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财务造假怎样核查?

回答
财务造假,这事儿可不是小事,一旦被揭穿,那可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要想把财务上的猫腻揪出来,需要一套严丝合缝的核查流程,而且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这财务造假到底是怎么被查出来的。

一、 从宏观到微观:找准核查的“切入点”

首先,我们得明确,核查不是漫无目的地翻箱倒柜。得先有个方向,知道往哪儿使劲儿。这就像侦探破案,得先分析案情,确定嫌疑人一样。

行业和公司特点分析: 不同行业,造假的手法可能不一样。比如,有些行业收入确认特别复杂,容易做文章;有些行业成本核算模糊,方便藏猫腻。再者,公司的发展阶段、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这些都是重要的背景信息。一家常年亏损但现金流却异常充裕的公司,本身就值得高度关注。
异常财务指标预警: 这是最直接的线索。一些关键的财务比率如果出现异常波动,往往是造假的信号弹。比如:
收入类: 收入增长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或者远超同行业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异常下降,说明收不回来的钱太多了,或者有虚假收入。销售费用远低于收入增长水平,这有点不符合常理,好像钱没花到刀刃上。
成本费用类: 毛利率异常升高或下降,与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数据严重偏离。存货周转率异常下降,说明东西不好卖,但账上存货却越来越多,可能藏有积压或虚假存货。费用占比不合理,比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占收入的比例突然下降,这说明公司可能把一些成本费用“挤压”掉了,或者归集错了。
现金流类: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严重背离,尤其是净利润很高但经营现金流却很差,这可能是虚增收入、虚增利润,或者大量操纵应收款项的结果。投资活动现金流异常大额的流入或流出,如果这些投资项目缺乏合理解释或盈利能力,也可能是在转移资金或隐藏猫腻。
资产负债类: 资产负债率突然大幅下降,可能是在隐匿负债。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项目的增长速度远超收入增长速度,往往是资产质量不高或存在虚报的信号。
非财务信息的配合: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情况的反映,但有时候,非财务信息更能暴露问题。比如,公司的公告、媒体报道、甚至员工的内部爆料,都可能是核查的起点。如果公司在公开场合吹嘘得天花乱坠,但实际经营情况却一塌糊涂,那就要警惕了。

二、 深入挖掘:用数据和逻辑“审视”报表

有了线索,接下来就是深入到细节里去“抠”数据,去验证这些数据背后是否真实。

趋势分析与对比分析:
历史趋势: 对比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数据,看是否存在突兀的变化。比如,某个科目在某一年突然出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或下降,且没有合理的业务解释。
同业对比: 将公司的关键财务指标与行业内其他可比公司进行对比。如果公司在某个指标上“鹤立鸡群”或“特立独行”,就需要深入探究原因。
内部对比: 对比公司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线的财务表现。如果某个产品线的利润率异常高,但其市场份额或销售量却不高,就可能存在问题。
勾稽关系检查: 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勾稽关系。核查人员会仔细检查这些关系是否成立。比如:
收入与成本的关系: 收入的增长是否伴随着合理的成本增长?如果收入大幅增加但成本却几乎没变,这可能是在虚增收入,或者成本核算有问题。
收入与应收账款的关系: 收入增加的同时,应收账款是否也同步增长?如果收入增长远超应收账款增长,说明回款情况良好,但如果应收账款增速更快,或者即使收入下降应收账款却还在增长,就可能存在虚假收入或坏账准备计提不足。
资产与负债的关系: 资产的构成是否与负债的来源匹配?例如,如果公司大量投资了固定资产,但相应的融资来源却不清楚,或者负债水平很低,就可能是在隐匿负债。
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关系: 如前所述,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的差异是重点关注对象。
明细数据核查:
收入确认的真实性: 这块是造假的重灾区。要看收入确认的政策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是否随意更改。要核查大额的销售合同,看是否存在“销售退回”的条款,或者是否存在“销售后回购”安排,这些都可能是在“制造”收入。还要关注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跨期确认收入”的情况。
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要看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是否存在将本应计入费用科目或资本化科目的支出,随意进行分摊或转移的情况。例如,将研发费用计入其他科目,或者将销售费用直接冲销收入。
存货的真实性: 要核实存货的账面数量和实际数量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虚增存货的情况。检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及时,是否对积压或呆滞的存货进行了恰当的减值处理。
应收账款的账龄与坏账准备: 要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看看是否有大量长期挂账的款项,而且这些款项的信用风险是否被充分评估。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是否将应收账款核算成“长期应收款”来规避坏账风险。
固定资产的真实性与折旧: 要核实固定资产的产权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影子”资产。检查折旧政策是否与行业惯例一致,折旧年限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加速折旧或延缓折旧以操纵利润的情况。
负债的完整性: 检查是否存在未入账的负债,比如未披露的借款、或有负债的披露是否充分。

