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医黑喜欢控评,怕被说服吗?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网络讨论和观念差异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中医黑”喜欢控评是“怕被说服”,不如说这是一种复杂心理和行为模式的体现,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动机。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一、 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的维护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不仅仅是基于科学理性的判断,还可能掺杂着深刻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

文化根基与民族情感: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智慧。对于一些人来说,批评中医,尤其是有失偏颇或带有攻击性的批评,会被视为对自身文化根基的否定,甚至是“数典忘祖”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控评”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捍卫自己文化身份和民族情感的本能反应。他们并非害怕被说服去接受科学,而是害怕被说服去放弃他们珍视的文化符号。
集体记忆与个人经历: 很多家庭都有过中医治愈疾病的经历,或是长辈口口相传的中医故事。这些集体记忆和个人体验,构成了他们对中医的信任基础。当有人系统性地质疑甚至否定中医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族传承被抹杀了,这是一种对个人情感寄托的冒犯。因此,他们会站出来捍卫这份情感和经历。
群体归属感: 在网络上,特别是一些围绕中医的讨论,会形成特定的社群。加入并维护这个社群的观点,也是一种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方式。当社群成员感受到外部“攻击”时,会本能地联合起来进行“防御”,控评便是其中一种常见手段。

二、 对“科学”的理解与对“伪科学”的警惕

“中医黑”和支持中医的人,对“科学”和“实证”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这导致了双方沟通的障碍。

对“科学”的狭隘理解: 有些人将“科学”等同于现代西医的科学范式,即可重复实验、量化指标、分子机制等。他们认为中医的很多理论和实践无法完全纳入这个范式,因此便是“伪科学”。在这种观念下,任何试图用西医范式来解释中医、但未能完全成功(或只成功一部分)的努力,都会被视为“无效辩护”。他们的“控评”,其实是希望将讨论引向他们认为的“唯一正确”的科学轨道。
对“实证”的追求与误读: “中医黑”常常强调“缺乏实证”。这里的“实证”很多时候是指符合现代医学研究标准的大规模、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当他们认为某个中医理论或疗法缺乏这样的“实证”时,就会将其视为不可信。而对于中医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证据体系(例如大量的临床经验、古籍记载等),他们可能不予承认或认为其价值有限。因此,他们的控评是为了排除他们不认可的“证据”,只留下他们认同的“实证”。
对“伪科学”的警惕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科学界和媒体确实存在一些对中医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的案例。这些案例会被“中医黑”抓住,并以此推断所有中医都存在类似问题,或者认为中医的整体性都被“伪科学”所笼罩。他们的控评,是希望将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负面案例上,从而证明他们对中医的整体否定是正确的。他们害怕被说服去看到中医中可能存在的、符合科学精神的部分,因为这会动摇他们“中医=伪科学”的预设。

三、 沟通方式的差异与网络环境的特性

网络讨论的特点也助长了“控评”现象。

沟通效率与情绪表达: 在碎片化、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中,深入细致的论证往往难以获得关注。通过简短、有力的评论来表达观点,甚至带有一定情绪的批评,更容易吸引眼球。对于一些对中医持负面看法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控评”是表达自己强烈不满和警惕的有效方式,甚至是一种“保护大众免受欺骗”的行动。
算法推荐与“回声室效应”: 互联网平台的算法往往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内容,这容易形成“回声室效应”,让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强化彼此的认知。在这种环境下,少数反对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而一致的批评声音则会得到放大。如果某个用户长期接触到批判中医的信息,他所看到的和互动的内容都可能指向同一个方向,使得他认为“控评”是一种常态化的反馈方式。
攻击与防御的循环: 网络讨论有时会演变成一种“攻防战”。当一方感到被“攻击”时,会采取防御或反击措施,包括“控评”来压制对方的声音。如果支持中医的人表现出强烈的捍卫姿态,而批评者认为这种捍卫是缺乏理据的,那么批评者就可能通过“控评”来试图打破这种“同温层”。

四、 认知偏差与“幸存者偏差”

即便是在理性层面,也可能存在一些导致“控评”的认知偏差。

确认性偏差: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如果一个人已经决定中医有问题,那么他会更容易注意到和记住那些批评中医的言论,而忽略或淡化那些支持中医的证据或解释。
“幸存者偏差”: 在中医的案例中,很多成功案例可能并没有被公开地、系统地研究,而那些不幸的案例(如延误治疗、无效治疗)则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这种偏差使得批评者看到的“证据”更多地指向中医的负面。

总结来说,当有人问“为什么中医黑喜欢控评,怕被说服吗?”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他们“控评”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有的是在捍卫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不希望自己珍视的东西被否定;有的是在坚持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对“伪科学”的警惕,希望将讨论引向他们认为的唯一正确的轨道;也有的是在适应网络沟通的模式,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同时,认知偏差也可能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批评是正确的。

与其说他们“怕被说服”,不如说他们不认为现有的关于中医的争议,可以通过简单的说服来解决。他们可能认为需要的是更根本性的证据变革、认识范式的转变,或者,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且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基于充分的理由。因此,他们的“控评”,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在信息不对称、沟通障碍以及复杂心理作用下的一种自我表达和立场维护的策略,而非单纯的“害怕被说服”。他们更希望的是对方被他们说服,或者至少,不发出他们不愿听到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我爸是中西医对抗的参与者,他是中医吹。天天跟我说中医有多强,西医不好啥的,我表示很无奈。

中医,大概是中草药,针灸,推拿,望闻问切,等等。

西医,大概是各种医疗器械,外科手术,抗生素,合成免疫物质等等。

其实真没必要搞对立。

现在有一个怪问题,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现代的电啊,通讯啊,化工啊,能源啊,材料啊等等大部分都由西方人发明的,所以我们天然比别人低半个头。我们现在再有的科技成果,也都是基于西方的基础科学,所以我们中国特色的发明就只有清朝以前了。所有用自然科学,自然规律解决的问题都是西方的,只有用几千年前天人感应,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才能称为中。这是不是不公平?

