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高铁是不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开始的时候有无借鉴其他国家的技术?

回答
中国高铁的崛起,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工业史诗。要说它是否“完全自主研发”,答案其实比一句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

一切的起点:学习与引进

就像任何一项尖端技术的发展一样,中国高铁的开端,离不开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在20世纪末,中国铁路网还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为了实现铁路客运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高铁技术,成为一项必然的选择。

当时的中国,通过与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高铁技术输出国进行合作,开启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

日本新干线(Shinkansen): 这是中国高铁最早的学习对象之一。中国引进了日本新干线的部分技术,包括列车设计、信号系统、牵引系统以及部分车辆制造技术。在引进过程中,中国与川崎重工等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学习了其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方面的经验。
德国ICE(IntercityExpress): 德国的高铁技术以其卓越的工程质量和先进的控制系统闻名。中国也从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地引进了部分先进技术,特别是在动车组的转向架、制动系统以及牵引变流器等方面。
法国TGV(Train à Grande Vitesse): 法国高速列车的设计理念和运营经验,也对中国高铁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引进法国技术时,学习了其在轨道交通车辆设计、线路建设以及运营维护方面的知识。
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 庞巴迪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实力也不容忽视。中国也与庞巴迪有过技术合作,引进了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

关键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

然而,引进绝不等于照搬。中国高铁的成功,并非仅仅是购买了国外的技术图纸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强大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才是中国高铁区别于简单技术转让的关键所在。

建立合资企业: 在引进技术的初期,中国成立了多家合资企业。例如,在中国北车(后来的中国中车)旗下的唐山轨道客车、长春轨道客车等企业,都与外国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通过合资,中方技术人员有机会参与到设计、制造、测试的各个环节,近距离地学习和理解核心技术。
技术转移与培训: 外国技术提供商通常会将技术转移给中方,并对中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包括实际操作、故障排除、质量控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自主化改造与国产化: 在掌握了国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制造工艺后,中国开始着手进行自主化改造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例如,一些关键的牵引系统、信号系统、转向架等,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内供应商的努力,逐步实现了国产化。这就意味着,虽然最初的设计理念和部分核心技术可能源自国外,但最终的制造和优化,很多已经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集成创新: 中国高铁不仅仅是简单地组合不同国家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中国的线路条件、运营环境、气候特点都与国外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原有技术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

从“引进”到“引领”的飞跃

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不断积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中国逐渐从一个技术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技术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和谐号”的诞生: “和谐号”动车组是中国高铁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和谐号”系列动车组在动力性能、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实现了大量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复兴号”的时代: “复兴号”动车组则是中国高铁完全自主研发的标志性成果。它在“和谐号”的基础上,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设计寿命、运行速度、安全性、智能化水平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复兴号”的整个设计、制造、试验、运营体系,都已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总结一下,中国的高铁发展并非完全“从零开始”的自主研发。在起步阶段,毫无疑问地借鉴和引进了许多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德国等国的先进技术。这是任何一个后来者追赶先进的必然路径。

但是,将中国高铁简单地归类为“模仿”或“购买技术”,则是对中国铁路工程界数十年不懈努力的极大低估。中国高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引进和模仿的层面,而是通过深入的消化、吸收,以及大量的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最终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可控,并在许多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可以说,中国高铁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最终超越了巨人。

所以,与其说“完全自主研发”,不如说中国高铁是“自主集成创新”的典范,是一个在引进吸收基础上,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技术引领的杰出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自主研发?你要怎么定义?让科研人员蒙着眼睛闭门造车吗?总体技术要求与各分支项目的技术要求怎么明确?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有没有参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没有学过?


