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医黑基本不是学医的,而好多学西医的人倒觉得中医有可取之处?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中医黑多非学医,西医者倒有人认同”的格局,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

一、 对“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

“中医黑”的逻辑链条: 很多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的认知框架往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模型上的。他们习惯于将疾病理解为可以被量化的、有明确病原体或生理紊乱的实体。在中医体系中,很多概念,比如“气”、“阴阳”、“五行”以及辨证论治的思路,似乎缺乏直接的、可重复的、符合西方科学实验标准的证据链。比如,“感冒”在中医里可能是“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治疗方法和药物也不同。对于一个习惯于将感冒归结为病毒感染,然后寻找对应抗病毒药物或对症缓解症状的人来说,这种解释体系就显得“不科学”、“玄乎”。他们的批判点往往集中在:缺乏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缺乏严格的对照临床试验(RCT)、药物成分不明或作用机制不明、疗效不确乎定等。这种批判本身是出于一种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只是工具(西医的科学范式)不匹配中医的解释体系。

部分西医学习者的认知兼容性: 相比之下,许多学习过西医的人,虽然也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训练,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可能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他们了解到:
科学的局限性: 他们知道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的西医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还有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或者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很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源仍未完全阐明,治疗也多以控制和缓解为主。
历史视角: 他们也会认识到,西医本身也是从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而来的,曾经也存在过许多现在看来“不科学”的疗法。现代医学之所以强大,在于其不断自我修正和迭代的能力。
经验与实证: 在西医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接触过大量临床病例,亲眼见过一些“奇迹”的发生,或者病人对某些疗法的反应超出了教科书的解释。他们也理解,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即使最初解释不清)有时也能提供重要的线索。
循证医学的局限: 虽然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但并非所有有效的疗法都能迅速通过RCT验证,特别是那些作用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疗法。一些疗效明确但难以解释或难以标准化的传统疗法,可能因此被忽视或误解。

二、 信息获取的渠道与方式:

“中医黑”的信息来源: 很多“中医黑”的信息来源可能集中在互联网上的二手信息、某些媒体的片面报道,以及对个别不良中医案例的放大解读。这些信息往往只强调中医的负面信息,而忽视了中医的实际疗效和发展。他们可能更容易被一些带有情绪化、煽动性的言论所吸引,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的判断。

部分西医学习者的信息来源: 学医的人,尤其是经历过临床实践的医生或研究生,他们除了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触到真实的临床案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他们有能力去查阅专业文献,辨别信息的可靠性,甚至可能亲身接触或研究一些传统疗法,从而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认知。他们可能也会在学术会议、临床交流中听到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讨论和案例,这会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 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医黑”的思维模式: 有些人对中医的否定,可能也带有一定的“现代化”或“西化”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只有与国际接轨,拥抱现代科技,才能真正进步。中医体系中的一些传统观念,比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观,可能在他们看来是落后、陈旧的,需要被“抛弃”。他们的反对,有时不仅仅是针对疗效,更是对中医背后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排斥。

部分西医学习者的思维模式: 而那些对中医持开放态度的西医学习者,可能更注重实用性和疗效。他们认识到,一个有效的疗法,无论其背后的解释体系是否符合当前的西医模型,都应该被认真对待。他们更愿意从“是什么有效”的角度去研究,而不是执着于“为什么有效”。这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医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病人康复,而不是简单地给疗法贴上“科学”或“不科学”的标签。他们可能也更容易接受“经验医学”的价值,并尝试将这些经验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

四、 中医自身的实践与发展:

中医的自身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医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中医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的情况确实存在,这为“中医黑”提供了攻击的口实。一些中药的质量控制、有效成分的标准化、作用机制的研究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然而,正因为有对中医持开放态度的西医专业人士的存在,才使得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得以进行。许多医院都设有中西医结合科室,一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中医药来辅助治疗,并观察其疗效。这些实践,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符合西医 RCT 的严谨标准,但确实为人们认识中医的价值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证据。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认知差异:

