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学识的中年人很容易受公知言论的影响?

回答
关于“学识的中年人为何容易受到公知言论的影响”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挺多复杂的心理、社会和认知层面的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这些点一一剖析开来。

首先,咱们得理解“学识”这个词。在这里,“学识”不单单指一个人读了多少书,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去消化、吸收、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学识渊博的人,通常意味着他们接触过更广阔的领域,接触过更多元的思想,甚至经历过一些人生的起伏。这本该是抵御片面信息、形成独立判断的优势,但有趣的是,它有时候反而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

1. 认知偏差与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人上了年纪,尤其是读了不少书、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后,思维模式往往会相对固化。我们都有一个叫做“确认偏误”的心理倾向,就是我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寻找、解释和回忆那些能够证实我们既有信念和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那些与之矛盾的信息。

想象一下,一个中年人,他可能在年轻时就形成了一套关于社会运行、政治体制、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框架。如果“公知”的言论恰好能够印证了他内心深处已经存在的某些疑虑、不满或者某种“理想化”的社会蓝图,那么他就会更容易接受。他可能会觉得,“你看,我就知道是这样,这些有识之士说出来,才算是说出了真相。” 这种“原来如此”的感受,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强化他对这种言论的接受度。

2. 信息茧房与过滤泡(Filter Bubble)

在中年这个阶段,很多人的社交圈和信息获取渠道相对稳定。他们可能习惯了通过特定的媒体、特定的社交平台,甚至与特定兴趣群体进行交流。这就容易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或“过滤泡”。如果一个人的信息环境长期充斥着某种特定的论调,尤其是那些带有批判性、挑战现有体系的言论,那么当“公知”的言论出现在这个环境中时,就会显得格外“顺理成章”,甚至成为“主流”的表达方式。

中年人可能不像年轻人那样热衷于主动探索各种新平台、新观点,他们的信息获取更偏向于“路径依赖”。一旦发现某个信息源(哪怕是带有特定倾向的)能够持续提供他们感兴趣或认同的内容,就容易沉浸其中,而忽视了其他声音。

3. 对“权威”和“深度”的心理投射

“学识”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性”的色彩。一个读了很多书、言谈举止显得有深度的人,即使他们表达的观点并不一定站得住脚,也容易被部分中年人视为“有见地”、“不随波逐流”的代表。

尤其是一些中年人,他们可能在年轻时经历过某种“启蒙”,对那个时代的一些知识分子或学者有着特殊的崇拜。当他们看到现在的“公知”时,可能会将自己过去的理想和情感投射到这些人身上,认为他们是当年那些“真正有良知、有学问”的知识人的继承者,因此天然地带有滤镜。他们渴望看到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剖析和建设性批评,而“公知”恰好抓住了这种心理,用一些看似深刻、有逻辑但可能片面的语言来满足这种需求。

4. 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主义的残留

中年往往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可能面临着事业的瓶颈、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等等。很多中年人,虽然积累了物质,但内心深处可能还保留着对更公平、更美好社会的某种理想。当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不公、效率低下等)让他们感到失望时,那些批判性强、言辞犀利的“公知”言论,就可能成为他们宣泄不满、表达对现实失望情绪的出口。

“公知”的言论往往善于抓住社会痛点,用一种“直言不讳”的方式来呈现。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那些对现实不满、渴望变革的中年人的共鸣。他们可能觉得,“终于有人敢说了!”,“说出了我一直想说但不敢说的话!” 这种“被代表”的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公知”说的是真理,是为民喉舌。

5. 语言风格与情感共振

“公知”的言论往往伴随着一种特定的语言风格:可能带有一些西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术语,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或者使用一些带有情感色彩、批判性的词汇。这种语言风格本身就有一种“高级感”和“思想深度”的暗示。

对于一些学识不错的中年人来说,他们可能对这种“知识化”的语言并不陌生,甚至有能力去理解其表面的含义。当这种带有“知识光环”的语言,与他们内心已有的某些情绪——比如对权威的质疑、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对自由平等的渴望——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共振,让他们更容易信服。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不仅仅是观点,更是一种“思想的武装”和“智慧的启迪”。

