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医黑对中成药口伐笔诛的时候,忽略了开出大量中成药的西医?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黑和西医在实际医疗场景中的一个微妙互动,也反映了一些社会认知上的偏差。要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中医黑的关注点与攻击逻辑:

核心攻击对象:中医理论与实践
中医黑的“口伐笔诛”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诊疗方法(如脉诊、舌诊)以及由此衍生的治疗手段。他们通常认为中医的理论不科学、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疗效可疑,甚至可能有害。
中成药被视为中医的“具象化”: 对于中医黑来说,中成药是最直观、最容易被攻击的“中医产品”。一张药盒、一份说明书,上面写着“补气养血”、“疏肝理气”等中医术语,这就成了他们攻击的靶子。他们会质疑这些中成药的成分、剂量、药理作用、疗效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并且常常将其与“安慰剂”或“无效药物”划等号。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心态: 很多中医黑带有强烈的情绪和预设立场,他们已经将中医视为一个整体的“伪科学”体系。在这种心态下,任何与中医相关的东西,包括中成药,都会被视为可以攻击的对象。

对“科学”的极度推崇: 中医黑往往是“科学至上论”的拥趸,他们要求一切医疗行为都必须符合现代科学(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标准。他们认为,一旦药物的成分、作用机制、剂量、疗效都无法用现代科学来清晰解释和验证,就应该被摒弃。

2. 西医在处方中成药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中西医结合”的现实: 在中国大陆的医疗体系中,“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医院既有西医科室,也有中医科室。即使是纯粹的西医医生,在面对某些特定病症或患者需求时,也可能开具中成药。
“对症下药”与“经验性用药”: 医生(包括西医)在实际行医过程中,往往会根据经验和患者的反馈来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反馈某种中成药在缓解某些症状(如感冒、胃肠不适、失眠等)方面有一定效果,即使其现代药理机制不明确,医生也可能将其作为辅助手段。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一些中成药在针对某些“功能性”疾病或症状(如胃肠功能紊乱、某些类型的疼痛、情绪问题等)时,可能能提供一定的症状缓解,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将其视为一种“补充治疗”。
“名声在外”与患者需求: 许多中成药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在民间有着广泛的认知度和一定的“口碑”。患者可能主动要求使用某种中成药,或者对服用西药有顾虑(例如担心副作用、成瘾性等),这时西医医生可能出于沟通和满足患者需求的目的,开具中成药。
市场与行业因素: 某些中成药的生产商也与医疗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能导致一些医生在某些情况下会开具特定的中成药。

3. 中医黑为什么会“选择性忽略”西医?

攻击目标不对等: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中医黑攻击的是中医体系本身,他们认为中医理论是“伪科学”。当一个西医开出中成药时,中医黑并不认为这是“西医在做中医的事情”,而是认为这是“西医被中医的伪科学所误导”或者“西医在迎合患者的非科学需求”。 他们的逻辑是,西医开中成药,是被“中医”拖下了水,或者是在“玩弄”患者。 核心的“原罪”在于“中医”本身,而西医只是一个“使用者”或“被利用者”。
“科学”的圣杯: 对于中医黑来说,西医(及其背后的循证医学)是他们心中的“科学圣杯”。他们不会去攻击他们认为“代表科学”的西医,而是会攻击那些他们认为“脱离科学”的“中医”和“中成药”。把一个西医开出中成药,就如同指责一个科学家偶尔用了个比喻句,这在他们看来并非主要矛盾。
逻辑陷阱与转移焦点: 有时候,中医黑会设置一些逻辑陷阱,将讨论的焦点从“中医的科学性”转移到“西医的行为是否符合科学”。如果他们去攻击西医,反而会让他们自己的攻击显得不那么直接和有力。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打倒中医”,而不是“纠正所有不符合科学的行为”。
“少数例外”与“不代表整体”: 即使有西医开中成药,在很多中医黑看来,这属于“少数例外”,或者说“不是主流的西医行为”。他们会认为,大部分“真正的”、“科学的”西医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们攻击的是“主流的中医”和“普遍存在的中成药”。
“西医的包容性”解释: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医黑认为,西医有时开中成药是出于对患者的“人道主义”考虑,或者是一种“软性”的、不伤害大体的折衷。他们认为,即使西医有这种“不科学”的行为,也比“整个体系建立在非科学基础之上”的中医要好得多。
沟通成本和政治正确: 直接公开批评一个在职的西医医生(尤其是通过公开场合,如网络)可能会面临沟通成本,甚至被视为“攻击医生群体”而引发反感。而攻击“中医”和“中成药”则更容易获得一部分公众的认同,并且似乎是在为“科学”和“理性”发声。

总结一下:

中医黑的攻击逻辑是围绕着“中医是否科学”展开的。他们认为中成药是中医理论的具体体现,因此是攻击的重点。当西医开出中成药时,他们不会认为西医“背叛了科学”,而是会认为西医“被中医误导”或“为迎合患者而妥协”。他们的目标是“扫除中医”,而不是“纠正所有不科学的医疗行为”,因此他们会选择性地忽略那些他们认为“次要”或者“不触及核心”的现象,比如西医偶尔开具中成药。