回到问题,即使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也是有可行性的。拿药材可以治病的原因,还不是药材蕴含的生化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免疫?从这点来说中医也是西医了。合着涉及现代化的认知都得挂个西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网络讨论和观念差异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中医黑”喜欢控评是“怕被说服”,不如说这是一种复杂心理和行为模式的体现,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动机。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一、 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的维护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不仅仅是基于科学理性的判断,还可能掺杂着深刻的.............
  • 回答
    关于“中医黑信徒说不过别人总喜欢把人拉黑”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而且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医黑”群体,在很多其他领域,当观点发生激烈碰撞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1. 沟通困境与认知失调: 信息茧房的加固: 很多人在接触特定观点时,容易.............
  • 回答
    哈哈,你说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要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黑印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种集合了历史、文化、现实对照和一些传播效应的混合体。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国家之间,甚至个人之间,都有互相调侃、甚至点小“黑”对方的习惯,这本身也算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方式。.............
  • 回答
    中医为何“崇古”?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儿,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思想,还有一些现实的无奈。要说清楚,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古”对中医意味着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古”就是老掉牙、过时,但对中医来说,这“古”可不光是年代久远,它更代表着一种积累、沉淀和经验的传承。你想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个人觉得,现在一些原本是受过现代医学(或者说我们习惯称之为“西医”)训练的人,在表达对中医的喜爱或认同之前,会特意加上一句“我其实是学西医的”或者“虽然我学的是西医,但我……”这种类似的话,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和信息环境的一些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为什么一些高学历、甚至接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反而对中医持批评甚至否定态度,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下。一、 对“科学”认知的差异与标准之辩首先得承认,在现代社会,“科学”二字自带光环,几乎是衡量真理的金标准。而中医,尤其是其理论体系,在很多方面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围绕中医与现代医学(通常被称为“循证医学”)争论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中医黑”似乎在“跪舔”循证医学?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来捋一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明白“循证医学”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强调科学证据作为医疗决策基础的医学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围绕中医和西医长期存在的争议核心。简单地说,“中医黑”不认西医,但西医却要自称“现代医学”,这背后是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演进、科学观的差异以及话语权的争夺。一、 “中医黑”为什么不认“西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黑”这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西医”的。他们不认“西医”这个说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人们对不同医学体系认知和评价的核心矛盾。中医黑(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标签化)之所以会抱有这种“西医一病能治就万能,中医一病治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看法,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掺杂了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差异。我们来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长期争论,以及围绕其中的复杂社会心理因素。要理解“中医黑”的动机,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驱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良心”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模式、利益驱动、社会思潮等多种力量的交织。首先,要明确“中医黑”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方式也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黑和西医在实际医疗场景中的一个微妙互动,也反映了一些社会认知上的偏差。要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中医黑的关注点与攻击逻辑: 核心攻击对象:中医理论与实践 中医黑的“口伐笔诛”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诊疗方法(如脉诊、舌诊).............
  • 回答
    确实,相较于其他领域,中医骨伤科似乎鲜少成为“中医黑”们集中攻击的目标。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疗效直观,个体差异相对较小,难以“全盘否定”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中医骨伤科的很多治疗手段,比如手法复位、膏药外敷、针灸、.............
  • 回答
    中医黑们之所以常常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看待中医,其背后原因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科学观念、社会认知,甚至个人经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充满挑战的现代化过程。在西方科学和医学体系强势进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中医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中医黑多非学医,西医者倒有人认同”的格局,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 对“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 “中医黑”的逻辑链条: 很多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的认知框架往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
  • 回答
    好,咱们就放下那些“中医黑”的标签,不带情绪,好好聊聊,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在中医领域“成材”似乎比很多其他领域要难一些。这可不是说中医不行,而是咱们当前的环境和一些内在的因素,让很多有志于此的人,在追求精深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坎坷。一、 传承的困境:从“口传心授”到“标准化”的断层传统中医的传承,很.............
  • 回答
    关于中医的效果,确实存在着许多争论。一部分人坚信中医的疗效,认为其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另一部分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甚至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对于“中医黑”为何“装作看不见”中医的疗效,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多种原因。首先,认知的差异和对“证据”的定义不同。 中医的疗.............
  • 回答
    “FDA批准的药物中近三分之一上市后发生过危险性安全事件”,这个说法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个关于药品安全和监管的复杂议题,同时也触及了人们对中医和西医(以FDA批准的药物为代表)的态度差异。理解为什么有人即便看到FDA批准药物的“不完美”,依然“膜拜”FDA,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关注的议题。要详细解答为什么会出现“中医黑”但相对较少“西医黑”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中医的性质、历史、实践方式、科学认知基础,以及西方医学的特点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中医“被黑”的根源分析:1. 科学证据的差异与认知鸿沟: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觉得和中医黑讨论中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对方似乎总能游刃有余。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认知、沟通和心理层面的因素。我来尝试详细地剖析一下,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清晰,也更像是人在聊天的感觉。为什么和你“聊”中医这么累?1. 信息不对称,或者说“证据”的标准不同: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