的体制内,比现在体面多了,毕竟大学生少,一说干部可不是今天这些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能比的。但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当年浩浩荡荡的下海大军——原因很简单,有眼界的人都发现,那时候随便倒腾点东西,就相当于几年工资了。用现在的话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是,没人告诉你,等风口过了,猪会怎样。的确,那批下海潮中,涌现出众多辉煌过甚至现在还在辉煌的企业家。但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一点不夸张。在他们之外,还有多处数个数量级的人,要么经营不善垮掉了,要么在多次产业升级浪潮中被后来者挤垮了,要么在后来新的风口中转向错误死亡了。二三十年过去,我们看历史,只会看到当年任正非、马云、雷军、周鸿祎等这些人怎么勇敢走出体制外获得今天的高位;但只有真正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才会意识到自己身边曾经有过许多一度下海后多么富裕的人,怎么走向了没落。而与之对应的是,当时留在体制内,只要躲过下岗潮的人,哪怕依然庸庸碌碌,靠着之后城市扩张中原居民红利,依然可以做到有家有稳定收入,安度晚年,胜过大部分当年的弄潮儿。


所以,父母希望你安稳,就是这种经历让他们对目前的高收入是否稳定不放心。而让这种不放心严重放大的原因则是你的学历不过硬。


学历这个东西,对于发展好而言也许不是绝对的充分条件,但至少是一个重要保障。现阶段在城市中发展,大专学历的劣势不用赘言。父母也许别的方面有跟不上时代的,但是对于现阶段学历的重要性不会不知道。假设你是个985毕业,父母就算希望你去体制内,也未必如此忧心忡忡;而现在的情况则是,父母只会对你未来收益持续度更加不放心。


至于这种情况该怎样,这个属于你家家事了。当然,我相信题主不会轻易接受父母安排的工作,还是希望用自己能力闯出一片天的。基于我不知道题主具体工作,所以不能说一定支持这种想法,但至少这种相信自己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所以,我觉得题主真要打拼,也是可以,但是最好和父母沟通讲究点方式——比如说,跟他们说清楚你这不是传销,让父母看到你的收入,甚至可以跟父母定一个相对都能接受的时间——比如说,过几年如果混不到什么水平,再设法安排什么工作等等。总而言之,继续按照自己思路奋斗可以,但是硬怼是不合适的


毕竟,万一,我是说万一题主在奋斗中,成绩达不到预期的话,这个后果其实并不是你个人承担的,那时候,你的父母不管怎样还必须得帮你,他们的积蓄、房产将是你最后的保障——而一味鼓励你别理他们自己闯的人,实际上是不需要对你负一毛钱责任的。

user avatar

意识到了又怎样呢,然后就奋发图强去实现美国梦给你积累万贯家财了?哦中国梦。

你有想要改变自己处境的远大志向是好事,但也要容许别人有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

user avatar

你妈要真的在社会最底层,你连知乎都上不了

-------

补充点基础知识

19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仍有1660万贫困人口

另附贫困户界定标准:

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

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

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

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