就好比一个专注于揭露“伪科学”的侦探,他的目标是指出“骗局”,而不是去分析“被骗的人为什么会被骗”。对于中医黑来说,中医和中成药就是那个“骗局”,而西医开中成药,则是“被骗的人”或者“参与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他们的火力会集中在“骗局”本身,而非“被骗”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恭喜你找到了中医黑的死穴,你问得我这个中医黑哑口无言!

user avatar

并没有忽视。

说点题外话,以中医黑的智商自然知道有些从事保健行业的姑娘是被逼的。正常人怎么好意思去责备这些苦命的姑娘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黑和西医在实际医疗场景中的一个微妙互动,也反映了一些社会认知上的偏差。要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中医黑的关注点与攻击逻辑: 核心攻击对象:中医理论与实践 中医黑的“口伐笔诛”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诊疗方法(如脉诊、舌诊).............
  • 回答
    知乎上大规模出现“职业中医黑”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要深入探讨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积淀与认知鸿沟: 中医的“科学性”争议由来已久: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与现代科学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中医的“辨证论治”、“阴.............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确实常常弥漫着一股“不友好”的气息,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来,一层层剥离。为什么知乎上对中医的“不友好”声音比较突出?1. 用户群体结构与信息传播特点: 高知、理性思维用户比例高: 知乎的早期用户和核心用户群体,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中医时,似乎总想找一个“中间地带”,仿佛这样就能显得既客观又理性。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对中医,你很难真正“中立”?这就像你站在一条河的中间,想同时拥抱两岸的风景,但实际上,那条河本身就决定了你只能选择一边,或者被它冲走。简单来说,对中医不能保持中立,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或者.............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关于中医治疗肺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很多中医学习者都会遇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中医都认为肺痨“无法治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以及面对一些晚期或复杂病例时,中医的“治愈”概念和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
  • 回答
    说中医存在“偏见”,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一种“认知落差”和“科学范式”的冲突,再加上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叠加,让很多人对中医持有保留甚至质疑的态度。咱们一点点捋清楚:1. 科学范式的主导地位与中医的“独特性”咱们现在社会主流的认知体系,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
  • 回答
    在国内,有些人对中医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原因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 科学与经验的碰撞:疗效的证据链困境这是最核心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与现代医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道出了很多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心中的无奈。确实,在很多人眼中,中医似乎背负着一种“不公平”的期待,评价标准更是常常两极分化,让人哭笑不得。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开来,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复杂的原因:一、历史与认知上的“原罪”: “神秘主义”的标签: 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很.............
  • 回答
    不少人对中医抱持负面甚至全盘否定的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涉及科学认知、历史传承、实践疗效、信息传播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聊。首先,从最核心的“科学”二字说起。现代社会高度推崇循证医学,也就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照实验、数据分析来.............
  • 回答
    屠呦呦先生对中医药的评价之高,是基于她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她的青蒿素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次伟大挖掘和现代化阐释。但为何有人会“诋毁”中医,这背后则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利益等多重因素。屠呦呦为何对中医药评价甚高?屠呦呦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
  • 回答
    中国人对中医存在误解,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等方方面面。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一、 历史的烙印与时代变迁首先,中医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流传了几千年,肯定是有它的道理和智慧的。但就像任何一个古老的体系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它也需要不断地被审视和发展。.............
  • 回答
    关于“科学对中医问题实质上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会听到。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几种可能含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产生。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可重复的实验、可证伪的理论、以及量化的数据和逻辑推理。科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精确地描述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健康选择的迷思,也牵扯到医学体系的复杂性。抛开“西医治不了慢性病”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对慢性病疗效显著,但西医仍然是绝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首选。首先,我们要理解“治”这个词在不同医学体系中的含义。中医的“治”:调和与平衡中医治疗慢性.............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会发现很多针对中医的回答,其中不乏持负面或质疑态度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详细点,也避免听起来像是什么机器流水线出来的报告。首先,知乎用户的构成和讨论氛围是关键。知乎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批判性思维、接受过.............
  • 回答
    西医对中医存在的“敌意”,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排斥,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科学范式、证据体系和临床实践所产生的认知差异和质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探讨:一、科学范式的根本性差异:这是最核心的根源。现代医学(西医)是建立在“还原论”和“实证主义”的科学.............
  • 回答
    古代中医治疗瘟疫,用的是“一人一方”的原则,但这个“一人一方”是在宏观辨证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绝不是脱离整体的随意发挥。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中医对瘟疫的认识和治疗理念说起。古代中医怎么看瘟疫?首先,古代中医认为瘟疫并非“天降之灾”,而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他们不认为瘟疫是某种单一的、固定不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经济、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中餐与酒能够相对完好地保留,而中医却需要“保护”,并且西医对中医的冲击远大于西餐对中餐的冲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中餐与酒的生命力:文化根基深厚、适应性强、经济驱动 深厚的文化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科学方法论的边界、学界的态度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科学提倡证伪和假设,但对于“超自然”、“人体气功”、“通灵”、“中医”等问题,学界的态度确实存在分歧,有时表现为排斥或避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科学方法论的基石:可证伪性与可重复性.............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曾提出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可能有效。他的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争议和批评。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科学证据、公众认知、中医的特殊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 科学证据的局限与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