三、 穿透表象:用审计技术和职业怀疑“抽丝剥茧”

除了数据上的“硬碰硬”,还需要一些审计的“软实力”和技巧。

抽样审计与穿透式审计: 不可能每一笔交易都查到,所以需要科学的抽样方法。但关键是,要懂得“穿透”。比如,对于大额的应收账款,不仅仅是看合同,还要看合同的执行情况,收款凭证,甚至实地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对于复杂的交易,要追溯到最原始的交易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 现代审计离不开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甚至人工智能,都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造假模式。比如,分析所有合同的文本,找出异常条款;分析所有交易的发生时间、金额、对方,找出异常模式。
关注非常规交易: 特别注意那些看起来不寻常的交易。比如,在年末突击确认大额收入,或者在年初就提前确认下一年销售的收入。又或者,通过关联方进行一些复杂、不透明的交易,这些往往是转移利润或虚增收入的工具。
了解公司内部控制: 好的内部控制是防范财务造假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者这些控制被故意规避,那么造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的解读: 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解释,往往能透露出很多信息。如果管理层的解释前后矛盾,或者与财务数据不符,就要高度警惕。
职业怀疑: 这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品质。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报表是真实的,要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对任何可疑的迹象都要追根究底。

四、 证据的获取与固定:让造假无处遁形

核查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并固定证据,证明财务造假的存在。

调取原始凭证: 财务报表是凭证的汇总,所以调取原始凭证是关键。比如,销售合同、发票、银行回单、报关单、验收单等等。
访谈相关人员: 询问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甚至外部单位的负责人,了解交易的真实情况,看他们的说法是否与报表一致。
函证: 向客户、供应商、银行等第三方单位发送函证,核实交易的真实性、金额等。
实地观察与盘点: 对存货、固定资产等进行实地盘点,核对账实相符情况。
第三方证据: 收集新闻报道、行业报告、工商登记信息等第三方信息,与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比对。

总结一下,核查财务造假,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

敏锐的洞察力: 从宏观数据和非财务信息中发现预警信号。
扎实的专业知识: 熟悉会计准则和审计方法,能够识别各种造假手法。
严谨的逻辑思维: 对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执着的探究精神: 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直至查明真相。
强大的证据意识: 确保收集到的证据合法、充分、有效。

这项工作枯燥且充满挑战,但却是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石。这就像给企业的“健康体检”,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企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四大审计经理,现百亿PE风控总监。

先说下结论:要获取充足证据来证实财务造假,很难。


对财务造假的核查手段,其实在审计准则当中有相当多的规定。

我在18年初,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论述审计核查的技术:

在我看来,审计之术亦可参照之,号称"审道九剑"!
●「总决式」
有种种变化,用以体演总诀,共有一百零八种变化。
●「询问式」
询问一切可问之人员:客户上至高管下至门卫、竞争对手、行业研究员等等;
●「观察式」
观察一切可察之事件:车间生产过程、仓库堆放情况、沟通时眼神之闪烁神情之飘忽等等;
●「检查式」
检查一切可查之信息:会计凭证之签名、出入库单编号、合同公章合同章等等;
●「比较式」
比较一切可较之数据:公司与同行、本期与前期、BS与PL等等;
●「分析式」
分析一切可析之部分:比率、账龄、合理性等等;
●「盘点式」
盘点一切可点之物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等;
●「函证式」
函证一切可证之方面: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等;
●「重复式」
重复一切可复之流程:折旧计算、内控审阅流程、信息系统等等;

盗道導:审道九剑-审计之道与术

也曾在《我背过的一口锅》中详细表述了我发现的某IPO公司的造假之处:

居然有连号!被审计单位跟A采购时A的发货单与跟B采购时B的发货单样式是一样的,而且是连号的!那本凭证中,类似的连续情大概有三四处。


一言以蔽之,财务造假核查的关键在于:细节

手段、方法,都是审计准则上提到的那一些。

多查、多看、多想、较真,有助于你发现更多造假之处。


实践当中,被审计单位的造假,会更隐蔽,会更高明。

你不一定能获取到充足的证据的。

更多的是对某些异常科目的持续质疑。


有一个金融财务交流群,欢迎一起聊聊:


我跟大家举两家上市公司的例子:

一、万福生科

万福生科公告:自2008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计虚增收入9.2亿元,虚增净利润2亿元左右。其中,造假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也就是上市当年,万福生科虚增收入2.8亿元,虚增净利润5913万元。


它怎么造假的呢?