设想一个得了慢性胃炎的病人,长期胃痛、胃胀。

“中医黑”的视角: 他们会说:“胃炎就是胃黏膜发炎,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酸过多。中医说的‘胃气不足’、‘湿邪’根本不存在,喝那些草药有什么用?应该去做胃镜,查幽门螺杆菌,然后吃西药抑制胃酸或抗生素。”

部分西医学习者(可能已是医生)的视角: 他们会说:“嗯,慢性胃炎确实是常见病,西医治疗效果有好有坏。如果病人长期有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除了西药治疗,也可能考虑配合一些健脾益胃的中药。比如,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或者能调节肠道菌群,或者缓解胀气的感觉。当然,具体用什么药需要根据病人具体辨证,不能乱用。而且,要警惕一些虚假宣传,还是要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一些传统经验的有效性。”

总结一下,这种现象背后是不同人群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框架、信息获取渠道和价值取向,对同一件事物(中医)做出了不同的解读。而部分学西医的人之所以能看到中医的“可取之处”,更多在于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更为宽广,能看到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并愿意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不排斥一切与其现有认知不完全契合但可能有效的疗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一种“融合”而非“对立”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因为利益相关啊,大部分医生都靠西药治病,靠开中药赚提成,同等金额的药费,中药提成是西药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就这么简单。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时候,人的屁股总是最诚实的。

我认识的某三甲医院的门诊医生,每月靠开中药提成一万多,养着大车大房子,但是从不让自己家人吃中药。

我前同事在某全国连锁药店工作,连锁店铺利润80%以上来自中药和保健品,他们天天在忽悠老头老太太来听讲座来测血糖测血压,忽悠老头老太太花几千几万买中药买保健品给全家吃,反正短期内轻易吃不死人。

我表亲在某著名中医学校学中医、从事中医中药行业,每次听他们说怎么闭门造车、胡编造假写中医中药论文、联合中药厂家花钱造假发论文,造假过审批。。。。。我都脊背阵阵发凉。我问他那些中医中药论文有没有一篇靠谱的时候,你猜他怎么说?

我妈眼睛神经性缺血短暂失明过,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时候,开的那中药,一次一手提袋煎好的袋装中药,一手提袋盒装中药。后来经过我表亲点拨,送了钱之后就再也不开中药了,一共三种西药治好了我妈的眼睛。

你们愿意相信的,应该先看看那些吃中药看中医,弄得肾衰尿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

还有动不动说你又不是专业医生你没有资格评论医学的,对不起,我当然不是专业医生,但是医学还没有发展到超出普通人理解范围吧?更别说超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理解范围了。