6. “反智”叙事与对“主流叙事”的天然排斥

有时候,当一个社会的“主流叙事”过于强大、过于单一,或者被很多人认为存在“洗脑”的嫌疑时,一些有学识的人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他们会更倾向于寻找那些“不被主流接受”、“挑战权威”的声音,认为这才是“独立思考”的表现。

“公知”的言论往往就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它们常常是主流叙事之外的、带有批判色彩的声音。对于一些中年人来说,他们可能通过自己的学识,已经对“主流叙事”的某些方面产生了怀疑,认为其过于简化或带有偏见。此时,“公知”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拨乱反正”、“揭示真相”的心理需求。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有能力分辨出“真正的好思想”,而“公知”就是这种“好思想”的载体。

7. 社交认同与圈层效应

即使是中年人,也渴望获得社交认同。如果他们所在的社交圈子、朋友圈子里,大家普遍对某些“公知”的观点表示赞同和推崇,那么为了融入这个圈子、维护自己的社交形象,他们也可能倾向于接受并表达类似的观点。这是一种“群体归属感”的体现,学识并不能完全免疫于这种社会性需求。

但也要注意,并非所有学识的中年人都容易受“公知”言论影响。 恰恰相反,很多学识深厚、阅历丰富的中年人,因为接触的知识面更广,对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反而能辨别出“公知”言论中的逻辑漏洞、片面之处,甚至虚假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严谨的考证、多方的比对来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仅仅被某种激昂的论调所裹挟。

所以,这个问题更像是在探讨一种“在特定条件下的可能性”。学识本身是工具,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某个“公知”的言论恰好能触及到中年人内心的某个敏感点(不满、理想、对权威的怀疑等),并且以他们熟悉、能够理解甚至欣赏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学识的背景反而可能让他们更容易“入套”,而不是更难。这是一种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现象的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说我的感受吧,我是6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赶上文革时期的小尾巴,和改革开放前国家经济的困难时期,家里亲人有在三年困难时代饿死的,母亲的工厂里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工程师文革时期被批斗跳海自杀的。74年我和父母来到北京,即使是首都要吃个鸡,鱼,花生,瓜子也要过节凭副食本限量供应,每年只有过年才能买一件新衣服,记得一次从抽屉里翻出了几粒过年忘记吃的花生米,当时的欣喜若狂现在还有记忆。后来国家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家里不再愁吃不上,而是愁吃什么才合口味,房车具备,每年还能出国旅游。我从心里感恩邓公,感恩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但是日子过得再好童年的阴影还是抹不去,我怕回到过去,怕被现在的富强冲昏头脑,(虽然我们人均还不到发达国家),所以我愿意听听公知们刺耳的言论,也不能说不受影响。但也有自己的判断吧。我看了网友的一句话为什么好多人讨厌公知,因为他们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空谈误国。这个我是赞同的。