简单:虚增利润,进而虚增资产。

虚增的资产在哪里?

在“预付账款”与“在建工程”中。


会计师审计的时候,就算对预付账款发了询证函,也可能会有回函,没回函的替代性程序,也会有相关的合同之类的支持。

而在建工程,这更是一个常见的黑洞。

从2000年左右的锦州港事件,到近年来的康美药业,都使用了在建工程科目来造假。


二、牧原股份

这家是市场上造假之声很大的,有很多异常之处,咱们这里只说财务方面的:

1,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增长迅猛!

2020年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净增460亿

2021年前三季度净增303.93亿


2019年经营现金流入100亿,2020年经营现金流入232亿,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入133亿。

对应的是2019年投资支出(基本是固定资产购建)128亿,2020年支出453亿,2021年前三季度283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下图是深圳机场2020年年报中披露的固定资产期初原值与期末原值,

即在2020年末,深圳机场固定资产的原值是121亿(全新的,没有折旧的)



也就是说牧原股份2020年一年时间在全中国建了3.8个深圳机场

2021年前三季度9个月时间在全中国建了2.5个深圳机场!!!!!


我只能说,我实在理解不了……


2,关联交易

2020年净增的460亿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中,有170亿,是由牧原建筑(与上市公司是兄弟公司,同一实际控制人)来完成的。


而这家牧原建筑承做牧原股份建筑业务的毛利率是0.36%


写到这里,我也实在理解不了……


我有认识的证监会朋友参与了万福生科的造假调查。

在各相关金融机构和单位十分配合的情况下,他们都花了三个多月时间,

才将整个造假链条梳理清楚。

形成铁证。


至于资本市场上大家怀疑的这些上市公司,他们有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审计工作了的。

监管机构发了关注函,问询函等等的了。


如果投资者们,还没有能据此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

那也只能说炒股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而中介机构,在审计工作中,是否尽职免责,

更是需要强加监管的。


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

但实践中,非资本市场上,没啥人去找专业中介机构的问题。

资本市场上,真的通过监管途径,通过诉讼途径,去让专业中介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