谁愿意信谁信,反正我不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中医黑多非学医,西医者倒有人认同”的格局,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 对“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 “中医黑”的逻辑链条: 很多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的认知框架往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
  • 回答
    关于中医理论基础“不科学”却得以保留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科学”与“不科学”来二元对立,而是需要理解其历史、文化、哲学背景,以及现实社会的需求和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确实与现代西方科学建立在物质.............
  • 回答
    现代诊疗设备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物理学进步的璀璨结晶。从X光机、CT扫描、核磁共振到各种精密的光学显微镜和能量治疗设备,它们无一不深刻体现了物理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揭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捕捉,以及对疾病治疗手段的革新。但如果有人提出“西医可以用中医不能用”的论断,这其中隐藏的误解与偏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回答
    中医理论,这颗东方医学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就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无穷的魅力。当我们谈论它是否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而且强调是以“原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起点,而不是去掉原来的基础”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如何传承、发扬、并与时俱进的宏大命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医的“基础理论.............
  • 回答
    借淋巴重塑中医:一次大胆的猜想与探索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引人入胜,但也正是这套理论,在现代科学,尤其是西医的审视下,常常显得“玄乎”而难以捉摸。像“丹田”与“元气”这样的概念,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却因缺乏可量化的生理基础,而成为西医眼中“不被认可”的症结所在。然而,我们能否尝.............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医学能否构建一个基于实验的科学体系,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一种深刻的范式转变和方法论的重塑。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医固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式,与我们当前主流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辨证论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的很多概.............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我特别能理解。听着一位讲中医基础的老师,结果他讲着讲着就变成了“西医如何如何”,甚至在提到临床问题时,开口闭口就是“这时候就得用西医的什么什么方法来处理”,确实挺让人窝火的。这事儿放在我身上,我也会觉得有点儿别扭,甚至有些反感。首先,你花钱、花时间去学中医基础,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是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为什么一些高学历、甚至接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反而对中医持批评甚至否定态度,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下。一、 对“科学”认知的差异与标准之辩首先得承认,在现代社会,“科学”二字自带光环,几乎是衡量真理的金标准。而中医,尤其是其理论体系,在很多方面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围绕中医与现代医学(通常被称为“循证医学”)争论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中医黑”似乎在“跪舔”循证医学?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来捋一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明白“循证医学”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强调科学证据作为医疗决策基础的医学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围绕中医和西医长期存在的争议核心。简单地说,“中医黑”不认西医,但西医却要自称“现代医学”,这背后是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演进、科学观的差异以及话语权的争夺。一、 “中医黑”为什么不认“西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黑”这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西医”的。他们不认“西医”这个说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人们对不同医学体系认知和评价的核心矛盾。中医黑(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标签化)之所以会抱有这种“西医一病能治就万能,中医一病治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看法,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掺杂了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差异。我们来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长期争论,以及围绕其中的复杂社会心理因素。要理解“中医黑”的动机,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驱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良心”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模式、利益驱动、社会思潮等多种力量的交织。首先,要明确“中医黑”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方式也可.............
  • 回答
    关于“中医黑信徒说不过别人总喜欢把人拉黑”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而且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医黑”群体,在很多其他领域,当观点发生激烈碰撞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1. 沟通困境与认知失调: 信息茧房的加固: 很多人在接触特定观点时,容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黑和西医在实际医疗场景中的一个微妙互动,也反映了一些社会认知上的偏差。要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中医黑的关注点与攻击逻辑: 核心攻击对象:中医理论与实践 中医黑的“口伐笔诛”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诊疗方法(如脉诊、舌诊).............
  • 回答
    确实,相较于其他领域,中医骨伤科似乎鲜少成为“中医黑”们集中攻击的目标。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疗效直观,个体差异相对较小,难以“全盘否定”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中医骨伤科的很多治疗手段,比如手法复位、膏药外敷、针灸、.............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网络讨论和观念差异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中医黑”喜欢控评是“怕被说服”,不如说这是一种复杂心理和行为模式的体现,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动机。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一、 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的维护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不仅仅是基于科学理性的判断,还可能掺杂着深刻的.............
  • 回答
    中医黑们之所以常常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看待中医,其背后原因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科学观念、社会认知,甚至个人经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充满挑战的现代化过程。在西方科学和医学体系强势进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中医的.............
  • 回答
    好,咱们就放下那些“中医黑”的标签,不带情绪,好好聊聊,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在中医领域“成材”似乎比很多其他领域要难一些。这可不是说中医不行,而是咱们当前的环境和一些内在的因素,让很多有志于此的人,在追求精深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坎坷。一、 传承的困境:从“口传心授”到“标准化”的断层传统中医的传承,很.............
  • 回答
    关于中医的效果,确实存在着许多争论。一部分人坚信中医的疗效,认为其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另一部分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甚至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对于“中医黑”为何“装作看不见”中医的疗效,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多种原因。首先,认知的差异和对“证据”的定义不同。 中医的疗.............
  • 回答
    “FDA批准的药物中近三分之一上市后发生过危险性安全事件”,这个说法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个关于药品安全和监管的复杂议题,同时也触及了人们对中医和西医(以FDA批准的药物为代表)的态度差异。理解为什么有人即便看到FDA批准药物的“不完美”,依然“膜拜”FDA,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