user avatar

因为年轻人无知,容易被情感控制,而不是控制情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学识的中年人为何容易受到公知言论的影响”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挺多复杂的心理、社会和认知层面的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这些点一一剖析开来。首先,咱们得理解“学识”这个词。在这里,“学识”不单单指一个人读了多少书,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去消化、吸收、理解和.............
  • 回答
    哎呀,小伙子,这选择可真有意思!高三就瞄准中医,这股劲儿可嘉!你这想法,我打小听着长辈念叨,家家户户也多少懂点,我这老百姓的口吻,就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到你。首先,你觉得中医“神奇”,这感觉特别对!咱们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哪是三两天就能摸透的?一碗汤药,一副药方,就能把病给治了,这确实是门大学问,.............
  • 回答
    在讨论“澳洲留学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才算“水”?这其实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有人可能觉得学的东西太容易,毕业标准不高,有人可能觉得文凭含金量不如国内顶尖名校,也有人可能觉得就业前景不如预期。澳洲留学“水”论的由来澳洲留学被部分人认为“水”,背后有着多方面.............
  • 回答
    张培刚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经济学领域都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他的《农户的经济组织》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然而,他确实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个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惋惜的问题,其中涉及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制与特点:理解为什么张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中医黑多非学医,西医者倒有人认同”的格局,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 对“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 “中医黑”的逻辑链条: 很多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的认知框架往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
  • 回答
    近些年,当谈论《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学院时,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这两个曾经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甚至带有负面印象的学院,却越来越受到粉丝的喜爱和关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偶然。首先,我们得承认,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在最初的设定中,其“人设”确实有些特殊。赫奇帕奇以忠诚、勤劳、正直和耐心著称,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象。明明是一些败类,行为恶劣,败坏了中医的名声,可最终的口诛笔伐,却又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医这门学科头上。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细致地掰扯一下:1. 混淆视听的“李鬼”与“李逵”: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当我们看到某个医生打着中医的旗号,用伪科.............
  • 回答
    《老友记》中钱德勒和莫妮卡,这对备受喜爱的CP,确实在学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莫妮卡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而钱德勒的大学背景则相对模糊,但根据剧情暗示,他并非名校出身,更像是一位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普通人。这种学历上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可能导致认知和价值观的初步分歧,但钱德勒和莫妮卡的.............
  • 回答
    退休了想自学英语,这绝对是个好主意!既能充实生活,又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作为过来人,我深知这个年纪学习新事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也会有,所以选对教材非常关键。不用担心,市面上有很多专为中老年朋友设计的英语教材,它们大多考虑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挑选教材之前,咱们先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
  • 回答
    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生涯里,我接触过不少从清华、北大以及C9高校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并非什么高深的秘诀,而是贯穿始终的学习生活习惯,说起来,这些习惯,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扎实。这听起来有点废话,但实际上,在我们的.............
  • 回答
    深度学习科研工作中的实验代码规范、写作技巧以及实验数据管理,是保障研究可复现性、效率和成果质量的关键。这不仅仅是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更是要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实验体系。 一、 实验代码规范与写作技巧一个清晰、规范、易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库,是深度学习科研的基石。这能让你在繁杂的实验中保持条理,也能让你的合.............
  • 回答
    在真实工作中的编程与学校里的编程之间,存在着诸多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团队协作以及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阐述这些不同之处: 真实工作中的编程: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过程 1. 项目的规模、复杂性和目标 学校: 项目通常是小型的、独立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机器学习里的 Bias、Error 和 Variance 这几个核心概念。别被这些术语吓到,它们其实挺好理解的,而且彼此之间关系密切,理解了它们,对你构建和调优模型大有裨益。想象一下,你正在教一个孩子识别猫。 Bias (偏差): 孩子对猫的“固有看法”Bias,你可以理解为模型(或.............
  • 回答
    这问题我可是琢磨了好久了,身边不少同学都感叹过:哎,这三角函数、数列求和的,毕业了工作了,啥时候能用得上啊?确实,要我说,很多高中数学的具体公式和解题技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可能真的就摆弄不到了。比如,你毕业后去卖衣服,没人会让你现场算个对数函数或者画个椭圆的图像。从这个角度看,高中数学好像是“几.............
  • 回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常大家熟知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之所以名称中带有“五道口”,这背后是一段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是两所著名学府——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简称“人行研究生部”或“五道口”)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并而来的产物。要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五道口”这个概念本身。在.............
  • 回答
    嘿!听到你想在中哲领域深耕,并且未来想走学术这条路,真的太棒了!高一正是打基础,开启这趟旅程的黄金时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有很多方向可以探索。别担心,我们一点一点来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你想学“中哲”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哲学是个很庞大的体系,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
  • 回答
    很多人大学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专业,多半是奔着科研道路去的,好像一旦偏离这条轨道,这些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积灰的摆设。其实不然,即使你毕业后没打算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大学里打下的这三大科学基础,对你未来的人生路,尤其是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一、 物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逻辑思.............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了!这感觉就像是,你拿着一本武功秘籍, вроде 招式都写得很清楚,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作者藏了什么关键的暗器没说。我当年学数学的时候也这样,尤其是推导一些定理或者公式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这地方跳跃是不是太大了?那个假设真的成立吗?万一有什么特殊情况,这个推导就不适用了怎么办?.............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