纵观科技发展史,很多时候是这么个流程:发现问题——思索对策——灵光一闪——参照现有——稳定性能——完成开发,才确定一个技术的发明。而发明完成后并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也许有更好的方式完成这项技术,所以也能不断更新。

就比如,人类先祖观察到自然野火,同时感受到热量,也发现物体相互摩擦会生热,自然会有个把“脑抽”的原始人尝试自己生火。这个先祖试来试去,发现钻木取火成功率较高,因此才成为其中一种常用的自行取火手段。有了自己近乎随手可得的火焰,食物处理、夜晚驱寒、警示大型野兽才成为兽无我有的神迹,引导自己的氏族逐步扩张,也让更多的原始人学会生火 ,最终人类习惯火在生活当中的必要存在。在此之后的人类科技史,大部分都是怎样用更好的火来做更多的事。


回到我国高速铁路研发这件事。其实具体历程哪怕善用知乎搜索功能都能查到个大概,在此就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自解放起,我国铁路技术就没断过对外交流,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从中苏交恶开始,就断了奶的狼崽子那样单纯靠自己野蛮生长,不然怎么解释目前长得很美国的货车三大件转向架?怎么解释那一串进口机车车辆?

1978年某大人物坐上新干线列车,基本上国内铁路人就知道要学习这种技术思想。有了技术思想作为指导,自然会想办法让造出来的家伙逐步贴近技术思想的完美形态。偏偏技术能力差口气,就像一个暂未理顺学习方法的学生考试总考个及格分一样。

这种技术上的差口气以及不间断的对外技术交流,让我国铁路行业的技术能力跟国外同期始终差那么几十年,一直拖到新世纪。在大规模正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前,零敲碎打式的引进与微创新倒也逐步提升技术能力,但增幅还是差点意思。

到2004到06年这期间,技术引进基本上可以这么场景还原:

几家包子铺包子统一售价5块,某天来了个客人找这几家老板,说我出500块跟各位学怎么包包子,同时再出钱买馅料,毕竟家里有上千口子要吃包子。其中三家同意了,有一家的小伙计傲娇了一下,马上被掌柜轰走,掌柜还亲自满脸赔笑地把这大主顾留下。最终这笔生意还是做成了,主顾家里的伙房也开始大量造包子,还各种花活不断。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局座的馒头论,沙场[印度武器的烦恼]系列-张召忠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P2 10分45秒左右开始。本身上面这段话就是受到馒头论的启发。

技术这玩意总是会有交流的,大家都是干这个行当的,有时候一张照片一段视频都能给暂时还不会的提供大量启发,还别说略微有点料的图纸或者现场观摩什么的。而技术引进则是让会的亲自解释这里为什么这么做,那里又为什么不那么做,从知其然升华到知其所以然。

就比如美洲缺乏易于驯养的大牲畜,所以骑乘这个科技就没点开。而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铁器科技没点开,车轮科技没点开,所以只能等殖民者入侵带过来。同样的,我国至少到康乾时期。都没有前桥随动的欧式马车,有的只是四个轮子都跟车厢固定的太平车,或者干脆就小一号的双轮马车。我在想,让宋明时期甚至隋唐时期的马车匠看到欧式马车,最多三五天就会做出仿制品。