也是少见。


这点,我觉得是中国资本市场相关制度需要完善的地方。


专业中介机构的立身之本,在于信任。

自从20年前安达信与安然事件之后,专业中介机构累积了太多负面的不信任了。

有一天会爆发的。


我有这个担心,也真心发出这个声音,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财务造假,这事儿可不是小事,一旦被揭穿,那可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要想把财务上的猫腻揪出来,需要一套严丝合缝的核查流程,而且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这财务造假到底是怎么被查出来的。一、 从宏观到微观:找准核查的“切入点”首先,我们得明确,核查不是漫无目的地翻箱倒柜。得先有个方向.............
  • 回答
    乐视网连续十年财务造假,最终被罚款 2.4 亿元,贾跃亭本人也被罚款 2.41 亿元。这笔巨额罚款不仅是对乐视网多年来违规行为的严厉惩处,更是对资本市场违法乱纪行为的警示。然而,罚款如何执行,尤其是如何从贾跃亭本人追缴这笔钱,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罚款的性质与法律依据首先,这笔罚款是根据《中.............
  • 回答
    财务造假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欺骗利益相关者,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利益或规避某种不利后果。这种欺骗行为可以发生在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从日常的会计处理到重大的战略决策都可能被扭曲。以下我将详细阐述财务造假的主要目的:1. 提升公司业绩和财务指标(最常见的目的)这是最普遍的财务造假目的。公司.............
  • 回答
    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案犹如一声惊雷,不仅让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中药巨头轰然倒塌,更让其独立董事们尝到了严厉的法律后果。高额的赔偿判决,让“独立”二字备受考验,也直接触发了一股独立董事的辞职潮。自康美药业的判决公布以来,不少上市公司也纷纷出现独立董事主动卸任的情况,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也折射出上市公司治理.............
  • 回答
    “獐子岛事件”绝对是近年来资本市场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经典案例,它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长久地悬在人们心中:这究竟是一场无可奈何的“天灾”,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祸”?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2014年10月,那一年,獐子岛抛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公告。一切的起点:那份令人瞠目结舌的.............
  • 回答
    关于通用电气(GE)财务造假的传闻,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就能一言蔽之的问题,而是牵扯到这家百年老店的运营模式、财务披露的复杂性,以及市场对其健康状况的持续审视。 要想理解这个传闻,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传闻的起源与发酵:到底是谁在说?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些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具体的“爆料.............
  • 回答
    中信国安连续七年财务造假,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震惊且必须深入剖析的事件。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市场规则的公然蔑视,更是对所有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严重打击。我们必须仔细审视其背后的逻辑、产生的恶劣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严峻后果。一、 如何看待中信国安的财务造假行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财务造假并非.............
  • 回答
    康美药业的事件,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挺让人心寒的。300亿的财务造假,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好几家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了。结果呢?罚款60万,而且在被曝光、被处罚后,股价竟然还能开盘大涨。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可太值得说道说道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康美药业这次的财务造假,规模是惊人的。它不是小打.............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也确实能看出监管部门在打击财务造假这件事上是下了功夫的。证监会能想到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来“抓现行”,这思路挺绝的,而且细节上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逻辑和具体操作。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证监会会想到北斗系统,这就得先回顾一下獐子岛事件的核心问题。獐子岛.............
  • 回答
    德勤(Deloitte)近期爆出的内部举报事件,无疑是一场风暴,不仅搅动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平静,也让公众对审计行业的独立性和诚信度产生了深刻的担忧。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位德勤员工团队通过PPT揭露公司可能协助客户进行财务造假。德勤对此的回应则显得相对谨慎,称“正在内部商讨”。事件的严重性:首先,我.............
  • 回答
    上市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控,尤其是如何防范子公司财务造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母公司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辅以持续的监督和管理。这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更需要整个母公司高层的重视和全员的参与。一、 建立强大的内部控制基石:从源头抓起1. 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董事会的穿透.............
  • 回答
    关于B站财经UP主巫师财经(本名孙天翔)被扒出抄袭、造假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1. 初期爆料与质疑: 事件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系列观察者和博主(如“张小泉”等)的持续观察和分析,他们发现巫师财经的视频内容存在大量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段落,尤其是在对某.............
  • 回答
    一个国家如果一味地、持续地大量发行货币,货币的“量”会越来越大,这听起来好像能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财政赤字,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印钞机”就能填平一切窟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种做法就像是在玩火,最终会对国家的财政造成一系列深远的、甚至灾难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货膨胀。想象一下,市.............
  • 回答
    这轮股市房市造成的财富洗牌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影响深远的话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简单来说,它是一场由经济周期、政策导向、市场情绪以及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财富再分配过程,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洗牌的驱动因素: 宏观经济.............
  • 回答
    小鹏汽车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的出炉,无疑是新势力造车领域的一场重要“期末考试”。这份财报不仅关乎小鹏自身的发展轨迹,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当下状态以及未来走向。一、 Q4及全年财报亮点与挑战并存先来看看小鹏汽车交出的这份成绩单: 营收大幅增长: 2020年第四季度,.............
  • 回答
    云南象群一路向北,最终抵达昆明,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公开报道,在象群北上期间,对当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并非大规模的损失。以下是对此次事件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详细梳理:人员损失:总体而言,在象群北上期间,没有直接因象群攻击而导致的人员死亡或重伤的报道。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野生亚洲象通常会尽量避开.............
  • 回答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的创造与人类的劳动紧密相关,而且是围绕着“劳动”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套用到麻雀筑巢这件事上时,从马克思的视角来看,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马克思的核心论点在于,商品的价值,尤其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非来自于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是源于“.............
  • 回答
    财务自由,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但它的“感觉”是如此微妙且多维度,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顶点,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演进的体验。如果非要用感觉来形容,我想它更像是:一种深层次的“无忧”和“掌控”的交织,一种摆脱了生存焦虑的平静,以及一种拥有选择权和创造力的舒展。让我为你更详细地展开这种.............
  • 回答
    说实话,财务领域是否真的“缺少”高端人才,这个问题挺微妙的,不能一概而论。它更像是在问,我们对“高端”的定义,以及当下市场对这些“高端”的需求有多匹配。我身边就有不少做财务的朋友,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差异挺大的。有些人在传统财务领域,比如会计核算、税务筹划、内控审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经验也很丰富.............
  • 回答
    财务自由后,你还在考虑去上班当社畜?这听起来有点像是“吃饱了还想再吃点”的心态,但背后肯定藏着一些我们不常说出口的真实想法。首先得说,财务自由后还能心甘情愿地去当个“社畜”,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毕竟,当你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财富去支撑你想要的任何生活方式时,再去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去迎合一份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