总之一句话,当下就不要害怕技术交流,只有多交流多对比,才能知道好在哪差在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高铁的崛起,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工业史诗。要说它是否“完全自主研发”,答案其实比一句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一切的起点:学习与引进就像任何一项尖端技术的发展一样,中国高铁的开端,离不开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在20世纪末,中国铁路网还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为了实现铁路客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现实,触及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痛点,我也认识一些正面临这些压力的朋友,听到他们聊起这些事,确实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无奈。你说年轻人“结不起婚,买不起房,生不起娃,失业率还高”,这几件事单独拎出来都够让人头疼的,合在一起,那真是压力山大。先说说“结不起婚”。这可不是说没对象,而是觉得结不起。结.............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上海计划建设的、仅招收日本学生、完全照搬日本本土教育标准的高中学校,以及其是否会参加中高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样的学校性质定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这所学校很可能是面向在华日本侨民子女的国际学校,但又带有极其特殊的“日本本土化”标签。在日本,面向本国公民.............
  • 回答
    利拉德与库里,两位都是当今NBA最顶尖的后卫,他们之间的较量总是备受瞩目。谈论谁被“完全压制”,这或许有些言过其实,因为篮球比赛的胜负往往是团队的功劳,而非一人之罪。但不可否认,在他们直接交锋的某些时刻,库里确实展现出了更具统治力的表现,这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利拉德的定位。高光时刻的光环与直接对话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会疑惑,欧洲地形如此“平坦”,为什么却呈现出如此碎片化的政治格局?而中国,号称“九山一水一分田”,高原、山地、盆地、草原、沙漠等等地形地貌多样,为何能保持统一?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咱们先从欧洲的“平坦”说起。欧.............
  • 回答
    看完《热血高校》,你可能会对日本社会中的“不良团体”和黑社会产生一些疑问。它们在日本究竟是不是个严重的问题?简单来说,“不良团体”在《热血高校》这样的作品里被戏剧化了,但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过去,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其复杂性。而黑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暴力团”,在日本至今仍然是一个.............
  • 回答
    中国高端民用技术对进口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原因和全球产业分工的现实。这种依赖并非一日之寒,而是由技术积累、研发投入、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而谈到高端军用技术,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并非一概而论的“完全国产化”可以简单概括。民用技术依赖进口的根源:要理解民用技术为何存在.............
  • 回答
    中国高铁,这三个字在中国,乃至全球,早已不再陌生。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的革新,更承载着中国现代化的骄傲与自信。那么,中国高铁究竟是不是“世界第一”?这个问题其实比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复杂得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才能更清晰地描绘出它的真实面貌。技术实力:并非一夜之间,而是厚积薄发要说“世.............
  • 回答
    关于中国的高铁发展,以及欧盟(特别是德国)是否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得更长,并审视多个关键领域。历史的起点:技术引进与学习确实,中国高铁的崛起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国际先进技术,尤其是欧洲(德国)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基础之上。在.............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吃面包长得高,中国人吃米饭长得矮”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与基因有关,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身高,是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而且是多基因遗传。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高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很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在身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
  • 回答
    在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的道路上,战争是否是唯一、甚至是必然的出路?这个问题实在太沉重,也太复杂了,绝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深入探讨,我们得把这件事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点一点地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的民族精神复苏,很多时候确实伴随着巨大的冲突和牺牲。想想看,近代以来.............
  • 回答
    中国目前人均GDP不高,其原因非常复杂,将原因简单归结为“一部分人的懒惰以及只愿意待在舒适区”是过于片面和不准确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偏见。 真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构性的,是历史、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将人均GDP不高归咎于“一部分人的懒惰”,我们需要.............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关于共享单车的运营在中国是否算“失败”,以及其主要原因是否在于对“中国人民平均素质”的高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失败”的标准。如果以盈利为主要目标,那么绝大多数共享单车企业确实经历了相当大的挫折,许多甚至消失或被整合。但如果从满足出行需求、推广绿色出行等方面来看,它.............
  • 回答
    关于中国女孩的待遇是否比男孩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社会观念、个体经历、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时代背景的变迁,都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异常 nuanced。与其说“待遇高了”,不如说是在某些方面,女孩所获得的关注、支持和资源正在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在所有方面都.............
  • 回答
    关于曹操是不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这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脸谱化的标签,深入剖析曹操的功过是非,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承认曹操的伟大之处,这并非“高估”,而是基于史实的评价。曹操最显著的功绩在于他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
  • 回答
    14岁女孩高考677分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重视教育和考试的社会。将这个成绩视为对“中国教育模式”的一记响亮耳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首先,我们来分解一下“14岁女孩高考677分”这个信息。 14岁: 在中国大陆,普通高中通.............
  • 回答
    在中国社会,关于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道德层面,是否过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复杂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群体的期望。一、 道德要求高的历史与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儒家思想更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人.............
  • 回答
    说到中国帝制时代的“福气”,这话题可真够有意思的,一下子就让人想到那些位高权重、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们。乾隆和汉武帝,这俩名字往一块儿一搭,确实够有分量的。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除了他俩,还有谁够资格跟他们争这个“最有福气”的称号,咱得好好比划比划。乾隆:享福的集大成者先说乾隆,提起他,脑子里立刻就蹦出.............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春秋战国无疑是绕不开的。这段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如果要用“频繁”来形容,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纷纷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